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年7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劉永翔 頁數(shù):172
前言
顧炎武、號亭林,是昆山鐘靈毓秀孕育的一代鴻儒,既是堅定的抗清志士,又是清代漢學的開山之祖.他的名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人士,而他的學術貢獻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是昆山的驕傲,也是神州大地的驕傲。這位籠罩百世的偉大人物,平生著述宏富,影響深遠。他的遺著,片紙只字,都為后人所寶愛和研讀。他的述作早巳化身千萬,流傳天下,時至今日,人們還在不斷地整理和出版,但遺憾的是,他的手跡卻流傳絕少,識者深以此為嘆。古人云:言為心聲,字為心畫。亭林先生的立言已足千秋不朽;而亭林先生的心畫猶深閉于圖書館和收藏者箱篋之中,罕為人知。在昆山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諸般條件與能力皆已具備,搜集和印行這位杰出先賢的筆墨之遺,是今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其實,我們對亭林先生法書墨妙的高度重視,不盡出于鄉(xiāng)情,也不盡出于對學術大師的無限尊崇,亭林先生的書藝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本自不凡,淵懿從容,別有魅力。清代的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眼界極高,卻把亭林的正書列為『逸口叩上』的第一位。所謂逸口叩即『楚調(diào)自歌,不謬風雅』,不事模擬而能自合藝術的最高標準。亭林畢竟國士無雙,一生既要從事反清活功,又要作經(jīng)史考據(jù),轍環(huán)天下,書窮石室,所志者大,不可能把精力專注于臨池習字。但腹中既饒有詩書,誠中形外,自然下筆有神,自成一家,不求工而自工了。所以,對這位國士墨寶的搜求,也同樣出于我們竭其全力保護國家藝術珍品的由衷心愿。
內(nèi)容概要
顧炎武,明萬歷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東南小鎮(zhèn)千墩(今名千燈)的蔣涇(即今花浦村)。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上馬時不幸失足,初九(1682年2月15日)丑刻與世長辭,享年70歲?! ☆櫻孜涑趺{,曾改名繼紳,以后仍名絳,字忠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南下,為了表達對文天祥門生王炎午品格氣節(jié)的崇敬,更名為炎武(一作炎午),字寧人;一度僑居南京鐘山下,明亡后為避害出游,化名蔣山傭。顧炎武以南朝梁陳之際的著名學者、畫家顧野王為先祖,顧野王居處有亭林之勝,顧炎武也被稱為亭林先生。當年的亭林早已湮蕪,但“亭林先生”四字,經(jīng)過時間的淘選、風雨的洗禮,青史流芳,名垂千古。
書籍目錄
《顧炎武與昆山文化》目錄:引言 新的騰飛一、艱難時世——顧炎武的家世生平二、致富有方——顧炎武的富民思想三、清廉知恥——顧炎武的和諧思想四、人杰地靈——顧炎武的人才思想五、經(jīng)世致用——顧炎武的科學精神六、匹夫有責——顧炎武的愛國精神七、千秋垂譽——顧炎武的著述評價八、睹物思人——顧炎武的文物遺址九、物華天寶——歷史自然中的昆山結語文化昆山附錄顧炎武年表顧炎武語錄后記《顧亭林墨跡選》目錄:前言書碩顧炎武像一顧炎武像二顧炎武像二顧炎武像四手跡贈歸玄恭序書扇贈王山史與顏修來札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其八輿潘次耕札石刻馮少墟先生像贊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后記
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忠誠的愛國者,顧炎武在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整理、研究顧炎武著作,也是在探討一種時代精神,清理學術文化演進的軌跡,既有歷史感,又有現(xiàn)實感,因而始終是動態(tài)的,充滿活力。顧炎武一生,撰述宏富,其著作散藏在各圖書館內(nèi),尚未有人作系統(tǒng)的整理,求讀不易。由此,華東師范大學和昆山市通力合作,編纂《顧炎武全書》,由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具體負責編纂、校點、研究工作,昆山市委、市政府從各個方面提供了完善的幫助。江南素稱人文薈萃之地,而世居昆山的顧炎武,無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研究顧炎武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弘揚江南文化,促進昆山的經(jīng)濟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普及顧炎武的思想精神,使之與當前昆山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于是有了編寫此書的考慮。本書編寫過程中,中共昆山市委宣傳部、昆山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和昆山市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諸同志,及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同仁,提出不少有益的意見,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幫助,在此表示真摯的感謝。本書所用圖片,為昆山市攝影家協(xié)會的部分同志提供。當之無愧的昆山文史研究專家,昆山市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總監(jiān)陳益先生,對此書的順利完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書中多姿多彩的圖片,都是他精心挑選提供的。謹致謝意。
編輯推薦
《顧炎武與昆山文化·顧亭林墨跡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