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張愛玲,莊信正 頁數(shù):340 字數(shù):23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西方頗有些作家以文情并茂的書信為人所知,以英國而論,就有蒲柏、菲茨杰拉德、拜倫和伍爾夫夫人等;十八世紀的查斯特菲爾德勛爵基本上是個政客,沒有任何創(chuàng)作傳世,卻在文學史上留下芳名,所靠的就是他寫給兒子和教子的數(shù)百封懇切的家書。(另外他接到約翰遜博士那封辛辣的駁斥信后“寬大為懷”的反應也反而成為佳話。)尤其晚年,張愛玲怕與人來往,怕接電話,也往往怕收到信(因而需要回信),加以她寫信費時費神:“我寫信奇慢,一封信要寫好幾天?!保ㄒ痪虐司拍晔率蝗諄硇?。)有個記者掏她的垃圾時發(fā)現(xiàn)她寫給夏志清先生一封信的草稿。事實上,我想,除非不得已她總避免寫信。這樣,無論在量和質上她的書信當然都不能與查斯特菲爾德勛爵或伍爾夫夫人等同日而語。另一方面,張愛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已經(jīng)無可置疑,她的片紙只字都有參考的價值,遑論手札。(魯迅的書信不很談論文學問題;只因為是他寫的,所以傳得下去。)張愛玲的遺囑執(zhí)行人林式同生前告訴我,他整理她的遺物時看到宋淇鄺文美夫婦、夏志清教授和我給她的信。式同并說他注意到有些函件她沒有拆封;她自己也不止一次提到為了專心寫作——后來變成忙于應付“蟲患”和照顧自己的健康——而往往不立即啟看親友(甚至姑母)的信(參看她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三日來信。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來信說“我直到今年找房子住定下來才拆看你這幾年的信”)。帶反諷意味的是,這樣一來,有些信函倒可能是因此才得以保存下來。這情況我當年已經(jīng)知道。除非有事或者太久沒有她的音訊而掛慮,我避免打擾她,讓她感到回信的壓力;而且出于一種矜持心理,覺得不便多問關于她著作的事或別的文學問題;所以她的來信內容同魯迅一樣大都涉及私事和日常生活;到了晚年,幾乎每一封都在談蟲患、健康或導致的屢屢搬家的困擾(一度竟“天天搬家”;見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來信)。我給她寫信時便只能殷切地表達我的關懷,提出懇摯的建議。(順便提一下:那些年我業(yè)余正在積極“惡補”,苦讀經(jīng)典作品,她忙里偷閑閱讀的則大都是時下流行的書,包括名人傳記和偵探小說;二人間缺少共同的話題。一九八二年我把一篇近作寄給她請教,七月五日她來信開頭說:“前些時收到講魯迅與Dostoevsky一文,我因為沒看過Dostoevsky,看著不免迷糊,所以還沒看?!保┙?jīng)我注解,她給我的信曾于二○○六年九月起在臺灣《印刻》月刊連載,隨后以《張愛玲來信箋注》為名結集出書(二○○八)。(上?!稌恰吩驴策B載過。)該書只附收了我當年自己留過底的給她的十三封信。出版不久宋以朗在其博客“東南西北”(英文名“East-South-West-North”)透露他手邊有幾十封我給張的書札(就是式同遵照張的遺囑寄給他父母的),并表示希望能與那十三封聚合。接著又影印發(fā)表了我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給她的年卡及所附的短簡。二○○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接到他的電郵,告訴我據(jù)他查核,他手邊的是我一九八三年起給張的信,并指出其前各封想必是她搬家時逸失。隨即把我的五十三封信函原件寄還:里面有四封信同那十三封重復;有四函只有封套而沒有信?,F(xiàn)在就加入以朗退還的我給張愛玲的信,增訂結集出版。共收她的來信八十四封(或許有一二短簡——她所謂的“便條”——因數(shù)次大搬家而散佚或誤置,至今始終無法找到)。第一封寫于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最后一封寫于一九九四年十月五日(她死前十一個月),中間相隔二十八年三個月九天。來信最多是一九六九年,有九封;這與她那年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校區(qū))中國研究中心接我的工作遺缺有關。其次是一九八三年,有八封。上半年五封,多半是談唐文標盜印她作品的事;下半年的三封開始提到“蟲患”問題。