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宋] 司馬光 著,黃錦鋐 主編 頁數:全三冊 字數:1500000 譯者:臺灣二十七位教授
Tag標簽:無
前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趙曙,任命龍圖閣直學士侍讀司馬光領銜編纂歷代君臣事跡。命在崇文院內設專門機構,允許司馬光任意挑選官吏參加編纂,下令龍圖閣三館珍藏秘籍任由編纂者借閱,編纂所需,盡由庫錢支出。治平四年(1067),剛剛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趙項,認為司馬光等所編史志,記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記載有議論精要的話言,天人相通的分際.美惡諸事發(fā)端的征兆,權柄福澤盛衰的原因,良將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斷邪曲正直的標準,政事治亂的關鍵,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資治通鑒”。元豐七年(1084),司馬光向神宗皇帝進《進資治通鑒表》,《資治通鑒》完成,歷時十九年。在司馬光之前,歷代史書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體裁各異,布衣尚且“讀之不遍”,曰有萬機的人君更是無暇周覽。司馬光因之屬意于編纂一部編年通史,意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后有倫,精粗不雜”,以方便君王大臣閱覽、借鑒。后遇英宗皇帝下詔令編寫,得以遍選當時優(yōu)秀史家相助,因緣際會,乃成此三百余萬言大著。司馬光一生勤學博讀,對經史尤有心得。編纂《資治通鑒》時,年已近五十,已是當時文史大家。他年僅二十即考中進士甲科,進入仕途,歷任地方、朝廷官職。中國歷代史家所長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馬光這樣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屬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眾史家襄助,編纂之時,正當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改革年代,也是他與王安石等變法派盤旋相抗的十數年,這種際遇,歷代無兩。他領導當時史家劉救、劉恕、范租禹等,歷十九年枯坐,所編《資治通鑒》兼具歷代史家之長,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鑄史事之政治眼光,則是其他史家所缺乏。司馬光主持編纂之《資冶通鑒》,其意在于“冶道”,故對史事裁選,極為明確: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為世范、與國休戚的人物.都敘述詳明,以作為當時和后世的借鑒。而于騷客吟詠、隱士高蹈等無關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記載,故像屈原、陶淵明、李白這等隱士高才,均不見采?!顿Y治通鑒》貫通歷代之書,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兩晉、南北朝學者所篡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續(xù)古今的大編年史,為中國史學的一大創(chuàng)作。后代史家所作,僅能得其一體,或為專史.或為斷代,氣具規(guī)模,已判然不如。
內容概要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的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之目的在于“資治”,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其記人記事,原則鮮明,為歷代帝王大臣及學人所樂讀?! ∷抉R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余年,當時文言與當下所用的白話文已相去甚遠,故現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臺灣學者黃錦鉉先生領銜主持,集臺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歷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 ∷抉R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家,其識見:才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最優(yōu)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難以企及。故此,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典雅,緊貼原著,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fā)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如此以拙御巧,實為明智之舉。 本書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全書共計800余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第一輯為戰(zhàn)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 本輯所記,起于唐肅宗至德元載(756),迄于唐昭宣帝天祐三年(906),講述中唐、晚唐凡151年之史事。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并稱為“史學兩司馬”。自幼嗜學, 20歲中進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領銜編纂《資治通鑒》,其時司馬光年47歲。元豐七年(1084),《資治通鑒》完成。元豐八年(1085)
書籍目錄
卷第二百一十八 唐紀三十四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卷第二百一十九 唐紀三十五 唐肅宗至德元載~二載(756~757)卷第二百二十 唐紀三十六 唐肅宗至德二載~乾元元年(757~758)卷第二百二十一 唐紀三十七 唐肅宗乾元二年~上元元年(759~760)卷第二百二十二 唐紀三十八 唐肅宗上元二年~唐代宗廣德元年(761~763) 卷第二百二十三 唐紀三十九 唐代宗廣德元年~永泰元年(763~765)卷第二百二十四 唐紀四十 唐代宗永泰元年~大歷八年(765~773)卷第二百二十五 唐紀四十一 唐代宗大歷九年~大歷十四年(774~779)卷第二百二十六 唐紀四十二 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唐德宗建中二年(779~781)卷第二百二十七 唐紀四十三 唐德宗建中二年~三年(781~782)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唐德宗建中四年~興元元年(783~784)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唐德宗興元元年~貞元元年(784~785)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唐德宗貞元元年~三年(785—787)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唐德宗貞元三年~七年(787~791)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唐德宗貞元八年~十年(792~794)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唐德宗貞元十年~十六年(794~800)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1~805)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唐憲宗元和元年~四年(806~809)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唐憲宗元和四年~七年(809~812)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唐憲宗元和七年~十一年(812~816)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十四年(817~7 