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 作者:魏明德 頁數(shù):320 譯者:蔡玫芳
Tag標簽:無
前言
2002年7月3日早上11點,格布阿嘎勒勒去世了,他享年87歲。大家都知道這個人性情很溫和,過去總喜歡和鄰居們喝上兩杯。他是1979年來到“羊圈”的,在木工廠工作了20年,工廠就在步行約五十分鐘的白烏鎮(zhèn)上。他的太太一年后也走了。家里的五個小孩中有三個女孩早年夭折。他生前與小兒子住在一起,小兒子是中國共產(chǎn)黨白烏鎮(zhèn)黨委副書記。 成為“祖先” 院子里,阿嘎勒勒以胎兒般的姿勢被放置在圓木架上。下方放著一盆浸泡松果的酒——作為消毒之用。約半數(shù)的諾蘇老人包著頭巾,并將頭巾末端卷成尖形。小孩和婦女用松樹枝一邊在遺體上方揮動,一邊唱著簡短的悲歌,他們揮舞著削尖的蘆竹來驅(qū)走閑蕩的妖魔鬼怪。這時左鄰右合也來了,他們直接穿過干土外墻,聚集在門坎邊。即使有人正偷偷地拭淚,整個氣氛也還算是放松、寧靜的。以阿嘎勒勒的年紀來說,已經(jīng)算是過了豐富的一生,可以說他是美滿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人們?yōu)槌鰵涍x了一個吉日,就是7月8 日下午,所有的家族成員都將參加儀式。隔天便在山上舉行火葬儀式,之后會將火化后的骨頭放置在隱密的竹林或山洞中,若還有空位,或許能和家族中其他已過世的成員放在一起。在他小兒子的家中,將有一段時間懸掛著竹靈——一個象征先人的小竹片?! ∫恢钡匠鰵浿?,人們都聚集在門廳,一旁放著幾瓶啤酒和白酒,持續(xù)地唱著悲歌,有時家族中會有兩位男性成員出來進行一段表演及吟唱,火葬開始時還有祈禱文誦經(jīng)儀式,為逝者指引前往祖界(祖先樂土)的道路。一般說來,最重大的儀式其實是在逝者過世后的若干年后才舉行,但阿嘎勒勒去世前就已經(jīng)是“祖先”了。1996年,在一個重要的典禮上,他家族中有13位已去世的成員完成了這個最終階段——當時他還活在人世,但在他的同意之下,也進入了這個行列。一位80歲長者的愿望應該予以達成,不過成為“祖先”后有些規(guī)矩是必須遵守的,如嚴禁食用所有雌性動物的肉??偠灾M管今天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已故的人,但當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視為不屬于這個世界的人了。像這樣生前就已經(jīng)被封為“祖先”的長者,一般人都認定他們不久后即將離世,但阿嘎勒勒仍多活了六年。 觀察及參與 7月4日晚上,我是在李星星的陪同下拜訪喪家的。李星星是個漢人,在成都當研究員,三十多年來走遍了四川省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他19歲時,正值 “文化大革命”時期,他被分配下鄉(xiāng)到距離羊圈,也就是本書所提及的小村莊不遠處。從那時開始,他對這里的居民及山水便有了一份感情。李星星和我對羊圈這個地方并不只是好奇或僅僅是因為做研究之需,我們與涼山本地的學者馬爾子和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家郝瑞(stevan Harrell),共同參與了村里一所小學的設立。我們幾個人之間既是朋友,又是研究學者,同時也是地方發(fā)展的推動者,這種多重的身份對科學研究的客觀性要求來說,更需要把握好一種適度的公允?! ⊥瑫r正是這種多重性身份促使我寫作本書。首先想談談這個小村莊、這里的居民和他們的歷史。其次要思考我本人和不少外來志愿者在這個小村試行的關于教育、衛(wèi)生等方面的計劃將如何推動?會有什么影響?最后想談談諾蘇人,這個有200萬人口、居住在四川西南端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支系。當然,即便我對諾蘇宗教儀式的資料搜集和研究迄今已有10年,但我的這本書就其主要內(nèi)容而言,尚談不上是一部研究民族學的專業(yè)性著作。從根本上說,本書只是從采訪和觀察的角度去敘述一個諾蘇小村的人們的基本生活、精神寄托和內(nèi)心期望。并以此觸動讀者的情感和心靈;或者說,通過我的敘述,人們可能會真正理解我們這些志愿者在這個諾蘇小村所進行的教育、衛(wèi)生和水利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價值和意義,雖然我們的整個援助性計劃在許多方面尚未全面實施?! ≡谖页醮谓佑|這個生存在中國內(nèi)地的少數(shù)民族之后,并沒有即刻投入相應的社會活動。一開始是將重心放在諾蘇人的身份認同上,特別是透過宗教儀式的認同,以及那套由祭司(諾蘇語稱為畢摩)所使用與傳承的獨特文字和當?shù)刎S富的信仰及習俗。于是我鉆進了宗教民族學的領域,試著去了解諾蘇朋友們是如何保存著他們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的。我和幾位諾蘇朋友一起研究和編輯儀式經(jīng)文,我本人也試著以西方學術界的觀點探討這些宗教儀式。 然而這些對我來說還不夠。最后我與我最好的朋友——馬爾子(關于這個人,我之后會談及)進行了一項計劃。