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黎紫書
Tag標簽:無
前言
序/異化的國族,錯位的寓言/王德威黎紫書對中國讀者也許仍然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在海外她早已名滿華語創(chuàng)作圈。黎紫書崛起于馬來西亞的華文文學獎,過去十多年來也不斷得到臺灣、香港的各項文學獎項肯定?!兑捌兴_》是黎紫書近年的新作結集出版,因此特別值得有心讀者的重視。黎紫書的創(chuàng)作一般被歸類為馬華文學。顧名思義,馬華文學泛指馬來西亞華人社群創(chuàng)作的結晶。長久以來,以大陸中國為中心的文學史多半將馬華文學視為海外華文創(chuàng)作的邊緣。的確,當港臺文學都被賦予聊備一格的位置時,馬華文學的分量似乎就更等而下之了。這樣的文學史觀在近年有了大幅修正。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越來越多的讀者和評者開始理解,相對于中國大陸文學所代表的正統(tǒng),海外華語社會其實早已發(fā)展出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這樣眾聲喧嘩的現(xiàn)象其實更豐富了我們對當代中文/華語文學的認識,而閱讀黎紫書恰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黎紫書所來自的國度馬來西亞有復雜的種族、文化背景,也曾經歷相當顛簸的歷史政治經驗。馬來西亞從十九世紀初年以來就是英國的殖民地,一直到一九五七年才宣告獨立。華人移民馬來半島的歷史早在十八世紀或更早就已經開始,到了馬來西亞獨立前后,華人人口超過四百萬,早已形成不可忽視的文化、經濟、政治勢力。馬來人、華人還有原住民等不同族裔之間的關系在殖民時期就十分微妙,因為獨立建國,各族裔之間的角力浮上臺面,而首當其沖的是華裔。六○年代的馬來西亞的政局躁動不安,終于導致一九六七年以排華為訴求的“五一三”事件。事件之后,華人地位大受打擊,華社、華校、華語都淪為被壓抑的對象。這是一代馬來西亞華人心中永遠的痛。黎紫書其生也晚(一九七一年),在她成長的經驗里,六○年代或更早華人所遭遇的種種都已經逐漸化為不堪回首的往事,或無從提起的禁忌。但這一段父輩奮斗、漂流和挫敗的“史前史”卻要成為黎紫書和她同代作家的負擔。他們并不曾在現(xiàn)場目擊父輩的遭遇,時過境遷以后,他們試圖想象、拼湊那個風云變色的時代:殖民政權的瓦解、左翼的斗爭、國家霸權的壓抑、叢林中的反抗、庶民生活的悲歡……在此之上的,更是華裔子民揮之不去的離散情結。而在沒有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從事華文創(chuàng)作,其艱難處,本身就已經是創(chuàng)傷的表白。黎紫書早期的作品如《山瘟》,最近的作品如《告別的年代》,都觸及這些歷史經驗。而她所運用的風格,不論魔幻寫實或是后設解構,與其說是形式技巧的實驗,更不如說是她介入、想象歷史的方法。這些作品寫馬共的興衰,寫“五一三”事件,都成為記錄馬華族群心路歷程的印記。然而在《野菩薩》里,黎紫書所選擇收入的作品卻多半沒有明確的歷史關聯(lián)性。她的人物或者漂泊在天涯海角,進行卡夫卡式的荒謬追尋(《國北邊陲》);或者陷入虛無飄渺的網絡世界,在真實和虛構之間難以自拔(《我們一起看飯島愛》);或者根本就是過著尋常匹夫匹婦的日子,在愛怨癡嗔的漩渦里打轉(《野菩薩》)。黎紫書這樣的安排耐人尋味。我們當然可以說《野菩薩》的作品多半是她最近十年的新作,借此她有意呈現(xiàn)寫作的現(xiàn)況。但我更以為這也代表了黎紫書與家鄉(xiāng)的人事、歷史對話方式的改變。《野菩薩》中的作品呈現(xiàn)奇妙的兩極拉鋸。