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In Cold Blood)

出版時間:1987年10月第1版  出版社: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作者:楚曼·卡波第(Truman Capote)  譯者:楊月蓀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這部享有盛名的“非虛構(gòu)小說”的一個中文譯本,來自臺灣的楊月蓀老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冷血(In Cold Blood)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3條)

 
 

  •     ············································································································
      抑郁癥患者,雙向情感障礙癥。
      perry的心理和我的某個朋友太像了,
      身邊的朋友就是沒殺人的perry。
      好在朋友也從前門出去了。
      
      
  •      “最難過的是說再見的時候。尤其是你知道他要去什么地方,也知道他的歸宿。他的那只松鼠肯定也想念他,經(jīng)常跳進來找他。我試圖喂它,但它根本不理,它喜歡的知識佩里。”
       連松鼠都自后的佩里確實1959年一件駭人聽聞殺人案的罪犯之一,另一個叫迪克的與之相比真是一個只會自吹自大的孬種??úㄌ貫榱酥厥鲞@個故事,花費了幾年時間收集資料力求能夠帶人們再次回到那個寧靜的,倍受人尊敬的克拉克一家滅門的夜晚,就連獵槍的聲音都沒辦法劃破這死一般的寧靜。
       冷血,是誰的?一定不是佩里,他把十六歲時的照片送給邁耶太太,說他希望她心中記得的他,就想照片上的那個男孩一樣。即使憎恨著全世界,也不能說佩里是冷血動物,這個世界沒有給這個敏感的男孩太多的溫暖。一盤西班牙炒飯都能是最美好的一餐。佩里這類人真的和那些流浪貓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總是在流浪中勉強維持著一餐又一餐,在外地汽車的輪胎下尋找不幸被壓死的鳥??死艘患乙蚕衲切B,本來跟貓兒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而且命運就牽著他們被貓吃掉。
       佩里、迪克以及還有很多的罪犯,包括我自己,都不是能夠明辨是非的人。但只有佩里的這一類讓我愛,或許真的是同類,或許只是經(jīng)歷著同樣的孤獨。
  •       有一個臺灣搞歷史的學(xué)者叫薛仁明,他寫過一篇文章叫《文藝與自殘》,讀來很有感受。大致是講一個他年輕時遇到的師哥,本身就憂郁內(nèi)向,喜歡思考人生問題,看的還都是憂郁內(nèi)向的書,接受的也都是憂郁內(nèi)向的哲學(xué),最后這個師哥就自殺了。薛仁明說,搞文藝當然是好的,但是搞成這個樣子,就是自殘了。
        這其實跟這本《冷血》沒什么關(guān)系。在我讀這部“經(jīng)典”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膜拜之感,即使忽略掉翻譯的問題,《冷血》的文字不過是高中水平,結(jié)構(gòu)上也是無聊的雙線蒙太奇,平鋪直敘,啰里吧嗦。很多地方乍看之下都顯得很多余,而且蒼白無力,還不如大記者柴會群的文筆(當然我讀完還是深深地感到,學(xué)新聞寫作的人應(yīng)該讀一讀《冷血》)。容我摘抄一段,且看看它文字的空洞和淺白:
        
        圣誕節(jié)這天早晨,博比沒有飛奔去河谷農(nóng)場,相反他留在了家中。中午他和家人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大家都不厭其煩地勸他一定要多少吃一點兒東西,沒有人發(fā)現(xiàn)他實際上病了,悲傷欲絕。那種悲傷僅僅將他圈住,他出不來,別人也進不去……
        
        當然也有好的段落,比如民眾第一次見到兩位殺人犯的時刻:
        
        雖然記者們都預(yù)料不會發(fā)生暴力行為,但不少人曾估計高聲叫罵是難免的。然而當兇手們在身穿藍色制服的公路巡警的護送下出現(xiàn)時,人群卻寂然無聲,仿佛在為兇手竟然也長著人的樣子而感到驚愕。
        
        最后一句寫得很傳神,但也并不是非常特別。
        最觸動我的還是佩里,一個典型的文藝青年——有過童年傷害,身體有缺陷,娘娘腔,喜愛美術(shù)和文字,敏感脆弱、憂郁自卑,最重要的,是他把自己與自己以外的世界完全割裂起來:世界上的人都不了解他,世界上的人都不認可他,他也看不上其他人,更加看不上自己的“同類”,他的犯罪伙伴在自己眼里就是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性欲的、狂妄自大的“墮落”的人。但同時,他又經(jīng)?;孟胫约赫驹谖枧_中央,在萬眾矚目之下成為一名歌手——他急切地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并且一躍成為其他人都尊敬的人。
        他是一個真正的文藝青年,盡管很少有文藝青年有過他那樣的悲慘遭遇——被監(jiān)護人虐待、被父親當奴隸,在當水手的時候被船上的同性戀雞奸過,盡管他被認為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癥……但其實,我發(fā)現(xiàn)他的“人格模版”跟我自己的非常相像,我想,也許卡波特也有這樣的感受,所以他敏銳地嗅到了自己的寫作沖動,他希望用寫另外一個人的方式表達他自己。
        比起趕趕時髦、裝一裝文藝,內(nèi)里卻無比認同主流的那部分“偽文藝青年”,佩里這種“真文藝青年”的毒性更大。
        把佩里這種人格,翻譯成當代的典型文藝青年的典型面貌便是:可能小時候父母離婚,身體有缺陷(胖或者矮,丑是少不了的),有被小伙伴欺負、侮辱的經(jīng)歷,性向可能也有問題(可能是同性戀或者性倒錯,所以都跑到電影學(xué)院去了),在大家庭中,總是比不上其他小孩,是最不受正常異性待見的一類人(至少他們自認為如此);朋友不多,因為他們對“朋友”二字的理解近乎苛求;他/她最有可能喜歡的文藝種類是電影、文學(xué)和國外歌曲;他從心眼里看不起考國考的同學(xué)們,看不起不讀小說的同學(xué)們,但當他看到自己學(xué)電影的同學(xué)們,他又覺得深深地鄙視(盡管他出于人際交往的需要努力地抑制這種鄙視),覺得他們都不如自己對電影更有感覺、更有理解;他柔弱而內(nèi)向,不喜與人交流,同時又時時幻想自己拿了金棕櫚(他絕對不會幻想自己拿奧斯卡,只會幻想自己拿到奧斯卡卻不去領(lǐng)獎),在掌聲中靦腆一笑,想象著電視機前的觀眾、曾經(jīng)輕視過自己的同學(xué)說:“啊,原來他這么牛逼啊!”(所以電影學(xué)院目前有可能是自卑和自傲者的大本營,尤其導(dǎo)演系)。
        人生在世,最難的事情是接受自己,比接受自己更難的是清醒地認識自己,后者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經(jīng)常,我跟我的同類都互相說:“啊,我是屌絲,啊,我是挫逼?!边@樣的話在有些時候是一種自嘲,有些時候卻是一種違反自己生存意志的、壓縮自己的努力,因為一旦此人向外的掙扎暴露于陽光之下,其貧乏無力便展現(xiàn)出來,這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所謂“我是屌絲”的潛臺詞不過是,“因為我是屌絲,所以我不需要對我自己有什么要求”。
        事實是,越是向內(nèi)收縮,向外膨脹的壓力也就越大,如同大爆炸之前的宇宙。這個宇宙亟需一個出口,這個出口便是文藝,沉溺于文藝之中,便覺得安全,離開文藝,這個人便什么都不是。可以想見,佩里既真心熱愛文藝本身,又依靠文藝保護自己,在文藝中反復(fù)地確認自己。
        自卑與自大永遠并存,二者都讓人缺乏行動的能力。
        相反,在《冷血》中,被佩里殺害的一家卻完全不是文藝青年,這個家庭里的每一個人都活得興致勃勃、熱情向上,盡管他們也會上上教堂、讀讀書、做做手工藝、看看電影(女兒看電影是為了談戀愛,不是為了看電影而看電影),但他們的生活主題始終明確:積極主動地積累財富、增加財富。他們被佩里殘忍殺死,讓整個社區(qū)的人都難以接受。
        這個點是寫這本書的讀后感的意義所在。在《冷血》的鋪墊章節(jié)里,卡波特詳細地介紹了被殺害的這一家生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戶主克拉特先生的發(fā)家史,還有當時整個小鎮(zhèn)人們的面貌,這些描寫很有文獻價值。在中國當代作家的文字里,這樣不厭其煩的、可信的紀實文字很少見到。(這句話很裝逼,搞得好像我看過很多當代中國作家一樣,通過貶抑國內(nèi)吹捧國外,是中國文藝青年的通病。[這一句話更裝逼,文藝青年寫文章老想把自己置于文藝青年之外的觀察者位置上])
        也許我說的并不是文藝青年,我說的是一種自我放縱,沒有長大的青年,一種將自己囚禁于某種牢籠之中的青年。總之克拉特一家不是這樣的人,在講述克拉特先生的發(fā)家史的內(nèi)容里,我看到一個美國人是怎么勤奮地生活、積累財富的——他出身農(nóng)民,貸款上大學(xué),學(xué)農(nóng)業(yè),在農(nóng)村信用社里工作幾年,買下農(nóng)場經(jīng)營。正如我身邊的高中同學(xué),他們都已經(jīng)買房領(lǐng)證,有著奮斗目標,即使是公務(wù)員,也在想方設(shè)法地開淘寶店賺錢。
        我想到了我的炮友,他出生在東南沿海的一個三線城市下面的小縣城里,父母都做著普通的工作,他努力高考,考上北京一本大學(xué)學(xué)工科,在荒廢了大半學(xué)期之后,總能臨時抱佛腳,取得好成績。他努力跟身邊的同學(xué)、老師搞好關(guān)系,積極參加團體活動,還當過08年的志愿者。最終他保送本校研究生,然后他賣力地給導(dǎo)師干活,得到學(xué)校研究所的一份穩(wěn)定工作,學(xué)會了開車,用自己賺的一筆錢買了蘋果手機,羽毛球、乒乓球都打得不錯。他有一個女朋友,將來打算在北京買房,總之他無比正常。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時間安排滿,幾乎從不看電影,在睡前的休息時間,他會跟他寢室的朋友打打游戲。他看我整天無所事事,教育我:“你應(yīng)該給自己定個目標!”我說:“真羨慕你每天都過得興致勃勃?!?br />     而我這樣的人,生活中憂郁內(nèi)向,看的電影也憂郁內(nèi)向,甚至我壓根就是傻逼,活得開心的很,卻要找些憂郁內(nèi)向的電影來看,比如婁燁之類,并不斷沉溺其中,蛋疼憂郁自卑自憐,讓我感到自己的智商雖低、情商不低??!而克拉特先生和我炮友這樣的人,即使自己是憂郁內(nèi)向的,他也不會找憂郁自卑的電影來看。
        好一個陽光向上的青年的范本??!只要家里不是那么有錢,我覺得每一個年輕人都應(yīng)該像他那樣活著。這是當代中國需要的青年,因為當代的中國就像《冷血》中五十年代的美國,人人都在積累財富,那時候,風(fēng)起云涌的六十年代還沒有到來。雖然在中國的機會沒有美國那么公平,但是,中國有中國的條件和機會,只要肯低頭,絕對餓不死。
        總而言之,這個國家的人都在努力賺錢,擺脫貧窮,傳宗接代,讓自己的后半生過得更好——至少是更有錢。
        賺錢,賺真金白銀,人生的真正任務(wù)除此之外,也許別無它途。
        所以,一個人的目光永遠向內(nèi)、向過去、向自己、向小眾,是沒有出路的,至少在現(xiàn)在的中國,注定是孤獨的、邊緣的。
        就像佩里,總覺得沒人能夠了解他,發(fā)現(xiàn)他的才華,但凡對他的才能和性情有真摯的賞識,都會被他引為知己,說不定還可以和他一起抱團取暖,鄙視“外面”的人。他不知道的是,走大多數(shù)人都在走的路,才是容易的,輕松的,至少不那么容易迷失方向。
        就像我經(jīng)常上軟件上找朋友,他們都說,自己有一個男朋友,但還有一個女朋友,他們毫不糾結(jié)地說:“以后總是要結(jié)婚的,對吧?”
  •     大一上學(xué)期的時候,在一堂《大眾傳播學(xué)》的課上,授課教師李苓帶我們做了個“小游戲”。
      她叫了十來名同學(xué)走到教室前面,排成一排,然后在第一位同學(xué)耳邊講了一句話。再然后,一位接一位同學(xué)以”咬耳朵“的方式將這句話傳遞下去。當最后一位同學(xué)說出那句話的之后,李苓老師也將她的原話公布。兩者相差甚遠。
      那堂課,她想教的是,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離。
      
