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曾林 頁數(shù):187 字數(shù):229000
內容概要
《困境與突圍:科技時代人類生存問題研究》立足于科技時代人類的生存狀況,著眼于人的現(xiàn)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的統(tǒng)一,以全新的視角,系統(tǒng)、深入地分析科技時代人類的生存困境,并力圖從人類生存觀的變革人手來解決時代困境。人類生存觀的變革主要是主張通過人類的自我提升、自我塑造及自我完善,使人類自覺用一種新的生存觀、價值觀、道德觀、科技觀來指導自己的活動,全面提高生存質量,走向健康的生存方式,從而走出生存困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困境與突圍:科技時代人類生存問題研究》在整體上以人類的生存應當維持其三個維度(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的平衡為理論基石,來觀照人類在科技時代所面臨的困境問題?!独Ь撑c突圍:科技時代人類生存問題研究》的邏輯結構是,從縱向來看,以人生存的三個維度為經度來架構全文;從橫向來看,以科技與人類生存的相互關系為緯度來分析科技時代人類生存的困境何在、困境的緣由以及走出困境的出路。
作者簡介
曾林,女,湖南省邵陽人,1975年4月3出生,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經濟學學士、外國哲學碩士,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長期從事科技哲學、生態(tài)政治學研究。2005年7月作為人才引進至廣西區(qū)委黨校,主要從事哲學與政治學教學科研工作。出版合著2部,合譯著作1部,曾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10余篇,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課題10余項,主持校級課題3項,曾獲省部級科研獎勵20多項,獲廣西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
書籍目錄
內容提要
Abstract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與意義
二、研究的現(xiàn)狀
三、本書的立論和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書的結構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生存困境提出的背景及內涵
第一節(jié) 科技時代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節(jié) 科學、技術與現(xiàn)代科技概念的分析
一、科學的含義及特征
二、技術的含義及特征
三、科學技術——科學和技術的統(tǒng)一體
第三節(jié) 生存困境的內涵
一、局部困境
二、全面困境
第四節(jié) 人類生存的本真狀態(tài)
一、人類與自然是統(tǒng)一體
二、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體
三、人是身心的統(tǒng)一體
第二章 生存困境的表征
第一節(jié) 生態(tài)危機:生態(tài)的失衡
一、資源困境
二、環(huán)境困境
三、人口困境
第二節(jié) 社會危機:社會的失衡
一、社會公正的缺失
二、社會道德的危機
三、社會安全的危機
第三節(jié) 個人危機:個人內部的失衡
一、精神危機
二、心理危機
三、生理危機
第四節(jié) 生存困境的實質: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關系的異化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二、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
三、人與自身關系的異化
四、科技的異化
第三章 生存困境的緣由
第一節(jié) 重視人類的生存,漠視自然的生存
一、機械論自然觀的誤導
二、人類中心主義的偏差
三、人類主體性的張揚
第二節(jié) 關注“本我”的生存,輕視“他者”的生存
一、利己主義
二、生態(tài)沙文主義
第三節(jié) 注重物質追求,忽視精神提升
一、物質主義
二、經濟主義
三、消費主義
第四節(jié) 非健康的生存方式
一、經濟主義的生產方式
二、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
三、科學主義的方法論
四、利己主義的價值觀
五、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
第五節(jié) 技術理性的人文缺失
一、技術理性的無限膨脹造成人與自然的對立
二、技術理性的工具性與價值性的背離帶來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
三、技術理性倡導科技萬能導致人的異化
第四章 生存困境的破解
第一節(jié) 恢復技術理性與人文維度的關聯(lián)
一、技術理性服務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建
二、技術理性服務于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重建
三、技術理性服務于人本然狀態(tài)的恢復
第二節(jié) 轉向健康的生存方式
一、糾正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世界觀
二、糾正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構建本我利益與他者利益相結合的價值觀
三、糾正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四、糾正經濟主義的生產方式,提升人的生活質量
五、糾正科學主義的方法論,注重用人文價值統(tǒng)馭科技
第三節(jié) 樹立全面、科學的科技觀
一、確認科技不是萬能的
二、確認科技與價值相關聯(lián)
三、確立科技的合理性地位
第四節(jié) 科技的發(fā)展和應用須遵循三大原則
一、人本原則
二、生態(tài)原則
三、協(xié)調原則
四、實施三個整合
第五節(jié) 科技發(fā)展的基本對策
一、創(chuàng)建新的科技倫理觀
二、加強科技立法
三、促進國際合作
余論 走出生存困境的實質——實現(xiàn)人與自然、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科學發(fā)展觀的和諧意蘊
二、人與自然、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三、人與自然、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
四、人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五、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科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結語 轉變生存觀創(chuàng)造我們共同的美好未來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自然界是人的實踐對象。自然界構成了人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人類通過實踐把整個自然界或者作為人直接的生活資料,或者作為人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無機的身體。馬克思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它是工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和材料。”① ?。?)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人的意識對象恰恰是自然界。自然界不僅為自然科學提供豐富多彩的研究對象,而且為藝術提供可加工、消化的素材和對象。沒有自然界,人類意識便會失去了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界是人的精神食糧,“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 從以上三層含義可知,人與自然是直接同一的,自然是無機的人,人是有機的自然,人對自然有著深刻的依賴性。關于這點,馬克思曾用大量筆墨滿懷深情地寫道:“無論在是人那里還是在動物那里,類生活從肉體方面說來就在于:人靠無機界生活,而人比動物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范圍就越廣闊。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xiàn)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lián)系,也就等于自然界同自身相聯(lián)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雹凇 ?/pre>編輯推薦
《困境與突圍:科技時代人類生存問題研究》是一部引領人們走出思想困局與現(xiàn)實困局的啟智之作,既可作科學技術哲學著作來讀,也可作社會人類學著作來讀。作者深刻反恩人類對科學技術的遷就、盲從,以宏闊的學術視野,俯瞰人類生存軌道中的科學技術發(fā)展進程??隙茖W技術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偉大饋贈,但人類生存不能盲目屈從于科學技術,要以生態(tài)人文的智慧理性導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