一方面是怪誕化的傾向:行行復行行的神秘浪子(《無雨的鄉(xiāng)鎮(zhèn),獨腳戲》),恐怖的食史怪獸(《七日食遺》),無所不在的病與死亡的誘惑(《疾》);另一方面是細膩的寫實風格:中年婦女的往事回憶(《野菩薩》),少年女作家的成長畫像(《盧雅的意志世界》),春夢了無痕的異鄉(xiāng)情緣(《煙花季節(jié)》)。借著這兩類作品,黎紫書似乎有意拉開她與國族書寫的距離,試圖重新為馬華主體性做出更復雜的描述。談到國族與書寫,我們免不了想到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有關“國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的說法。詹氏認為第三世界作家受到第一世界政經霸權的壓迫,以及社會內部一觸即發(fā)的張力,讓他們的作品每每帶有寓言色彩。他們不像第一世界作家那樣耽溺在個人化的象征書寫游戲,而必須成為國族命運的代言者。這樣的理論仿佛言之成理,其實暴露一個來自第一世界批評者一廂情愿的想象,更何況潛在其下的以偏概全的世界觀。黎紫書的書寫境遇對此提供了有力的辯證。馬來西亞華人的祖輩也許來自中國大陸,一旦在馬來半島落地生根,自然發(fā)展出在地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帶有豐富的移民色彩,雜糅了移居地的風土民情;也帶有強烈的殖民色彩,無論是英國人在半島上的統(tǒng)治,或是華人對當?shù)赝林目範帲紴樵瓉淼娜宋纳鷳B(tài)帶來改變。但如我在他處所論,這個傳統(tǒng)更帶有遺民色彩,一種在錯置的時空中對中原文化的遙想,對原本就十分可疑的“正朔”莫名所以的鄉(xiāng)愁。時間流洗,當移民、殖民、遺民的時代轉化成為后移民、后殖民、后遺民的時代,華人所面臨的情境反而較此前更為復雜。面向馬來西亞國內,華人是少數(shù)族裔中的多數(shù),與馬來文化的磨合仍在匍匐進行;面對父祖所來自的宗祖國,他們不能不自覺自己早已經是外人,甚至是外國人。曾有許多年,一波波年輕的馬華作家到臺灣去,企圖在那里找尋國族認同的方法。李永平、溫瑞安、張貴興都是其中佼佼者。但當島上自決意識日益尖銳,這些作家的想象的鄉(xiāng)愁有了進退兩難的尷尬。他們成為(想象的)原鄉(xiāng)里的異鄉(xiāng)人。所謂的“國族寓言”因此不能輕易地運用在馬華文學的書寫上,因為馬華作家所面對的問題遠較此糾結。套句老舍《茶館》里的名言:“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我們是否可說,像黎紫書這樣的作者處理她的國族身份時,不論是作為國家認同的馬來西亞,或是文化認同的廣義的“中國”,她總是驚覺那是已經異化的國族?而就算她寫作含有寓言意圖,那也是關于不可聞問的,自我抵觸的寓言──錯位的寓言?異化的國族,錯位的寓言。黎紫書安排她的人物游走流浪,迎向黑洞般宿命,或大量使用自我嘲諷、解構的敘事方法,其實都可以視為她的創(chuàng)作癥候群。在像《野菩薩》這樣的創(chuàng)作選集里,我們看到黎紫書更將她的癥候群內化,使之成為書寫的動機。換句話說,她甚至不在文字表面經營歷史或國族寓言或反寓言;她將她的題材下放到日常生活的層面,或者是極其個人化的潛意識閎域。國族大義那類問題早就在穿衣吃飯、七情六欲之間消磨殆盡,或者成為晦澀的、兇險而怪異的“東西”,最好不要輕易接觸。與選集同名的《野菩薩》是個平常不過的曠男怨女、時移事往的故事,但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華人社會以內的世路人情再千回百轉,其實是內耗的困局,華人社會以外的“國家”仿佛不在,卻又無所不在?!稛熁竟?jié)》處理了馬來西亞不同種族之間的男女情緣。