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貝多芬

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作者:畢明輝  頁數(shù):188  
Tag標簽:無  

前言

那一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    傅光明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我毫不為我的音樂擔心,它絕不會遭受厄運。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貝多芬    “貝多芬這個名字里蘊藏著多豐富的含義??!光是這幾個字的聲音就好像足以永垂不朽了。我覺得好像再也沒有其他的字配做貝多芬的名字?!?   這句話是舒曼說的,也是我心底的話。面對貝多芬,真的不知該說什么和怎么說,自以為筆還不算太拙,可此時已沒有了所謂的才思,似乎只能說,是的,貝多芬只能是這個人,也只有這個人配叫貝多芬。    威爾第說:“我把貝多芬的位置擺在最偉大、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上。依我看,《歡樂頌》是我們藝術的頂峰……無論是莫扎特的卓越的結構,還是韋伯的強有力的、驚人的創(chuàng)造性,或是梅耶貝爾的異乎尋常的戲劇天才,在我看來,都不能爭奪這位巨人和音樂的普羅米修斯的桂冠。貝多芬無與倫比。”是的,我也會這樣想。    羅曼·羅蘭說:“哦,貝多芬!別人在我面前稱頌過你藝術家個性的偉大,可是你比所有音樂家中的佼佼者更勝一籌,你是全部現(xiàn)代藝術中英雄性格的體現(xiàn),你是受苦受難的人們和奮斗著的人們最好的、最偉大的朋友?!銓⒛愕挠職猓瑢⒛汴P于斗爭就是幸福的信念,將你近乎上帝的知覺交給了我們?!笔堑?,你是我最好的、最偉大的朋友。你拯救過我的靈魂,使我百折不回繼續(xù)要做事業(yè)奮斗的英雄。    肖斯塔科維奇說:“貝多芬的音樂具有不尋常的推動力。它充滿了改造世界的熱情。作品中的英雄被召喚起來去體驗社會生活中的進步思想。行動、斗爭、克服矛盾是作品的主要內容,教育人類具有英雄的氣質是主要的傾向?!笔堑模囊魳纺苁构陋毜纳錆M神奇的力量,只要有他的音樂,我就不是真正孤獨的。    我時常在想一個幼稚的問題,這個人何以能成為貝多芬?    盧那察爾斯基1927年2月27日在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的紀念會上正話反說,他說貝多芬的誕生和生活的條件,是一個音樂家所能設想的最幸運的條件。    這不是笑談嗎?    熟悉貝多芬的人都知道,“他生于貧苦之家,父親是一個酒鬼和惡棍。他自己曾是各種宮廷顯貴的音樂侍從。他們不能容忍他,對他的天才輕蔑地報以虛情假意。一般來說,當時的顯責把為他們提供消遣娛樂的演員、詩人和音樂家看做特殊的侍從丑角。貝多芬晚年雙耳失聰。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這尤其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在愛情上從未走過運,他對女子浪漫的熱烈眷戀,總是受到阻礙;他瘋狂地喜愛自己的侄兒,侄兒卻是一個渺小的人,幾乎是一個惡棍,他對貝多芬的全部關懷,非但不知報答,反而給他帶來失望和痛苦的煩惱。貝多芬的生活籠罩著黑暗。他的生活中很少有美好的時刻”。    既如此,貝多芬的“最幸運”何在呢?    盧那察爾斯基的這一結論是在從社會學的角度對以上這些條件進行分析之后作出的,他說:“某些不幸對他是有利的——不是對常人,而是對創(chuàng)造者;不是對在世界上生活過后來又死去的貝多芬,而是對永生的貝多芬?!?   也正因為此,似乎可以說,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所經歷的命運決定了貝多芬音樂的本質。亦恰如盧氏所說:“貝多芬不是那種透過玫瑰色的眼鏡看待命運、社會和個人生活的人。他懂得現(xiàn)實生活的全部嚴酷性。人生的道路荊棘叢生。我們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航行,隨時可能觸到暗礁。在我們的上空。不是明朗、嫵媚的藍天,而是被閃電劃破的塊塊烏云。這種認為世界、命運和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環(huán)境充滿著劇烈的、混亂的反抗力量的觀點,是貝多芬所特有的。