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國林業(yè) 作者:葉志明//崔建 頁數:144
內容概要
舟山雖以山名,但估計海拔高度只有25余米。舟山村依山坡而筑,如果按中國古建筑風水而論,舟山村的選址也是“依山臨水(古時舟山為太湖半島)”。2500多年前,這里為春秋戰(zhàn)國時吳王闔閭所置“造舟之所”,隨著吳國的覆滅,“造舟之所”不復存在,但遺留下了“舟山”之名和“造舟”技藝及受“香山圈里”地域文化影響形成了舟山人好“雕”善“刻”的傳統(tǒng)。現在途經新筑的孫武路,能見到尚未被建筑物遮掩的孤寂山丘,如在傍晚或晨曦時分遠眺,舟山就像一艘擱淺的春秋戰(zhàn)船。
書籍目錄
前言:精致的“內有核雕”
第一章 核雕與“南工”核雕
(一)《核舟記》、《核工記》與核雕
(二)天地無棄物、腐朽化神奇的蘇州核雕
(三)《十二美人》與“南工”核雕
(四) “南工”橄欖核雕的文化、美學表現
第二章 解讀蘇州橄欖核雕
(一)橄欖核雕之橄欖核
(二)蘇州橄欖核雕的傳承
第三章蘇州橄欖核雕技藝
(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二)橄欖核分類——因材施雕
(三)常見的核雕題材
(四)常見的橄欖核雕刻技法
(五)核雕技藝的工序
(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四章 蘇州橄攬核雕把玩
(一)橄欖核雕的分類
(二)橄欖核雕的選購
(三)橄欖核雕的保養(yǎng)與把玩
第五章 蘇州橄攬核雕藝人譜
第六章 蘇州核雕文化推廣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蘇州橄欖核雕的原材料全都依賴外來,但藝人們卻以蘇州人的聰明,使人們淡忘了廣東烏橄欖的原籍,而只記住了“蘇州核雕”,在蘇州落地便生根、開花、結果,且各成流派,人才輩出。一粒離開橄欖樹懷抱的“果核”,涉過干山萬水,千里迢迢來到異鄉(xiāng),從“果核”轉型升級為“蘇州橄欖核雕”,從此蘇州成了“果核”的第二故鄉(xiāng),并把“戶籍”更名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福(舟山)核雕”,這個冗長的名字是世界橄欖核中最高的榮耀,試想如果“果核”留在故鄉(xiāng),其命運只能是“油橄欖-而已。蘇州核雕造型活潑、立體感強,線條明晰、人物有神,風格細膩,集中體現了蘇州工藝雕刻“精、細、奇、巧”的神奇魅力,運用浮雕、圓雕、透雕等主要技法,表現吉祥如意、神仙人物、民間民俗故事、山水園林等主題,有珠串、墜件、擺件等基本形式,是我國微雕技藝的杰出代表。流行中國江南和京城的橄欖核雕主要以精小細微為特征的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雕刻時往往肉眼看不見,全憑感覺運刀,靠經驗完成創(chuàng)作。明朝馮夢龍的《古今談概》書中[雕刻絕藝]條記載:吳人顧四以核桃刻小船,“篷、檣、舵、櫓、纖、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種器物及對聯(lián)等。“其人物之細,眉發(fā)機棙,無不歷歷分明“。[雕刻絕藝]條同時還記載了“橄欖花籃”和其他一些微雕藝術品,可見當時微雕技藝之一斑。因此可以說,核雕小不盈寸,卻是載喻著蘇州藝人“大匠無棄材”的聰慧,在手藝高超的藝人眼里,沒有棄之不用的材料。即便是一粒唾棄的果核,高明的匠人也能運用其獨到的藝術眼光發(fā)現(其實是創(chuàng)造)其價值,制作成藝術品,化腐朽為神奇。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本書立足“蘇工”,以橄欖核雕刻為窗口。表現了中國傳統(tǒng)核雕工藝的博大精深。作為廣大愛好者進入波瀾壯闊的中國核雕界的引領者,本書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玩家王剛書中大量優(yōu)秀的核雕作品和現在良莠不齊的核雕市場之間存在的巨大反差令人感觸很深:蘇州橄欖核雕刻工藝作為傳統(tǒng)藝術形式,是前人留給后人繼承和發(fā)揚的,絕不是留給后人浪費和揮霍的。蘇州的部分雕刻者如同被慣壞的“名二代”,存在著一些急功近利和沽名釣譽的情況,并出現了大量機器雕刻和徒弟代工的現象。希望廣大雕刻者們慎思謹行,不要為了一點點利益玷污了先人的藝術?! W友 老衲從未想過小小的村子里存在著那么多工藝精湛的民間藝術家,也未想過平時被我們扔進垃圾桶里的果殼子會有那么大的文章可作。即是藝術品,也是好“玩兒件”。如果你是橄欖核初玩者,本書會告訴你,如何選好核,如何欣賞好“工”,如何保養(yǎng)讓自己手中“核子”紅潤剔透?! W友TIANZHU無論“南工”、“北工”,雕的好就是好“工”。雖然這本書強調的是“南工”,但是文章客觀、公正。中國核雕一脈相承,藝術本就沒有貴賤之分?! W友老頑童
編輯推薦
《蘇州橄欖核雕賞玩》編輯推薦:名家名作,核雕把玩,雕刻技藝,佳作欣賞。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