      事實上,我在試圖還原那堂課的時候。我所呈現(xiàn)的事實,可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偏離。當時真的是“十來名同學(xué)“嗎?當時在同學(xué)們傳遞的是一句話嗎,還是幾句話?當時的結(jié)果真是”相距甚遠“嗎?而或者只是出現(xiàn)了一些偏離,但是并不遠。呃,”遠“又是一個主觀判斷的詞,每個人對于遠的判斷都不一樣。或許我應(yīng)該把那句話改成——“兩者出現(xiàn)了不同?!?br />   
      
      回到這本一共359頁的書,卡波特在其中寫了無數(shù)的細節(jié)。聯(lián)想起大一課上的那個“小游戲”,我猜疑書中的細節(jié)信息都是真的嗎,哪怕卡波特用了六年時間,查了無數(shù)的資料?
      答案不言而喻。念過新聞系的學(xué)生可能都聽過類似這樣的一句話,“新聞報道永遠只是在接近真實?!?br />   既然絕對真實的報道是不存在的。
      問:那么,那些存在的一些個錯誤信息又會導(dǎo)致什么?
      答:這誰知道呢,也管不了了。活在社會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像那只在扇翅膀的蝴蝶?!?br />   問:一篇報道中出現(xiàn)了多少信息偏差才會到達不能被容忍的程度?
      答:這都得是經(jīng)手報道的媒體人自己說了算了。當記者把稿子交給編輯的時候,心里想著:好吧,我想已經(jīng)夠了。當編輯又把稿子交給主編,當主編面對印刷廠的時候,心里想的都是,我覺得已經(jīng)夠了。
      ”我覺得“
      當張三指責報道不真實的時候,他也許不會想那么多,”失實失實失實“他一個勁地說。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讓錯誤信息多到讓報社開除你的地步。嗯,保住飯碗,別在想真實真實真實,還是花點時間去想,這個細節(jié)我能確信他是真的嗎?那個又如何?
      
      特稿不是誰都能寫的。
      特稿需要一個好故事。李海鵬講,A殺了B不叫故事,A在什么語境下殺了B才是故事。
      語境要什么來支撐?要細節(jié)。為什么而殺?A用了什么刀?殺的時候說了什么?什么表情?B的反應(yīng)是什么?
      特稿需要血肉。然而多一份血肉,在傳播過程中,就多一份出差池的可能。如何平衡?
      要說難,其實也不難。無非是多寫了三兩血肉,就要多花三兩的精力去核實罷了。
  •     昨天剛看完的,初次接觸此書時,是被它的真實所吸引,花了兩天時間讀完。放下書,總被某種說不出的感傷所籠罩。佩里的不幸,迪恩的浮夸,克拉特家的善良,三種不同的生活,卻同時被摧毀,六條生命,就這樣消逝。
      
      根據(jù)作者的描述,佩里早年家庭生活的支離破碎,被送入修道院后又遭到虐待,16歲因為與父親發(fā)生爭執(zhí),踏上水手之路,誰知船上變態(tài)的男同們,對他施以各種暴行。隨后應(yīng)征入伍,參與朝鮮戰(zhàn)爭,滿載榮譽歸來,卻未得到任何的頭銜。只能又跟隨從來不曾理解自己的父親到處奔波,矛盾、爭執(zhí)、自私、漠視,我只想說,從未得到任何幸福的他,又如何可以理解正常人的生活。我們生活在平穩(wěn)、安逸的環(huán)境中,而佩里的生命中,除了顛沛流離,就是各種噩夢的結(jié)合。是的,他殺了人,他沒有人性,他自己也說,殺死克拉特一家人時,沒有任何的感覺,只不過是幾個“活靶子”。我不理解的時,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號稱“博愛”的社會去了哪里,社會監(jiān)管的失職,是我最大的失望。我不知道那些審判員們,是如何痛下決心,判他以死刑。是的,他罪大惡極,可話有說回來,誰都沒有決定他人生死的權(quán)利,審判員們又豈會重復(fù)這樣的錯誤。不解,失望,充滿憤怒,卻又不知沖誰吼,每個人都標榜著自己是正義、善良的化身,可真正面對社會中的種種不幸與悲劇時,你能說你沒有一點責任?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都有義務(wù)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社會監(jiān)管的缺失,是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感想。
  •      冰點登載《北京最后的糞桶》后一年,大洋彼岸著名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非虛構(gòu)寫作《冷血》也出版了。兩部作品成為了漢語、英語世界中,廣義上的新聞特稿寫作的兩座里程碑。
       《北京最后的糞桶》是記者王偉群在跟隨北京最后的收糞工采訪多日后形成的特稿嘗試,而《冷血》則是卡波特對于一個滅門慘案進行了長達六年后的訪談和調(diào)查后寫成的。
       《冷血》分四部分,死神來臨前夕;不明人士;水落石出;角落。
      卡波特在第一部分里,站在受害者被殺之前的臨界點,分別從受害者和兇手兩方進行了非虛構(gòu)的寫作;之后則雙線并行,還原兇手犯案過程、逃亡過程,同時從側(cè)面的描寫說明案件對堪薩斯州造成的影響、人們相互信任的消減;水落石出的破案過程則是警方和正在逃亡的兇手間,激烈的博弈,最后兇手被繩之以法,在人群唾棄中鋃鐺入獄的場景至今令我難忘,而那個場景則堪稱整部小說最震撼人心的場景描寫;最后的角落一章則是關(guān)于兇手的審判記錄,審判過程很長,卡波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時刻,通過專業(yè)、合格的法庭記錄和新聞寫作,使得整個《冷血》一書真正達到了所謂的“作家試圖打開兇手的內(nèi)心時,他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一次自省之旅?!?br />    《冷血》是整個非虛構(gòu)寫作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
       新聞特稿,也可以說非虛構(gòu)寫作,并不是一個冷血的活兒。特稿具有高度的文學(xué)性和創(chuàng)造性。特稿可以對抗時間,對抗新聞的易碎性。他是一種介于報告文學(xué)與小說之間的一種非虛構(gòu)寫作。
       寫特稿,其實就是通過大量的采訪和資料,合理推測出作者所看不到的場景,進而講上一個好故事。卡波特花了整整六年搜集所有關(guān)于這個案子蛛絲馬跡,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所以,特稿首先得是一個好故事,好故事應(yīng)該涵蓋戲劇性,沖突性,獨特性,唯一性等要素。但要注重細節(jié),真實可信;更要具體,保證在新聞原則下,找到人物事件的內(nèi)核。
       在西方敘事學(xué)中,經(jīng)常被用到的一個概念是:敘事弧。這里的弧指的是,故事中的人物經(jīng)歷一些事情后,觀念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在特稿寫作中,由于你不可能每次都讓親歷者知情者詳盡講完一個故事。完整的敘事弧很難獲得。此時,絕不能將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視角。很多產(chǎn)生爭議的特稿就是為了補充敘事弧的完整,而替主人公想了很多其實是記者自己想要的東西。
       好的特稿也應(yīng)該是豐富的。其次,不做黑白分明的判斷,嘗試呈現(xiàn)黑灰色。你不是法官,也不是道德仲裁者;你不是慰問者,也不是作秀者。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稿子都適合以特稿的形式呈現(xiàn)。
       闡述得比較簡單,推薦一些比較有名,有趣的中文特稿,大家感興趣可以讀讀。一腔冷血是寫不出好特稿的,正如卡波特滿懷著滿腔熱血才完成了《冷血》。
      
      推薦篇目:
      1.《北京最后的糞桶》
      鏈接: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1-06/03/content_4496068.htm
      摘要:北京最后的挑糞工人。
      
      2.《兩個礦工的生還奇跡》
      鏈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9-06/152313832456.shtml
      摘要:“壽衣店老板倒沒說啥,反正那些東西也都賣得出去,倒是問:“人咋又活了呢?””
      
      3.《少年殺母事件》
      鏈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9/181114415953.shtml
      摘要:“張明明決定殺掉他的父母。”
      
      4.《另一個國度》
      鏈接:http://www.nfpeople.com/story_view.php?id=3909
      摘要:安佳和皮特的愛情故事,穿插著兩德統(tǒng)一的故事。
      
      5.《中國制造:欲望年代的干露露們》
      鏈接:http://ent.163.com/13/0424/18/8T8E6EK600032DGD.html
      摘要:“急和躁,是之后幾代學(xué)生的普遍特點,都想速成:一夜間就發(fā)了財,一夜間就出了名。”
      
      6.《生于5.12 四個地震遺腹子的一年》
      鏈接:http://news.163.com/09/0508/13/58Q02ED00001124J.html
      摘要:在夢里,張建清可以回到地震前,回到2008年那片沒有收割的油菜地,他的老公席剛還欠他一個承諾,他說干完5月12日那天的話,要回家收油菜的。
      
      7.《差生韓寒》
      鏈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7/
      摘要:“從今往后,松江二中寫文章的,我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br />   
      8.《詩人和銀行家的對決》
      鏈接:http://www.techweb.com.cn/people/2012-08-21/1228068.shtml
      摘要:“王微是個詩人,而古永鏘骨子里是個銀行家,好比冰箱里的一只機械表,勤奮,準確,冷冰冰?!苯鹑诟鍙膩頉]看到過可以這么寫。
      
      9、《售票42年 崔世宏還覺得不過癮》
      鏈接:http://news.sina.com.cn/s/2006-10-09/023210183215s.shtml
      摘要:“那時候家里窮,沒有鬧鐘。他就靠看月亮和點蠟燭來計算時間?!鄙钔诩毠?jié)。
      
      10.《消失的班級》
      鏈接: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2/10/09/226609.html
      摘要:“那天第一堂課是語文,第十一課,秋天的雨。孩子們一個個被抱出來,放在帳篷里,法醫(yī)用河水給他們清洗?!奔毠?jié),就是細節(jié)。
      
      11.《東四八條部分房屋拆遷 歸國留學(xué)生堅守四合院》
      鏈接:http://www.china.com.cn/city/txt/2007-05/21/content_8280413.htm
      摘要:“東四八條部分房屋拆遷,土生土長又有留學(xué)經(jīng)歷的夏潔成為住戶中惟一公開反對者”
      
      12.《永不抵達的列車》
      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7/27/c_121727508.htm
      摘要:算是冰點的好稿子。
      
      13.《車陷紫禁城》
      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039e50100bl8a.html
      摘要:李海鵬由小到大,由點到面,講述超級城市的超級尷尬。
      