我最初的想法是打算協(xié)助建立一所諾蘇戒毒中心。我的想法得到馬爾子的大力支持,他同時建議我試行另一項較有可能實現(xiàn)的計劃——籌辦一所學校。不管如何,就是這份想?yún)⑴c地方人道發(fā)展的欲望讓我義無反顧地投入這項頗有難度的事業(yè),至于其他朋友則或是出于信仰,或是有其他考慮(盡管動機是多元的),但都無償?shù)貐⑴c到該項計劃中來了??偠灾?,從2000年開始,我和郝瑞,以及朋友兼同事的杜樂仁(Jacques Duraud),還有其他參與者,每年夏天都帶領來自中國臺灣,以及法國、美國等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到羊圈小村來實施該計劃。 每一個人都依照天主所賜的能力行事……如果我們能自始至終、心存善念地認真對待所遇到的這群人,關心他們的住房、食物、教育、醫(yī)療、社區(qū)發(fā)展……我想這種態(tài)度更能尊重福音所帶來的精神。至于有些人或許對人類完整發(fā)展的課題有著強烈興趣,這也讓他們在完全自由的情況下有更多發(fā)言和見證的機會;也就是說,在這方面去努力的人,或許將能藉此開啟一條自由的道路,讓他們有權利來響應神所予以每個人的機會,不管這機會以何種形式來呈現(xiàn)…… 這就是在那天晚上,當我看著阿嘎勒勒的遺體時,心里面產(chǎn)生的一些神啟性想法。也就在那天晚上,我強烈地感覺到寫作本書的迫切性。也許有人會說:“這本書講的就是你的想法吧?”其實我能做的,就是編輯整理我所收集的材料,去描述一個諾蘇小村莊真實情狀。人們閱讀這本書,就當是聽一聽一位畫家(或者攝影師)的看法吧——僅僅以他自身所看到的來描繪,不過是圍繞在他身旁真實世界中的一景罷了! 資料來源 本書資料的來源取決于我與涼山及羊圈小村的關系。主要資料來自于幾年來與村民間的交談。我首先從年輕人人手,因為這些人會說普通話和四川話,他們總是陪著我到田野間和一些人家中訪問;另外就是通過與一些孩童、各個年齡層、各戶人家的談話,并將內(nèi)容經(jīng)過反復確認。這些對話一開始或許只是朋友間的閑聊,或是聊關于學校籌辦工作的推動,或是聊關于村子的未來等等。然后再將這些交談分類整理。在交談中,我事先設定的問話通常是:村里家支的分類情形、房屋的建筑方式、三個世代以來的婚姻結(jié)構、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間村里移民情況等等。另外,收獲最多的是,藉由參與一些大大小小的宗教儀式,我深切感受到了村民們置身于中的內(nèi)心真實情狀?! 〈蟛糠值脑L談都是在2000年到2003年夏天完成的。另外,我于1995年到 1998年間,在涼山其他地方,如美姑、越西也做了一些訪談,本書中亦有描述。不可否認這種實地走訪的調(diào)查研究或許不夠完整,多一點文獻性資料準備也許能讓內(nèi)容更詳盡、分析更深人,但這仍舊不影響我寫作此書的決心,因為至少我很確定所有的調(diào)查研究所具有的真實性。有不少朋友陪著我實地采訪,給予我很多幫助,并談出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我將在附在書后的 “感謝”中表達我的謝意?! ⊙蛉Φ拇迕駛兿喈斝湃挝遥o了我真誠的友誼,同時也奉獻出時間讓我更多地了解關于他們以及他們的歷史。村民們早就知道我將出一本有關他們的書,這件事對有些人來說雖然有點抽象,但他們還是很高興。有時我有些遲疑,不知在書中是否該用如此直接的方式來談論他們或是其中的某些人,在接受一些建議后,我感到似乎也只能這樣做。不過從一些比較詳盡的敘述中,可以感受到我內(nèi)心深處對他們的尊重及敬仰之情。其中有一兩個較敏感的事例,我在寫出之前也征得了當事人的同意;相反,對于村里的某些人、某些事,我會盡量避免去提起,即使這些人在某些事情上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其實,關鍵只在于去完整地描述羊圈這個小地方罷了!無論這本書所呈現(xiàn)的方式為何,它絕不是一本小說。這本書在內(nèi)容方面或許有些遺漏,但不會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東西。 本書的寫作參考了馬爾子和郝瑞的不少著作,這些著作在涼山甚至鹽源地區(qū),都是相當珍貴的文字資料。其他的著作當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將在腳注處標明。之所以說馬爾子和郝瑞的文章對我而言較為珍貴,是因為在他們的寫作過程中,我也有幸在一旁參與他們的討論及研究。同時我也參考了一些官方資料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中心的文獻,彝族、漢族和一些國外研究學者的論文、編年史(例如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編年史材料),還有一些理論及比較人類學方面的著作,都是本書的參考來源?! ”仨毘姓J的是,本書或許缺乏一些比較性研究的結(jié)論或意見。有時我在描述某件事時不禁自問,研究這樣一個小區(qū)域時,到底要如何拿捏才不失其確切性?而種族學家是如何詮釋中國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如何才能理清彝族、漢族和藏族之間的歷史淵源?我非常謹慎地對待這些問題,在尚未找到有力論據(jù)之前,我寧可先將問題擱置一旁。事實上,有些事對我來說還是個謎。 或許我會說本書比較起來更像是一個專題性論文,希望將來在其他人的協(xié)助下能將研究范圍擴大。但在此之前,我始終認為,羊圈村的村民們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尊敬和喜愛的。