有兩年連年卡都沒有收到,猜想是因為一九七五年她在忙著寫《紅樓夢》的論文和英譯《海上花》;一九九○年則為病蟲交迫,窮于應付,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了。我給她的信應當超過一百封,本書收了五十封(另外附收了一九八八年四月三十日未寫完、未付郵的半封),接近總數(shù)的一半;這當然要謝謝宋以朗。第一封寫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七日,已經(jīng)是收到她四十九信之后了。這也是我留過底的第一封;留底的原因是她與那封信同時退還了我呈請她改正的文稿《桃花扇——重讀張愛玲》,使我深感振奮。我給她的最后一信寫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中旬,是賀年片上所附的短簡(沒有留底,由她保存下來,就是以朗在他博客上影印發(fā)表過的)。鑒于她當時健康情況越來越壞,更不愿去信打擾她,完全沒有料到八個多月后她會突然辭世。(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六年間有十九個月沒有接到她來信。)《箋注》中只對張愛玲的信就其內容本身及所涉人物、事件、地點和典故等作了注解,我的十三封沒有附加說明。本書在空間容許的范圍內不但對她的信盡量詳細闡釋(做這工作時我想到人們注莎士比亞時的兢兢業(yè)業(yè)的心情),而且對我給她的信也加了說明,相當于為她的信作進一步的注解。查日記,找資料,花了不少時間,希望能加強她那三十年當中生活、寫作和健康情況的前后連貫性,有助于讀者對她的理解。經(jīng)出版社建議,本書附收內人一篇和我兩篇追憶張愛玲的文字。我的兩篇是一九九五年九月她猝逝后應臺灣報刊之邀、懷著驚愕和悲痛匆忙提筆趕出來的。榮華記憶力比我好,寫的又是獲得張愛玲僅有的一次“召見”而做的通宵長談,屬于第一手記錄。這三篇可以作為書信的背景資料。至于我的長文《桃花扇——重讀張愛玲》雖然本書中屢屢提到過(如她一九八二年七月五日的信和我同年七月十七日的信),卻因后來編進一本文集,涉及版權,這里無法收入,很覺遺憾。宋以朗退還的我給張愛玲的函件當中有她在幾個封套背面留下的手跡,可算是另一僥幸的機緣(我很有點相信英文所謂的serendipity)。除了不經(jīng)意的涂抹(英文所謂doodles)以外,有類似書信草稿或寫作提綱的字眼。有一處比較長,但十分潦草,而且涂改得很亂,難以辨認;內容卻又耐人尋味,我試著作了解讀,聊供讀者參考。她在我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去信的封套背后所寫的片段提到我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去信的部分內容,對此我作了解釋。另外,我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給她的年卡封套內夾有她抄我一九八八年八月三日給她的長信近乎全文。是什么原因?使我納悶,也影印留個記錄。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三日張愛玲來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信發(fā)表沒關系。如果有聲明請不要告訴人的話,需要涂抹得絕對看不見,若是原件付印的話。通常要找人用稿紙抄一份,抄手往往有錯字,排字又再添一批錯字。遇有英文字,連print都會拼錯,第一個字母又愛濫改大寫。只好請多校兩遍。還有我離開Kingsley后這幾年的信涉及近況,我自己預備寫一篇。這幾封信是否公開,要請先影印一份寄給我看看,比較妥當??梢钥吹贸鏊龑τ谧约旱臅哦嗝粗匾?;盡管現(xiàn)在離開她去世已經(jīng)十七年,人與事都發(fā)生不少變化,本書在編注方面仍然盡量遵守她的提示。下面再就編注時注意到的其他幾個細節(jié)略作交代。信函的形式和長度普通信:長者數(shù)頁,短者幾行。寄書刊時所附的信:也是長短不一;偶爾寫在剪報的邊緣上。明信片:內容簡短;背面有圖案時就只能寫在左欄窄窄的空間里(右欄專用于收信人和發(fā)信人的姓名地址)。賀年片:她嘗說不喜歡寄年卡的傳統(tǒng),但也未能免俗。通常會附三兩句祝賀或問候的話;有時也在空白處寫“便條”。所用賀卡大都是在住處附近的普通店里買的;一九八○年十二月下旬那張則是中式的。偶爾以明信片代做年卡。上下款張愛玲出身清末官宦世家,卻從初中開始就全程接受西方教育,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五年定居美國近四十年。