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德)馬克思 著 頁數:1701 譯者:郭大力,王亞南 譯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現在刊行第一卷的這個著作,是1859年拙著《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xù)篇。自前書刊行到現在,已隔離了長久的歲月了。這是多年宿疾,屢次中斷我的工作的緣故。前書內容,已概述在此卷前數章內。此不僅為求聯貫與完全。說明的方法也改良了。在情形許可的限度內,有許多點,只在前書略略提到的,在本書是論述得更詳細了;反之,已在前書詳細討論過的,在本書,卻僅略略提到。前書敘述價值與貨幣學說史的幾部分,本書是完全刪除了。但前書的讀者,仍然可以在本書首章的注解內,關于這兩種學說的歷史,獲得若干新的資料。一切事在開頭總是困難的。這一句話,可以在一切科學上適用。第一章 (尤其是分析商品的那部分)的理解,是最難的。關于價值實體與價值量的分析,我已盡可能通俗化了①。以貨幣形態(tài)為其完成形態(tài)的價值形態(tài),是極無內容,極單純的。二干余年來,人類考究這種單純形態(tài)的精神努力,是毫無結果的。反之,對內容更豐富且更復雜的形態(tài)的分析,卻至少已近于成功。為什么呢?因為已經發(fā)育的身體,比構成身體的細胞,是更容易研究的。在分析經濟形態(tài)時,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反應藥。那必須用抽象力。在資產階級社會內,勞動生產物的商品形態(tài)或商品的價值形態(tài),是經濟的細胞形態(tài)。在淺薄的人看來,這種形態(tài)的分析,是斤斤于細故。其所考究,誠為細故,但其所為,與顯微鏡下的解剖,正是一樣。除論價值形態(tài)的那一部分外,這書決不能說是難解的。當然,沒有修學志愿又不愿有獨立思想的讀者,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內容概要
1938年我國第一部中文全譯本重新再版,馬克思著作權威翻譯家郭大力、王亞南翻譯。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嚴峻形勢下,讀《資本論》是一種時尚。 眾所周知,《資本論》是馬克思傾其畢生心血寫成的一部科學著作。它被奉為工人階級革命的“圣經”,是一部融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為一體,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是人類思想史上不配的理論豐碑。它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對于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和研究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了基本原理。《資本論》這部巨著,一至三卷有190多萬字。
作者簡介
馬克思,19世紀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兩大發(fā)現,使得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其主要著作有:《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書籍目錄
資本論一 原著者初版序 原著者第二版跋 法文譯本之序與跋 編者第三版序 英譯本第一卷 編者序 編者第四版序 第一篇 商品與貨幣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貨幣的資本化 第四章 貨幣的資本化 第三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 第六章 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第七章 剩余價值率 第八章 勞動日 第九章 剩余價值率與剩余價值量 第四篇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十章 相對剩余價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合作 第十二章 分工與制造業(yè) 第十三章 機械與大工業(yè)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十四章 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 第十五章 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上的量的變化 第十六章 剩余價值率的種種公式 第六篇 工資 第十七章 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工資化 第十八章 計時工資 第十九章 計件工資 第二十章 工資之國民的差異 第七篇 資本的蓄積過程 導論 第二十一章 單純再生產 第二十二章 剩余價值的資本化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蓄積的一般法則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蓄積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學說 資本論第一卷補遺(馬克思未發(fā)表遺稿) 資本生產物的商品(彭迪先譯) 附錄 《資本論》通信十篇 《資本論》述評(恩格斯著) 