      14.《回家》
      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1619a01009cpb.html
      摘要:“帶兒子回家”,冰點地震見聞。
      
      15.《無聲的世界杯》
      鏈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7/12/content_1443901.htm
      摘要:“其中一個用四川話嘲笑道:“看,四個傻×在看球呢?!?br />   
      16.《放映員往事》
      鏈接:http://news.sohu.com/20100709/n273398239.shtml
      摘要:從上訪里挖出來的人物和新聞。
      
      17.《路遙身后20年》
      鏈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83603
      摘要:從活人入手講死人的故事。
      
      18.《舉重冠軍之死》
      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039e50100bkz0.html
      摘要:“他一生都無法脫離舉國體育體制。”
      
      19.《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
      鏈接: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2/28/26725.html
      摘要:難道真的需要用生命彌補制度的黑洞?扛鼎之作。
      
      20.《在這里 死亡是個秘密》
      鏈接:http://news.sina.com.cn/o/2008-05-31/051113950842s.shtml
      摘要:地震之后的“后災(zāi)難”時期
      
      21.《城管副隊長之死》
      鏈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400
      摘要:城管和小販的貓鼠游戲從來沒有結(jié)束,超越崔英杰的問題在于城管制度。
      
      22.《在她抱起小悅悅之后--陳賢妹的"非典型"生活》
      鏈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4503
      摘要:“兒子唐小兵解釋說,媒體的采訪讓她休息不足,導(dǎo)致眼疾復(fù)發(fā),眼睛常常酸痛流淚?!辈煌淠_點的特寫,別有韻味。
      
      23.《湄公河暗流》
      鏈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4043/
      摘要:特寫還原13名中國船員被虐殺始末。
      
      24.《紅色朗讀者》
      鏈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49
      摘要:收集的兩百余枚毛澤東像章被盜以后,山西省陽高縣71歲的李德才吊頸身亡。
      
      25.《昆明"小學(xué)生賣淫案"折射城市邊緣家庭生活史》
      鏈接:http://news.sina.com.cn/s/sd/2009-07-30/150918330537.shtml
      摘要:城市邊緣家庭的生活特寫。羅生門更加羅生門。
      
      26.《舟曲:向死而生》
      鏈接:http://www.lifeweek.com.cn/2010/0906/29501.shtml
      摘要:山那邊的四川汶川、九寨溝等地的泥石流消息也頻頻傳來,顯然,災(zāi)難沒有那么輕易結(jié)束。
      
      27.《雷政富"淪陷"全紀錄》
      鏈接: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13-05/27/content_8105550.htm
      摘要:這篇稿子當時引發(fā)的蝴蝶效應(yīng)無法估量。特寫一般,但調(diào)查很深。
      …
  •      在《美國恐怖故事》第一季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被Tate槍殺的無辜大學(xué)生們變成鬼魂追逐Tate,他們心中有一個疑問,Why。為什么Tate要殺掉他們?他們當中有朋克,情侶,每天泡圖書館、有可能改變世界的書呆子天才,他們也許有罪,但是為什么?為什么Tate要殺掉他們?Tate甚至都不認識他們!
       Tate沒有解釋。更可能的解釋是,Tate并沒有像抽簽一樣特意抽中他們,他們是誰是干什么的對于Tate來說沒有任何意義。Tate只是要去殺人,至于是誰,沒那么緊要。
       觀看者在看到這樣的故事時,也會自動略去這些戲劇中的配角,我們要知道的不是他們每個人的名字,而是這樣一樁事實:他們被Tate槍殺了。于是,他們的死變得合情合理,變成作為上帝的觀眾們達到高潮的一勺催化劑。
       這自然不是事實的全部。倘若你從被槍殺的任何一個學(xué)生的角度出發(fā),你會看到一個破碎的家庭,一對傷心欲絕的父母,擺在他們身邊濕淋淋的裹滿淚水的手絹。在卡波特的《冷血》里,他們成為了克拉特一家四口,Tate是佩里和迪克。
       卡波特對于這樣一樁滅門慘案十分不解,他也想知道為什么佩里和迪克會殘忍地殺死善良的克拉特一家。為什么?從佩里和迪克的自述看來,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他們甚至覺察不到這是在殺人,干完這事之后他們開著車,對著彼此瘋狂大笑。他們感受到刺激,那股消滅生命之后發(fā)自本能的自我鼓勵,除此之外,殺人?犯罪?上帝,他們可不覺得是這樣。
       他們像殺掉一只蒼蠅,像剝開一個橘子一樣,對著克拉特一家人的人頭,扣動扳機。有學(xué)者說他們在殺人那一刻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人格分裂,把克拉特當成了自己過去遭受的苦難??死刂皇且粯犊嚯y,是修道院虐待佩里的壞修女,是酗酒亂搞的母親,是弱小時所有欺負他的人。槍殺克拉特是如此理所當然,復(fù)仇帶來的快感沖破了理性的束縛。
       可是這樣,仍然無法解答問題,為什么是克拉特?一個靠自己努力過活的老紳士?他的體弱多病的妻子?他的謙卑機敏的女兒?他的善良活潑的兒子?為什么是他們一家?他們永遠是失語的,他們死了。這個為什么也只得出現(xiàn)在恐怖故事的鬼魂身上,借他們的口問一問那殘忍的兇手。
       而現(xiàn)實卻是,兇手并不總是如此殘酷無情,佩里甚至表現(xiàn)得充滿愛心和慈悲。他在牢房里喂松鼠,他怕克拉特著涼為他在地上鋪一層紙板,他對迪克想強奸小南希的念頭非常惱怒,不惜與他撕破臉,他熱愛文學(xué)和詩歌,在逃往墨西哥的路上還帶著一箱子書。
       甚至,甚至在與警員對話的車上,他敏感地覺察到警員喂自己吃阿司匹林時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嫌棄。有可能只是嘴角一絲細微的顫動,有可能只是眼神的一晃,他都捕捉到了,像個敏感的詩人捕捉到陽光一樣。
       天哪,佩里完全是藝術(shù)家的派頭!那么對于別人的淚,和因恐懼而瑟瑟發(fā)抖的身體,他完全視而不見嗎?他對松鼠的慈悲,完全在面對克拉特一家人時失靈了嗎?
       所謂藝術(shù)家,不過是把全部的熱情專注在一件事情上??úㄌ厥沁@么想的罷。他理解佩里,理解殺人的當下消失的敏感與慈悲,在那樣一個情景下,就如同卡波特寫《冷血》一樣,除了不停地寫,別無他法。
       卡波特說,“我們像同一間屋子里長大的孩子,只不過我從前門出來,他走了后門”。前門是小說,是虛構(gòu)世界里肆意的快感,后門是兇殺現(xiàn)場,是對邪惡的復(fù)仇,以邪惡的方式和名義。小說家佩里和殺人犯卡波特完全可能。
       又完全不可能。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佩里,但每個人又都不可能成為佩里。因為作如此假設(shè)的人,秉持的是一種類比的邏輯,而事實上佩里是無法被類比的,他是一個單純的個案,從他小時候的生活,到他犯下罪的那刻,到被絞死,都只是個案,沒有普遍規(guī)律可循?;蛘哂懈怕?,不過誰都知道概率只對不存在的人類集體有效。
       因此,從佩里推斷出卡波特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有作案的可能,與為什么是克拉特一家這個問題具有相同的性質(zhì),除了上帝的選擇,你找不到答案。
       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就應(yīng)該束手無策坐以待斃了。佩里的家庭,他所有的遭遇,都仰賴于這個不健全社會的畸形發(fā)展。因為有這樣一個無惡不作的世界,所以有了這樣一個無惡不作的兇手。每個人都是幫兇,這點毋庸置疑。
       只有在這點上認清楚每個人與佩里并無不同,在這點上低下我們的頭,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而不是一邊推開克拉特慘死的圖片,一邊撫著胸口故作驚悚地說著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佩里的可能。事實上,這樣的觀點仍然是我們與他們的區(qū)隔,是對罪惡的他者化處理,而沒有看到我們自己身上就分擔了罪。
       自始至終,卡波特都在強調(diào)他自己與佩里是多么相似,每個人與佩里是多么相似,恰恰是這樣一種憐憫把卡波特束縛住了,這種相似的努力毀掉了相似,把界限刻畫得更為明顯。而佩里和卡波特從來不是后門與前門的關(guān)系,從這間屋子里走出去只有一個門。不是他們,而是我們共同的阿門。
       至于克拉特一家,那些無辜被槍殺的學(xué)生們,沒有人能夠解釋為什么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作為有幸生還的人,為他們祈禱,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吧。
      
      
  •     
      故事的核心——你可以看到,不是偉大光明正義的Mr Clutter和Nancy,也不是為正義奮斗的Dewey或者Logan Green,這不是他的重點。哦,對,重點當然是The True Account of the Murder,但是故事如果有一個主人公,那一定是Perry Smith。
      
      最后,沉冤得雪,Dewey在堪薩斯的天空下平靜走過,仿佛一切未曾發(fā)生。這和Wuthering Heights的結(jié)尾略有相似,也同樣簡潔有力。
      
      
      
  •      “魔戒”是托爾金對人性的洞察,而“冷血”是卡波特是對人性的悲憫。
       前幾天在追《魔戒》三部曲的時候,對故事中的主人公Frodo非常不理解,他除了一時沖動說“我來護送魔戒到末日火山”之外,并沒有什么作為,身無長技又不聰明,還誤中奸計懷疑忠誠的隊友,甚至到了最后,到了火山口,在該把魔戒投入火山口的那一刻他卻動搖了,如果不是因為外力他很可能成為又一個被魔戒蠱惑的千古罪人.......但是我現(xiàn)在想想,非常能理解Frodo,面對巨大的誘惑,我們還是免了“道貌岸然”那番清高說教吧,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枚無法擺脫的魔戒,比如美貌、金錢、榮譽、自尊、虛榮,還比如一些微小的東西,比如一件具體的東西,都是心魔的所在,而這就是我們作為人的本性和無奈,就像《冷血》里芭芭拉給佩里寫的信中所說的:“我們對自己的人類弱點很少有控制能力?!?br />   
       卡波特在此書中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作風(fēng)格:既有新聞的時效性、報道性,又有文學(xué)的可讀性和作者的想象力。 于是我們知道,書中這起喪盡天良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是在美國歷史上里確實發(fā)生過的,那是在1959年的美國中部堪薩斯州一個小農(nóng)村,一個富裕的、口碑極佳的農(nóng)場主家庭,僅僅因為兩個窮途末路的瘦弱年輕人渴望發(fā)財而遭遇如此飛來橫禍,而這兩位兇手實際上并未如愿,只搶得錢夾里的50美元左右的零錢以及一臺收音機、一只望眼鏡。后來,兇手之一的佩里坦白說:士兵們不用少睡覺,殺了人還能得勛章。堪薩斯的善良的人們想要我的命“,某個劊子手將很樂意來行刑。殺人太容易了,比開假支票容易得多。請記?。何艺J識克拉特家的人只有大約一個小時。如果我真的人是他們,我想我的感受也許會不同。我想那樣的話,我將無法面對自己。不過事情就是那么簡單,殺人就像在靶場里開槍擊落靶子一樣簡單?!?br />   
       是的,事情就是這么簡單。人性也就是這么簡單。很多東西其實是根深蒂固在你的身體里,你不可能擺脫,除非付出生命的代價。犯罪對于他們這群人而言,只是一種生存方式,搶劫、偷盜、殺人,就像我們的吃喝拉撒一樣天經(jīng)地義——當然,如果你不信基督和天主的話——這兩位年輕人從不信那些東西。 就像那位使案件出現(xiàn)轉(zhuǎn)機的關(guān)鍵證人:兇手的牢友威爾斯,他拿到了懸賞獎金,也獲得了假釋,上帝對他夠?qū)捜萘税??但是有什么用呢?他之后又接二連三地犯罪,再次被關(guān)押進密西西比州的監(jiān)獄,面臨三十年的監(jiān)禁。是的,寬容、和平,確實是上帝所鐘愛的,但前提是,你的鄰居同樣也這么相信,它才有效。所以,寬恕,對有些人而言,一文不值。
       且慢,卡波特并沒有在小說里展開道德批判,也沒有表明他的是非道德判斷。當然,卡波特的確用了很多筆墨寫了佩里的成長背景以及心理活動,并且將佩里描述為一名有才華、有同情心、有原則(他所認為的原則)且遭遇車禍導(dǎo)致極度自卑的人,甚至,他還是一個“經(jīng)常躲在陰影里看月亮”的孩子。但是我不認為卡波特是在同情兇手,他只是在同情人性,也就是你我,我們每一個人都擺脫不掉的人性陰影。
       合上書,我于是做了一些延伸聯(lián)想,想到了一些我認識的人,一些我比較了解的人,當然,在這里我也無意做出是非判斷,但我想說,或許你擁有你所引以為傲的才華、學(xué)識,或許你堅持你以為你應(yīng)該堅持原則、你所做的選擇,或許你有一套能說會道的哲學(xué)自圓其說,但是,這個世界遠比你以為的簡單多了,那就是,如果你買不起一只尿盆,你的才華和學(xué)識又有什么用呢? 人性的弱點,不是只有犯罪,那是極端的少數(shù),更多的是,那些“道貌岸然”的東西,那些光輝的細節(jié),其實如此不堪一擊,而我們不愿去面對。要知道,“魔戒”本身是多么耀眼的一枚戒指,所以它才能蠱惑人心,不是嗎?更要命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己的弱點,但我們卻沒法改變,更沒法克服,它會伴隨著我們進入墳?zāi)埂?/li>
  •     準備打開這本小說的人請注意了:請作好心理準備。這本書的內(nèi)容具有極大的煽動性,它會將你循循引入你心底最暗的角落;在你還沒發(fā)現(xiàn)之前,你已經(jīng)走得太遠,卻再也回不了頭。
      