他不美化人生。他有時甚至近似絕望地大膽聲明,生活在人世是可怕的,世上充斥了不公道。但他并沒有屈服。當命運舉起無情的拳頭敲他的門時,他并不畏懼。他說,命運艱難,將要忍受無數(shù)傷痛。但是,他從不在斗爭中退縮。他深知斗爭困難,許多優(yōu)秀人物常遭厄運,但他仍無比堅定地深信勝利的必然性。堅信勝利,憧憬通過斗爭摧毀不協(xié)調、不和諧、不完善的一切——這就是貝多芬內心恪守不渝的信條。他相信這一點,也體現(xiàn)這一點。在他最艱難的時候,總是這一信念拯救了他?!?   我愛貝多芬的音樂,除了其音樂本身,最心儀的就是他的這樣一種精神本質——“不,我絕不能忍受痛苦!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鼻嗄甓鞲袼挂淮卧诼犃素惗喾业摹睹\交響曲》之后,給妹妹寫信說:“這一交響曲和《英雄交響曲》是我最喜愛的作品……真是了不起的音樂!假如你沒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那可以等于說你一生沒聽過什么好音樂?!?   在我人生的奮斗路上。貝多芬的“命運”之聲早已熔鑄進我的精神血液里。每遇痛苦,都會有“扼住命運的咽喉”的音符從心底升騰,也許開始還是微弱的,但最后都是強有力的震撼,我知道這時的我已經再一次走出了陰霾。我愛貝多芬,還因為他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英雄,他是一個普通平凡而卓越的英雄。“卓越的人的一大優(yōu)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中百折不撓。”說起來容易,即便貝多芬本人,英雄至此,一生中也多次發(fā)生過動搖。1802年,他曾在失去聽覺的絕望之際企圖自殺,甚至留下了那著名的《海利根鎮(zhèn)遺書》。但他終歸像自己講的那樣,“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yōu)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得到歡樂”。席勒對英雄的理解是,“英雄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會表現(xiàn)出痛苦來;英雄們之所以為英雄,在于他們對痛苦感覺最強烈、最深刻,但不至于被痛苦所壓倒”。    貝多芬崇尚自由,他“愛自由甚于一切”,他在給友人的信里驕傲地說:“我雖不是男爵,但我是一個自由人?!?   貝多芬強烈要求并渴望平等。在他那個時代,他清醒地意識到,“那些所謂闊綽的紳士們,是并不把一個與他們差不多地位的藝術家放在眼里的”。也因此,他對貴族常懷著輕蔑,他說“世界上沒有什么事物比大人物更渺小了”。他在寫給一個女友的信中說:“我寧愿到你和你的家屬這里來,而不愿到許多富有者那里去;富有者暴露著他內心的貧乏?!?   1806年,貝多芬的貴族保護人李赫諾夫斯基公爵在一次晚會上以主子的姿態(tài)粗暴地命令貝多芬為他的客人們演奏,感到自尊和人格受到屈辱的貝多芬拒絕從命。他憤怒離開后,給公爵寫了封信,留下了那句風骨傲然的豪言——“公爵!你是什么,這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卻是由于我自己。公爵有過,并且將會有幾千個,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貝多芬擁有一顆博愛之心,他說:“從孩童的時代以至長大成人,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是扶助他人。”    貝多芬是一個勤奮的天才?!盀楹挝覍懽??——我心中所蘊蓄的必得流露出來,所以我才寫作?!业捏鹧允冀K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之神瞌睡,也只為要使它醒后更興奮。”“只有神的藝術才會給我們力量,使我們將生命的最寶貴部分貢獻出來。從童年起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就是能為別人工作?!蔽以S多年把一尊半身的貝多芬石膏像擺放在寫字臺上,總想讓它不時激勵自己在人生、事業(yè)上的奮斗。在事業(yè)上,我自認還算是一個勤奮的人,這或許跟貝多芬不無關系。    他的音樂、他的思想從何而來?    “它們是自己來的,間接來的,也是直接來的。