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

出版時間:1988/12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  譯者:焦同仁 李征,秦晶 劉新力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金閣寺》描寫青年溝口素來因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自卑并甚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和樂趣,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寄托于名勝古跡金閣寺的對美的追求,但又日漸感覺美的永恒存在是對世俗人生追求的阻礙,于是終于一把火燒了金閣寺,擺脫了“美”對人生的禁錮。
與《金閣寺》相比,安部公房的《砂女》,可謂用另一種語言構(gòu)筑的另一世界?!八奔粗魅斯?,某學校教員仁木順平,利用休假日外出采集昆蟲標本,住宿砂穴民家。穴中只住有一位年輕女人。第二天“他”醒來發(fā)現(xiàn),通往地面的繩梯已被人撤去,始知自己受了欺騙。這處砂的村落由那位把“他”引往砂穴中的“年長者”控制著。雖有糧水煙茶平均按時供給,卻無行動自由。“他”幾次勸導年輕的女人放棄這種無視自我存在的、為了茍活而終日挖砂不止的活動,卻遭到女人絕念而平靜的拒絕:不可能。在與女人的肉體生活中,“他“獲得過短暫的快樂,但逃跑的心不死。然而幾次行動都慘遭失敗。后來在送已有身孕的女人去醫(yī)院時,“他”得到了通往地上的繩梯,卻已無心逃出。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本名叫平岡公威,有弟妹各一,從幼兒起直至進中學,一直在祖父母身邊生活,成長。六歲時就讀于學習院初等科,十三歲時,考入中等科就讀,并開始學習寫作,他的處女作是《酸?!?,19歲時,三島由紀夫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高等科,并考入帝國大學法律系。出版過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愛的饑渴》。1958年,出版戲劇《薔薇與海賊》,并于畫家杉山寧之長女瑤子結(jié)婚。
1970年11月25日,年僅四十五歲的三島剖腹自殺,當月脫稿的《豐饒的?!?,成了他的告別作。在自殺的前三年,曾與川端康成等人聯(lián)合發(fā)表《對于中共文化大革命的控訴》,題目為《藝術(shù)是政治的道具嗎?》
安部公房(1924—1993),日本小說家、劇作家。日本當代文學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大江健三郎曾把這代日本文學家概括為“向世界文學學習以創(chuàng)造日本文學的集團”。因此,我們在安部的的小說里可以感覺到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他以荒誕無稽的情節(jié)曲折地隱喻著現(xiàn)世中人的悲劇性命運。1962年創(chuàng)作的《砂女》,成其把這種存在的無奈和畏懼推向了一個藝術(shù)表現(xiàn)的高峰。那徒勞的西緒福斯式的反抗和最終無法逃逸的環(huán)境,莫不就是人類生存的終級象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金閣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上次書展,金閣寺變成了添頭,三元一本拿走,我猶疑地放進了包里。然后每日放在身邊,卻奇怪的很,始終是讀不進去。
       而20年前,我貪婪的撲在這本書上,飛快地閱讀著。
       我已經(jīng)失去了那個深具耐心的年紀。
      
       這書是在陳老師家里偷出來的。我跟少平兩個人互相掩護,各自摸了一本書,飛速逃離。陳老師只在一邊備課,并沒有發(fā)覺我們的小動作。我跟少平互相鼓勵著,竊書不算偷也。結(jié)果我摸到的是金閣寺,他摸到的是楚留香。
       現(xiàn)在我回頭看陳老師的書房,難免覺得有些驚奇。他的房間里有大量的古典名著,同時又有著大量的通俗小說,滿當當塞了一個房間,我跟少平在初三那一年,同時被兩種體系給轟炸著。而如今我到了他這個年紀,書少的可憐,雖然姆媽抱怨我歷年來運書回家,但是我深知我的閱讀體系是混亂而又殘缺不堪的。
       我既沒有象陳老師一樣剛工作就把所有的錢變成狂熱的文學收藏書庫,也沒有象王叔叔一樣沉默地將自家的臥室整整一面鋪成醫(yī)學圖書館。一直到今日,我仍然是一個貌似熱愛閱讀者的形象出現(xiàn),但是卻沒有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沉浸在書里的人,有著獨立完善閱讀經(jīng)歷的人。我的閱讀仍然如同當年一般支零破碎,而隨著年歲漸長的焦灼感,往往使得我翻開書就直接拉到后尾,無論是專業(yè)書籍還是其他的文學類書籍,都草草了事,我似乎興趣廣泛而又淺嘗輒止。
      
