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 作者:白山 頁數(shù):248
Tag標簽:無
前言
尼采,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詩人,一個哲學家,一個孤獨的漂泊者。他殺死了上帝,但他不是傳說中的那個惡魔。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曾有人說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就讓我們從他的生平來窺探這一個在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有爭議而又在20世紀初掀起了政壇軒然大波的尼采吧。尼采1844生,1900年去世。活了56歲,但實際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幾年他瘋了,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24歲以前他是上學,學的是古典語言學,他的專業(yè)并不是哲學。從24歲開始到34歲,他在瑞士的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從34歲到44歲又是10年,他從巴塞爾大學辭職。一個原因是他身體不好,另外一個原因他認為這樣按部就班地去教所謂的學問對他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個10年他基本是在歐洲的各個地方漂泊。到44歲的時候,他就得了精神病,瘋了。
內(nèi)容概要
弗里德里?!ねつ岵桑‵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他是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是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xiàn)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反應(yīng),直到下一個世紀——20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diào)門各異的回聲。后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yīng)尼采的哲學思想?! ∧岵烧J為,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chuàng)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tài)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恩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贏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shù)著作——《悲居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里,盡管物質(zhì)財富日益增多,人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沖動,現(xiàn)代文化照得如此頹廢,這是現(xiàn)代文明的病癥,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 ∫蕴剿魅松饬x為使命的尼采哲學,對于人性問題當然也不能不做出自己的回答。事實上,“人怎樣生活才有意義”這個問題,與“人是什么”的問題有著最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一個哲學家對于人生意義的選擇必定以他對人性的某種理解為依據(jù),同時他對人性的理解也必定體現(xiàn)出他關(guān)于人生意義的價值觀念。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生活中的“善與惡”真正的善惡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3世間沒有永恒的“善與惡”\7“好”來自于“好人”自己\9對美德的渴求也是一種善\12人是否應(yīng)該具有“同情心”\16人人都有不懈追求的本能\19永葆貞潔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23第二章 生活中的道德命題真正的救助還是自助\29謙卑的道德與安逸調(diào)和\32道德可以因妒忌而死亡\36慧眼中藏著美好的天堂\39不可與其他人共享的道德\43道德從熱情里誕生\46舍棄本身利益的人懂得奉獻\48要有正視自己天性的勇氣\52具備追求道德反面的意志\56第三章 生活中的人生戒律不要對你的美德有絲毫懈?。?3不要因小人的針刺而受傷\68與人交往就像參加一場宴席\72謊言出于求生存的目的\76從報復的欲望中解脫出來\79超越自我的人將超越一切\83失去自制的人什么都不是\87提防被“同情”的魔鬼鎮(zhèn)?。?3無謂的痛苦根本不存在\97在夢想的創(chuàng)造中救濟過去\105遠離荒唐而危險的放縱\108看清追求一切財富的實質(zhì)\112第四章 生活中的哲學感悟不要把自身智慧想得太高\119把生命看作自然的一部分\123要有“悲傷至死”的準備\126一種全然不同的“死亡”\131知識并非先天注定的\134貪婪成性的人就像老母雞\138自我偽裝的“捉迷藏的鬼”\143贏得意識是一個人的成就\147在考驗中領(lǐng)教什么叫“害怕”\152反省日間所做所想的事\156“肉體蔑視者”服務(wù)于自己\159第五章 生活中的理性思考人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成比例\165因苦難而得以成全的偉大\169人格缺點所帶來的后遺癥\172浸透了寬容和同情的油膏\175你該如何適應(yīng)自己的生活\178自己承擔責任的人得自由\180用經(jīng)驗描繪一張新的圖畫\184讓將來成為你今日的動機\188意志使人從墳塋中找到出路\191愛我們所愛的每一樣事物\196孤獨中生長著“人類的獸性”\198當你面對沒有神性的上帝時\201第六章 生活中的快樂哲學人們都傾向于懶散和膽?。?07做不了知識圣哲就做戰(zhàn)士\210肉體乃是靈魂的先決條件\213在歡樂之海的澎湃波濤中\215發(fā)掘現(xiàn)有條件是最佳的行動\219唯有淳樸知足的人樂在其中\223關(guān)于存在者的唯一的命題\226唯有具備理性者才有快樂\231如果我們跌倒,一切都完了\234所有情欲都必須單獨去考慮\239堅實地把握住生活的全幅畫面\242凝聚將來所需要的一切力量\245
章節(jié)摘錄
楊士奇年輕時曾在湖廣各地做了很多年私塾老師,建文初被薦入翰林,做了編纂官,專門負責修補《太祖實錄》。永樂初年成為右諭德,楊士奇忠于職守,做事謹慎,深得成祖的信任和器重。有一次,成祖北巡,讓楊士奇留在宮中輔佐太子。當初,成祖起兵奪位的時候,漢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成祖曾許諾將他立為太子,后來成祖寵愛年少的趙王,沒有兌現(xiàn)當初的承諾,所以漢王心存怨意。漢王想爭奪太子之位,便在成祖北巡時離間趙王與成祖的關(guān)系,于是成祖便有了更換太子的想法。成祖北巡回來,召楊士奇問太子這些天的情況,楊士奇說:“殿下天資很高,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沒有辜負陛下的囑托?!背勺媛犃撕芨吲d,就打消了更換太子的想法。后來,成祖病逝,太子繼位,史稱仁宗,由于楊士奇保護有功,所以又得到仁宗的寵信。仁宗對御史舒仲成不滿,想找個理由治罪于他,楊士奇知道后,為舒仲成解脫說:“陛下即位,詔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則詔書不信,懼者眾矣。如漢景帝之侍衛(wèi)官,不亦可乎?”仁宗覺得有道理,就不打算懲治舒仲成了;有人上奏說大理卿虞謙言事不密,仁宗一聽大怒,‘準備降其職,士奇為之申理說:“若加之罪,則群臣自此結(jié)舌矣?!比首诼犃?,不僅不加罪,反而任虞謙為副都御史,并引過自責。到宣宗即位,內(nèi)閣大臣七人,有的被調(diào)外任,有的因病辭職,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留下任職。楊榮為人果毅,敢言敢為,他多次跟從成祖北征,知邊將賢否,敵情順逆,并與邊將交往,時常收受一些物品和良馬,而且有時候在背后誹謗楊士奇。
編輯推薦
《讀尼采:品味快樂生活》:高貴的靈魂,是自己尊敬自己。鄙薄自己的人,卻因此而作為鄙薄者,尊重自己。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人們視需要為事物發(fā)生之因,其實,它往往是事物發(fā)生之果。誰不想看一個人的高度,而只是睜大眼睛注視此人身上的那些明顯的低處——誰就會由此而將自己暴露無遺。人與人之間是應(yīng)當保持一定距離的,這是每個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間。讓我們以一種難得糊涂的精神和人們相處,對于人們關(guān)于我們的所有議論、贊揚、譴責、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聞,連想也不去想。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