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世界的中央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梁二平  頁數(shù):276  
Tag標簽:無  

前言

  世界地圖是依據(jù)什么觀念繪制的?思索這個問題,促成了我的前一本書《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但還有一個問題仍纏繞著我:古代中國是怎樣將自己設定為“天下之中”的?對古代中國天下觀的形成與演變,以及它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的探討,促成了這本書的寫作。  人類自從有了方位感,就有了空間的人為設定。這種定位留下的歷史痕跡,依然可在歷史悠久的漢字中找到。所以,這本書首先從古漢字入手,研究古人的方位認知。比如,東、西、南、北、中。而此中的排列與說法,更是“中”在方位里的核心地位的傳統(tǒng)表達。這個“中”似乎屬于方位,但又像是純粹的觀念,它好像不實際存在,而是由“東西南北”諸方位圍繞而成的觀念。而另一方面,“中”又像是一種觀察“東西南北”的視點,是本體、是自我;“東西南北”是視線所及,是外在的處境。那么,是先有存在,還是先有意識,是先有“中”,還是先有“東西南北”,可以留給玄學接著探討?!  稌吩疲骸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彼吹鄹嬲]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這里的“中”字,已將中庸哲學最初的意思含在里面:不偏謂中,不易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立而不依,無過而無不及。此時的“中”,已由確立方位提升到處世立場,進入了價值觀的層面。  接著本書由字而詞,在方位詞中繼續(xù)尋找先人的空間定位與地域分割。比如。甲骨文中提到的“方國”,《禹貢》中提到的“九州”。

內(nèi)容概要

《誰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是花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的姊妹篇;關(guān)注的仍是古人對世界的認識以及最初的全球化進程,與前一本書不同的是,它不是講外國的故事,而是講中國的故事。    作者通過解析古漢字中的方位字詞、古代的天經(jīng)地義、早期的方國形成、后來的天下一統(tǒng),以及交通穿越與軍事防線……講述古代中國天下觀的文化來源;通過“王在世界之中”到“西方傳教士入華”的歷史演進,描繪中國與世界的主動與被動的接觸,分析封建王朝在歷史關(guān)口“關(guān)門大吉”式的應對,和后來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體用”攻略;展現(xiàn)了由于對自身的錯誤認識和對世界的錯誤判斷,中國被一步步拖入挨打、割地、賠款的可悲境地的歷史脈絡。    本書從人文地理的角度,以文化隨筆的形式,在普及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文化上的反思,實為一部別樣的古代中國的成長史。

作者簡介

梁二平,專欄作家,畢業(yè)于東北師大,現(xiàn)就職于深圳媒體。 
曾在《深圳特區(qū)報》《香港商報》《星島日報》《城市晚報》《新文化報》《深圳晚報》《鳳凰周刊》《深圳青年》《新航空》《航空畫報》等多家報刊開設專欄。
著有散文隨筆集:《關(guān)東風情》《花樣生活》《肢體的游戲》和《身體的迷霧》。