在寬廣的大自然里,在森林里,在散步的時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一清早,我受到某些氣氛的激發(fā),用雙手抓住了它們。而這些氣氛在詩人那里轉化成語言,在我這里轉化成聲音。這些聲音在嗚響著、喧嘩著、咆哮著,直到最后我把它寫成音符?!?   貝多芬對他的朋友說:“我必須在完美的大自然中恢復我的精神,澄清我的腦筋。你今天有沒有什么計劃,你想不想同我一起去訪問我那些不可移易的朋友——蔥郁的灌木、高聳的大樹、青翠的樹籬、涼亭,以及潺潺的流水……還有葡萄樹,它們在自己的山上向孕育它們的太陽獻出果子,使它們可以成熟。你愿意嗎,我的朋友?在那自然界里,沒有嫉妒,沒有競爭,也沒有不誠實。來吧——來吧!那么明媚的清晨!”    J.施密特的油畫《貝多芬在林中散步后進行創(chuàng)作構思》會告訴你他其實是一個那么親近自然的人。    在一個綠茸茸的小丘,貝多芬背依著大樹悠閑地坐了下來。據(jù)他的朋友回憶,在大自然造物的環(huán)繞中,他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案泄亠枃L著大自然所孕育和繁殖的兒女們的景色。在這里,莊嚴的太陽不受人手所造的污穢的屋頂所遮蔽,青天是我至高無上的屋頂。晚間當我驚奇地靜觀太空,見那輝煌的眾星在它們的軌道上不斷運轉,這時候我的心靈上升,越過星座千萬里,直上升到萬古的泉源,從那里天地萬物涌流出來,從那里新的宇宙萬象將要永遠涌流。”“一旦漫游于灌木叢中,在森林里,在樹下,在野草和巖石間,是多么快樂?。]有人能像我這樣熱愛鄉(xiāng)間。人類祈求共鳴,那么,就讓森林、樹木與巖石給他共鳴吧!”    我想到了維也納那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    貝多芬是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此生活了三十五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在這里完成。他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地也在維也納。貝多芬在維也納留下了豐富的供后人瞻仰膜拜的生活遺跡,其中有一條貝多芬常常散步的小路,位于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鎮(zhèn),1802年他就是在這里寫下了《海利根鎮(zhèn)遺書》,當時他幾乎自殺。1808年他再次在這里賃屋隱居,他的《第六交響曲》也是在這里產生靈感構思創(chuàng)作完成。那時他正處在創(chuàng)作高峰期,同時構思著幾部大作品。    據(jù)《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鎮(zhèn)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著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chuàng)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嗚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里了?!?   貝多芬有個習慣,散步時隨身帶著筆記本和鉛筆,隨時記下靈感的樂思,像這樣的筆記樂譜竟有兩千五百頁之多。    如果把海利根鎮(zhèn)比喻為“田園”之所,那在其不遠處的另一座貝多芬故居堪稱“英雄屋”,因為他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完成的《英雄交響曲》。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風雨中,在大風雪中,在一聲響雷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一只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羅曼·羅蘭《貝多芬傳》)他被安葬在維也納北郊的魏林格墓地。第二年,貝多芬的好友舒伯特去世,人們也把他安葬在此。1888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又被一起移到了中央陵園。    我早早便在夢中渴望著去維也納做一次音樂朝圣之旅。