       重新翻開這本書,少年時期由于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所有的有關(guān)島國中的人性復雜和細膩,已經(jīng)漸漸轉(zhuǎn)變?yōu)槲宜?jīng)常冷笑和挑剔的教條。這種平緩而漫長的描述中的堅韌和憂傷,越來越令我不耐煩。以至于重新拿到書的今天,我至今未曾讀完。
       時光的流逝,居然留給我一顆越來越焦躁的心,甚至靜不下心來閱讀那份哀傷。
      
       我跟少平后來都學了醫(yī),他讀了西醫(yī),我讀了中醫(yī)。有一日我去他診所探視,所里無病人,他聚精會神地看著書,躡手躡腳地想去嚇他,結(jié)果居然他一無所感,直到我伸手搶奪他的書,才懵懂抬頭。
       是金庸小說全集。
      
       我們的閱讀史莫非是從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決定了各自的走向?
  •     金閣寺是完美的,至少在三島由紀夫筆下的《金閣寺》如此。但是完美的金閣寺畢竟是毀于火劫。那個憂郁,結(jié)巴的少年每每為完美的金閣寺傾倒迷醉的時候,不完美的生生息息,就仿佛幻影一般不斷的被完美所禁錮,所封存。于是,這少年,只好焚毀了金閣寺。
      現(xiàn)實中的金閣寺依然佇立在日本京都一年一度的櫻花雨中,完美的東西在現(xiàn)實中其實是不存在的。也許我們都曾經(jīng)為完美的追求者所感動涕淚過,但是對于完美的執(zhí)著豈不正如佛家所言的諸多罪孽之一:陷于執(zhí)念。執(zhí)迷不悟的心,怎么可能自由呢?
      在我的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那些完美的追逐者,更多的是消極,而不是積極。也許完美在他們內(nèi)心中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更多激發(fā)他們前進的是對現(xiàn)實中某一具象的挑剔和不滿足。
      考古學家從地下發(fā)掘出絢麗的唐三彩,精美的元青花,完美主義者是看不見的,對于他們而言,所有的美好都掩飾不了歲月在那些精美之物身上留下的創(chuàng)傷。
      這世上除了完美,即為瑕疵。然后,消滅瑕疵的執(zhí)著就從此消滅了一切生命,美好和珍貴。人生從此陷入單向度的飛奔,而再無別的方向。這樣的心,正是被禁錮在金閣寺一般的絕對里。
      而此世的人,也只有放火燒掉自己心中的那股執(zhí)念,才能發(fā)現(xiàn)原來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的美好,至于那些瑕疵,也恰恰是救贖之道。我們生的使命就此可以珍惜那些不完美,對不完美進行發(fā)掘,改善,行動,在生生不息的不完美中,有所作為,有所追求。
      
  •     自從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引起世人轟動的剖腹自殺以來,評論家的目光絕少從他的身上長時間的挪開而不予關(guān)注。我國近年來也相繼出版了他的各種著作。因?qū)ψ髡呓?jīng)歷的極大興趣讀了他的《性的饑渴》,那些詰聱盤曲,意義晦暗,因思維的故意扭攪而怪異性的拉成強大的張力的語言,以獨特的效果深深烙進我腦海的意識深處,于是不久前我又有機會迫不及待的讀到他的另一本代表作《金閣寺》。
      
      三島由紀夫是一個在其言行中都表現(xiàn)出一種執(zhí)拗的極端性的作家。其極端性則由于作者堅定的理想主義和審美信仰作為深厚的基礎(chǔ),其發(fā)展的結(jié)果是作者自己舍命成為一顆鮮血四濺的生命炸彈去殉無法推及國人的理想使命。撇開對三島由紀夫的行為從社會角度進行意識形態(tài)化的分析和片面評價,單就他的文學天才而言,也是世所公認,不可抹殺的。當然,他的人生價值觀和他的寫作生涯是息息相關(guān)的,成為其材料形式取舍的重要依據(jù)。
      
