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讀本

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羅伊·T.馬修斯  頁數:794  字數:597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西方人文讀本》按時間順序編排,共分21章,依次圍繞從史前到目前的各個歷史時期。在導論中,我們劃分了三個總括性的歷史時期——古代、中世紀和現(xiàn)代,當然我們并沒有將全書正式分成這樣三個部分。按我們的解釋,第一個時期約從公元前3000年延續(xù)到公元500年,其中含括了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埃及、希臘和羅馬諸文明(內容見諸第1-6章和部分第7章)。隨后我們將目光轉向伊斯蘭世界,不僅考察了公元7世紀中伊斯蘭教的緣起,也略述了伊斯蘭世界迄至1517年的諸成就(第8章)。然后我們再回過頭來敘述西方文明,著重考察第二個時期,約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這個時期所謂的兩方集中在歐洲,且基本上由基督教會控制著(第7章一部分和第9-10章)。第三個時期,約從1400年開始,一直延續(xù)到目前,它見證了現(xiàn)代世界的逐步誕生(第11-21章)。導論中列出的幾張歷史分期表旨在標明這幾個時期的分段,為學生們學習人文知識提供基本框架。    在本書正文中,每章的第一部分都將論述所涉時代的物質狀況,即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我們從浩如炯海的歷史資料中精心梳理出一些我們覺得是最重要的要點,這樣做始終是為了抓住各個綜繁復雜的時代之本質,并為討論兩方文化勾勒出一個前后連貫的敘述框架。在這部分的論述中,各章所涉時期的許多重大主題、議題和問題將予以考察。    每章余下的部分將專心論述兩大范疇的文化表達:一是思想觀念范疇,如哲學、歷史、宗教、科學等等;二是文化作品范疇,如藝術、音樂、戲劇、文學和電影等等。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描述和分析該時代重要的文化成就,聚焦于那些普遍性的主題、風格選擇和風格要素。我們將考察知識分子、藝術家、作家等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人如何應對他們所處社會向他們提出的挑戰(zhàn),如何選擇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個人將包括那些往往被西方傳統(tǒng)忽略或藐視的人物,如婦女及少數民族和族群的成員。這些人物的經歷、作用和豐富的貢獻,如同那些習慣上更受人們鐘愛的藝術家、思想家和作家們的事跡一樣,也將獲得應有的地位。    《西方人文讀本》努力兼顧到歷史背景和文化藝術成就。我們堅信,要將這幅人類經驗及表達的畫面水乳交融般地展現(xiàn)出來,最清晰和最有效的方法乃是將形形色色的領域分解開來作單獨的論述。因此,我們把對文化成就的考察劃分成了藝術、建筑、音樂、文學等各個部分。各部分的篇幅、次序和焦點在每章中都不相同,因為在各個時代受偏愛的或較發(fā)達的表達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這種編寫方法將讓學生們得以酣暢淋漓地飽覽各種文化表達彤式,并將展示出文化表達形式從一個時期向后一個時期的延續(xù)——以及它們的式微和中斷。

書籍目錄

主編總序向您推薦前言導言:為何學習文化史?人文知識入門:如可理解藝術?第1章 史前文明和近東文明第2章 愛琴海文明第3章 古典希臘文明第4章 古典希臘文明第5章 羅馬文明第6章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興起第7章 羅馬晚期、拜占庭和中世紀早期西方諸文明第8章 伊蘭斯世界,630-1517年第9章 中世紀盛期第10章 中世紀晚期1300-500年第11章 早期文藝復興第12章 文藝復興盛期和早期矯飾主義,1494-1564年第13章 北方人文主義、北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晚期矯飾主義,1500-1603年第14章 巴洛克時代:魅力與夸張,1600-1715年第15章 巴洛克時代Ⅱ第16章 理性時代,1700-1789年第17章 革命、復辟及其文化反應,1760-1830年第18章 資產階級的勝利,1830-1871年第19章 早期現(xiàn)代主義時代1871-1914年第20章 大眾時代和現(xiàn)代主義的鼎盛1914-1945年第21章 憂慮的時代及其后1945-索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西方人文讀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2014年春節(jié)長假,讀了一遍后浪出版的《人文通識課》四本書。
      