這樣的情節(jié)當然并不新鮮,但越是如此,越凸顯黎紫書對“同胞”之愛何所來、何所去的困惑。另一方面,《國北邊陲》里父系家族的詛咒成為原罪,血親的存亡絕續(xù)是與生俱來的宿命,卻又是荒謬無比的蠱惑。而在《七日食遺》里,歷史不折不扣地成為怪獸,吞噬一切,消滅一切。是在這最平常和最反常的文字之間,黎紫書實驗她的敘事策略,而且每每有出其不意之筆?!段覀円黄鹂达垗u愛》里百無聊賴的情色女作家網上調情的對象,有可能是她的兒子;《無雨的鄉(xiāng)鎮(zhèn),獨腳戲》里我們所依賴的敘事聲音,也許就是我們最該懷疑的殺人犯。而有什么比《生活的全盤方式里》的那個年輕女子,在一趟最簡單不過的采買里,竟然……這些詭譎甚至驚悚的場面如此突兀地發(fā)生,以至讓讀者有了無言以對之感。無言以對,因為生命中有太多的爆發(fā)點,無論我們稱之為巧合,稱之為意外,就是拒絕起承轉合的編織,成為意義以外的、無從歸屬的裂痕──乃至傷痕。我以為這正是黎紫書的用心所在,也是黎紫書小說本身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見證的原因。我對《野菩薩》還有一層體會:黎紫書更是以一個女性馬華作者的立場來處理她的故事與歷史。馬華小說創(chuàng)作多年來以男作家掛帥,從潘雨桐、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梁放、小黑、李天葆到年輕一輩的陳志鴻都是好手。女性作者中商晚筠早逝,李憶君未成氣候,黎紫書的堅持創(chuàng)作因此特別難能可貴。但我不認為黎是普通定義的女性主義者。雖然她對父系權威的撻伐,對兩性不平等關系的諷刺,對女性成長經驗的同情用力極深,但她對男性世界毋寧同樣充滿好奇,甚至同情。畢竟在那個世界里,她的父兄輩所經歷的虛榮與羞辱,奮斗與潰敗早已成為華族共通的創(chuàng)傷記憶。不僅如此,黎紫書借題發(fā)揮,從女性的角度看男性,甚至從男性的角度看男性,又形成另外一種性別錯位的寓言?!秶边呞铩贰稛o雨的鄉(xiāng)鎮(zhèn),獨腳戲》都是很好的例子。由此形成的“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讓國家的、倫理的、階級的、性別的關系隱隱地都“不對勁”起來,這是黎紫書對“馬華”作為一種異化的國族及個人經驗的獨到之處。究其極,黎紫書敘事基調是陰郁的。徘徊在寫實和荒謬風格之間,在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和奇詭的想象探險間,在憤怒和傷痛間,黎紫書似乎仍然在找尋一種風格,讓她得以揮灑。她不畏懼臨近創(chuàng)傷深淵,愿意一再嘗試探觸深淵底部的風險。她這樣的嘗試并不孤單。香港的黃碧云,臺灣的陳雪,還有中國大陸的殘雪,都以不同的方式寫出她們的溫柔與暴烈。相對于中國大陸的小說,黎紫書的馬華書寫無疑屬于“小文學”(minor literature):大宗、正統(tǒng)的中文文學以外的華語書寫傳統(tǒng)。但黎紫書筆鋒起落卻饒有大將之風。她對馬來西亞家鄉(xiāng)的關懷與批判,對華語寫作的實驗與堅持,都讓我們驚奇她的能量。我愿意推薦黎紫書,希望她的作品能夠引起共鳴,也期盼她其他的小說──以及更多馬華作家的作品──能在中國大陸文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內容概要
《野菩薩》內容簡介:黎紫書,馬來西亞女性書寫第一人,“文學奧斯卡”花蹤文學獎獲獎最多的作家;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亦屢獲大獎,包括冰心世界文學獎,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香港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等。