內(nèi)容概要
法國學者魏明德博士(Dr.Benoit Vermander)多年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他從20世紀90年代即深入到中國西南部的一個被叫做“羊圈”的小村進行社會學和人類學方面的田野考察,是“羊圈援助計劃”最初的發(fā)起者和積極參與者之一?!稄?ldquo;羊圈”小村到地球村——涼山彝族的生活與傳說》主要依據(jù)他多年來在“羊圈”小村與涼山其他彝族村落的田野考察、家庭訪談以及他對這些材料的認識和理解撰寫而成。書中一些記述和看法或許不夠完整,但許多口述材料的原初記述,仍有著相當?shù)氖妨吓c人文價值。此次出版,除對書中個別翻譯文字進行了梳理之外,盡量保留了法文原作的主要結(jié)構和內(nèi)容。
作者簡介
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法國學者、詩人、畫家。 1960年5月生於北非。 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法國政治大學哲學博士。 先后擔任歐洲議會和法國Midi-Pyrenees省的高級顧問。 現(xiàn)任利氏學社主任,《人籟論辨月刊》與“e人籟網(wǎng)站”(erenlal.tom)總編輯。研究員、評論者,同時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 主要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多次在美國耶魯大學、法國政治大學、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中國臺灣輔仁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講學。 精通中、英、法三國語言,在中西方語言文化交流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與感悟。擔任《利氏法漢辭典》編輯委員,其組織編纂完成的《利氏漢法大辭典》是目前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漢語一歐語辭典。 在政治學、人類學、哲學等學術領域皆有建樹,先后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中國出版了極為豐富的有關“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交流與發(fā)展”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主要有《暴力與政治》、《沖突與和解》、《全球化與中國》、《新軸心時代》等。 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并有《天路歷程——笨篤、李金遠作品選》、《笨篤圖解創(chuàng)世紀》、《夜搏》、《游牧記憶》等詩畫集問世。
書籍目錄
行前叮嚀前言進入“羊圈”第一章 涼山之路第二章 中國人、彝族人和諾蘇人第三章 移民與定居第四章 家支、等級與家庭物質(zhì)文明第五章 土地與勞動第六章 住家與火第七章 新娘的悲歌第八章 周邊地帶一代一代的故事第九章 輕松學諾蘇方言第十章 起源說第十一章 故事、傳奇與神話第十二章 鬼魂與神跡:諾蘇的宗教第十三章 諾蘇宗教的未來第十四章 美姑—圍城死亡與復活第十五章 病痛纏身第十六章 靈魂的三條道路第十七章 “羊圈”里的小學生第十八章 失去羊的“羊圈”感謝
編輯推薦
羊圈村坐落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群山中,位于四川省西南端,與云南省接壤。羊圈村的居民以他們的語言自稱為“諾蘇人”。剛剛發(fā)生的汶川地震,羊圈村由于相距較遠,得以安然無恙。 到達羊圈村頗費周折。由涼山州的首府西昌向西南去,越過磨盤山和小高山到達鹽源縣,在鹽源縣以西30多公里的起伏的坡地上,可以看到只有一條狹窄街道的白烏鎮(zhèn),從白烏鎮(zhèn)出發(fā),在種著玉米、土豆和蕎麥的田地間步行8公里,方才能到這個坡地與溝壑中由干土墻圍起來的村莊——羊圈村。 本書從采訪和觀察的角度去敘述一個諾蘇小村的人們的基本生活、精神寄托和內(nèi)心期望。并以此觸動讀者的情感和心靈;通過作者的敘述,人們可能會真正理解那些志愿者在這個諾蘇小村所進行的教育、衛(wèi)生和水利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價值和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