      這套書在編排上的確很有新意,講的其實是人類的文明史和藝術史,角度是從宏觀和微觀兩條線去思考。
      
      宏觀線是把人類的文明變化放在歷史,地理,政治,科學發(fā)展的大背景上去考察,思考為什么文明會興盛衰敗,新的文明和老的文明之間的淵源,一個歷史階段的精神如何反映到藝術作品上。
      
      微觀線是花費筆墨介紹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成長背景,師承還有個性,指出時代和性格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具體到作品,會從文化,技藝還有影響等多個角度交待如何去分析和解讀。
      
      這本書在解讀一樣藝術作品,提醒我們要從如下角度去思考才能完整去理解:
      1、形式分析法:你要去了解一件作品在美學上的創(chuàng)新,比如一幅畫你要了解它在線條、形狀、色彩、架構和布局上的能力,這種分析可以全然不關心作品之外的任何東西。
      
      2、背景分析法:你要去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文化宗教背景,時代政治局勢,不同流派作品,不同作者之間相互影響,還有創(chuàng)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
      
      把這兩者綜合起來判斷你才能完整準確去了解一幅藝術作品的內涵。
      
      對于藝術品,你還可以從女性主義角度,心理學角度,經濟學角度,歷史學角度進行思考,這樣你觀察一幅作品角度越多,你就越能從一幅作品中獲得啟發(fā),進而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
      
      很多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我們很難理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對自己歷史和文化的淺薄。
      
      越是現(xiàn)代的藝術作品,越要理解整個人類文明藝術史的發(fā)展,我們才能理解作者表達的內涵和思考。
      
      古典的美往往是淳樸的,任何人都能看出維納斯雕像的杰出之處,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蒙娜麗莎》,到了畢加索時代,已經很多人完全無法看懂,等到了現(xiàn)代的裝置主義和行為藝術,看不懂的已經是大多數人。
      
      我覺得,在我們用自己的喜惡來評判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之前,多了解一下人類文明的歷史,對我們更客觀評估藝術家創(chuàng)作是大有裨益的。
      
      說到底,現(xiàn)代審美是一種知識和見識的積累比拼,能夠欣賞藝術品,背后是一種閱歷和智力上的優(yōu)越感。
      
      這種審美帶來的愉快是持續(xù)而深刻的,你通過閱讀一件藝術品,獲得了和一個深刻的靈魂跨越時空對話的機會,這種對話甚至能貫徹你的一生,影響深遠。
      
      在這個春節(jié)假期,在你到處抱怨你家親戚諸如:“你結婚了嗎?處對象了嗎?你娃成績好不好?你收入怎樣?”的生活拷問時,為什么不反思一下,有那么多深刻的人類靈魂,一直通過他們的藝術作品,期待和你的對話,而你卻只能抱怨你那個多嘴的二大媽?
      
      讀一點藝術通識,讓你的靈魂可以多一個角度豐滿起來。
      
      至少下次你看到那些經典古典藝術品,你不會還是好奇那個雕像的小JJ到底是不是真實比例這樣的問題吧?
      
      再次謝謝后浪出版社引進這套好書。
  •     文/嚴杰夫
      
      與五千年來一直以單一主體的主軸傳承下來的中華文明相比較,西方文明最初3000年擁有兩大最鮮明的特征:“多元”與“碰撞”。
      
      對希臘文化推崇備至的顧準曾如此總結西方文明源頭的形成:“西方文明是希臘羅馬文明。分析它的成分,有希臘思想、羅馬法和日耳曼人的騎士精神。要歷數它的演化變遷,那是頭緒紛繁的?!钡拇_,“紛繁”一詞用來形容古希臘之前的西方文明,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在近3000年的時間里,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埃及,再到此后的赫梯、亞述、巴比倫與波斯,這些古老文明或多或少都影響過西方文化的氣質。
      
      然而,對于我們這些習慣了閱讀一脈相承、線性敘事的中華文明的讀者來說,想要理清上述這些古老文明之間彼此糾纏的關系,及其對古希臘乃至于之后古羅馬的影響,就是個難度頗大的“工程”。對于這種困惑,新近出版的這本《人文通識課》(第一卷)卻是一個極好的幫手。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對人類歷史上那些經典藝術品的解析,流暢清晰地串起了西方文明最初的歲月。
      