眾所周知,她同生人乍見面時“望之儼然”,似乎很不容易接近;但來往不久我便注意到她如中國傳統(tǒng)那樣彬彬有禮,漸漸地竟感到親切乃至殷勤了。她知道我對她敬如師長,因此只有第一封來信上款是“信正先生”,下款寫“張愛玲”;第二封用風景明信片,沒有上款,下款已改為“愛玲”;第三封上款是“信正”,下款寫她的英文名字“Eileen”;第四封上款是“先正”(筆誤),下款也是“Eileen”。其后來信上下款大都是“信正”和“愛玲”;但空間太逼仄時則往往沒有上款,下款也會只寫“張”。書寫方式來信都按中國習慣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從來沒有由左向右橫寫。不寫年份,只寫月、日。如果空間太?。ɡ缑餍牌蛸R年卡),便連月份也沒有,甚至完全不寫日期;在這種情況下本書以郵戳為據(jù)。書寫工具始終用鋼筆,黑墨水;從未用過原子筆或藍墨水。始終用洋蔥皮紙(onionskin;當年專為打字用,便于修改),白色的,只有最后幾封改用深黃色。我猜想她從來不買信紙。美國信封一般有大小兩種,她都用小的。字體總是她獨特的圓潤從容的書法。通常一筆一畫地寫正楷繁體字(她寫字很快;參看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二日來信),但有些字也習用簡體,如門、為、實、么、這、幾、點、聽、過、歡、對、個、權、學、萬、還等。本書既然是簡體字版,就無從辨別了。字體工整而清爽,應該是先起草過的結果。信函本文照抄原件,包括措辭、用字、標點、筆誤等,不作任何改動(有兩三處我認為有可能是筆誤,則指出并酌加辨析)。二○○五年秋季和二○一○年春季我在臺灣花蓮東華大學創(chuàng)作所開過兩次張愛玲專題研究,教學相長,充實了我對她的理解。當前關于張愛玲,僅是傳記就有十來種了,評論的文字更多(連胡蘭成都成了熱門話題)。有生之年,我希望能隨群賢之后進一步探討她的作品。尤其是《傳奇》和《流言》,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我在東華也開過兩次喬伊斯《都柏林人》專題研究,發(fā)現(xiàn)它和《傳奇》不僅同屬早熟的天才之作,而且有可以對比互證之處;就短篇小說而言,除了契訶夫以外,只有這兩個集子我樂于一讀再讀。)現(xiàn)在我第三次回到這“山氣日夕佳”的美麗的翠谷來了(前年春季任英美文學系客座教授),而每次都與張愛玲有關系;寫前言至此,不免想到這巧合也可算是一種機緣,值得珍惜,值得一記。莊信正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東華大學宿舍
內容概要
一九五六年,張愛玲移居美國,一九九五年九月逝于洛杉磯。在美近四十年,張愛玲深居簡出,極少與人來往。自一九六六年起,凡工作、搬家等重要事宜,都托由莊信正代為處理,寫給他的書信多達八十四封,信件內容或長或短,或談工作變遷及交辦事項,或訴說閱讀心得與生活近況……“半師半友”的情誼,點點滴滴盡在其中。
今由莊信正對張愛玲的八十四封來信與自己的五十封去信詳加注解和說明,為我們感受張愛玲的晚年生活,及研究張愛玲的工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莊信正,1935年生,山東即墨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yè)。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執(zhí)教美國肯薩斯大學、南加州大學和印第安那大學,后任職聯(lián)合國,現(xiàn)已退休,定居紐約。2005-2006學年任臺灣東華大學駐校作家;2010年春季學期任該校英美文學系客座教授;2012年春季學期再任該校駐校作家。所授課程包括張愛玲專題研究、喬伊斯專題研究、散文創(chuàng)作和英漢翻譯。
著有散文集
《異鄉(xiāng)人語》、《流光拋影》、《展卷》、《文學風流》、《忘憂草》、《異鄉(xiāng)說書》等,評論集《尤力息斯評介》、《海天集》、《面對尤利西斯》等;編有
《張愛玲來信箋注》、《中國現(xiàn)代小說選》等。
書籍目錄
