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作者:趙承楷 頁數(shù):176
Tag標簽:無
前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就開始閱讀中國考古,所涉及范圍很廣。從時間上講,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夏、商、周、以及兩漢時期;從地域上講,主要是黃河、長江流域,以中國為主,兼及歐洲。由于所涉較廣,終無一精處,未能成為一位研究者,僅是一個大略地了解一些考古文化者。再者,考古學是建立在田野發(fā)掘上,而我自己沒有這一條件,僅僅是以閱讀考古學家們寫的考古報告,或一些重要的著作。二十多年來,也知其考古之樂趣,增長了些人類史知識,開闊了眼界,了解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啟迪了智慧。我已進入老年,想來未能有所作為,謹以邊學習、邊整理,抄書、抄報寫成這本《考古文化》,作為自己學習考古的一段總結(jié)。若有些同志欲了解些考古的概略知識,愿意撿起這本書一讀,得到一些粗淺的了解,我也就滿足了。
內(nèi)容概要
仰韶,河南省澠池縣一個很小的山溝小村,因這一文化現(xiàn)象首先發(fā)現(xiàn)于此,故定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為中國北方中原地區(qū)的兩支大文化。仰韶文化在西部,大汶口文化在東部。仰韶文化,以中原地區(qū)的河南、陜西、山西為中心,西至甘、青一帶,東至豫東,北至長城、河套,南達鄂西北。分布廣、遺址多、時代長,內(nèi)涵豐富,影響深遠,是中國遠古諸文化中的一支主干文化。尤為重要的是彩陶、房建等方面,為研究人類早期生活、社會、理念、意識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研究仰韶文化的學者們,將仰韶文化分為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后仰韶文化。為了讓大家全面了解文化現(xiàn)象,并且對中國古文化有總體掌握,我也以此作介紹。
作者簡介
趙承楷,1935年出生,山西孝義人。系原山西大學師范學院教授。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關(guān)注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考古學?! ≈饕鳎骸 洞髮W書法教程》、《書法啟蒙》、《書法斷論》、《藝術(shù)鉤沉》、《走進漢畫》、《木鐸聲聲》、《閑靜自省》、《楷字讀寫》?! ≮w承楷主要著作出版紀略 1991年56歲由山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大學書法教程》 1999年64歲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習字啟蒙》,《書法論斷》 《藝術(shù)鉤沉》、《趙承楷書法集》 2005年70歲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走進漢畫》 2007年72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木鐸聲聲》 由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閑靜自省》 2009年74歲由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出版《考古文化》
書籍目錄
一 序二 仰韶文化(一)前仰韶文化1.老官臺遺址2.李家村遺址3.裴李崗遺址4.磁山遺址5.大地灣遺址(二)仰韶文化1.房建問題2.埋葬習俗3.彩陶文化4.分期與地區(qū)5.總述(三)后仰韶文化1.馬家窯類型2.半山類型3.馬廠類型(四)余述三 大汶口文化(一)分期(二)分布(三)類型問題(四)農(nóng)業(yè)問題(五)手工業(yè)問題(六)葬俗問題(七)圖像文字(八)大汶口文化的文化交流問題(九)大汶口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四 紅山文化(一)先紅山文化1.興隆洼文化2.趙寶溝文化3.富河文化(二)后紅山文化(三)紅山文化概說(四)重要遺址牛河梁1.積石冢2.關(guān)于壇3.金字塔式的巨型建筑4.牛河梁女神廟(五)東山嘴遺址(六)紅山文化的思考1.等級制2.石與玉3.方與圓4.對女性的崇拜5.生產(chǎn)的專業(yè)化6.玉文化之聯(lián)想7.關(guān)于鹿、豬的聯(lián)想五 河姆渡文化(一)水稻(二)骨耜(三)陶器(四)干欄式建筑(五)原始藝術(shù)(六)河姆渡文化的五個“最早”(七)其他遺存1.陶器2.石器3.骨、角、牙器4.木器5.墓葬6.家畜(八)余論1.河姆渡文化聯(lián)想2.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西部人群思維差異3.新石器中晚期東部及東南沿海一帶的文化4.雙頭連體動物5.河姆渡雙雙對對烏紋六 楚文化(一)楚文化探源(二)楚文化遺址1.紀南城2.當陽季家湖3.宜城楚皇城4.淮陽陳城5.壽春城6.大型建筑基址(三)墓葬情況(四)楚系青銅器1.青銅禮器2.幾種青銅器(五)楚國漆器1.