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錢穆 頁數(shù):17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錢穆先生一生崇敬國家民族之傳統(tǒng)文化,幾同宗教信仰.先生以為中國文化其特殊之成就,有其特殊之意義與價值,縱使一時受人輕蔑鄙視,但就人類生命全體之前途言,中國文化宜有其再現(xiàn)光輝與發(fā)揚之一日。讀此書庶可見中國文化影響之悠久偉大,實有超乎一般想象之上者。
作者簡介
錢穆(1895一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后自學.并任教于家鄉(xiāng)的中小學.1930年經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臺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余種。
書籍目錄
序
一 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一一性道合一論
二 中國文化中的人和人倫
三 中國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
四 民族與文化
五 中國文化的進退升沉
六 中國文化與世界人類的前途
七 中國文化中的最高信仰與終極理想
八 中國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九 反攻復國前途的展望
一○ 中國文化中的武功與武德
一一 中國歷史上的軍人
一二 歷史上之人與事與理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大道。長大成人,結婚有夫婦一倫,是第二條大道。到社會做事,就有君臣一倫,是第三條大道。在社會上與人相處,普通的是長幼之別,特別的是朋友,這是第四第五條大道。那都是非常具體的。中國古人稱之為“五達道”。這五條大道,到處可通,故稱“達道”。那些道從哪里來?都從人類天性中發(fā)展而來。若不是人類本有此天性,也不能發(fā)展成大道?;蛟S有人會問,既是道原于性,何以有無道之人,有無道之世?則因人性獸性相雜,率獸性為獸道,率人性為人道。人貴能發(fā)展人性來主宰獸性,領導獸性,便能從自然中發(fā)展出人道。中國五倫之道正是如此。獸性同有生育,“孝慈”則人性所獨。獸性亦有交配,“婚姻”則人性所獨。若使人群相處有親、有義、有別、有序、有信,則人道自然昌明。此“親”與“義”與“別”與“序”與“信”之五者,都是人對外,主要是人對人的行為。行為發(fā)動在人,主宰在人。行為不僅影響了外在的對方,亦影響了內在的自己。如你對父母盡孝,父母接受也好,討厭也好,而自己行道成德,確然成為一孝子,受影響的主要還是你自己。對朋友講信,朋友信不信你不一定,受不受你影響也不一定,而你自己一定會受到影響,使你自己成為一可信之人。所以一切行為在對外,而影響必然及自身?!暗抡叩靡病保械蓝诩河小暗谩笔菫榈?。
編輯推薦
《中華文化十二講(新校本)》是錢穆先生著作系列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