書籍目錄

自序  中央之國的文化由來第一章  遠古方位天經(jīng)地義 遙遠的地平線 頭頂一片天 雙鳳朝陽 先上后下 左右逢源 不識東西 南北貴賤 插旗立中 十面埋伏 風神統(tǒng)帥的四方 以天分地的天經(jīng)地義 細分方位的二十四向山 司南疑似指南物 指南針的歷史亂相 河圖洛書中的方位謎團 河伯獻圖與大禹鑄鼎的地圖夢第二章  方國天下華貴夷賤 在水一方 傾國傾城 大禹何時定九州 攤一張“畿服”的大餅 周人初定“宅茲中國” 大中華概念的形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黃帝夢游華胥國 六億神州盡舜堯 東夷的大人之弓 西邊的胡子,東北的匪 絲之貴與南之蠻 被嘲笑的不知有“漢” 楚河漢界一溝分 最早的全國行政地圖《九域守令圖》第三章  山河湖海王道地德 大河文化的源頭——黃河 文化共生的佐證——長江 “三山五岳”中的王朝地德 “威加海內(nèi)兮”的中原視野 “忽聞海上有仙山”的探海情結(jié) 五湖尚在,四海缺一 華夏海洋文明的發(fā)祥地——東?!√搶懙暮?,實錄的湖——西?!∽钤邕M入天朝行政版圖的海區(qū)——南?!∫粋€海區(qū)的傷心史——從“北?!钡健氨毖蟆钡谒恼? 大王之城天下都心 禹都,傳說中的夏王城 殷墟,中國都城的雛形 京都,從兩都制到五都制 洛陽,王在天下之中 開封,“城摞城”的都市 長安,漢唐風范千古存 偏安,不得已的國都之選 北京,八百年不老的國都第五章  家即天下萬國來朝 古代中國的“天下”有多大 云一樣游動的“行國” “西域”到底有多遠 遠西“大秦”的時空定位 妖魔化的“西游” 西方之極謂“泰西” 天涯海角“下南洋” 不辨東西“下西洋” “東洋”入“西”的錯位幻影 忽近忽遠的“佛朗機” 自娛自樂的“萬國來朝” 從有“國”無“際”到國際第六章  穿越阻隔海陸通達 長城的“自然背景”與內(nèi)外防御之功 大運河,兩千年的內(nèi)陸物流傳統(tǒng) 秦直道,一條沒能高速發(fā)展的“高速路” 通西域,為招兵買馬而開的絲綢之路  海上探索,絲綢僅是個美麗的開頭 唐宋市舶司,開放口岸的偉大開端第七章  蒙元擴張東學東來 蒙元帝國的陸海擴張與國際視野 開發(fā)海道北運漕糧 “官本船”創(chuàng)建海上商貿(mào)新模式 敢為天下先的澉浦楊氏遠洋貿(mào)易 汪大淵:“中國的馬可·波羅” 先于西學東來的“東學東來”第八章  恩威四方西學東進 誤讀多年的鄭和下西洋 海商變成倭患的歷史脈絡 中國人最早繪制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給中國帶來世界地圖 西儒送來第一部中文版《世界地理》 西文善本的中國傳奇 大明王朝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帷幕第九章  帝國日落師夷之長 閉關(guān)鎖國的“鴕鳥”策略 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通譯班底與西學東來 大清王朝為何拒絕和懼怕西學 走出國門與認知世界的觀念之痛 面朝大海,一曲悲歌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方國天下華貴夷賤  大中華概念的形成  如果說,西周何尊的銘文最早出現(xiàn)的“中國”二字,是選一個中央的位置建都立國;那么,最早進入史書中的“中國”二字,講的則是執(zhí)政中國的任務與目標:“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后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尚書·梓材》中的這段話,沒有具體說中國的位置。但既是周公之言,所指當是關(guān)中、河洛地區(qū),用現(xiàn)在的行政地理來論,即陜西河南一帶?! ≈苋说牡乇P不大,但“中國”這種說法卻被后世普遍接受。春秋戰(zhàn)國,列強分立,但都不排斥“中國”之說,如齊、楚這樣的“邊緣”大國,都在歷史演進中接受或自覺使用了“中國概念”。  《管子·輕重乙》記述了管仲為齊國相時,曾說了一套治國與稱王稱霸的理論:“請在國家四方建立‘壤列’制度,天子在中央,統(tǒng)治地方千里,大諸侯國的土地三百里,普通諸侯約有百里,靠于海有子爵、男爵約有七十里。這樣就像胸使用臂,臂使用指一樣方便。這樣就可以控制全國的物資和物價了?!薄 ?zhàn)國七雄不僅以“中國”自居,也相互認可皆是“中國”。所以,隨著各諸侯國的“另立中央”意識曾強,皆稱中國,進而使“中國”的疆域越變越大。到了漢時,連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統(tǒng)轄范圍之內(nèi)的地區(qū),皆稱為“中國”。  在2009年的深圳博物館舉辦的國寶展上,我見到1952年于湖南長沙出土的“中國大寧”漢代鎏金銅鏡(圖2.7)。周邊刻有銘文:“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鋼。圣人之作鏡兮,取氣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zhì)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祥?!边@件銅鏡,再次證明,漢時“中國”,已是大一統(tǒng)概念?! ‰m然漢以后,曾有過西晉東晉,有過南北朝的割裂局面,但南北政權(quán)都爭以“中國”為正統(tǒng)。隋唐兩朝,天下再度走向統(tǒng)一,在修史的過程中,將歷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權(quán),皆歸入“中國”,納入正史,從而在道統(tǒng)上,強化了中國的統(tǒng)一意識。  綜觀“中國”之意,不出下面幾種:從文化本位與傳承上講,是指夏裔居住之地;從正統(tǒng)上論,是指京師首都,或天子直轄地區(qū);泛而言之,可指華夏或漢人所建立的所有政權(quán)?! 【枚弥?,“中國”就成了我國的通用名號,也形成了中國人的中國觀。宋代一士大夫說:“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國,居天地之偏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nèi)也。天地為之乎內(nèi)外,所以限也?!边@就是古代中國人的中國觀,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點點演進的。正如梁啟超的“中國三段論”所言,先是中國之中國,然后,才是亞洲之中國,最后是世界之中國?! ≈袊艘宰约簽槭澜绲暮诵?,其實,西方世界也以自己為中央。中國被他們稱之為東方。其稱謂五花八門:秦、漢、絲國、茶國、陶瓷國……更奇怪的是:從西周初青銅器上始刻“中國”之名,到最后一個王朝大清的絕滅,3000多年竟沒有一個王朝以“中國”為正式的國名。