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重慶 作者:(德)席勒//(俄)普列漢諾夫|譯者:李光榮 頁數(shù):329 譯者:李光榮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收錄了《美育書簡》、《沒有地址的信》兩部美學經(jīng)典著作。前者是德國啟蒙文學家、戲劇家席勒的代表性作品,后者是俄國思想家、美學家普列漢諾夫的扛鼎之作。在美學史上,席勒是第一個將美及審美與藝術的建構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的人,并為后世的人文主義美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樹立了新的坐標。相比而言,《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對我國文學界和藝術界的影響更巨。我國凡是從事于文學或藝術的有識之土,幾乎都看過這本巨著,并從中吸取了藝術營養(yǎng);書中的有些思想甚至成了指導文學藝術人士成長的圭臬。要想了解我國建國以后的文學藝術的流變及文學藝術人士的思想脈絡或思想架構,就需研究《論藝術》?;诖耍覀儧Q定新出版這兩部美學巨著,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作者:(德)席勒 (俄)普列漢諾夫 譯者:李光榮席勒,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主義戲劇家、詩人、美學家。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將美、審美與藝術的建構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相聯(lián)系起來的人。本書的著名論點是:審美自由是一切政治自由的基礎。作者由此設計出一個虛幻的、但可以自由進入的美學世界的人文主義美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樹立了新的坐標。
書籍目錄
編譯者語席勒傳略美育書簡 第一封信 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類最基本的嗜好 第二封信 審美應當行走在自由的政治制度之前 第三封信 在剛性的政治制度下進行審美的自我培育 第四封信 在各種“力”的權衡中人有審美的絕對自由 第五封信 審美意識在人生中的作用 第六封信 理性的明確和感性的鮮活應當相得益彰 第七封信 審美的自我培育是為了恢復人的天性的完整 第八封信 理性的法則需由勇敢的意志和鮮活的感覺來實現(xiàn) 第九封信 國家的一切改革都需從人的高尚化出發(fā) 第十封信 人的審美培育是在超越現(xiàn)實上實現(xiàn)的 第十一封信 人格的分離是現(xiàn)代文明的必然 第十二封信 被時間限制了的人的天稟通過感性沖動會被喚醒 第十三封信 感受性得到越多的培育人就越是聰敏 第十四封信 人性追求的無限是怡樂的沖動 第十五封信 具有鮮活的形象以及對它們的一切感悟和欣賞就是審美 第十六封信 美的沖動在理性沖動和感性沖動中力圖保持平衡 第十七封信 人的天性是既緊張又松懈而美則是介于兩者之間 第十八封信 美學的全部精髓在于對立和整合的不斷循環(huán) 第十九封信 人的認識的彼岸和意志的彼岸就是審美的自由 第二十封信 審美狀態(tài)是一種既實在又主動的可規(guī)定性狀態(tài) 第二十一封信 審美心境的營造來源于天性的自由 第二十二封信 審美的最高境界是心緒的自由和舒心的爽快 第二十三封信 美的法則使人在一切外在生活中保持內心生活的篤定 第二十四封信 審美使人既保持尊嚴又享受幸?!〉诙宸庑拧 ∈澜缱鳛橐粋€對象存在就是因為人類有審美的心緒 第二十六封信 審美的心境來自于自然但卻營造著自由 第二十七封信 審美可以解決看似永恒的對立并建立起自己的王國附錄 論崇高——一種振奮性的美《美育書簡》評論普列漢諾夫傳略沒有地址的信 第一封信 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第二封信 原始民族的藝術 第三封信 原始民族的藝術(續(xù)) 第四封信 藝術類型的起源和發(fā)展附錄1 《論藝術》的補充篇附錄2 《淪藝術》的準備工作(札記)
章節(jié)摘錄
命運待人是公正的嗎?“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zhàn)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如《傳道書》中所言。命運的輪盤把許多人拋在了不占時運的一邊,他們在苦難中經(jīng)受煎熬,為貧困或疾病所纏繞。隨波逐流者,抱怨終生;抗爭者,則逆流而上,無怨無悔。曾經(jīng)有這么一個人,命運多蹇、貧病交加,卻才華橫溢,為了自由,為了真善美,用他所有的生命激情,與命運抗爭到底。
編輯推薦
《大師談美》(全譯彩圖本)作者向我們證明了:藝術作品——這一民族精神的本性反映,并非是人的本性(亦即一定的民族性格)直接的在向我們展示,而是通過"這樣一種藝術",向我們展示出了它的歷史和當時具備的諸多社會條件;闡明了"人是先有功利的思想并以此思想觀點來觀察事物,從而產(chǎn)生了藝術;只是到了后來,人們才從單純的審美觀點來看待這一系列的思想、事物和藝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