去拜謁維也納音樂廳對面貝多芬廣場上建于1880年的貝多芬紀念碑,上邊有一尊貝多芬坐像,周圍是九個小天使,用以象征著他所創(chuàng)作的九部交響樂,想在充滿城郊風情的那條貝多芬小路上,感受他當年創(chuàng)作的氛圍。聽說小路旁邊豎著一塊綠色的牌子,上面寫了一段貝多芬1815年的日記:“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綠樹都在向我述說。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誰能把這一切用語言來表述?森林里的甜蜜和靜謐……”    貝多芬的舊居有多處,貝多芬小路也有好幾條,它們靜靜地聆聽貝多芬與自然的對話。從1815年秋天起,貝多芬的耳朵完全聾了,他和人們的交流只有紙上往還??伤男呐c自然永愛,這是多么的神奇?。》駝t,人類將因此失去那么偉大的音樂。    貝多芬說:“我從沒想過為爭名逐利而創(chuàng)作。藏在我心里的東西我必須把它一吐為快,所以我才作曲?!睆氖挛膶W寫作和學術研究,不該如此嗎?    英國著名音樂家路易·肯特納在談到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嗚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藝術氣質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得到升華。在其中。內容和形式達到無瑕的和諧,它們是偉大藝術的印證。莫扎特的完美是另一方面的,他也許比貝多芬更全面些,但在人性方面,似乎只局限于一定的時代,而貝多芬的人性則是與世長存的、永生的?!绷_曼·羅蘭說:“貝多芬的音樂……喚醒和激發(fā)人類心靈中一切優(yōu)美的情操……是使人類精神崇高圣潔的源泉?!?   此時,我忽然覺得,那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對他的音樂人生,對我的文學人生,對人類的精神生活,都是意味深長的。有那樣一條小路,至少意味著我們可能還有思想、還在思想,意味著我們或還可以遠離靈魂的污穢,意味著我們還能感受和領略自然,意味著我們可能還有藝術的創(chuàng)造。我是那么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有一條僅僅屬于自己的充滿大自然芬芳的小路,有一條靜靜的充滿了音樂的精神思想的貝多芬小路。    此書為畢明輝博士在文學館所作“聆聽貝多芬”系列演講的結集。明輝兄正值盛年,有激情,有思想,富于學術才華,又勤奮,體格強健,這在年輕學者中實不多見。我衷心祝愿他有一個美好的事業(yè)未來。他愛生活,愛音樂,跟他交往從一開始就是愉悅的。他在文學館的講座場場爆滿,許多聽眾都能從他身上強烈感受到一股濃濃的親和力。時間過得真快,我在文學館策劃、主持講座,也已經有了從2001~2010年“十年辛苦不尋?!钡慕洑v,在這有痛苦更有歡樂的歲月里,明輝兄的演講給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由此,我發(fā)現(xiàn),我依然是那么癡情地愛著貝多芬,愛著他的音樂,還為自己尋覓到了那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如果我還能活得長久,后半生的文學寫作和學術研究或許從這條小路開始。    感謝明輝兄。這部演講集也紀念著我們的友誼。    2011年3月29日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內容概要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我毫不為我的音樂擔心,它絕不會遭受厄運。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聆聽貝多芬(聆聽大家)》共七講,內容包括品玩風格,轉動歷史——
音樂如何聽?、音樂作為解讀文化的鑰匙——聆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貝多芬音樂情懷中的自然主義——聆聽《第六交響曲》(田園)、十年一劍貝多芬——聆聽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一段真性情,告而不別——聆聽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等。
《聆聽貝多芬(聆聽大家)》由陳建功、傅光明、畢明輝編著。