       在《金閣寺》中,三島由紀夫選擇一個有生理缺陷的口吃者作為主人公“我”,集中強調(diào)出人的生存現(xiàn)實的偶然給定性和抉擇的艱難。他是被上蒼從一群人中選出來承擔缺陷而試驗人的某種不適應(yīng)性所表現(xiàn)出的可能的生存狀況。這種缺陷強化了他和外在溝通過程中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總是以易受傷害的體驗自卑自賤而退縮到自我內(nèi)心深處,總是疏離和諧相處的人群而位于被非認同的邊緣位置。主人公的思維不易麻木而順乎外界融入現(xiàn)實之中,總是游離于塵世生活表面之上而詰問生命的意義,由強化的感性困惑升華到理性的反思。生理上由外在價值觀約定俗成的判為缺陷而被迫進行自我認定,自我認定的殘缺感又導致生存前景的瞻望是如此陰霾而壓抑。因此他更加渴望擁有自我所沒有的完美形式,他將這渴望投向“金閣寺”——那是他無法擁有的夢寐以求的絕對化的無瑕之美的象征對應(yīng)物,輝煌而燦爛,如太陽一般灼熱的光芒對比強化和放大了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卑瑣和丑劣,加深了原有的自卑感。金閣寺的美發(fā)展成超越實際物象的幻覺嵌入“我”的靈魂,純粹的形而上的美統(tǒng)治著“我”,使“我”的腦海充斥著金閣寺的光焰,占領(lǐng)著“我”的思維時空,沉溺在對金閣寺的迷醉中無法自拔,由自閉而自虐。這美成為他試圖稍事放縱的言行中隨時可能在意識里閃現(xiàn)的道德律令,不斷的警示和告誡促使其收斂意欲張揚的行動。這美像一道倏然橫亙在他面前的無情的墻,將他的軀體和外在的可能觸及和體驗的美隔開,使具體的一切可感性的生命之美在金閣寺的絕對的無條件之美下顯得黯淡失色,這美像一把利劍,及時迅速的斬斷他由于對美的渴望而產(chǎn)生的肉體上進行情欲體驗沖動的念頭,形而上的抽象之美屢次成功的戰(zhàn)勝并壓抑形而上的具體的與情欲的聯(lián)系,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維持著他對金閣寺的無條件的忠貞。金閣寺的美是一種扼殺人性的美,其結(jié)果也許可使主人公抵達純粹的佛家思想境界,但他依然是凡體肉身,這美一點一點的吞噬侵蝕著他的身心,成為生命的一種嚴重的疾患。而源于人性深處自然的生命動力必然會產(chǎn)生對這種抽象之美的反抗,有一種念頭在多次艱難的內(nèi)在反抗斗爭中一點一點的醞釀出來,既然他和金閣寺無法共生,那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么就是同死。這死對“我”而言是抽象意義之死,一種再生之死。一把火燒掉了金閣寺,這也是主人公意識到的包羅萬象的金閣之美所“預示”的真正結(jié)局,忽略細部的金閣之美“預示”是一種“虛無”,金閣寺只不過是假“我”之手為工具呈示自己的真正意義而已。而“我”則從役于對偶像崇拜的桎梏中掙扎出來,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洗禮,重新放逐于自我肯定的生命之旅之中。
      
      
      
  •     幻象是虛無縹緲的,但卻能讓許多人信以為真?! 峡谝驗樽约旱纳砣毕?,選擇進入金閣寺當了和尚。當然,美麗的金閣成了他的精神寄托。戰(zhàn)爭年代,飛機隨時都有炸毀金閣的可能。這種對現(xiàn)實無法避免的悲劇心態(tài),它的形象在主人公內(nèi)心變得輝煌。然而戰(zhàn)后金閣寺依舊完好,但內(nèi)心的支柱正在崩潰。溝口上了大學,在柏木的“教導”下學會了惡作劇,但是金閣的陰影依然在他心里,阻止他接觸更多的世俗生活。終于,在看到住持嫖娼,以及師生關(guān)系破裂后,溝口決定逃離金閣寺,并一把火燒掉了它?! ∪毡緫?zhàn)敗后,三島失去了其長期敕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美國文化沖擊著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他一方面對本國的傳統(tǒng)美由盲目自信到產(chǎn)生自卑感,喪失了自信;另一方面又要為恢復對傳統(tǒng)美的自信而采取行動,處在一種焦慮不安的氛圍中。在美與丑、愛與憎的緊張對立中創(chuàng)造美,即“死與頹廢”的美?! ∪龒u由紀夫的作品大多涉及頹廢與美的話題,在他的另外幾部小說中也能很好的體現(xiàn),比如《潮騷》。雖然他本人走上了不歸路,但他的作品卻被認為是經(jīng)典。
  •   【而20年前,我貪婪的撲在這本書上,飛快地閱讀著。
       我已經(jīng)失去了了那個深具耐心的年紀。 】
    me too
  •   結(jié)果我摸到的是金閣寺,他摸到的是楚留香。
    ------------
    我是先看金閣寺,然后楚留香
  •   還好,我還停留在很有耐心的年紀,雖然已經(jīng)不年輕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