       就像卡波特評論自己這部舉世震驚的巔峰之作時所說:佩里就像是我同屋長大的兄弟,我從前門出去了,而他從后門出去了,閱讀的過程中,你會驚訝于自己與文中兩個看似冷血的兇手到底有多么相似?;蛟S那是你埋在心里最深處,不愿任何人發(fā)現(xiàn),自己都不愿觸碰的感情——冷血。
      
       作為一本紀實小說,本書情節(jié)并不復(fù)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堪薩斯城邊的一個小鎮(zhèn)發(fā)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滅門案。一個月后兩個兇手落網(wǎng)。審判。死刑。實際上,情節(jié)如此簡單,使讀者一開始甚至有點失望。當然,這是指那些期望看到千古難遇的案件,把小說當驚悚電影看的讀者(多多少少有點窺淫欲,希望能從不同于常態(tài)的人類行為中獲得病態(tài)的滿足感吧)。也正因為案件的情況比較簡單,作者在情節(jié)的安排上作了精心的調(diào)配。
      
       小說分四條線索:一條是被害者家庭(克拉特一家四口),在小說第一部分完結(jié)后結(jié)束(被害);一條是兇手佩里和迪克,貫穿全文;一條是三名警探,偵探案件的過程;最后一條是群眾(其中包括受害者之一南希的男朋友博比和好朋友蘇姍,還有其他小鎮(zhèn)居民;另外迪克和佩里的家屬也包含在內(nèi))。小說的時間線索十分明確:從案件發(fā)生前幾天的寧靜,到案件發(fā)生后的軒然大波,再到持續(xù)一個月的輿論和警探在壓力下偵查案件,從一開始毫無頭緒,懷疑熟人作案,到意想不到的線索指明方向,最后將兇手擒拿歸案,作者游刃有余的展開多條線路敘述事情進程,讓讀者既感覺到事情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和懸念,又不會有混亂之感。為了保有懸念,作者并未按照時間順序,講明兇手的作案過程;而是從偵探的角度,帶領(lǐng)讀者一步一步揭開事實的真相。特別在之前大篇幅對兇手家庭,成長過程,社會經(jīng)歷的描寫和分析后,兇手在被害者家中的行為和具體行兇過程似乎更加“合情合理”。
      
       南海版譯本的書皮上寫著對本書的評價:“…厚重的社會良知,將一處真實的滅門血案細致展開,尤其是對兩名兇犯心靈狀態(tài)的深刻剖析和犯罪背景的冷峻挖掘,以及文字背后的悲憫沉郁,令所有讀者在拍案叫絕的同時無不唏噓動容?!迸c其說卡波特是抱著“厚重的社會良知”寫作,倒不如說是野心勃勃,甚至“冷血”的利用這次殘酷的殺人案件,炮制出自己的傳世經(jīng)典作品。在電影《冷血自傳》中,卡波特來到慘案發(fā)生的小鎮(zhèn),對負責探案的警探說:“我不在乎這件事情是誰做的,我只關(guān)心這件事情對小鎮(zhèn)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響?!笔聦嵣?,這個小鎮(zhèn)上的人民對他來說都是無親無故的陌生人,為什么他——這個來自紐約上東區(qū)名流中游刃自如的卡波特在乎呢?他們,不過都是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知名度,制造話題的工具罷了。
      
       卡波特刻畫小說的兩位主角——迪克和佩里時,有著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迪克,在一對善良單純的父母撫養(yǎng)下長大,由于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拘謹,他沒能進入大學(xué)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體育特長,更因此對父親心有芥蒂。結(jié)婚,生子,出軌,離婚,犯事,入獄,與佩里“棄兒”的身份不同,迪克的成長一帆風(fēng)順,最后走上歧途更是因為不滿錢來的太慢,勞動太辛苦的自作自受。作者似乎借佩里之口,說出來自己對迪克的厭惡:一開始以為他的夸夸其談是勇猛無畏的表現(xiàn),怎知他只會嘴上功夫,實際上是一個讓人作嘔的懦夫。仿佛為了加強讀者對于迪克的討厭之情,卡波特提到了他的“難言之隱”:戀童情節(jié)。在二者中,迪克其實是外表更討好的一個:金發(fā)碧眼,高挑強壯,笑容親切,風(fēng)趣幽默;但是讀者從書本中得到的迪克,只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社會渣滓。
      
       相反,在刻畫佩里這個人物時,卡波特傾注了更多的同情色彩。佩里從小生活不幸,在受到酒鬼母親多年折磨之后,又在教會的收容所受到了教士和修女的虐待(這也成為佩里多次表現(xiàn)出對宗教信仰的厭惡之情的源頭);盡管頭腦聰穎,天賦異稟,卻又因為父親的忽視甚至“嫉妒”,沒有受到良好教育。如此多的不幸和命運的捉弄,似乎為佩里的殘忍行為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也讓讀者對佩里多了一份同情之感。卡波特更加描寫到,佩里對婦女十分保護。當?shù)峡艘鈭D強奸被害者中15歲的女兒時,佩里強烈反對:“除非你先把我殺死。”因為怕迪克脆弱的母親經(jīng)受不住兒子殺人的打擊,佩里推翻了自己的證詞,向法庭承認自己“殺了全部人”,而事實上受害者中的兩位女性是被迪克殺死的。殘忍而充滿同情心,如此矛盾的感情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使佩里更具“魅力”。
      
      卡波特似乎不關(guān)心案件的具體細節(jié):犯案人“為什么”這么做,才是他試圖強調(diào)的重點。他翻閱罪犯的資料,拜訪他們的家人,曾經(jīng)的朋友,獲得了許多第一手信息;也正因為如此,他走的太遠了:他與佩里的經(jīng)歷實在太相似。棄兒,灰暗的兒童時期,社會異類,使他無法將自己與佩里的人生相抽離。他們二人就像是同胞兄弟,佩里身上流淌的冷酷的血液,也在他的血管中靜靜流著。佩里就像是他的一位故人,一個來自他過去的幽靈,無時無刻不提醒著他的身份和來源,提醒他不堪回首的歲月,提醒他心底沉睡的憤怒的怪獸。
      
       《冷血》,讓卡波特直視自己的殘酷。盡管卡波特對佩里產(chǎn)生了同情和友誼,在收集完寫書的素材之后,卡波特拒絕繼續(xù)為佩里支付律師費,也不再去獄中看望他,而返回了紐約,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也許是因為佩里已經(jīng)沒有利用價值,也許是因為卡波特再也無法面對另一個自己——另一個怪獸。偉大的《冷血》面世之后,卡波特再也無法寫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最后死于濫用藥物和酒精——最軟弱和沒有尊嚴的死法。
      
       《冷血》作為一本非虛構(gòu)類小說,有著極佳的可讀性,作者對情節(jié)的精心安排,優(yōu)美而流暢的文筆和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將發(fā)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西洋彼岸的一起兇殺案拉到了讀者的眼前。盡管受害人只是普通人,而兇手也只是普通的社會混混,沒有激動人心的追捕,也沒有嘆為觀止的犯案手法;這兩個罪犯甚至有點蠢。作為謀殺案來看,這本書確實有點單調(diào);但是精致的細節(jié),使整個故事和人物都活了起來。閱讀的過程是享受的,就像是一桌廚師精心準備的大餐:既有提神開胃的飯前小菜,也有壓軸的盛大主盤,更有完美的飯后小點心相佐。可是,這條路也許引人入勝,卻幽暗險昧;它將引向心底的另一個自己。也許,無路可退。
      
  •     書月會之前并未對《冷血》有什么想法,大多都是在書月會時受啟發(fā)想到的,但當時很多問題也沒想明白?,F(xiàn)在才有了一些補充想法。
      
      一、佩里的根本問題
      
      之前的想法:佩里的根本問題是不懂得“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負責”。現(xiàn)在我覺得這只是表象,根本問題在于佩里不愿面對現(xiàn)實。
      
      我想,社會上對現(xiàn)實不滿的人并不很少。他們認為所處的社會不夠好,應(yīng)該改變,否則就不合作。擁有這種態(tài)度的正常人至少需要意識到兩點:一、絕大部分情況下,社會并不會因為我的反對而有任何改變;二、這種不合作的態(tài)度最終導(dǎo)致的是我遠離社會,成為邊緣人。在意識到這兩點的前提下,依然保持這種不合作的態(tài)度,并且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態(tài)度是我的自主選擇而并非他人的強加,那么這種態(tài)度是有意義的。
      
      反之,如佩里,我絕不相信他會不知道社會并不會因為他的反對而有任何改變,所以我絕不原諒他的不愿面對這個現(xiàn)實,反而自欺欺人地認為“社會應(yīng)該改變,我是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所以如果社會不變,不來關(guān)注我關(guān)心我,我就要報復(fù)社會”的這種想法。若非一個人自視過高到愚蠢的地步,他怎么會不認識到這一點?其實沒有人遺棄他,是他自己遺棄了自己。他反對的也不是社會,而是反對他自己。這種不愿面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導(dǎo)致的是佩里把責任推給外界,而不明白只有自己才應(yīng)該、才能為自己負責。而不明白這一點,導(dǎo)致佩里的不改變,因為他不需要改變——“既然責任都在外界,我的錯也是外界造成的,那我為什么要改變?”
      