      從時間跨度來講,第一卷的《人文通識課》覆蓋了從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達米亞興起,直到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這近3000年里西方文明所經歷的各個時代。從內容來看,《人文通識課》并不是一部西方“通史”,而是介紹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成就。然而,作者并不滿足于讓這部作品淪為一部文物鑒定或藝術欣賞方面的專著,卻是希望通過歷史上的那些遺產,讓讀者能夠體會到曾經的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作者在每個章節(jié)中都特地留出三分之一的篇幅,以介紹各個文明的史實,然后才通過藝術、建筑、哲學、宗教、文學與音樂等主要文化形式的考察,來讓我們體會各個文明獨特的風格, 以及它們之間或明或暗的關聯(lián)。
      
      總體來講,與五千年來一直以單一主體的主軸傳承下來的中華文明相比較,西方文明最初的3000年起碼擁有兩大最鮮明的特征:“多元”與“碰撞”。這種“多元”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西方文明的初期,常常在一個歷史時代里,會有多個文明互相共存,它們彼此獨立卻又互相影響。譬如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盡管它們從地理位置上講,都處在現(xiàn)代西方的邊緣,是所謂的“近東文明”,但是它們卻是最早被用來滋養(yǎng)西方文明的“羊水”,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影響下,在愛琴海周圍形成的濃郁貿易氛圍,還是埃及人宏大信仰體系下形成的哲學觀念,都為“人類文明的開端”——古希臘的誕生,提供了一個極高的平臺。
      
      “多元”文明的共存自然不可避免就會發(fā)生“碰撞”。這種“碰撞”或者是以和平的貿易交流形式展開,也有可能會以殘酷的戰(zhàn)爭形式來完成。例如以色列希律王在耶路撒冷重建的猶太人第二圣殿,在建筑形式上帶有濃重的希臘化風格。更重要的是,承襲了希臘文明衣缽的羅馬人憑借武力,將他們崇尚的希臘文明有意無意地散布到征服的所有地區(qū)。
      
      在《人文通識課》中,作者還將文化遺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結了起來。通過作者特別的解讀視角,我們從那些經典的藝術品那里,不僅感受到了早期西方諸文明所擁有的氣質,更是了解到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與社會觀念。正如同在古希臘哲人色諾芬《經濟論》中,蘇格拉底與伊斯科馬庫斯之間的那段關于婚姻和家庭的對話,盡管其本意是在教導人們形成完美的家庭生活,但我們卻能在其中窺探到古希臘人的婚姻生活,以及他們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正是這樣一部看上去“高深莫測”的古典哲學作品,卻讓我們無意間“闖進了”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
      