《野菩薩》是黎紫書的最新短篇小說集。十三篇小說囊括花蹤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lián)合報文學獎等多個獎項的獲獎作品,完整呈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風格,堪稱華語文學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之作。
作品題材風格多樣,從家國情懷、歷史敘事,到個人悲喜、情欲糾葛,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搖曳的筆觸道盡人性荒涼,文字精致森冷、視角獨到細膩,得到當代著名作家駱以軍及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德威的一致推薦贊譽。
在走過許多地方,用你自己的故事記認了好些城鄉(xiāng)以后,你終于抵達此城。
你只知道這城市的作者是個女人,這里是她純粹想象的世界,并被她用無數(shù)故事標簽過了——
久雨。閣樓。鏡子。夢。父親。旅館。尋覓與遺失。
這些“物證”在不同的小說中相互參照彼此印證,如同線索串連起十三篇故事,偶爾也如一條只有后半身的狗,把它的半個身軀探入到小說以外的真實世界里。
在真實的陰影覆蓋中,此城會隨著光線變換投射的角度而轉移或消散。
它不可被尋找,只能被抵達。
作者簡介
黎紫書,本名林寶玲,1971年生于馬來西亞怡保市。1995年以一篇《把她寫進小說里》獲馬來西亞“文學奧斯卡”——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首獎,此后連續(xù)多屆獲獎,是花蹤文學獎設立以來獲獎最多的作家;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亦屢獲大獎,如冰心世界文學獎,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香港《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推薦獎等。已出版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短篇小說集《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微型小說集《微型黎紫書》《無巧不成書》《簡寫》,散文集《因時光無序》《暫停鍵》,個人文集《獨角戲》,編著花蹤文學獎回顧評論集《花海無涯》?!兑捌兴_》是她的最新短篇小說集。本書收錄二○○一年至二○一二年間創(chuàng)作的十三篇短篇小說,囊括花蹤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lián)合報文學獎等多個獎項的獲獎作品,題材風格多樣,完整呈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版圖——從家國情懷、歷史敘事到個人悲喜、情欲糾葛,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淬煉的筆觸道盡人性荒涼,堪稱華語文學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之作。
書籍目錄
