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武敬敏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0-02出版) 作者:武敬敏 頁數:15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和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對于現(xiàn)在一習三餐進出于“麥當勞”“肯德基”、被稱作“無根的一代”的孩子們,了解祖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就顯得猶為重要?! 秷D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書,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文中以圖釋文,圖文互注,生動地展示猶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概況、起源、慶?;顒右约案魇礁鳂拥拿袼罪L情。旨在讓更多的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個深入的了解,也為想了解中國古老文化的外國友人打開一扇通往民俗的窗戶?! 〈汗?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情趣,可是關于這些節(jié)日背后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不要著急,現(xiàn)在就翻開這本書,隨著我們兩位可愛的小朋友去展開這場難得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回望之旅吧。
書籍目錄
春節(jié):總把新桃換舊符驅“年”逐“年”——最具民間特色的春節(jié)“二十四,掃房子”——除舊布新的“掃塵日”殺年豬、蒸年糕——置辦年貨從桃符、門神到“?!弊趾湍戤嫛澳昴暧杏唷薄ⅰ拔甯ER門”——豐盛溫馨的年夜飯辭舊歲迎新年——圍爐守歲“山臊”與“爆仗”——爆竹的來源與演變“拜盒”、“壓歲錢”——充滿人情味的禮節(jié)破五“填窮坑”——貧窮困苦都送走拜人祖、泥泥狗——人勝節(jié)祭女媧搶“薪水”、賽陀螺——少數民族過大年元宵節(jié):流光溢彩鬧花燈從紀念“平呂”到火把節(jié)——元宵節(jié)的起源和發(fā)展巫術祭祀太一神從“浮元子”到“湯圓”——元宵的前世今生漢明帝“燃燈表佛”——掌燈的來歷“隱語”游戲——最初的燈謎雛形耍龍燈、劃旱船——元宵節(jié)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偷菜節(jié)”、“棒棒會”——少數民族度元宵獨具特色清明節(jié):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前后,點瓜種豆——來源干二十四節(jié)氣的清明節(jié)從“鉆木求新火”到介于椎——不動煙火的寒食修宅砌陰——掃墓祭先人“鬼怖木”——插柳戴柳祛病消災攜家春游——游春訪勝的踏青活動“風琴”、“紙鳶”——源遠流長的風箏清明菜——會拔絲的青團隨編隨唱的歌節(jié)——壯族紀念劉三姐端午節(jié):鼓聲劈浪鳴千雷從屈原到伍子胥——端午自勺來源“龍頭祭”——龍舟競渡“菰葉裹黍”做“角黍”——蘸白糖吃粽子“避五毒”和“毒日”——懸菖蒲、桂艾萆斗百萆、玩擊鞠——具有民間特色的端午娛樂活動粽包會、楊梅會——傣族彝族過端午七夕節(jié):須邀織女弄金梭牛郎織女來相會——七夕的來源“得巧”——盛行在女子之間的七夕風俗“種生”和“化生”——別具一格的求子儀式拜織女、拜魁星——節(jié)日氣氛濃厚的祭拜活動巧果、花瓜——七夕的應節(jié)食品中秋節(ji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祭月到科舉——中秋的來源與發(fā)展拜月、賞月——古老的民間風俗楊責妃與“胡餅”——月餅名稱咱勺來歷“吧嗒嘴”——充滿傳統(tǒng)工藝的兔兒爺“一點紅”和“瓦于燈”——具有美好愿望和愛國思想的活動你唱我答后生節(jié)——唱歌唱出愛人來重陽節(jié):菊花須插滿頭歸日月并陽,兩九相重——賞菊敬老過重陽賞菊喝茶——象征中華民族溫文爾雅自勺菊花從“陽極必變”到“小秋收”——重陽登高的來歷可做藥材的“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由登高到吃糕冬至節(jié):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冬至祭天——最隆重的皇帝祭天禮餛飩、湯圓和狗肉——冬至的飲食習慣“履長”和九九消寒圖——帝有濃厚民間特色的習俗從“祭孔”到“隆師”——尊師重教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臘八節(jié):僧豆僧米獻佛粥從朱元璋到岳飛——臘八的來源七寶五味粥——驅寒暖身、大樸陽氣的臘八粥過年“算”賬——臘八最美味的應景食品臘八蒜各具特色的節(jié)日:少數民族的“個性節(jié)日摔跤、賽馬、慶豐收——蒙古族的那達幕會新米節(jié)——敬神祈福的祭祀活動喝酒撈魚過新年祭——高山族祈求天神賜?!翱ㄈ竿蕖薄汖堊遑馀<捞炀锤衩?/pre>章節(jié)摘錄
插圖:另外,古時人們還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guī)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柳樹發(fā)芽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它們總是給人充滿希望的感覺。而柳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于是人們年年插柳,處處成蔭,大地一片生機。攜家軎游——游軎訪勝的踏青活動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然后歷代承襲,成為習慣。不過踏青雖在一年之春,具體時日常有出入。古時踏青時節(jié)分別有正月初八、二月初二、三月初三等。后來,由于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大家便多在清明節(jié)時進行游春訪勝的踏青活動了。宋莊季裕《雞肋篇》曰:“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xiāng)里者,皆登山望祭。后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本書編輯組成員付出很多努力,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他們是:王杰、楊艷麗、許長榮、李良婷、史慧莉、黃亞男、曹博、王艷、李娜、聶小晴、王鵬、閆晗、楊青、李倩、楊英、武敬敏、王艷明、李靜、李猛、于海英、蔡亞蘭、廖春紅、焦亮、黃薇、趙廣娜、趙一、魏清素、李文靜、張曉靜、李彥岐、慈艷麗、張艷芬、周珊、何瑞欣、常娟、陳艷、曹徐學、齊艷杰、齊紅霞、李偉軍、李惠、梁素娟、黃夢溪、張保文、黃曉林、淡佳慶、歐俊、閆瑞娟、陳小嬋等。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余,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編輯推薦
《圖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內容以圖釋文,圖文互注讓讀者近距離感受屬于我們的歡樂節(jié)日感染民族的文化氣息繼承祖國的傳統(tǒng)精髓春節(jié)為什么叫“過年”?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七夕乞巧”又是怎么回事?在這本書里,作者用圖片和故事,來為讀者揭開謎底。這不僅是一次愉快的閱讀,更是一次親切的民俗回望之旅。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