      佩里的不改變,導(dǎo)致了他不明白(我更相信他是不愿明白)另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現(xiàn)實:他、也只有他,一直一直已經(jīng)在為他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負責并付出代價。即便佩里再不愿意負責,他還是已經(jīng)在負了,而且每一秒鐘都在負責。這是另一個他不愿面對但其實無法擺脫的現(xiàn)實??峙逻@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命運,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不愿面對這個現(xiàn)實導(dǎo)致佩里一再受挫、一再犯錯、一再付代價。
      
      二、姐姐的錯誤和虛偽
      
      其實姐姐和佩里犯了同樣的錯誤:不愿面對現(xiàn)實。但我首先要原諒這一點,因為作為親人,很難面對這一現(xiàn)實:即弟弟已經(jīng)無可救藥了。無可救藥是從姐姐的角度來說,因為要姐姐理解佩里,是要一個再傳統(tǒng)不過的人去理解一個反社會的邊緣人——我覺得這個要求是過分的。姐姐能夠做的只有把自己看到的問題告訴佩里,在信里她做到了。至于佩里是不是會接受,姐姐是無法控制的。更明智的做法是連信都不寫,因為知道寫了也沒用。但正因為是親人,所以不愿面對寫了沒用的現(xiàn)實。我相信姐姐是真誠地希望佩里看了信以后能夠有所醒悟,雖然這等于是希望奇跡發(fā)生。
      
      至于所謂更實質(zhì)性的幫助,我覺得不存在。姐姐的提醒其實已經(jīng)觸及根本問題,但越是根本、越是讓人難以接受。相反,越是表面,越是容易讓人接受,但同樣毫無用處。
      
      姐姐的虛偽,在于她說自己愛弟弟。我覺得這句話可能是假的。上述所說的真誠希望弟弟醒悟,我想是出于責任,而非愛。同時等于也對愛提了個要求:如果弟弟不醒悟,姐姐就無法再愛這個弟弟了。我想這個要求在親人之間是過分的,但同時,我想要求姐姐去無私地愛這樣一個她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弟弟,恐怕也是過分的。
      
      三、關(guān)于報應(yīng)
      
      書月會時有同學(xué)問了我一個其實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把一切都歸結(jié)為自身,那么克拉特先生一家為什么被殺?他們做了什么事情要遭到這樣的報應(yīng)?當時其實我回答不出來,所以應(yīng)付說肯定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其實從讀《冷血》一開始我就在想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我想我得出了答案。
      
      克拉特一家人被殺害,揭露了一個現(xiàn)實:做好人是有風(fēng)險的。佩里一生很慘,一直在犯錯,一直在付代價,但誰又不是這樣呢?克拉特一家人被殺害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們的信任。他們信任陌生人,認為世界上都是好人,深夜在家里完全無需安全措施,門窗大開都沒問題??死匾患胰藦念^至尾都對歹徒非常合作,因為他們自始至終相信只要他們合作,歹徒就不會殺害他們??死匾患胰耸菍幵赶嘈糯跬揭矇牡糜邢薅鹊暮萌?,所以他們連反抗的心都沒有,可以說是任人宰割。做這樣的好人,好到極致的好人,是有很大風(fēng)險的,因為必須得真心誠意地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試想,如果克拉特一家人復(fù)活了,他們還會愿意做這樣的好人嗎?看看整個小村的變化,村民和村民開始互相猜疑,互相防備,就可想而知了。
      
      而,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真正的好人消失了。社會開始變得不安定、變得危險、變得人心惶惶。而這一切的源頭也就是主流社會忽略了如佩里一般的邊緣人物的存在,沒有關(guān)注他們,沒有關(guān)心他們。社會的質(zhì)變,就是社會付出的代價,就是每一個人付出的代價。原文說每一個人都要承擔責任,其實每一個人都已經(jīng)在承擔責任了。責任本身是無法逃避的,承擔無非是被動或主動的區(qū)別而已。被動承擔,即否認現(xiàn)實(如佩里),或承認現(xiàn)實但什么也不做。主動承擔,即主動去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管有用沒用。至于社會的走向,這已然是遠超個人能力范圍而難以討論的問題了。
  •      作者幾乎是平鋪直敘的把整個案件講完,由于從書的一開始就知道誰是兇手,幾乎在沒有任何懸念的情況下讀完了整本書。因此,我并不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
       但這并不妨礙書中依舊有許多的地方值得我思考。
       首先,是什么讓這兩個兇手如此喪心病狂,居然殘忍的殺害了四個無辜的甚至是不曾相識的人,而僅僅為了想象中的保險箱?在他們作案的過程以及案發(fā)以后都不曾后悔,也不曾難過,甚至拿這件慘案來打趣,這兩個人的人性何以泯滅的如此徹底,以至于所有人在倒吸一口涼氣的同時都無法用正常人的思維和邏輯去理解這一切。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由于這兩個人悲慘的童年和生活經(jīng)歷導(dǎo)致有事的精神失常,認為他們(至少是佩里)是由于精神疾病導(dǎo)致他幾乎毫無意識的殺害了受害者一家。但是我認為,悲慘的經(jīng)歷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同樣重要但在書中僅有所涉及但并未強調(diào)的一點也同樣重要,那就是教育。讀到佩里悲慘的童年和經(jīng)歷我們都感到難過和同情,但此時,我不禁會聯(lián)想到喬治奧威爾的童年,我驚訝的發(fā)現(xiàn)兩者有著諸多的共同之處。但為什么奧威爾后來的成長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為什么最終奧威爾能用一種坦然到自嘲的方式來回憶和敘述自己的童年?而可憐的佩里卻深陷曾經(jīng)那些悲慘經(jīng)歷的陰影里不能自拔。我認為是教育程度的不同最直接的導(dǎo)致了兩者的不同,決定了兩者不同的人生。佩里多次提到自己想讀書,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這讓我印象深刻。而教育的缺失是最直接導(dǎo)致心靈空虛乃至靈魂殘缺最直接的因素。試想如果佩里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通過閱讀和知識來充實自己的內(nèi)心,回憶過去的時候更多的是思考和憧憬未來而不是加深仇恨,他的人生也許有機會能有很大的不同。雖說這些只是假設(shè),也許教育對于佩里不會有這么大的力量。但是如果沒有教育,我們?nèi)绾蜗胂鬀]有受過教育的佩里面對如此悲慘的經(jīng)歷能夠擁有強大的內(nèi)心去化解這一切而不去憎恨給他帶來這一切不幸的世界呢?
       第二,我想很多讀者在讀完整本書以后,都會感到兩個兇手其實是不同的,我們在內(nèi)心其實對佩里和迪克是區(qū)別對待的。其實,細細想來,在書的第一到第三部分,我一直都是將二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兩人一起殺人,一起逃跑,一起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極大漠視。但是到了第四部分,兩人被分開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兩人不再被允許交流。從這時起,兩個人的表現(xiàn)出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我們看到的迪克一如既往,冷漠,嫉妒,狡猾,膽小,出賣朋友。而佩里呢,他似乎變了一個人,變成了一個總讓人不禁心生憐憫的孩子。我們感受到了他并未完全消失的人性的復(fù)活,善良,為他人著想,誠實。前后的巨大反差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導(dǎo)致了這一差異?我認為,這就是擇友的問題。佩里自從跟了迪克,迪克對他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他們一起計劃整個案件,也許并沒有計劃好殺人,但是不可否認,兩人對生命都沒有足夠的尊重,整天拿殺人來開玩笑,一旦有了殺人的機會,豈能保證曾經(jīng)的玩笑不會變成今天的現(xiàn)實?當兩人在監(jiān)獄里被分開,迪克一如既往。而佩里則開始改變,尤其收到了牧師和曾經(jīng)在部隊里的朋友的感化,開始激發(fā)出內(nèi)心深處的善。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他坦白了四個人都是他殺的,為了不讓迪克的母親感到難過。書中有很多的地方都提到了佩里曾經(jīng)在審訊的時候不斷想到迪克,而迪克對佩里則是毫不顧忌。佩里也是直到看到了迪克的交待以后才坦白了當天的作案過程。佩里的本性不壞,甚至是非常好的。試想,佩里一開始就沒有和迪克在一起,而是一開始就聯(lián)系到了他的那位在部隊里結(jié)識的朋友,情況會發(fā)生怎么樣的變化,佩里還會殺人嗎?佩里是不是會漸漸走出過去的陰影,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呢?
       書的最后一個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談?wù)撍佬痰膯栴}。我不想對這個問題做過多的探討。不過我認為,一個人并不會總是在理智思考的情況下做事情,甚至有的時候,由于某種情緒的引發(fā),而導(dǎo)致理智的短時間的完全喪失,會做出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但是盡管如此,盡管有這樣的理由,有些事情做出來了以后,就是不可原諒的。例如我們可以斷定佩里幾乎是在精神失常的情況下殺害受害人一家,可是殺害一旦造成,就無法改變。唯一有資格原諒他的受害人一家,已經(jīng)死去,其他人有什么資格奢談原諒?如果給了佩里一次改過的機會,誰來給受害人一家一次重生的機會?生命只有一次,為什么受害人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被強行奪取生命,而害人者卻可以依據(jù)一條又一條的道理或者一次有一次減輕處罰的機會?我們怎能如此偏袒,這般厚此薄彼呢?
  •     這本書和這本書的作者演繹了一段因果傳奇,大家可能看到的是故事的驚心動魄,我看到的是恐怖的因果,人的一念私心造成了無法善終的結(jié)局,其實故事的主人公和作者的死同樣的是因為行為的報應(yīng),作家是為了傳播這種殺盜而身敗名裂的,而主人公以現(xiàn)實做例子,所以作者死的比主人公更慘,正因為這樣,我認為這本書不可以傳播于世,更不要拍成電影,否則,導(dǎo)演和演員也不會有好報的,不信可以試試
  •     據(jù)說卡波特對諾曼《劊子手之歌》的成功很不忿,因為他的《冷血》要早了十多年,而諾曼對《冷血》評價很高。卡波特顯得有點小氣,但誰都知道,作品的高下和作者的高下沒什么直接聯(lián)系。
      
      諾曼作品眾多,除了《劊子手之歌》,我只覺得他臨死前虛構(gòu)希特勒童年的《林中城堡》還不錯??úㄌ刈髌泛苌伲恕独溲?,《蒂凡尼的早餐》一樣是傳世之作,當然,和赫本無關(guān)。
      
