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楚辭學 第15輯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中國屈原學會 學苑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中國屈原學會 編  頁數(shù):4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天問》研究、《天問》意旨、文體與詩學精神探原、《天問》的文學特質(zhì)及其修辭藝術、屈原《天問》與古人“天體觀”《九章》研究、《涉江》中“伍子”為子胥考、《哀郢》之我見、《悲回風》為《九章》“大尾”說新證及作者問題等等。

書籍目錄

《天問》研究《天問》意旨、文體與詩學精神探原《天問》的文學特質(zhì)及其修辭藝術屈原《天問》與古人“天體觀”《九章》研究《涉江》中“伍子”為子胥考《哀郢》之我見《悲回風》為《九章》“大尾”說新證及作者問題《遠游》《漁父》《卜居》研究屈原的名、字與《漁父》《卜居》的作者、作時、作地問題“張《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對《楚辭?遠游》中兩首古樂的考察《楚辭·漁父》考論《漁父》滄浪地理位置之究索宋玉及《招魂》研究《招魂》賦體文學說關于《招魂》的主題及藝術構思新探宋玉研究的反思與前瞻宋玉、傅毅同名《舞賦》舞蹈描寫的文學圖像學研究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之序為史辭辨在升騰與墮落之間——論潘金蓮形象對高唐神女原型的整合與變異漢代楚辭作品研究《招隱士》作者諸說述評《哀時命》詞語拾詁屈原與周秦兩漢文化研究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屈原與孔子、老子文化心理之比較春秋戰(zhàn)國之際楚地歌曲藝術考異曲而同工,同途而殊歸——兼論文化對屈騷及《韓非子》接受的影響從《楚辭》到《漢賦》巫風之演變——楚辭、漢賦中巫之稱謂及巫風盛行的原因賦體內(nèi)序外序的區(qū)分及其結構特征“士不遇”的屈騷解讀及其在漢代的現(xiàn)實意義楚辭、漢賦與“以大為美”的美學觀念屈原與魏晉六朝文化研究論兩晉文人騷體賦創(chuàng)作騷體“兮”字表征作用及其限度——兼論唐前騷體兼融多變的句式特征江淹與屈原及楚辭屈原與唐代文化研究論中唐南貶詩人的屈原情結唐人對《風》《騷》精神之評說以韓愈為例看儒學政治家對屈原政治觀的看法——兼為屈原不愿離開楚國的原因備一說屈騷精神與唐詩審美特質(zhì)新變略論唐代楚辭研究蕭條的原因屈原與宋代文化研究洪興祖對屈原思想的新闡發(fā)正統(tǒng)、道統(tǒng)、文統(tǒng)——談談宋人對屈原和楚辭的接受論楚騷傳統(tǒng)與詞之審美特質(zhì)宋詞之“言情”與屈騷精神中國屈原學會第五屆理事會中國屈原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中國屈原學會第五屆理事會會長秘書長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前代學者關于《天問》命意的研究都是有益的探索。但王逸的“問天”說以下及至近人的“同其問”、“總疑問”說,或不與《天問》全部內(nèi)容相合,或與其精神實質(zhì)有一定距離,皆未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我們認為,探尋《天問》命意,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中的一段話極富啟示意義?!肚袀鳌氛f:“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峨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币话阏J為,這段話所直接涉及的只是《離騷》的命篇之由,但實際上,其中“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一段是相對獨立的,試將其取出,上下文意、文氣仍然貫聯(lián)無礙。姜亮夫先生曾疑《屈原列傳》頗有錯簡。傳文此處雖不必定為錯簡,但其所言“天為人始”、“人窮反本”、“倦極呼天”等語定不止為《離騷》而發(fā),亦含有太史公對《天問》命意的概括。①回頭來看,王逸《天問》章句所言屈原“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陸陵。嗟嘆昊曼,仰天嘆息”、“周流罷(疲)倦”,故呵而問天的說法與此正相映合。由于王逸的《楚辭章句》是在兩漢屈賦研究者的工作基礎上所成,所以可以肯定地說,王逸《天問序》必據(jù)有傳自司馬遷等漢代中期以前屈賦專家們的見解,而絕非鑿空之說。另外,大家都知道,在《屈原列傳》中,太史公往往將《天問》與《離騷》相提并論。在《屈原列傳》的贊語中,司馬遷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焙榕d祖在論及《天問》命意時已經(jīng)提出過“太史公讀《天問》悲其志者以此”,雖洪興祖未明確其說與《史記·屈原列傳》的淵源關系,然其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顯而易見、不可否認的。除《屈原列傳》以外,司馬遷的其他著作如《報任安書》亦可幫助理解太史公所言“悲其志”的思想內(nèi)涵。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將屈原與周文王、孔子、左丘明等人相提并論,以為“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終不可用時,則“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太史公后半生以此白勵,勉力著作《史記》,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此與《天問》所示屈子之志何其相似!真乃“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

編輯推薦

《中國楚辭學:2007年浙江杭州屈原及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5輯)》是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楚辭學 第15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