序異化的國族,錯位的寓言王德威 國北邊陲 無雨的鄉(xiāng)鎮(zhèn)·獨腳戲 疾 我們一起看飯島愛 七日食遺 假如這是你說的老馮 此時此地 生活的全盤方式 野菩薩 盧雅的意志世界 煙花季節(jié) 色相 未完·待續(xù) 后記小說練習本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七月中,吹大風,大風吹走過江龍。 八月尾,落大水,大水沖過人老去,幾多歲? 今天什么日子呢,明天都八月了呀。怎么忽然說刮風就刮風呢。聽。風,七月底的風。不祥呢。這風刮得窮兇極惡,誰家的窗被刮得砰砰響,再不去關一關,窗門肯定要被甩飛了??隙ǖ?。 啊,那不是嗎?急風掀瓦蓋,對面那一盆大葉翻了,瓦缸摔破了。你看,我不是才剛說了嗎?它肯定會被吹倒的,肯定的。 阿蠻走到窗前望了望,還真的是,一盆老棕竹,擺在那里多少年了呢?忽然就倒了。瓦缸摔成好幾瓣,竹叢的根千絲萬縷,如一張細網似的撒開來,倒還死死兜住缸里的泥土,像握緊好大一個拳頭。大概能保得住吧,根還在。對面的人家似無所覺,也沒人探頭出來看看?,F(xiàn)在那房子里住的是什么人呢?媽。 老媽沒聽見,她蹲在溝渠邊洗蕹菜,一邊洗一邊說:“真的,風水佬才騙你十年八年,我吃鹽多過你吃米?!?巷子里真有人家的窗沒關好,是樓上的木制百葉窗吧,在風里開開闔闔,嘭,嘭,嘭。一下一下的,叫人聽著心驚。這七月底的風里真像有一條驚惶游竄的長蛇,又像有穿街過巷的摩托騎士一路在吹響哨子。有狗在嗥叫,有孤魂在無人居住的舊樓里回應以哭號。阿蠻抬頭看看,兩排老房子的屋瓦都鋪得歪歪斜斜,蕨葉大蓬小蓬地冒出頭來。那屋頂上空堆積了一團團邋遢的云朵,像許多注滿廢氣,誰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的大袋子,燕子縮著脖子從下面飛過。唉,七月尾了。 雨像斷了線的珠串,吧嗒吧嗒落下。 落雨,收衫。 阿蠻把晾在天井里的幾件衣服收回來,老媽剛把蕹菜洗好,仍舊佝僂在那里,傍著個塑料筐子開始擇菜。老人家說你去收我的衣服干什么呢?這是風流雨,一陣間就雨散云收,不能當真。肯定的。你快把衣服掛回去,沒有太陽,讓風吹吹也好。 掛回去?那幾件衣服拿在手上就聞到一種奇怪的酸味,似乎反復被雨洗過,久未經日曬。但雨好像真的就沒了,于是阿蠻也不辯駁,又去把衣服晾在那歪歪扭扭的鐵線上。肉色的底衫褲已成尸白,都沒彈性了,怎么穿的呢。大風把衣衫吹得撲撲作響,阿蠻的發(fā)絲在亂舞,身上的荷葉領子像要極力掙脫。她想到她第一次給自己買的胸罩,粉藕色,上面盤旋的蕾絲看來多么浮華。她的第一個男人,手指修長,掌心很冷,碰上她的背,那冷便從他掌中的生命線傳來,導入她的脊椎,讓她覺得寒徹心肺。 那天她回家,妹妹等門似的,一個人坐在天井里洗衣服。她就怕看見她,妹妹,那么懂事的眼睛。妹妹說姐姐你回來啦。嗯,回來了。阿蠻快步穿過天井,覺得自己仿佛也穿過了妹妹的身體。但妹妹卻喊住她,姐啊。
后記
小說練習本許多年過去了,我還在寫小說。那么多年了,我已經記不起來自己是什么時候寫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于是我茍且地把第一次得花蹤馬華小說獎的《把她寫進小說里》當個標志,那是一九九四年的作品,粗略算來也“寫了”十八年。我在寫,直至這兩年有人把我稱作“小說家”了,也有學生畢恭畢敬地“研究”我的小說,寫他們的論文。我對“成家”不存想望,但我總算意識到歲月和經驗的積累,以及“孜孜不倦”的可貴。我仍然在寫,并且慢慢地,逐漸看到了我通過小說書寫所構筑出來的那個世界。不曉得這書的讀者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就像沖洗相片,一個人窩在暗室中等待自己拍的照片慢慢顯影。你知道你的相機不會完全忠于你的眼睛,就連你也無意僅僅服從于自己的雙眼,你要通過照片呈現(xiàn)的總是一個超越視覺的、想象中的畫面。你選擇鏡頭,調整光圈,按下快門,其實不是在捕捉真實,而是在模擬一個已經存在于腦中的“世界以外的世界”。當然也有的時候情況正好相反。