      
  •      終于在一個明媚的早晨讀完了這本書。絲毫不興奮,倒感覺有些解脫。
       從一開始為克拉特一家感嘆命運不公,到最后因為殺人犯佩里的種種哭到不行,實在想說,這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惡人,好人也未必會得到平安。大家都生活在這個灰色空間,云里霧里的無間道。
       相信作者是偏愛佩里的,讀起來,這似乎并不佩里本身的錯,而是他的經(jīng)歷和這個糟爛的世界導(dǎo)致的。我也同樣心疼佩里,在寫評論前說好不看之前的評論,免得某些意識和感情先入為主,但無疑瞟到一個標題,每個人身上都有主人公的影子,恩,甚是同意。
       回顧往昔,自己是個再平凡不過的人,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生長軌跡。但另一方面,我還有一個我認識的我。從小就堅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不知道不同在哪里,長大了發(fā)現(xiàn),不同的似乎不是我有什么過人之處,而是角色我不同,我是旁觀者。
       并不記得小的時候父母或者身邊的人給過我多少的愛,所有的親戚都喜歡男孩,所有的人都喜歡長的漂亮嘴甜的小孩,所有的父母都喜歡聰明懂事的孩子,可惜我都不是。既然什么都不是,自然得不到那么多的愛。可是那時小,并不知道愛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孩子應(yīng)該得到愛。所以,我不活潑,不自信,不善交際,膽小怕事,和佩里一樣,愛幻想,也愛幻想自殺。還曾經(jīng)一度認為,所有人在小時候都想過自殺和離家出走,直到見年前和姐姐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
       這幾天的天氣很好,天空和大地保持了很好的距離,呼吸很順暢,一點都不悶,于是心情也跟著陽光起來,每天開心的不行。但周遭人似乎都很郁悶,可能是快畢業(yè)的原因,總向我抱怨這抱怨那,我把幻想中事物的另一方面講給他們聽,各位似乎都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其實誰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呢,為未來的事情擔憂,根來就是愚人自擾。
       再說說那個案子吧,我著實想不明白殺人的動機,更相信書的最后提到的他們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恩,想明白了我就也不正常了。他是一個冷血的殺人犯,也是小松鼠的好朋友;他是想把他姐姐也殺死的病態(tài)者,也是在戰(zhàn)友迪克要強奸小女孩時要和他干一仗的俠客;他被父母和所有親戚遺棄,卻還是會在高速上搭載可憐的陌生人,對肯給他做西班牙米飯的女士心存感激;他憎恨這個世界一切,也對迪克曾經(jīng)的婚姻孩子充滿羨慕之情。。。
       整本書的人物會讓我拼成一個金字塔,最上層是佩里,下面是迪克,那些獄友,還有偵探警察,在下面是克拉特一家及佩里迪克的父母,最下層,是那些,旁觀者。那些不了解情況,任憑自己想想像一群鴨子一樣亂叫的虛偽的看客們。
       佩里很真,但他的確該死。
  •     非虛構(gòu)小說代表作。必須得承認如主流所述,卡波特本身的敘述和描寫,就深深滲著其冷血之處,在一個細節(jié)化的景物描寫,在所有避免以第一人稱出現(xiàn)的案情介紹中。但作者這種不同人物的真實事件在同個事件卻不同空間中穿插上演的方式,加上我手頭的這個版本略有段落遺漏,到最后還是沒讓我形成一個體系,不管是魚形圖還是星羅圖。這個邏輯系統(tǒng)我失敗了。我討厭自己的低能。
  •     我這個人亂糟糟的,想法亂糟糟,說話亂糟糟,如果不能打醬油我就不知道自己應(yīng)該干嘛了。2012年,我們開學(xué)了。當然,我的同學(xué)們有些正在上班,看些亂糟糟的事兒,聽亂糟糟的人扯亂糟糟的蛋。還有另一些家伙居然結(jié)婚了,可能咋亂糟糟的時候都沒有好好通知到大家?!皝y糟糟”這幾個在文檔里面顯示出來的感覺真的好亂糟糟加密集恐懼啊??!我呢!論文拖到現(xiàn)在都木有寫完,心思完全不在論文上了,看到一堆木讀完的散亂資料我一點都不著急??!有種想剁手的沖動!!不過還好,我們都沒有過上特別讓人想犯罪的無聊生活。。
      
      嗯,最近關(guān)心的事情突然又多了起來。春節(jié)這種吃飯打牌的節(jié)日都木有沖刷我亂糟糟想來想去的熱情。。。尤其是花了幾個晚上在床上陪老母看綜藝節(jié)目時候讀完了《冷血》之后。。。。
      
      《冷血》算是讓杜魯門?卡波特(Trueman Capote)真正在扭腰文藝圈紅火起來的牛作吧,但這本書寫出來以后他就不再寫什么別的好東西了,幾次寫長篇都沒寫下去,最后悲催滴死在了自己的好基友家里?!就炅?,我發(fā)現(xiàn)我真的不適合寫書評啊一剛??!】《冷血》是一部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悲劇:佩里和迪克出獄后無事可做,去美國中部某個州的農(nóng)場主家搶錢,結(jié)果殺了這一家人。這部作品是杜魯門花了好幾年時間采訪兇手、追捕者,搜集無數(shù)這些人的生活資料、生命歷程才寫出來的長篇,放到今天,我實在想不出有誰能向他一樣這么事無巨細地整理出一個看上去如此簡單的CASE的前前后后。是的,太簡單了,這個悲劇是這么簡單,除了暫時的恐懼之外,沒有喚起人們更多的情緒震動。死去的一家四口被好好安葬,那家已嫁出去的大女兒二女兒歡樂地繼承了父親的遺產(chǎn);出于對無條理離奇殺人案的興趣和職業(yè)正義感而對兇手窮追不舍的聯(lián)邦調(diào)查員們,最終按程序把兇手送上了絞刑架;若干年后,死去的女孩的男朋友結(jié)婚了,女孩的閨蜜偶爾上上墳為她采幾朵野花;街道上的小酒館除了在兇手還在逃的那幾天以外,依然燈火通明。生活還在繼續(xù),就杜魯門用剩下的一點后半生承受了無聊的、大家不感興趣的、貌似和人的命運有關(guān)的若干混亂問題。
      
      大概是沒錢了,杜魯門就接了為《紐約客》寫“一家四口遭遇的大屠殺”的新聞特稿。就寫這么一次,“非虛構(gòu)寫作”居然就成了專為定義《冷血》這樣的作品的術(shù)語。后來,“非虛構(gòu)寫作”走了很遠很遠,但《冷血》依然是這股寫作潮流的典范。行了,就為他吹到這里了。
      
      到底在一個簡單的殺人案背后我們能夠讀到多少?按杜魯門的意思,一點都讀不到。我們其實一點都關(guān)心誰死了誰活著,如果沒有別人來告訴我一些“故事”,我們不會關(guān)心是什么讓一個人成長為殺人犯,是什么讓一個人成長為農(nóng)場主,是什么讓你成為了今天的你。如果脫離他人對一個人的故事般的塑造,一個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的形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他人為你說的故事,不一定都是“編造”一個虛假你——他人為你說故事,更多情況是在提醒世界上的其他的他人,你的價值有多么重要?!独溲穼懥撕脦装夙摚芏鄡?nèi)容都是在寫“個人史”,寫不重要的個人的故事:寫佩里和迪克小時候,寫他們的日常家庭生活。佩里聰明,卑微,喜歡女人,愛讀文學(xué),聽歌,自尊心強,偶爾表現(xiàn)出對殘弱者的同情。迪克兒時儒弱善良,十幾歲就結(jié)婚生子,經(jīng)歷車禍,生活發(fā)生逆轉(zhuǎn),父親重病,母親是美國下鄉(xiāng)隨處可見的農(nóng)村婦女。杜魯門反復(fù)經(jīng)營著他們各自的故事,把他們的生活解剖得非常細致,近乎一種強迫癥式的寫作。我覺得,這就是杜魯門一直在承受的:為奪人性命的人寫下讓他們的生命不被遺忘的故事,是對還是錯?
      
      這個問題貌似還可以這么問:我們能不能客觀地為一個有罪的人做一次中立的敘述?很悲催的答案是,真的不能。無論我們道德目光的天平如何搖擺,它貌似最終都不能保持平衡。。。(此處省略1000字)
      
      還有,《冷血》真的寫出了某種異常巨大的”無聊“感。。。異常巨大。。。。
      
      我真的想好好寫個上道的書評,可是。。。不想把《冷血》往死里說,因為這本書讀完如果使勁想的話還真的蠻容易崩潰的。。。
  •     無論是對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別的聲音,別的房間》中的慘綠少年,還是對《蒂凡尼的早餐》中有著純潔放蕩感的少女,卡波特作品中的主人公不管是好是壞,是死是活,最終都會得到完滿的安置。在結(jié)尾,他通常會給故事披上一層荒涼的暖色調(diào)。而讀《冷血》,我不相信他會安撫讀者的心。
      
      讀到中段時,曾設(shè)想幾個收尾,多數(shù)無奈絕望,只因這一次的卡波特與以往不同。在此前的作品中,卡波特的描寫往往充滿細膩情感和讓人眼花繚亂的符號意象,這一次他卻淡漠,冷靜,簡潔,將一個殘忍的真實故事冷血地還原。
      
      卡波特波瀾不驚的描寫了一家四口在被殺之前的平凡一天,那一天無聊卻安詳,到凌晨什么也沒有發(fā)生。他沒有直接描寫殺戮發(fā)生的當晚,而是在之后借兇徒之口還原了案情。時間空間上隨意的穿插到處可見,事前事后相關(guān)人等的行為態(tài)度也讓人唏噓不已。
      
      卡波特在長達六年的整理調(diào)查中與罪犯之一佩里產(chǎn)生了深厚的情感,按卡波特自己的話來形容他們的關(guān)系就是“我們像同一間屋子里長大的孩子,只不過我從前門出來,他走了后門”。佩里與卡波特確實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同樣破碎的家庭,同樣艱難的成長環(huán)境,同樣孤獨的童年,同樣流離失所的青春,同樣的敏感脆弱。事實上佩里與卡波特完全可以說是同一個人,但是軌跡卻不同。最后,可恨又可悲的罪犯走上了絞刑架,卡波特則靠著對事件近乎冷血的完美還原名利雙收。
      
      佩里在死牢里對殺人不曾悔過,他說他的人性只夠憐憫他自己??úㄌ亟枧謇镏诒砻髁怂麆?chuàng)作的態(tài)度,盡管利用這一題材也曾使他掙扎動搖。行刑前,佩里最終低聲悔過??úㄌ貏t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jié)尾。我想他的目的只是想安撫自己矛盾的心。盡管,這一結(jié)尾對我也有同樣的效果。
      
      那里還是會有飽滿的麥穗,油光水滑的長發(fā)和云淡風(fēng)輕的天空,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在一切被破壞之后,在一切還未被破壞之前。
      
      結(jié)尾是這樣的:“再見,蘇珊,祝你好運。”他望著她急匆匆消失在小路上。那柔軟的頭發(fā)隨風(fēng)飄蕩著、閃閃發(fā)光——南希本來也可以長成這樣一位年輕的女士。良久,他也轉(zhuǎn)身回家,朝樹叢走去;留在他身后的,是廣闊的藍天,還有那沉甸甸的麥子,它們隨風(fēng)起伏,發(fā)出陣陣私語。
      
  •     今年又看不少網(wǎng)絡(luò)小說,大多文筆粗獷,又沒甚布局,故事也有一搭沒一搭,能碰到個文字流暢的就不易。網(wǎng)絡(luò)小說是俗物,賣的就是用俗爛的情緒堆砌的故事,不深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最能瞬間啟動情緒。倘若看的興起,能投入其中,它就像是工具書:簡單,粗暴,有效,用罷直接丟掉。
      
      在這種不負責任地的氣氛下,再看冷血,別的且不論,只卡波特那種敘述的美就讓人激動不已,像他寫罪案前的平靜,一大串的字,像是微風(fēng)掃過谷草,靜謐又舒適。這是屬于文字的美,甚至與故事都無關(guān),電影卡波特開篇兒也是拍靜謐中略帶危險訊息的農(nóng)場,三個漂亮鏡頭,一氣呵成,但不能比文字的美。就像樂器能發(fā)出最美的聲音,也無法比擬畫色顆粒的美。
      