      《人文通識課》的作者以通俗的語言,細數著西方各大文明曾創(chuàng)造出的瑰寶和奇跡。伴隨作者的娓娓道來,讀者就好像穿行在全世界那些聞名的博物館中,徜徉于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的光芒中,翻過人類歷史上每一個“黃金時代”。這種獨特的“旅程”,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不僅是讓我們重溫了那些偉大的文明,更是給予了我們一次自我認識的機會。面對各個時代的人類所觸及到的巔峰,我們一定會更加明白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理由,也一定會記住人類歷史上每一個的“永恒的剎那”。正如作者在導語中所言,“如果不知道過去及其對現(xiàn)今的含義,人們便會認為,他們當時所處的世界將會永遠延續(xù)下去,而事實上這個世界的許多事物注定是要被遺忘的。通俗文化往往稍縱即逝,與此相反,那些鑄造了西方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先輩所取得的成就仍將留存下去?!?/li>
  •     THE best book i'ver ever read. it is so well printed that it would be terrible for anyone to get it dirty! what's more, i believe the value of the book lies more in the material instead of the printing only. to w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western humanities &history. it definitely is a well good choice.the authors tell the history in a easy but careful way without miss any important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never try to influence the readers by their opinions. anyway, i believe it worth ur time to study it carefully and with fun.
  •      今年寒假,我決定脫離整天迷失在代碼堆里的沉悶生活狀態(tài),于是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當時對比了幾本,覺得這本還湊合,甚至有個家伙還跟我搶借,我就跟他說XX版本比這個更好,把他忽悠走了。
       本書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每個文化點講的不夠詳細,點到為止。不過從本書的厚度來考慮,估計也是不好得更詳細了,否則跟辭海差不多厚了。
       原本打算一個寒假翻完的,結果只翻了一半,后來被老爸欣喜若狂地搶走了,還煞有介事地安慰我:我就對導言感興趣,復印一份就還你。結果等到他還我,寒假都結束了。不過本書的導言倒是比較有價值,主題是“為何學習文化史”。
       讀人文做什么?對大多數人來說,無非是增加點談資,聊天的時候可以顯得很屌。我想這也是美式快餐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集體性淺薄?;叵氘斈?,也不遠,就梁啟超那會兒,大家讀書都是要求讀透的。也因為如此,大家水平都不差,你要是拿點淺薄的談資出來顯擺,估計是要丟臉的。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這么快,資訊實在太多太雜,什么都去讀透似乎不大可能,當然我說的是似乎不大可能,因為我自己也做不到,不過我還是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許多真有才能的人,他們一定可以做到的。但是又回過頭來一想,如果我們消化不了這么多知識,那要這些知識又有何用?不妨就讓它們呆在圖書館或實驗室里。可惜出版商不會同意,既然大家愿意買,我不可能不賣。在利益沖突面前,文化顯得一文不值,NO~我錯了,文化本來就不值錢,也不應該值錢,正如同錢不值文化一樣。
       當時把書帶回寢室的時候,有一家伙來串門,拿過這本書翻了幾頁就問:“文化值幾個錢?”于是我反問:“錢值幾個文化?”對方感到很好笑,問我:文化怎么能作為價值的衡量物?我也感覺很好笑:難道錢就可以當作文化的衡量物?
       錢值幾個文化?誰可以告訴我?
  •   秋葉前輩太牛了,寫出的書評讓我看完就想馬上找書來讀(所以秋葉前輩的書評不能多看,看多了會在心里留下太多的“坑”等著填平呢)。
    標記兩段話:
    “說到底,現(xiàn)代審美是一種知識和見識的積累比拼,能夠欣賞藝術品,背后是一種閱歷和智力上的優(yōu)越感。 ”
    “在這個春節(jié)假期,在你到處抱怨你家親戚諸如:“你結婚了嗎?處對象了嗎?你娃成績好不好?你收入怎樣?”的生活拷問時,為什么不反思一下,有那么多深刻的人類靈魂,一直通過他們的藝術作品,期待和你的對話,而你卻只能抱怨你那個多嘴的二大媽?”
    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學習人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精神寶藏,可以讓人超凡脫俗,可以面對種種拷問以一笑帶過呢?
    (不好意思,本來是粉的,但是好像寫著寫著變成了黑。)
    也許在下也曾經是那個抱怨親戚長輩的多重問詢的小屌絲。如果還是天天上班下班,在格子間苦苦掙扎不得門路的一個小打工仔,回到家里也就是盼著趕緊打開電腦追一下最新的美劇或是爸爸去哪這種節(jié)目,最好是那種讓人哈哈大笑滿地打滾的才算帶勁,哪有心思再憋足了勁去學習那種學生時代都望而卻步的科目呢?
    只有在經濟上沒有太大壓力,時間可以自主支配,并且還有一些好學之心的人才能對這種門類的書籍(與日常生活不大相干的書籍)感興趣吧?秋葉大人可以站得高高得,望著那些好奇小JJ的蕓蕓眾生,說“看,你們怎么這么不學無術”。但是這樣的態(tài)度多少讓人有種心酸。
  •   哈哈哈,你黑得好,智力上的優(yōu)越感該黑!
  •   哈哈,你的父親真可愛呀。
    是啊,錢值幾個文化,沒有錢,挺可怕,沒有文化,也可怕,可是相比較而言,沒有文化而有錢的,比沒有錢而有文化的,要可怕個千萬倍。
    最好的是,有點閑錢,有點文化。
  •   最好的是,有點閑錢,有點文化。
    -----------------------------------------------------------------
    恩~這可真像是成都人會說出來的話啊~
  •   不應該說是有點錢,應該是有些錢,再有些文化(而在現(xiàn)在文化的層次性會越來越突出)
  •   有多少不重要,反正得有
  •   您那兩個反問,問得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