有時候我們確實明白“寫實”就夠了,然而手中的相機畢竟不能等同眼睛,為了讓它完整而忠實地呈現(xiàn)眼中的景觀,我們需要對它做出許多復雜的調整和操控,也可能有必要過后裁減或加工。這真像寫小說,無論你選擇紀實或虛構,都必得動用大量的技巧和謊言。正因為深信小說創(chuàng)作如此復雜,甚至是一件無窮盡的事,我才得以樂此不疲(而不是孜孜不倦),寫了將近二十年。無奈這么長的時間里,我其實寫得不多,因此我的小說世界只得一堆破陋的輪廓,我自己也無法把那些歪歪斜斜的線條拉拔起來,讓它們恢復成我最初構想的樣子。盡管在我的認知里,世界本就歪歪扭扭,我們的眼睛所看見(假設我們都曾看見過)的美好、流暢與圓滿,其實只是被道德與恐懼這兩面哈哈鏡合力映照出來的、畸形的影像。這是我的問題,我分明是我自己說的那種第一類的攝影人,也就是對世界早有成見,也早已在心里給世界下了判語??晌移餐瑫r是第二類—我以為自己忠于真實,執(zhí)信自己描繪的那個“被世界排除的世界”才是現(xiàn)實世界,至少它要比眼睛看見的世界更接近真實。我已經接受了這樣的自己,偏執(zhí)、孤僻,永遠活在對世界充滿懷疑、自我卻非常堅定的狀態(tài)里。而我仍然在寫小說,仍然經常在行旅中猛地回過頭,想看看這世界對我隱藏了什么,也仍然興致勃勃地在等待自己執(zhí)信的世界在我眼前逐漸顯影。我相信這世界始終有一批人需要小說作為一種表達形式,或一種思想的容器繼續(xù)存在。我需要小說—在我的世界里,小說是一扇窗,能讓屬于我的整個時空保持吐納和呼吸。這是它得以一直存在的理由。而我知道迄今為止,即便寫了十八年,我仍然是一個“沒有風格的”作者。我知道我的小說作品,每一篇都只是某種小說風格的練習,它們自得其樂,似乎略有雷同,排在一起卻顯得跨度太大,雜亂無章,使得我難以被標簽和歸類。我知道我在走著一條違逆的道路,我在反向行駛,當其他同輩寫作人都已經建起了各自偉岸的碉堡,展現(xiàn)了各自高遠的品味與志向,我卻像個趕不上成績的留班生,越寫下去越覺得自己需要交上更多的習作。這一本小說集收集的是我在二○○六年去國行旅前寫的最后幾個短篇作品,以及我在二○一○年完成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后,“卷土重來”再寫的新一批短篇小說。兩批作品之間,我只寫過一篇即興之作《假如這是你說的老馮》,算是一條楚河漢界,或者我更愿意把它當成一個里程碑。這集子與臺灣聯(lián)經于二○一一年六月出版的繁體版《野菩薩》同名,但因為出版稍遲,得以添上后來寫的另外三個作品,《煙花季節(jié)》《色相》和《未完? 待續(xù)》。加上了它們必然讓這書看起來豐滿一些,但我以為那也更凸顯了“風格不統(tǒng)一”的問題。倘若真有讀者覺得這是個問題,那我建議不妨把這書看成作者的小說練習本吧!盡管那不會使你覺得書里沒寫好的作品更值得被原諒,但至少你能看到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順序,或許就能明白我懷著怎樣的心態(tài),走了怎樣的道路?!兑捌兴_》是我目前為止最珍愛的短篇小說集。因我總是喜新厭舊,總覺得年輕時寫的作品有太多顯而易見的毛病,讓我自己厭惡。但這也是因為積累的練習和經驗讓我對后來的寫作更有把握一些。我不確定“更有把握”是否意味著寫出來的小說就能更成功或更有可讀性,但我知道自己比以往更能享受寫作過程中的自在和從容。把自己珍愛的集子推介到中國大陸,這于我是件大事。我以“大事”為名,央請王德威教授為這集子寫一篇序文。我的朋友們都曉得,盡管我涉嫌反智,卻從來不掩飾自己對王德威的敬仰。十一年前,他給我的上一個短篇小說集《山瘟》寫序,如今再請他寫,我仍然戰(zhàn)戰(zhàn)兢兢,仿佛學生自知不才,拿著十一年的作業(yè)再請老師批改。因為王教授答應寫序,于是,我更鐘愛這本《野菩薩》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和奇詭的想象探險間,在憤怒和傷痛間,黎紫書似乎在找尋一種風格,讓她得以揮灑。