      那種美獨一無二,是無法復(fù)刻的,這本身就讓人激動到情緒泛濫,變得娘炮起來。
      
      卡波特有一種冷靜的寫法,寫堪薩斯農(nóng)家的恬靜生活,寫案發(fā)后籠罩小鎮(zhèn)的恐怖烏云,或者佩里的殘酷成長史。即便是寫兩個罪犯的逃亡,也像是無牽掛的兩個人在外度假,波瀾不驚??úㄌ責o意于驚心動魄的路數(shù),想象下他接觸到的那么些事件相關(guān)者和一手資料,要保持住冷酷又平靜的寫作情緒,需要強悍的控制力,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正是卡波特在書中展示出的冷酷和平靜促成了電影的糾結(jié)主題。在電影中,卡波特抵達小鎮(zhèn)就看到了農(nóng)場主一家的尸體,演員菲利普很漂亮地完成了震驚和穩(wěn)定情緒以便觀察的兩部分。這一幕是整部戲的一個縮影,卡波特因其敏銳的洞察力深深陷入慘案前后的戲劇化,他甚至在案犯佩里身上找到一部分的自己,而與此同時,他又需要保持住冷靜的寫作情緒,以便做出精確的判斷,從而完成創(chuàng)作。
      
      這種火與冰的糾結(jié)構(gòu)成了整部戲,卡波特也在糾結(jié)中被塑造成為一個矛盾體,他交際廣泛但又孤僻封閉,他才華橫溢但又自憐自卑,他觀察敏銳,卻沉溺于虛偽的贊美。菲利普給卡波特安置了不少零碎,抿嘴,挑眉,抬起下巴看人,語氣柔弱卻總是保持警惕。他始終能在人群中凸顯出來,夸張并且滿足于被注目,與此同時,又展現(xiàn)出一種近乎冷酷的控制力,非常有說服力的表演。
      
      正是卡波特本身就是金礦似得素材(片中他形容佩里是座金礦),電影里就只有卡波特,他的朋友、愛人都只是他的觀察者,作用類似于哈哈鏡,從各自的出發(fā)形成不同的側(cè)面。至于佩里,那甚至直接被理解為卡波特的另一面。小說中,卡波特確實在佩里身上花去更多筆墨,寫他不堪的童年,坎坷的經(jīng)歷,直到他近乎幼稚的白日夢,或者咀嚼阿司匹林的怪癖。在電影里,被塑造的卡波特與他塑造的佩里則是一體兩面。當卡波特的朋友問他,你是否愛上了佩里?卡波特如是回答:我與佩里像是在一個家庭里長大,只是有一天佩里從后門走了,而我,走了前門。
      
      所以,被塑造的卡波特對他塑造的佩里的感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自戀,或者說自憐,電影是更棒的一篇書評。
  •     在bus靠窗的座位上,斜躺在開著昏黃床頭燈的床上,盤腿而坐的冰涼地板上,我終于看完了這本書。當合上書頁時,心里突然堵得慌,并沒有因為這件事的了結(jié)帶來一絲輕松和快感。相反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東西糾結(jié)住,或許是一股揮散不開的悲傷,又或許是一團糾結(jié)著的哀愁和憐憫。
      兩個殺人犯為了45美金殺了一家四口。這句話就是這個整件事的線索嗎?是的,但又不僅僅如此。
      當?shù)峡藥е謇镞M到策謀已久的克拉特先生的住所。搜尋許久,終無發(fā)現(xiàn)那個他幻想計劃了日日夜夜的“保險箱”時,他感到丟臉羞恥。終和佩里二人聯(lián)手捆綁了克拉特先生一家,割喉嚨并槍殺。殺戳過程中,手段極其殘暴冷漠,但又有些令人費解的溫柔細節(jié)。譬如為什么在克拉特先生的身體下鋪上墊,在男孩的頸后墊上枕頭靠在沙發(fā)上,把南希和夫人捆在床上。這些在殘酷背后流露出的溫情細節(jié),被杜威警官細心的發(fā)現(xiàn)卻感到匪夷所思。
      被貼上殺人犯的佩里,我缺始終無法恨起來。他說話時冷靜的語氣,車禍后丑陋短小的腿,以及無數(shù)不經(jīng)意顯現(xiàn)出的溫情(迪克要強奸南希,被佩里制止了,說你要敢碰到她除非殺了我。還有在逃亡路上迪克拒絕搭載一對爺孫時,佩里堅持要幫助他們等等),以及所有他內(nèi)心的孤獨和悲傷,自小被傷害拋棄。但一想到克拉特先生一家人,性格溫和待人友善在鄰里間皆為好口碑,是一個標準的家庭模范。這樣一個好人家卻被無辜殘暴殺掉時,所有人恨得咬牙切齒簡直想把兇殺犯碎尸萬段。
      小說看到中途,我看了《卡波特》電影,不得不承認影片中的佩里飾演者演繹得入木三分。心目中的佩里就是哪個模樣,蒼白矮小,又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但電影的時長限制總不如小說來得精彩細膩。
      到最后,經(jīng)過三年的審判,終究二人還是被推上絞刑臺。當別人問他還有什么要說的嗎。佩里說:“也許我對這個世界也可以作些貢獻,比如——也許為我所作所為道歉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不合適的,但是我還要這樣做。我愿意認錯?!笨吹竭@里,你卻無法為他最終的認錯所釋懷,動情到了深處便是無聲。你明知道他會死,但是到了最終被處死時,你并沒有得到哪怕一絲一毫的快感和輕松。相反是到了井口,終于噴薄而出的悲傷和壓抑。
      有句歌詞“我的心有座灰色的監(jiān)牢,關(guān)著一票黑色在吼著?!蔽蚁胛覀兠總€人心里都住著一個perry,禮貌溫和,笑容溫暖。但反面卻是殘暴冷漠到令人發(fā)指,因為他的孤獨他的不被理解他的絕望他的理想他的貪婪。只是那個黑暗面的自己被我們小心翼翼的關(guān)閉起來,直至連我們自己也不曾發(fā)現(xiàn)。我們最終原諒了他,原諒了另外一個隱蔽的自己。
  •      看《冷血》的時候,窗外正下著不大不小的雨,這突然使我想起這位作者另一部小說《蒂凡尼的早餐》中女主角郝莉的一句話:“不,心里發(fā)愁是因為你長胖了,或者雨下得太久了。你感到憂郁,頂多就是這樣。但是心里發(fā)毛卻十分難受。你感到害怕,直冒冷汗,但是你又不知道怕的是什么,只知道反正有什么倒霉的事情要發(fā)生了,但是你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笨úㄌ乜偸悄軌虬言捳f進人的心里去,我暗自問自己:現(xiàn)在我是心里發(fā)愁呢,還是心里發(fā)毛呢?發(fā)愁也好發(fā)毛也罷,當下我只想得知手中這本小說的結(jié)局如何。
       “我在高中時第一次讀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讓我深嘆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歲之前都沒有試圖寫小說?!贝迳洗簶湓跒椤兜俜材岬脑绮汀纷鞯男蛑羞@樣說過,或許這算是我看《冷血》的初衷吧,畢竟能讓他說出這樣的話來的作家,應(yīng)該是寥若晨星的。不同于一般的偵探類小說,卡波特一開始就走了兩條線,一條是被害者一家,另一條則是兩名嫌疑犯(雖然不是完全指明,可僅憑直覺也能感覺到他描述的這兩人與慘案有著重大關(guān)聯(lián)),重點在于:兩條線都是明的?!叭绻荒軌蚪o讀者帶來足夠的懸念,他想靠什么來吸引人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接著看下去。不久我便的得到了答案,就我而言,我認為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人性的復(fù)雜和法律的非完備性(這一點我無法清楚地表達我的觀點,故略去),否則沒有必要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寫兇手的過去、和家人的通信,否則更沒有必要用整整一章講述兇手歸案之后直到處決的過程。當我看到兩人沒能逃脫被絞死的命運,我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和文中全程參與此案、不抓住兇手誓不罷休甚至將破案作為全部人生的警探杜威一樣:并沒有使命完成的解脫感。就像這不是結(jié)局,只是另一個開始一樣。明明知道他們僅僅為了金錢就屠殺了克拉特一家,是克拉特一家啊——是由精明能干的克拉特先生、柔弱善良的邦妮太太、美麗優(yōu)秀的女兒南希和敏感寡言的兒子凱尼恩組成的幸福家庭,一個真正的、令人無比羨慕的溫馨之家!可是我并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討厭這兩個兇手,尤其是佩里,我甚至打心眼里同情他。
       佩里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想從他的獄友威利-杰伊寫給他的告別信中可以看出來:“你是一個極富激情的人,一個饑餓卻不是很清楚想要吃什么的人,一個飽經(jīng)挫折卻拼命在牢不可破的世俗中尋求自己生存空間的人……你的強壯有一個缺陷……不分場合隨時會爆發(fā)的感情用事……你可以成功地謀事,卻不可能謀得成功,因為你就是自己的敵人,你使自己無法享受自己的成就?!薄澳阕非蟮氖潜蝗朔穸ǖ臇|西”、“你什么也不在乎,沒有責任感、沒有信仰、沒有朋友,也感覺不到溫暖。”就像威利-杰伊所說的一樣,佩里極富激情:他可以畫出筆法嫻熟的耶穌像,他會唱兩百多首圣詩和情歌,他會口琴、手風(fēng)琴、五弦琴和木琴,他甚至樂于糾正其他獄友的語法和發(fā)音只因為他覺得所受教育不超過三年級的自己比他所認識的大多數(shù)人都更有學(xué)問。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由于父母不和的關(guān)系他幾乎是孤苦無依的,他待過孤兒院,被兇狠的修女打罵,他還待過兒童教養(yǎng)院,女護士差點把他溺死在浴盆里,就是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候也僅有過短暫的快樂時光,多數(shù)時候他都是被忽略的那個——父親對他各方面都缺乏了解,他從沒意識到他的音樂才能,也從不關(guān)心。之后當水手、入伍的生活過得也不怎么好,總之縱觀他的成長經(jīng)歷,我們很難不給予他些微的同情:試想如果換做我們?nèi)魏我粋€人過的是他這樣的生活,還有多少人可以拍著胸脯說我會做好好學(xué)習(xí)熱愛社會的好公民?沒有經(jīng)歷過,就沒有資格作為旁觀者說些無關(guān)痛癢的話。當然每個人都有痛恨他的自由,因為事實是他殺了人,不是一次,至少還有一次殺人未遂,一次也不是一個,而是四個,四條鮮活的生命,瞬間黯淡下去。絕對不能原諒。
       對佩里的解讀,我想從他的自我認知入手。他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始終不曾丟棄的一個摘錄本上有這樣一段話:“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夜晚的螢火蟲光,是冬天里野牛的呼吸,是在草地上掠過的一小片陰影,轉(zhuǎn)瞬便消失在日落里。——黑腳印第安人酋長鴨足”對此,作者說:“‘生命是冬天里野牛的呼吸’,這準確地反映了他對生命的看法。為什么要焦慮?辛苦是為了什么?人太渺小了,只不過是一團薄霧,一片被黑暗所吞沒的陰影?!蔽蚁脒@或許是他全部的人生經(jīng)歷教給他的吧。因為受過太多的苦難,所以分不出一點多余的空間去珍惜生命,包括他自己的。人類這樣渺小,渺小到一切情緒皆虛無。
       我問自己:像他這樣的一個人,我怎么竟恨不起來?或許是我看到了他“人”的一面吧。
       理論上來說,他就是一個兇殺犯,就該被社會所唾棄,但當我想恨他的時候,我忘不了那樣一個溫暖的場景:逃亡路上,他和迪克搭載了站在飛沙走石狂風(fēng)里的一個可憐的小男孩和一個又聾又眼花的老頭兒,雖然起初迪克想要攆他們下車,但在佩里的堅持下,他還是帶了他們一程。他們倆還有那個小男孩在路邊開始了競賽——撿拾廢品的競賽,想想看,兩個兇殺犯和一個天真的小男孩,在公路上四處尋找空瓶,仿佛在玩一個童年簡單的游戲,這個畫面只要想著我心里就是滿滿的感動。我多想他們就這樣,一生和那男孩和老人在一起,過這樣平凡或者是有些艱辛的生活,也好過不知未來還有幾天可活的逃亡生涯??墒鞘聦崊s是,拿走了那些瓶子換來的十二塊六毛錢的一半,迪克毫不猶豫地將祖孫倆趕下了車,游戲結(jié)束。是的,他們不是曾經(jīng)還謀劃殺掉一個旅人再搶走他的車么?他們本來就不是什么好人!聽著他冷靜地描述殺害克拉特一家的經(jīng)過,他割斷了男主人的喉嚨,然后舉槍,瞄準,一個兩個三個,目標倒下,于是一切都安靜下來。而他們這次作案的所有收獲是:四十五塊錢。多么諷刺啊!可是我無法不注意到,佩里做的其他一些事,一些比起他的滔天罪行似乎微不足道的事:為了不讓克拉特先生躺在冰涼的地板上,他在地上鋪了紙箱;他把凱尼恩綁在一個很舒服的沙發(fā)上,還給他頭下墊了個枕頭;他甚至盡力不讓搭檔迪克和女孩南希單獨呆在一起,以防他對她圖謀不軌……很奇怪,在很多方面佩里都比迪克表現(xiàn)得更像一個人,但是最后卻是他一個人殺死了他們四個人。或許有些人或認為這些只是因為兇手的變態(tài)——他在殺人時也要盡力表現(xiàn)得友好而親切,仿佛他不是在殺人,只是在談?wù)撘患p松的事情而已。但我還是堅持佩里是有良知的,至少他不是泯滅人性的魔鬼。
       他后來說過:“我之所以殺了他們,不是因為克拉特家做過什么。他們從未傷害過我。不像其他人。我這一輩子受盡了別人的欺負,也許僅僅是因為克拉特家命中注定要替別人還這筆債?!彼骱奕澜?。沒錯,既然世界給予他的,是無數(shù)的不公,他又為什么要擺出一副和善的面孔對待他人呢?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受過了太多太多的苦而自己的才能卻從未被世人肯定過的可憐人。他殺人的時候并沒有把他們當做是克拉特一家,可能他們的臉在他看來,一會兒是傷害過他的修女、一會兒是虐待過他的護士、一會兒又是船上的那些同性戀……他的報復(fù)來自多年積壓的恨,他有理由恨他們,他更有理由抱怨命運的不公,雖然他沒有理由殺掉與他毫無關(guān)系的無辜的克拉特一家。他的一句話讓我心酸了很久:我的人性只夠憐憫我自己。這是他的錯嗎?一部分是吧。但他的家庭、整個社會也都要負一定的責任!不是沒有人性,是人性只夠憐憫自己,為什么只夠憐憫自己,因為沒有人教他怎樣在連自己都無法保護的情況下依然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笑話,他又不是耶穌,憑什么要去替他人承受苦難。文中說“然而當兇手們在身穿藍色制服的公路巡警的護送下出現(xiàn)時,人群卻寂然無聲,仿佛在為兇手竟然也長著人的樣子而感到驚愕?!闭垊e忘記,無論怎樣,殺人犯也是人,也有作為“人”的一面,當然我指的不僅僅是他們的長相。他們得到如此懲罰,有罪有應(yīng)得的成分,但也有外界的因素的作用。世事何曾是絕對!人生不是除了黑便是白。壞人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有誰天生就壞事干盡,有誰天生就冷漠無情,又有誰天生就想當一個殺人犯?!很多時候人生就是如此無奈,如果有更好的選擇,誰愿意落得個生時遭人鄙夷死后還要遺臭萬年的悲慘下場。
       佩里入獄后,看到父親寄來的明信片,絕食十四個星期的他對朋友說“我決定活下去,那些想奪走我生命的人再也別想我?guī)退?,想要的話,就自己來拼吧?!蹦怯衷鯓?。他已?jīng)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只能接受。當初殺人的時候就該做好這一切準備,否則就像現(xiàn)在,除了苦澀的笑,什么也做不了。我實在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指指點點,做出一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表情,但是我為他感到可惜,他若能碰上更好的家庭,現(xiàn)在會是個出色的音樂家也說不定,可是沒有這么多完美的假定。事實是,他的生命已走向終結(jié)。
       最后我感到很欣慰,在接受絞刑的時候,佩里說:“也許我對這個世界也可以作些貢獻,比如——也許為我所作所為道歉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不合適的,但是我還要這樣做。我愿意認錯?!蔽蚁胨钦嫘牡?。
       他曾送給監(jiān)獄里對他不錯的邁耶太太一張十六歲時的照片,說希望她心中記得的他,就像照片上的那個男孩一樣。果然還是不甘心啊,是很想回到那個時候吧,一切還沒有太糟的時候,還可以被人們當做美好印象記憶的時候。哦,我差點忘了,據(jù)佩里的姐姐說,他曾經(jīng)是個溫柔的愛哭鬼,一個會為美妙的音樂、黃昏的日落,或是皎潔的月亮而落淚的小男孩。沒錯,這樣的一個人,我就是恨不起來。
       窗外的雨還沒有停。我寫著寫著,想到書名是《冷血》來著,可是怎么心中所看到的,卻是悲劇故事背后,蘊藏著的一點點溫暖的光。那或許是作者心里一直存在的,某種期望?
      