評瓦格訥《經濟學教程》(馬克思遺稿撰于1881年或1882年)資本論二 編者序 第一篇 資本的形態(tài)變化及其循環(huán)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huán) 第二章 生產資本的循環(huán) 第三章 商品資本的循環(huán) 第四章 循環(huán)過程的三個公式 第五章 流通時間 第六章 流通上的諸種費用 第二篇 資本之周轉 第七章 周轉期間與周轉次數 第八章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第九章 墊支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循環(huán) 第十章 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學說——重農主義派與亞當斯密 第十一章 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學說——里嘉圖 第十二章 勞動期間 第十三章 生產時間 第十四章 流通時間 第十五章 周轉時間在資本墊支量上的影響 第十六章 可變資本的周轉 第十七章 剩余價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 第十八章 緒論 第十九章 前人對于這個問題的說明 第二十章 單純再生產 第二十一章 蓄積與擴大的再生產 附錄 《資本論》通信五篇 資本論三 編者序 資本論第三卷補恩格斯遺稿 第一篇 剩余價值之化為利潤及剩余價值率之化為利潤率 第一章 成本價格與利潤 第二章 利潤率 第三章 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的比例 第四章 周轉速度對于利潤率的影響 第五章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經濟 第六章 價格變動的影響 第七章 補論 第二篇 利潤之平均利潤化 第八章 不同的生產部門之不同的資本構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上的差異 第九章 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及商品價值之生產價格化 第十章 競爭及一般利潤率的均衡化市場價格及市場價值剩余利潤 第十一章 工資的一般變動所及于生產價格的影響 第十二章 補論 第三篇 利潤率下落傾向的法則 第十三章 其法則 第十四章 抵消的原因 第十五章 這個法則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第十六章 商品經營資本 第十七章 商業(yè)利潤 第十八章 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第十九章 貨幣經營資本 第二十章 商人資本的史的考察 第五篇 利潤之分為利息與企業(yè)利益生息資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資本 第二十二章 利潤的分割利息率“自然的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與企業(yè)利益 第二十四章 資本關系在生息資本形態(tài)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虛擬資本 第二十六章 貨幣資本之蓄積及其對于利息率的影響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上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與資本:杜克和富拉吞的見解 第二十九章 銀行資本的構成部分 第三十章 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Ⅰ 第三十一章 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Ⅱ(續(xù)) 第三十二章 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Ⅲ(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貨原理及英吉利1844年以來的銀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貴金屬與匯兌行市 第三十六章 前資本主義的狀態(tài) 第六篇 剩余利潤之地租化 第三十七章 緒論 第三十八章 對差地租——總論 第三十九章 對差地租的第一形態(tài)(對差地租Ⅰ) 第四十章 對差地租的第二形態(tài)(對差地租Ⅱ) 第四十一章 對差地租Ⅱ(第一場合:生產價格不變) 第四十二章 對差地租Ⅱ(第二場合:生產價格下落) 第四十三章 對差地租Ⅱ(第三場合:生產價格增高) 第四十四章 最劣等耕地的對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絕對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的地租 礦山地租 土地價格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發(fā)生 第七篇 所得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體公式 第四十九章 生產過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競爭的外觀 第五十一章 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 第五十二章 諸階級 附錄 《資本論》通信十篇 譯者跋