819)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穆宗長慶元年(819~821)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唐穆宗長慶元年~二年(821~822)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唐穆宗長慶三年~唐文宗太和二年(823~828)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唐文宗太和三年~七年(829~833)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唐文宗太和八年~唐文宗開成二年(834~837)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唐文宗開成三年~唐武宗會昌二年(838~842)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唐武宗會昌三年~四年(843~844)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唐武宗會昌四年~唐宣宗大中三年(844—849)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唐宣宗大中四年~大中十三年(850~859)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唐懿宗成通元年~八年(860~867)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唐懿宗成通九年~十年(868~869)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唐懿宗成通十一年~唐僖宗乾符三年(870~876)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唐僖宗乾符四年~廣明元年(877~880)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唐僖宗廣明元年~中和二年(880~882)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唐僖宗中和二年~四年(882~884)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唐僖宗中和四年~光啟三年(884~887)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唐僖宗光啟三年~文德元年(887~888)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唐昭宗龍紀元年~大順二年(889~891)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唐昭宗景福元年~乾寧元年(892~894)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唐昭宗乾寧二年~三年(895~896)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唐昭宗乾寧四年~光化二年(897~899)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唐昭宗光化三年~天復元年(900~901)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唐昭宗天復二年~三年(902~903)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唐昭宗天復三年~天祜元年(903~904)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唐昭宗天祜元年~唐昭宣帝天祜三年(904~906)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驍勇的騎兵輪番挑戰(zhàn)。走了三天.到達行唐,賊兵疲敝,才退去。郭子儀乘機追擊,又在沙河把他打敗。蔡希德到洛陽,安祿山又教他率領步兵騎兵兩萬人向北到史思明處與他會合;又教牛廷玠征調范陽等郡兵一萬多入幫助史思明,合計有五萬多人,而其中五分之一是同羅兵和曳落河(勇腱之士)。郭子儀到了恒陽,史思明也跟著到達,郭子儀深挖壕溝,高筑營壘等待他;賊兵來進攻,就堅守不出;賊兵退去,就從后追殺;白天就炫耀兵力,夜晚就偷襲賊兵軍營;賊兵無法休息。過了幾天,郭子儀、李光弼商議說:“賊兵已經疲倦了,可以出城作戰(zhàn)。”壬午日(二十九日),在嘉山交戰(zhàn),把賊兵打得大敗,殺死四萬多人,俘獲一千多人。史思明掉下馬來,露著發(fā)髻赤著腳徒步逃走.到了傍晚,拄著斷槍回到軍營,逃到博陵去。李光弼到博陵把他包圍起來,軍隊的聲勢大振。于是河北十多個郡都殺死叛賊的守將而投降。反賊往漁陽的道路又斷絕了.賊兵來往的人都輕裝騎馬偷偷地溜過去,多被官軍捕獲。家在漁陽的將士們心意都動搖了。安祿山非??只?,把高尚、嚴莊叫到面前罵道:“你們多年來~直教我反叛,以為萬無一失?,F在潼關堅守,幾個月都不能前進,北方的道路已經阻斷,各路兵馬從四面會攻我們,我所統有的只有汴州和鄭州等幾個州,萬無一失在哪里?你們今后不要再來見我!”高尚、嚴莊很害怕,好幾天不敢見安祿山。田乾真從潼關來,替高尚、嚴莊游說安祿山說:“從古以來,帝王經營大業(yè),都有勝利和失敗,怎么能夠一舉而成功呢?現在四方的軍營雖然很多,都是一些新招募來的烏合之眾,未曾經過訓練打過仗,怎能和我們薊北堅強有力的軍隊相抗衡,哪里值得深為憂慮!高尚、嚴莊都是輔佐王命的元老功臣,陛下一旦拒絕他們,使各將軍聽到了,哪一個內心里不害怕?假如上下離心,臣私心覺得陛下如此做很危險!”安祿山很歡喜地說:“阿浩。你能使我心事開通。”馬上召請高尚和嚴莊,擺設酒席大家一齊歡樂飲酒,自己做了歌來勸酒,像以前一樣待他們。阿浩,是田乾真的小字。安祿山商議拋棄洛陽,奔回范陽去,計劃沒有決定。這時,天下的人以為楊國忠驕傲放縱才招來這次大亂,莫不咬牙切齒痛恨他。而且,安祿山起兵時也是以殺楊國忠為名義,所以王思禮秘密地勸說哥舒翰,教他上表請殺楊國忠,哥舒翰不答應。王思禮又請求用三十騎把楊國忠劫取來,到潼關再把他殺死。哥舒翰說:“這樣做.倒是哥舒翰造反,而不是安祿山造反了?!庇腥藙裾f楊國忠:“現在朝廷的大軍都在哥舒翰的手里,哥舒翰如果帶兵向西來,對您來說不是很危險嗎!”楊國忠非常畏懼.就上奏說:“潼關駐軍雖然很盛大,但是后面沒有接應.萬一失敗了,京師很值得憂慮,請選擇監(jiān)牧小兒三干人在苑中施以軍事訓練?!被噬洗鹪柿怂?,使劍南道的軍將李福德主持其事。又招募一萬人駐扎在灞上,任命他的親信杜乾運率領他們,名義上是抵御叛賊,實際上是防備哥舒翰的。哥舒翰聽到了,也怕被楊國忠謀害.就上表請將灞上的駐軍隸屬潼關。六月,癸未日(初一),召請杜乾運到潼關,借故把他殺了。楊國忠更加恐懼。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兇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了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fā)神觀。” ——朱熹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薄 端膸烊珪偰刻嵋贰按藭钡角宕酥两裉欤€是一部學歷史的人所必讀的書。” ——錢穆
編輯推薦
《資治通鑒(第6輯)(共3冊)》以流暢典雅的白話譯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輯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閉,走近現代讀者。我讀《資治通鑒》幾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歷史規(guī)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guī)律行事。——金庸文白對照,按朝代分輯,破除閱讀巨著的障礙。暢銷千年,英雄豪杰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名臣良將從政經略的“權謀之書”,蕓蕓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按颂斓亻g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清·王鳴盛)柏楊曰:“中國有兩部書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資治通鑒》,一是《三國演義》。《資治通鑒》因一直封閉在艱深的文言文中,影響不大?!?/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