  •     合上最后一頁,有一點淡淡的憂傷。我想,好書就是當你讀完之后,想著如果自己也能寫一本多好。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就是,“真實”本身就有足夠的力量打動人心,不需要渲染,更不需要虛構(gòu)。杜魯門·卡波蒂之后在沒有了激情,他的才華沒有了持續(xù)性,真遺憾。
  •     和看美劇一樣,總是越看越好看。史密斯和迪克:可悲可憐的人,這世上還真多。史密斯的悲劇可以理解,但迪克變成這樣就是人類可怕的欲望造成的。 文章中喜歡的幾句話:1.有件雨衣的人很容易忽略下雨。 2. 自己失敗了,認為別人也有責任,這種看法最常見;自己取得了成就,卻忘掉別人曾幫助過你,這同樣是司空見慣的。
  •     看完了書的那天,我把瓊斯醫(yī)生對佩里的那段描述抄了下來,簡而言之,佩里就是一個妄想癥,沒有朋友,孤僻,無法在心智上投射現(xiàn)實,以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人。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因為什么變成了這樣,惡魔一般對他施虐的修女,不會信任他的姐姐,以及給他帶來痛苦童年的父母,書上再怎么寫也顯得過于籠統(tǒng)。
      
      同樣的,縱觀佩里的一生,他,似乎一直在尋找某種認同,他和監(jiān)獄里的牧師親近,因為,他認同他。他和迪克一起,因為迪克“相信”佩里說的某個地方的寶藏,他和姐姐的關(guān)系并不好,然而依舊留著姐姐給他寄的信,因為信里面的某些東西從一個側(cè)面,認同了他。
      
      只是,他依舊是孤獨的,因為“他對于別人對他的批評過于敏感,無法忍受別人的嘲笑,他能敏銳的察覺出別人話中的輕視和侮辱,還經(jīng)常誤解別人善意的言辭,他強烈的需要友誼和理解,但卻不愿意向別人袒露心扉,當他這樣做時,又擔心受到誤解甚至背叛?!币环N出于人本身的羞恥,一種企圖掩蓋的羞恥之心,卻又常常無法掩蓋的困境.。沒有人告訴他,你是美好的,那是欺騙,謊言,惡意的,愚蠢的,充滿了誤解的,神秘的。
      
      亞當和夏娃拿起了第一片樹葉,人間便開始傾向混亂,為什么?因為人類開始掩蓋羞恥了(還是人類開始有了羞恥之心?還是,“遮蓋”制造了羞恥之心?)。掩蓋羞恥---自私,貪婪,“變得聰明”就是其狀態(tài)和存在方式。我喜歡佩里,因為他不像迪克,“為人十分敏銳,大腦里沒有陰影”。他的大腦不像一塊明晃晃的芯片充滿了應(yīng)對世間種種困境的啟動程序,在一塊厚重的陰影里面,他構(gòu)成了自己。
      
      我不是在贊揚他,因為這是一個非虛構(gòu)的犯罪故事。當他撕開克拉特的喉嚨時,他依舊尊敬他,為什么?就像大多數(shù)犯罪故事一樣,他并沒有刻意要傷害他們一家。而且,他們是“善良的人”。
      
      殺害無辜的一家,他的行為是冷血的,他變成了冷血。殺死了克拉特一家,佩里和迪克逃之夭夭,直到杜威將他們兩個繩之以法。直到法院的案件審理,以及日益高漲的要求將他們兩個處以死刑的民憤的呼吁,直到行刑的那個雨天,佩里將口香糖吐在牧師手上,直到他承受肉體最大的痛苦,生命的終結(jié)。一個犯罪故事的終結(jié)。佩里似乎一直處在命運的冥性中,恐懼是其根源。
      
      卡波特說,他和佩里是同一間屋里長大的孩子,只是他走了前門,佩里走了后門。后來,冷血問世之后,卡波特再無精品出現(xiàn),世人說,冷血耗費了卡波特所有的才華和精力。
      
      也許他也一樣,回到了屋里,走向了后門。
      
      一個罪惡和痛苦的衍生體在他身邊蔓延開來,當他縱情聲色,放逐靈魂時。他早已知道第一次拖欠就沒有了歸還的余地。從第一次殺害開始,從第一次暴行開始,從第一條內(nèi)心的陰影開始,從第一個謊言開始,從第一片遮羞的樹葉開始,就不會再有救贖。
  •   說得很好 在閱讀初期我查閱兩名兇手的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一則對老年時代博比的采訪,博比指出過書中失實的部分
  •   其實我覺得佩里一直沒有長大,一直活在小時候被恐懼包圍的環(huán)境中,而自我保護是他的本能,尋求保護也是他的本能。
    這一點是在正常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很難體會的。他殺了人,對他來說與孩童搞個小破壞是一樣的。
  •   我同意佩里一直沒長大,但我覺得這是他自己的問題。
    要說環(huán)境,我還是想到以前有位作家(真可惜啊忘了他的名字)說過,百分之九十的人的成長環(huán)境或多或少都不正常。我承認佩里童年不幸,但我覺得這種不幸并不特殊,甚至并不小眾。
  •   也許卡波特比我們更有權(quán)來評判。
  •   我也不明白,很不明白~~~~
  •   現(xiàn)在好好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更多人追求的是一時的感觀刺激,而非文學(xué)所帶來的思考,這也許就是近年來玄幻,穿越小說盛行的原因。
  •   工具書:簡單,粗暴,有效,用罷直接丟掉。
    最近看的這樣的書太多了。如果不是這句話,我還沒明白自己的焦躁來自于哪里,原來就是因為看的書太簡單、粗暴了。
  •   簡單粗暴有效,聽起來多么像敏感詞的概括
  •   沒錯,這樣的一個人,我就是恨不起來。
    是的,我一直在想,他殘暴冷漠手段極其惡劣的殺害掉四口人,我卻怎么都無法恨他?到底是為什么,可是我想佩里就是這樣一個人。你無法去愛他,但你也恨不起來。他壞透了,但是他的壞好像你都能原諒。就像是一個小孩,犯再大的錯誤,你都愿意去幫他。最終卻是,他自己毀了自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