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科舉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安徽美術出版社  作者:方寧勝  頁數(shù):192  

內容概要

  明清時期的桐城,以成功的科舉教育,作為助推桐城人文獨領風騷的動力源,正是惜助科舉制度中所包分的追求平等、鼓勱競爭的機制,桐城士人才能得以從偏處一隅的汪左小邑,走向鼓為廣闊的社會舞臺……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科舉基座一、卓有成效的蒙養(yǎng)教育二、桐城書院教育述略三、縣學與文廟四、考棚滄桑五、北京城中的桐城試館第二章 科舉盛況一、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二、充滿艱難的科舉之路三、桐城進士知多少四、戴名世:榜眼是這樣練成的五、移民后裔--科舉望族的主體構成六、科舉人家繼世長七、群體代稱話人才第三章 科舉與人生一、命運科場誰主沉浮二、身陷科場案的桐城人三、科舉考官:行走在榮辱之間四、清初拒不應試的明末桐城遺民第四章 桐城文派作家與清代書院教育一、書院講學與桐城文派的傳承二、劉大櫆徽州講學記三、姚鼐的書院講學生涯四、姚瑩殷殷書院情五、方宗誠棗強興書院六、吳汝綸與蓮池書院 第五章 后科舉時代的桐城教育一、時代先聲:桐城士人的科舉觀二、私塾景觀留學熱潮三、科舉之廢與桐城近代教育的興起四、從科場戰(zhàn)士到教苑園丁五、人才奮興再領風騷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張若瀛,字印沙,號逸園。乾隆間以書館謄錄授主簿,借補熱河巡檢,曾當眾杖責橫肆道中的內監(jiān)于文煥,聲震一時。后任良鄉(xiāng)知縣,遷順天府南路同知,以捕盜時不肯執(zhí)行濫捕濫殺命令,被降職,以知縣發(fā)往甘肅。兩年后引疾歸里,數(shù)年后復補直隸撫寧知縣。不久歸里,創(chuàng)建毓秀書院,自任山長,捐資課士,延賢講學,專崇正學,培養(yǎng)俊秀之士。咸豐三年(1853)書院毀于兵事。培文書院,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縣令高攀桂捐資,在明代桐陽書院舊址,建立培文書院,由教諭陳熊耳、訓導張宗禎主持院事,邑諸生張志慎、王匡、錢儀等先后擔任此職,歲月遷延,世事滄桑,書院廢為廟宇,后又易為祭祀高攀桂之所。道光元年(1821),知縣呂榮復以北門內后街官房,賣與邑人作培文書院,邑紳方世盤捐田租以資生童伙食費用。道光二年(1822),知縣廖大聞買崇文洲以增書院經費。道光十九年(1839)邑紳張寅因書院經費不夠充足,承買劉姓田產歸入書院。至此,書院學田約300余畝,田種181.85石,額租1669.3石,契價共5000緡,豐年約收租稻400余石。盡管學田面積不少,但無奈田多瘠薄,歲不敷周。道光二十六年(1845),知縣史丙榮改定崇文洲章程,以三年洲息除例支外,分作八股,以四股撥補培文書院經費。后邑紳葉瑛等經管有年,并自愿輸錢300緡,馬樹華亦捐錢1000緡,將書院修繕一新,并增購火爐崗保倪莊田十三石七斗五升,額租75石作為書院經費。咸豐三年(1853),書院毀于戰(zhàn)火。同治初年,經邑紳公議,就城內里仁庵遺存改造屋宇1所,大門31],廳堂、上房各5間,廚屋3間,恢復培文書院。同治四年(1865)五鄉(xiāng)公議,于培文書院內擴建屋宇,建立考棚,書院猶存之。次年,知縣李蔚曾捐廉為書院聘請山長。同治九年(1870),邑紳馬起升等因書院歲入租息有限,課士維艱,稟請知縣單光祿捐廉培養(yǎng),代完書院錢糧。同治十年(1871),知縣王國均復捐廉代完,每月會課如舊。清末廢科舉時停辦。天城書院,位于縣西雙港鋪梵天城,為明代社學故址(今安徽省天城中學校址)。嘉靖末年,當?shù)丶澥拷ㄩw于內,供奉文昌。明末,社學傾圮。清道光六年(1826),鄉(xiāng)人議建書院,名士劉存莊、潘楫等熱心奔走,廣募租銀,知縣尹作翰慨然捐廉相助,天城書院由此建成。書院大門鐫刻對聯(lián)一副,日:“皖水桐山鐘靈毓秀,春風化雨由義居仁”,傳為劉稃莊所撰。另有“鳳鳴高岡”碑刻一方,語出《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桐城科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