作者簡介

畢明輝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
中央音樂學院西方音樂歷史博士。
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后。
主要研究領域:音樂史學、音樂表演。
主要講授課程:
《20世紀西方音樂》
《西方音樂欣賞》
《音樂學原典研讀》

書籍目錄

第一講 品玩風格 轉動歷史——音樂如何聽?
第二講 音樂作為解讀文化的鑰匙——聆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第三講 貝多芬音樂情懷中的自然主義——聆聽《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四講 十年一劍貝多芬——聆聽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第五講 一段真性情 告而不別——聆聽貝多芬《第八交響曲》
第六講 自幻想到理想 由苦痛升歡樂——聆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
第七講 世事變遷 時勢滄桑——聆聽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傅光明: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在文學館聽講座。今天我為大家請來的主講人是來自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青年學者畢明輝博士。大家歡迎。 把他的學歷從高往低倒著數(shù)一下,我們就可以對他簡單的生命成長和學術經歷有一個了解。他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后,中央音樂學院西方音樂歷史博士、音樂人類學碩士、鋼琴演奏與教學學士。他出身軍旅家庭,卻自幼熱愛音樂。甭看他年輕,已經有了好幾個“第一”:他的碩士畢業(yè)論文《泰戈爾歌曲研究》是我國第一篇系統(tǒng)研究印度文學家、音樂家泰戈爾歌曲創(chuàng)作的專文;博士論文《20世紀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因素”》是全球第一部相關課題的專著;2005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作博士后研究,成為我國第一位跨入綜合重點大學從事音樂與文學、文藝學交叉研究的音樂博士;他的博士后研究報告《約翰·凱奇音樂美學思想研究》是全球第一部系統(tǒng)探討約翰·凱奇音樂思想的學術專著。而此時此刻,他將在這里又多了一個“第一”,他將是第一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舉辦系列音樂講座的學者。由于特殊的成長經歷和學術背景,他在教學、科研并重的同時,還曾主持參與大量音樂會演出活動,推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音樂為人服務、以樂育人”的教學理念。今天在這里,他也是來實踐自己的理念的。下面有請明輝博士彈奏出這個系列的第一樂章:《音樂如何聽?》,大家歡迎! 畢明輝:各位前輩、各位同輩,還有我的一些小朋友們,今天很高興在這里能夠得到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分享關于音樂的體驗與心得。 在接到學兄光明先生的邀請后,我便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最高效而且最有方向性地將西方文化與西方音樂的關系陳述得深入淺出、不乏趣味,既符合現(xiàn)代文學館講座的學術標準,又能夠為公眾提供有效幫助?;谶@一思考,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自己在教學和科研中,最常遇到也是被學生和朋友們最常問到的問題:音樂如何聽?考慮到這實在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也非常有意義的話題,今天,便想借此機會,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合,和大家交流關于如何聆聽音樂,如何發(fā)現(xiàn)一個聲音天地的體會。 各位過去很長時間里,都已和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聲音打過交道。聲音有自然的聲音,有人工的聲音。像我們在鋼琴上所聽到的聲音都是我們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聲音和我們人有怎樣的關系?如何使用我們的聽覺感受器,也就是耳朵和腦系統(tǒng),來接受這些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造?我們在使用聽覺感受器的過程中,如何獲得某種標準,衡量我們的聽覺工作,同時逐漸成為打開一條聲音世界大門的通途? 例如,聲音藝術品中不乏對“花”這一意象的描述,就像在許多美術作品中常見的以“花”為主題的畫作一樣,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在以“花”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