前言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六年十月八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六年十月十九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一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九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三月三十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四月十三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四月十四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四月十七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五月三十日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九年六月七日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Chang 1315CStSe,Apt.22 Washington,D.C.20003 信正先生, 回家后忽然想起來,Racliffe申請grant找保人有“從幾時認識的”一項,似不必問Mr.Frenz。我找夏志清因為認識年數(shù)久了,而且可以舉出他的文學史作參考。過天我再寫信給Mr.Lau,或者可以算1960年在臺灣見過。你說不像他會寫信,千萬不要抽出時間來特為回信,等以后見到陳先生向他探探口氣后再告訴我。跟你們談過后實在給了我非常大的鼓勵,這里匆匆不說了,祝 好 張愛玲 廿六日午 注解: 這是張愛玲給我的第一封信。 一九六五年我的母校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福倫茲(HorstFrenz)教授籌辦“東西文學關系研討會”(ConferenceonOriental—WesternLiteraryRelations),要我代為邀請一位資深中國學者參加。我首先找夏志清教授;他有事不克分身,建議我另邀張愛玲。震于她的盛名,我頗懷疑張先生會答應,夏先生要我試試看。我與心目中的這位天才作家素昧平生;為了慎重其事,次年請福倫茲師出面親邀;她居然接受了。暑假我從任教的坎薩斯(州立)大學返回印第安那,由恩師福爾斯特(NorbertFuerst)督導趕寫關于《紅樓夢》題材的博士論文。研討會正在那時舉行,我得以前往聽講。張愛玲談的是中國電影。開會前她姍姍而至,差點遲到。胡耀恒兄其時在印大攻修戲劇博士學位。據(jù)他相告,那天他受福倫茲先生之托去學校附設的賓館接引她前往會場,她很客氣地邀他進房間談了一會。會后經(jīng)劉紹銘(即此信所說的Mr.Lau)倡議我們二人去賓館求見張先生,談了半小時多。至今我還記得當時的興奮和慶幸的感覺,也記得她這里所說的“非常大的鼓勵”其實給了我更大的鼓勵。 她計劃申請附屬于哈佛大學的著名女校瑞德克里夫學院(RadcliffeCollege;她在信里拼成Racliffe)“獨立研究獎助金”(FellowshipGrantforIndependentStudy),要我轉托福倫茲教授為她寫推薦信。她從印第安那回到住處(美國首府華盛頓)立即來信,說申請表上需要具體填寫與推薦人相識多久,而她和福倫茲先生是初識,效果不會太大。(我已先向他轉達她的囑托,他慨然應允。) “陳先生”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總校區(qū)中國文學教授陳世驤。那年春天我接受他的聘約于七月開始去該校中國研究中心(CenterforChineseStudies)繼夏濟安師之后擔任陳先生主持的研究項目CurrentChineseLanguageProject的工作。在印大時我告訴她也可以找他寫推薦信。一九六六年她向中國研究中心提出的履歷表說一九六七年取得瑞德克里夫獎助金是為了把《海上花列傳》譯成英文;次年獲準延長一次,至一九六九年六月。
媒體關注與評論
與張愛玲有著亦師亦友情誼的作者,將三十年來張寫給他的信件內容公諸于世,并在每封信后面加上詳盡的注釋,解讀信函背后的來龍去脈,讀者得以一睹張隱居三十年歲月的吉光片羽。信件內容或長或短,或談工作變遷及交辦事項,或訴說閱讀心得與生活近況,字里行間微妙地透露出作家的性格與喜好,為張愛玲研究提供珍貴史料。——97年4月好讀推薦
編輯推薦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編輯推薦:張愛玲與莊信正三十年通信首次增訂出版,了解張愛玲晚期創(chuàng)作及生活側影的第一手資料。你是在我極少數(shù)信任的朋友的Pantheon里的,十年二十年都是一樣,不過就是我看似不近人情的地方希望能諒解。——張愛玲致莊信正 一九七三年八月十六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