曾侯乙墓主棺2.包山2號墓主棺3.江陵望山1號出土彩繪木雕小座屏4.虎座鳳架鼓5.虎座立鳳6.鎮(zhèn)墓獸(六)其他1.黃金2.鐵器3.玉飾4.絲織物5.帛書6.帛畫(七)筠專論1.楚人尚雙、尚對2.楚人尚樂、舞3.楚人崇鳥、崇鹿4.活躍的思想5.楚文化的前期巫術(shù)思想多,后期表現(xiàn)龍鳳多,尤以鳳鳥為最6.多元一體化的楚文化7.楚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七 漢畫像石題說(一)厚葬(二)漢畫像石的藝術(shù)1.無拘無束、自由馳騁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2.大動作、運動感,生龍活虎的生命力3.渾厚、拙樸、大度、穩(wěn)健、雄奇、夸大的表現(xiàn)力(三)漢畫像石內(nèi)容八 文字(一)蘇美爾楔形文字(二)古埃及之圣書字(三)印度印章文字(四)瑪雅文字(五)甲骨文九 青銅器(一)形制(二)紋飾(三)銘文(四)功能組合(五)工藝十 山東古文化與夏商周(一)夏與山東(二)商與山東(三)西周與山東十一 東西文化述(一)獰獵與農(nóng)業(yè)1.原始狀態(tài)下的歐洲與中國2.新石器時代的歐洲與中國(二)城堡與宮殿(三)東西方藝術(shù)1.裝飾品2.雕塑、雕刻3.繪畫4.陶器藝術(shù)5.青銅藝術(shù)6.總論(四)尾聲附錄附一地質(zhì)年代簡表附二中國新石器文化的譜系附三各大文化年袁附四楚墓葬情況附五主要參考資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3.馬廠類型 馬廠與半山類型遺址分布相仿,在隴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青海東北部,馬廠又向酒泉、玉門一帶伸展。年代在公元前2350~公元前2050年。彩陶帶有紅衣、用寬的黑邊紫紅條帶構(gòu)成圓圈紋、螺旋紋,變體蛙紋、波折紋等。晚期用單黑色為主,有時也用單紅色構(gòu)成波折紋、菱形紋、編織紋、變體蛙紋等。器形與半山相近、新器形有單把筒形杯,耳部加長。菱形紋與編織紋為主體,已向齊家文化轉(zhuǎn)化,當是齊家文化的先驅(qū)文化。青海柳灣是一個重要遺址,依青海柳灣遺址的馬廠類型情況看,墓葬有872座。墓的形制為長方形,有485座。帶有墓道的凸字形墓387座,墓坑四角圓度過大,平面幾乎成橢圓形。長方形墓小,凸字形墓規(guī)模較大。凸字形墓,墓道與墓室之間,往往有成排木棍或橫板封閉。葬具有以榫卯結(jié)構(gòu)的木棺,半山也有榫卯結(jié)構(gòu)的木板棺。也和半山類型一樣有吊頭木棺,長方形木棺、獨木棺、墊板形式。也是以單人葬為主,在872座中有769座。合葬墓僅44座。隨葬陶器大都放在木棺內(nèi)、墓室兩側(cè),少數(shù)置棺頂上。柳灣墓葬中,最多的一座隨葬物95件,91件是陶器,其他為石斧、錛、鑿、綠松石各一件,以彩陶為主。二人合葬墓,多為男女合葬,三人合葬者,二男一女,四人合葬墓,三男一女。表明向父氏氏族社會轉(zhuǎn)變。隨葬品除陶器外,生產(chǎn)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鑿、骨針、紡輪等。有382座墓有生產(chǎn)工具伴出。在82座男性墓中隨葬石斧、石錛、石鑿、石刀者有48座;隨葬紡輪、骨錐、骨針者有13座;隨葬綠松石、串珠者有16座。在71座女性墓中隨葬石斧、石鑿、石刀者8座;隨葬紡輪、骨錐者38座;隨葬綠松石飾,串珠有12座。說明,①女性也參與用石斧、石刀的勞動,②男性也參與紡織、編織工作。③男女都有愛美之心、并以裝飾物、串珠等裝飾。在872座墓中,除22座空無一物,5座只有陶器之外,有隨葬品者有845座,其中生產(chǎn)工具的有382座,這證明隨葬品除陶器外以生產(chǎn)工具為主,共出土石、骨、角、牙、陶工具869件。出土陶器在850座墓中出土13227件。這些陶器大部分是生活中使用過的。手制、泥條盤做法。泥質(zhì)紅陶最多,夾砂紅陶次之,夾砂灰陶、泥質(zhì)灰陶極少,大多數(shù)陶器在器腹部的上半部施薄薄一層米色陶衣。常見陶器34種。雙耳彩陶罐較多,共1229件,長頸陶壺241件。發(fā)現(xiàn)有符號的陶器共679件,出于226座墓中。大致分為幾何形符號和動物形符號。
編輯推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就開始閱讀中國考古,所涉及范圍很廣。從時間上講,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夏、商、周、以及兩漢時期;從地域上講,主要是黃河、長江流域,以中國為主,兼及歐洲。由于所涉較廣,終無一精處,未能成為一位研究者,僅是一個大略地了解一些考古文化者。再者,考古學是建立在田野發(fā)掘上,而我自己沒有這一條件,僅僅是以閱讀考古學家們寫的考古報告,或一些重要的著作。二十多年來,也知其考古之樂趣,增長了些人類史知識,開闊了眼界,了解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啟迪了智慧。我已進入老年,想來未能有所作為,謹以邊學習、邊整理,抄書、抄報寫成這本《考古文化》,作為自己學習考古的一段總結(jié)。若有些同志欲了解些考古的概略知識,愿意撿起《考古文化》一讀,得到一些粗淺的了解,我也就滿足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