后記

講座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在風格問題的基礎上,帶領大家一起接觸美感,轉動歷史。其實,聽音樂就是在聽風格,只是很多人從不知道音樂的風格是什么,也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應該如何使用自己的耳朵來形成一種風格判斷力、風格跟蹤力、風格捕捉力。這些能力一旦形成,我們很快就會注意到音樂風格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因此,也就很快    在中國,幾乎對所有愛樂者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可繞行的名字。自20世紀初,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原本身為音樂家的貝多芬,憑借其不平凡的生活道路和不一般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了一種跨文化屏障和跨民族疆界的超越——一個德國人,在中國成為昂揚斗志、直面困境、敢于擔當、永不言敗的文化符號。這一文化符號背后所蘊涵的意義,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民眾的;不僅是過去的,也是現(xiàn)在的;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正是出于這一認識,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書所嘗試完成的工作的話,文化層面上,可以濃縮為對一個問題的追問:貝多芬與當代中國人有怎樣的關系?技術層面上,則可歸結為對發(fā)展三種能力的用心用力:貝多芬的交響曲如何聽?如何解?如何悟?    書稿脫胎于講稿,從原本的聆聽到現(xiàn)在的閱讀,從面對聽眾到面對讀者,考慮到二者體驗的不同,盡可能保留現(xiàn)場感和親切感,是貫穿于調整和處理全書內容始終的基本思路。文字總是有盡頭,無論如何煞費苦心,它們相比從前,是否更加真切地接觸了心底里的貝多芬,是否回答了自己預設的問題,是否為聽者和讀者提供了些可用之物……說實話,我個人并沒有多少信心。唯一令自己略感欣慰的是,光明兄的肯定和聽眾的信任,讓我這個在過去十年中,研究領域集中于20世紀西方音樂的晚輩,得到一個回望古典、忘返前事的機會。貝多芬,這個只可遠觀的歷史人物,不僅進入我自己的研究,也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以貝多芬為主角,深入并分享其人其樂,是件做夢都沒有想過的事,而今卻成為一瞬現(xiàn)實,攢出一道經歷。    我在博士論文后記中,回想自1979年到2004年,自己的第一身份就是學生?;蛟S有些矯情,但我固執(zhí)地認為,學生的立身之本就是完成作業(yè),至今仍舊堅持——不僅是對這身份的珍惜,更是2007年結束一段經歷與博士后學習,進入北京大學教書第一天起,砥礪自己的動力。過去三年里,在北大,我只做了三件事:第一,當班主任;第二,當教師;第三,當一個學生社團的義工。正因為這些作業(yè)——《聆聽貝多芬》,同是作業(yè)——交工卻前所未有的拖延。盡管為了保證這份不大不小的作業(yè),不至于太令人失望,不少篇幅的確下些工夫,但想到光明兄和責編的辛苦,抱歉于平添麻煩和擔憂之余,也希望這不是一份不自量的作業(yè)。    如今,面對完成的書稿,曾經的諸多干擾,都不覺得再是煩惱。講座是一種服務,可深可淺,重要的是目標明確;教學是一種推進,或快或慢,難得的是按部就班。書中每一講,都盡力把握這一原則,做到重點明晰,問題突出;在交流知識的同時,音樂聆聽技術心得的分享,絕不偏廢。第一講是全書預備,關于音樂風格和音樂歷史的解釋和瀏覽,可以作為貝多芬乃至古典音樂入門的基石;隨后各講,與其說是就貝多芬討論貝多芬,毋寧說是就貝多芬談音樂、談文化、談生命。之所以從《第五交響曲》講起,一方面原因是限于講座現(xiàn)狀,原本與光明兄約定的只有兩講,另一方面將古典主義音樂美感的最高標準——風格統(tǒng)一性,定為開宗明義的首要地位,也的確符合情理。而將《第三交響曲》作為收筆壓軸,放在最后,主要目的既是為了凸現(xiàn)貝多芬藝術創(chuàng)造的意義,更是為了強調貝多芬生命探索的價值。貝多芬,終究是人,不是神。了解他,接近他,是為了豐富我們的心靈,優(yōu)化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像人。文化養(yǎng)心,這一看法,可以視為講座全程不敢或忘的根本宗旨。    講座成書,過程中的感激,無力盤點。光明兄的邀請,鐘子林先生的鼓勵,黃德明先生、陳錦琛先生的呵護,學生們的期待,眾多聆聽者的厚愛,都很難忘。準備講座,不是件容易事,自己又實在沒出息,越教書越容易緊張,備課越有壓力,如果沒有大家的寬容,也就沒有今天的一切。自己對寫文章有“四要原則”——寫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寫;寫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寫了的不需改;不需改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為人所用,貢獻讀者;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發(fā)表的每個字,自己都不后悔?!恶雎犡惗喾摇?,代表了自己過去一段時間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一切疏漏,錯全在我,放在這里的文字,卻不后悔。    2007年出版的博士論文,獻給爸爸。這本書,想獻給媽媽——不只是為了謝謝她為我、為家的多年勞碌和無私付出,更為了她教會我的善良和堅持。貝多芬從小不幸,父親粗魯酗酒,對兒子動輒打罵。母親是貝多芬一直以來的屋檐,卻也好景不長,在貝多芬二十一歲時撒手人寰。相比之下,我實在幸運。莫說打,被爸爸罵,記憶里,也很少;媽媽盡管一直不想兒子學音樂,卻終因愛子心切,讓步襄助,盡其所有。為人子,足矣!    是為記!    2011年8月25日 另有春廬

編輯推薦

《聆聽大家:聆聽貝多芬》由陳建功、傅光明、畢明輝編著。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我毫不為我的音樂擔心,它絕不會遭受厄運。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聆聽貝多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適合靜下心來仔細的品味
  •   看到這本書就很喜歡,分析很到位,能讓人又頗多收獲
  •   這是我在年初的時候在書店看到的,記下了:盡管是國內的作者,翻看后發(fā)覺作者的點評和介紹很有深意,而且表達能力也很好.對于喜歡輕音樂的,有審美能力的人,可以讀讀,就算晚點把貝多芬再聽也沒什么——其實我沒聽過貝多芬的多少曲子,太高深了交響樂.現(xiàn)在喜歡寧靜的小品.如果能再配讀一下羅曼羅蘭的英雄傳記的貝多芬傳,其實更多的是的精神的洗禮而非音樂的享受.
  •   內容是以作者的講座為形式,內容生動,適合音樂愛好者及渴望入門古典音樂的普通大眾??梢噪S時反復翻閱,品味音樂。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