莎劇中稱謂的翻譯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瑞  頁數:286  
Tag標簽:無  

前言

  讀莎士比亞始于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當時沒有早期現代英語方面的知識,原著不大能看懂,主要是借助莎劇漢譯本的幫助。當時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以朱生豪譯本為主體的人民文學版,朱譯本讀起來朗朗上口,饒有趣味。現在看來,朱譯本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不過其較強的文學性至今仍為眾多莎劇譯者和莎劇愛好者所稱道,剛剛接觸莎劇的我也著實為其優(yōu)美的語言和情節(jié)所吸引,于是不知深淺,憑借年輕人一時的興趣與沖動,決定以莎劇翻澤作為碩士論文的方向,經過一番努力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寫作。論文內容雖然比較簡單,但卻培養(yǎng)廠我濃厚的研究興趣,從此便與莎士比亞結下了不解之緣。  碩士畢業(yè)后我有幸去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書,師從陳國華教授,研究莎士比亞的語言與翻澤,才知道莎劇所謂的對開本、四開本等早期版本以及牛津版、劍橋版、阿登版、人人版、企鵝版、福爾嘉版等等令讀者頭暈目眩的現代本,了解了早期現代英語的語法特點和莎士比亞時代的社會文化,莎劇原著的美妙之處這才一點一點在我面前展現出來?! ∩勘葋喿詮膩淼街袊?,就以其獨有的魅力廣受青睞,不僅享有“莎學”的美譽,莎劇譯本也層出不窮。

內容概要

  《莎劇中稱謂的翻譯》主要針對現有莎劇譯本在稱謂翻譯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稱謂系統(tǒng)的比較和對現有主要莎劇譯本中各類稱謂處理方式的比較,吸收前人在莎劇稱謂和漢語稱謂研究方面的成果,討論了莎劇中各類稱謂的社會語用意義及翻譯原則。本研究是國內第一部有關莎劇稱謂翻譯的專著,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從語言學視角擴大了稱謂研究的范圍;2)將莎劇語言研究新成果應用于譯莎實踐;3)對一般文學作品中的稱謂翻譯也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王瑞,女,1978年出生,陜西興平人。西安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師,西安外國語大學歐美語言文學研究中心成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主要從事莎士比亞的語言與翻譯、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有論文“莎劇中的話語標記及其翻譯”(2008)。曾參與《新世紀漢英大詞典》(2004)和《DK·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2005)的校對和翻譯工作。改寫并翻譯英漢對照世界名著《茶花女》(2004)。

書籍目錄

第1章 引言1.1 稱謂的定義及分類1.2 從社會——語用視角探討莎劇中稱謂的目標和意義1.3 前人對莎劇稱謂的研究第2章 研究方法2.1 莎劇翻譯的版本問題2.2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第3章 莎劇中的人名翻譯3.1 引言3.2 莎劇現行譯本中人名翻譯原則回顧3.3 莎劇中的人名譯音3.4 莎劇中的人名譯義第4章 莎劇中you和thou的翻譯4.1 引言4.2 早期現代英語中的第二人稱代詞4.3 對莎劇中you和thou的研究4.4 現行莎劇譯本對第二人稱代詞系統(tǒng)的處理4.5 莎劇中第二人稱代詞的漢譯第5章 莎劇中名詞性稱謂的漢譯5.1 引言5.2 漢語稱謂及漢譯英稱謂研究對莎劇稱謂漢譯的借鑒作用5.3 莎劇中的名詞性稱謂5.4 名詞性稱謂漢譯的原則5.5 名詞性稱謂漢譯的標準5.6 莎劇中名詞性稱謂的分類與翻譯第6章 結論漢英術語對照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還是非禮貌的稱謂(如本文所討論的名詞性稱謂中的蔑稱、辱罵稱謂),通常都會反映說話人的社會身份、說話人之間的相對社會關系和說話人的情感態(tài)度及其變化。說話人的社會身份和說話人之間的相對社會關系是社會語言學所關注的,說話人的情感態(tài)度及其變化是語用學研究的對象??梢哉f,稱謂是禮貌或非禮貌現象在語言上的一個反映,起著維持和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作用。好的譯本應該盡可能從語言層面同時表現莎劇中稱謂的社會意義和語用意義。  2.2.2 對比分析  本文擬從英、漢兩種語言稱謂系統(tǒng)和莎劇主要漢譯版本兩個方面進行對比。以在譯文中充分體現莎劇稱謂的社會和語用意義為出發(fā)點,通過兩種語言之間各類稱謂的對比研究,嘗試在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建立稱謂的基本對應關系,以便為翻譯實踐提供候選對應項。對于不能納入對應關系的稱謂翻譯,通過譯本比較,取長避短,提出相應的處理方法,服務于戲劇效果這一前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莎劇中稱謂的翻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對于“莎學” 外的非專業(yè)讀書人比如Dasha而言,從這部博士論文中能夠獲取的知識不止于“稱謂”:莎翁英語原文流變的陳述、莎劇漢譯版本的爬梳,英漢“稱謂”(Forms of Address)系統(tǒng)的比較,英語“稱謂”的文化背景……這些,僅僅用成語“獲益匪淺”來總結應該是不夠的。
      作者書中說:“缺乏權威的底本就不可能有衡量譯作質量的統(tǒng)一標準……缺乏高質量的參校本會造成對原文的某些誤解,導致誤讀……”這些話,不僅對莎劇漢譯的研究提供一種宣言式的綱領,對從郭沫若譯《魯拜集》到當下中國混亂的翻譯現狀也是一個振聾發(fā)聵的警示,對那些以其他語種來轉譯成漢語的文本無疑更是一種嘲諷……甚至,Dasha愿意以此為衡量譯文是否值得閱讀的剛性標準。
      當然,作者書中的一些結論,包括譯名的最后選擇,還很有商榷的地方;對于漢語稱謂系統(tǒng)的涉獵,也還只停留在梁章鉅的《稱謂錄》和幾本今人編寫的“稱謂詞典”上,許多帝王的親屬稱呼還沒有想到“皇叔、皇兄、御弟、御妹……”等更準確細致的名詞……當然,也還存在一些手民之誤,比如第193頁“general”誤作“gneral”……盡管Dasha在“稱謂”方面從此書中幾無所獲,但似乎這并不影響Dasha對這部書的青睞,尤其是各種論文抄襲風行的當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