明中晚期以后,世界各國漸漸統(tǒng)一使用“CHINA”來稱呼中國,但直到那場改天換地的革命降臨,“中國”才有了偉大的命名。  通常人們都講,以中華民國為國號的時間是1912年元旦。其實,還應更早一點。1911年,趁清政府調(diào)湖北新軍赴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在武昌發(fā)動起義。軍政府宣布:中國為中華民國,號召全國推翻清政府。并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tǒng),正式定國號為:中華民國。2月12日,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fā)布退位詔書:“將統(tǒng)治權(quán)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國家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國文課本第一課《我國》,說得清楚明白“中華,我國之國名也。自我遠祖以來,居于是,衣于是,食于是,世世相傳”,就這樣“中華”和“中國”正式成為了我們的國名?! ′咛熘?,莫非王土  如果僅從題目上看,《詩經(jīng)》中有好多詩是寫山的,有東山、南山、北山。但細讀這些寫山的詩篇,又都不是山水詩,而是借山言事。比如,《東山》寫的是服兵役,背井離鄉(xiāng)去打仗,久久不歸;《節(jié)南山》寫的是君權(quán)旁落,壞官當?shù)?;而本文要說的《北山》,尤其是那常常被引用的經(jīng)典段落,寫的幾乎就是江山社稷?! ′咛熘?,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h初《詩經(jīng)》已立為博士,成為經(jīng)典。秦時對其“斷章取義,予取所求”的研究之風,更是進一步“光大”?!侗鄙健方?jīng)常被引用的這段,即是個鮮活的例證。其實,它的前邊還有詩的首段:“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土子,朝夕從事”;它的后邊還有“四杜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等幾個段落?! ∵@首以山為名的詩,實是一首諷刺詩。它講的是一個人上山去采枸杞,一天忙到晚,也干不完國王的差事,這樣做還不一定能養(yǎng)活家中的老娘。天下的土地,都是國王的,所有的人,都是國王的臣民。那些當官的辦事不公,讓我干這苦力活。國王的事,永遠干不完……  應當說《詩經(jīng)》創(chuàng)作和編輯的時代,是個言論自由的時代。這些詩若是寫在乾隆王朝,作者和編者早沒命了。不過,《詩經(jīng)》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它某些內(nèi)容顯然符合了某種需要。比如,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即是對王道的高度概括與認同。這種思想被一代代儒生以“經(jīng)”的名義,不斷放大,反復引用,長久強調(diào),就成了臣民們自覺接受的“帝王邏輯”和“國家主義”的現(xiàn)實,就成了臣民們認可的“王即天下”的世界觀?! ∏厥蓟剩▓D2.8)之后,天下一統(tǒng)。中國成為一姓天下的“家天下”,如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認識,自然是統(tǒng)治者和統(tǒng)治集團所樂見,并極力張揚的??たh制之后,中國進入了“化家為國”的漫長歷史階段,在此階段中,一切貴族家庭與集團都瓦解了,全國之保留一個家,這一家就是國王之家。國土的“王化”,使國家也“家化”了?! ⅰ皣迸c“家”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獨特的概念,這是中國所獨有的?!  颁咛熘拢峭跬痢?,經(jīng)過長期的鼓吹,漸漸深入人心。民眾亦天真地認為:臣民天生就沒有上地,土地天生就是王的土地。在王道之下,民眾只知“王道樂土”,不思“民道樂土”。一切歸王所有的生存格局,就這樣假經(jīng)典的名義,植入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而“民貴君輕”的話,也只有孟子敢說,但亞圣的觀念,即使列入“四書”之中,也沒被王朝所重視,甚至還被刻意遮蔽。如,朱元璋就曾把孟子從圣人的廟堂中趕了出去。  “詩”是“禮”的前奏曲,孔子編輯《詩經(jīng)》之后,它一直是被當作祖先的“規(guī)章制度”來推廣的,“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而學詩的人在《北山》中看到的則是:一個沒有土地的人,一個飽受壓迫的人,卻在認可王道,忍受剝削。兩千多年來,只有漢文帝,搞過一次免除地租,歷時十一年。此后,老百姓就在“王土”上,天經(jīng)地義地為王而耕作。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傳承了兩千年的“經(jīng)典錯誤”,但這個人類原始階段的世界觀、生存觀,卻伴著中國人走過了漫長的封建社會。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關(guān)于中國古代史的另類解讀的書,通過百余幅經(jīng)典古代地圖,解析古漢字中的方位字詞、古代的天經(jīng)地義、早期的方國形成、后來的天下一統(tǒng),以及交通穿越與軍事防線……講述古代中國天下觀的文化來源,構(gòu)成了一部色彩迷人的另類中國古代史。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也肯定是一本讓人長見識的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誰在世界的中央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古代,無論哪個國家畫地圖時,都會把自己畫在最中央。公元前7世紀的巴比倫泥板地圖,即將兩河流域描繪為世界的中央;凱撒時,羅馬的版圖最大,天下是羅馬的;大航海時,葡、西兩國的版圖最大,地球一分為二,他們各取其一。
  •   跟《改變世界的100幅地圖》同時買的,對比中國古代的地圖觀,閱讀更全面更豐富多采。
  •   文筆輕松,圖很好,很多都沒有看到過,喜愛地理和歷史的,這是特好的交匯,感謝作者。
  •   是作者的研究的結(jié)果,比較有內(nèi)容
  •   作為資料來看,內(nèi)容很強大。知識講解挺系統(tǒng)的
  •   中國歷史一貫如此
  •   翻看了一下,我覺得不錯,可以當工具書來用,豐富自己的知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