她不畏懼臨近創(chuàng)傷深淵,愿意一再嘗試探觸深淵底部的風險。黎紫書筆鋒起落饒有大將之風。她對馬來西亞家鄉(xiāng)的關懷與批判,對華語寫作的實驗與堅持,都讓我們驚奇她的能量。 ——王德威 這個天才女小說家在這組時間跨度極長的短篇小說群組里,讓我看見一個像戰(zhàn)士,不斷策動,發(fā)起完全不同形態(tài)的“中文現(xiàn)代小說”的酷烈戰(zhàn)事,她不惜抽筋換骨,剝去原來優(yōu)美深邃的語言鱗片,不斷重新“洗資料庫”,變換不同的語言列陣,反復沖擊,突圍,找尋新的表述形式去“顯影”那個原本典麗迷邃靜美(南方中國?戲夢人生?)、那整套昆曲般的高度藝術語言所不足以表現(xiàn)的“現(xiàn)在”、“活生生的我們置身的當代”、“洶涌的存在處境”(哪怕只是瞬閃即逝)。 ——駱以軍
編輯推薦
《野菩薩》編輯推薦:第六屆花蹤文學獎世界華文小說首獎、第二十七屆聯(lián)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第二十八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傲慢 妒忌 暴怒 懶惰 貪婪 饕餮 色欲恐懼 傷痕 記憶 遺棄 孤獨 文明 瘋癲十三年創(chuàng)作,十三篇小說?;驖饽夭?,或淺簡白描,或荒誕魔幻,或諧謔諷刺……天才小說家黎紫書,以更加淬煉的筆觸、更加多變的風格,將現(xiàn)代中文小說帶進神秘、流浪的國境之南,帶進歷史被隱蔽的瘋癲暗影。王德威:在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和奇詭的想象探險間,在憤怒和傷痛間,黎紫書似乎在找尋一種風格,讓她得以揮灑。她不畏懼臨近創(chuàng)傷深淵,愿意一再嘗試探觸深淵底部的風險。黎紫書筆鋒起落饒有大將之風。她對馬來西亞家鄉(xiāng)的關懷與批判,對華語寫作的實驗與堅持,都讓我們驚奇她的能量。駱以軍:這個天才女小說家在這組時間跨度極長的短篇小說群組里,讓我看見一個像戰(zhàn)士,不斷策動,發(fā)起完全不同形態(tài)的“中文現(xiàn)代小說”的酷烈戰(zhàn)事,她不惜抽筋換骨,剝去原來優(yōu)美深邃的語言鱗片,不斷重新“洗資料庫”,變換不同的語言列陣,反復沖擊,突圍,找尋新的表述形式去“顯影”那個原本典麗迷邃靜美(南方中國?戲夢人生?)、那整套昆曲般的高度藝術語言所不足以表現(xiàn)的“現(xiàn)在”、“活生生的我們置身的當代”、“洶涌的存在處境”(哪怕只是瞬閃即逝)。
名人推薦
在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和奇詭的想象探險間,在憤怒和傷痛間,黎紫書似乎在找尋一種風格,讓她得以揮灑。她不畏懼臨近創(chuàng)傷深淵,愿意一再嘗試探觸深淵底部的風險。黎紫書筆鋒起落饒有大將之風。她對馬來西亞家鄉(xiāng)的關懷與批判,對華語寫作的實驗與堅持,都讓我們驚奇她的能量?!醯峦@個天才女小說家在這組時間跨度極長的短篇小說群組里,讓我看見一個像戰(zhàn)士,不斷策動,發(fā)起完全不同形態(tài)的“中文現(xiàn)代小說”的酷烈戰(zhàn)事,她不惜抽筋換骨,剝去原來優(yōu)美深邃的語言鱗片,不斷重新“洗資料庫”,變換不同的語言列陣,反復沖擊,突圍,找尋新的表述形式去“顯影”那個原本典麗迷邃靜美(南方中國?戲夢人生?)、那整套昆曲般的高度藝術語言所不足以表現(xiàn)的“現(xiàn)在”、“活生生的我們置身的當代”、“洶涌的存在處境”(哪怕只是瞬閃即逝)。——駱以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