章節(jié)摘錄
資本論一第一篇 商品與貨幣第一章 商品Ⅰ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價值實體與價值量)資本主義生產方法(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weise)支配著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集”,而以個個的商品(Ware)為元素形態(tài)(Elementarform)。所以,我們的研究,必須從商品的分析開始。一個商品,首先就是我們外界的一個對象,它有許多性質(Eigen- schaft),可以滿足人類的某種欲望。這種欲望無論性質如何,(比方說,無論是從胃臟起,抑是從幻想生,)都是一樣的。這物是怎么滿足人類欲望呢?是直接當作生活資料(換言之,系當作享受的對象)或是間接當作生產手段呢?我們在這里也是無需過問的。每一種有用物,如鐵紙等等,都可從二重見地去觀察,即質(Qualitat)的方面與量(Quantitat)的方面。每一種有用物,都是許多性質的集合體,故可在種種方面有效用。發(fā)現這種種方面,從而發(fā)現有用物的種種效用,是歷史的工作。為此等有用物的分量發(fā)現社會公認的尺度,也是這樣。商品尺度的多種多樣,一部分由于所測量的對象有多種多樣的性質,一部分也由于因襲的習慣。物的效用,使那物成為一個使用價值(Gebrauchswert)。但這個效用,決不是浮在空中的。它是受商品體的性質限制著的,故離商品體,即不存在。像鐵麥或金剛石那樣的商品體,都是一個使用價值,一種財貨。商品體的這種資格,是和人類占有其效用時所必需的勞動量無關系的。我們考察使用價值時,常常假定它有一定的量,例如表幾打,布幾碼,鐵幾噸。商品的使用價值,供給一種專門學問的材料,那就是商品學。又使用價值僅由使用或消費而實現的。社會形態(tài)無論是怎樣,富的物質內容總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在我們現今考察的社會形態(tài)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Tausch wert)之物質的擔當者。交換價值,最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他種使用價值相交換之量的關系或比例,這種關系是因時因地而不絕變化的。所以,交換價值好像是偶然的,是純然相對的。說商品有內在的交換價值(固有價值),似乎是矛盾的。但我們且更周密地,討論這個問題一下。一定的商品,例如一卡德小麥,可與X量的鞋油,Y量的絲,2量的金等等相交換——總之,可以用種種比例,與其他各種商品相交換。所以,小麥有許多交換價值,不只有一個。X量的鞋油,Y量的絲,2量的金等等,既各代表一卡德小麥的交換價值,所以X量的鞋油,Y量的絲,2量的金等等,必定也可以互相交換,必定也有相等的交換價值。所以,第一,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一種等一物;第二,交換價值一般只是某物的表現方式或現象形態(tài),這某物含于其中,但可與其區(qū)別。拿兩種商品來說,例如小麥與鐵。無論它們的交換比例如何,這比例總可由一個等式來表示。在這個等式中,一定量小麥與若干量鐵相等,例如1卡德小麥一x百磅鐵。這個等式有什么意義呢?它告訴我們,在這兩種不同的東西里面,即一卡德小麥和x百磅鐵中,存有等量的某種共通物。故此二者,必等于既非小麥也非鐵的某第三者。小麥與鐵,只要同時是交換價值時,必定可以同樣還原為這第三者。一個簡單的幾何學的例,可以把這點說明。因要確定并比較諸直線形的面積,我們把諸直線形分成三角形。但三角形的面積,又還原為全然與三角形不同的東西,換言之,還原為底乘高之積之一。同樣,諸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定然可以還原為一種共通物,它們各代表這共通物的多量或少量。這共通物,不能是商品之幾何學的,物理學的,化學的,或任何種自然的性質。物體的性質,只在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的時候,才叫我們考慮。并且,在他方面,諸商品的交換關系仍是以其使用價值的抽象為顯著特征。只要比例適當,一個使用價值和別個使用價值完全是一樣的?;蛉缋习唾S(Barbon)說,“如果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和別種商品是一樣好的。價值相等的東西,是沒有差別或區(qū)別的?!碑斪魇褂脙r值,各種商品是異質的;但當作交換價值,它們只是異量,不包含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置若無睹時,商品體就只留下一種性質了。那就是,它們都是勞動生產物(Arbeitsprodukten)。但連勞動生產物,也在我們手中,起了一個變化,我們把勞動生產物的使用價值抽象,同時也就把使勞動生產物成為使用價值之物質成分和物質形態(tài)抽象了;它將不復是桌子,不復是房子,不復是紗,不復是任何有用物。一切可感覺的屬性都消失了。它不能視為是木匠勞動的生產物,泥水勞動的生產物,紡績勞動的生產物,或任何確定的生產勞動的生產物。勞動生產物的有用性質不見了,表現在此等生產物內的勞動的有用性質,和勞動的具體形態(tài),也不見了。它們已不復彼此區(qū)分,卻還原為同一的人類勞動,抽象的人類勞動(gleiche menschliche Arbeit,abstrakt menschliche Arbeit)?,F,在,我們且考察勞動生產物的這個剩余。那不外是同一的非物質的對象,不外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而人類勞動又不外是人類勞動(Arbeitskraft)的支出,而不問其支出的形式。所以,此等物不過告訴我們,在它們的生產上,曾支出人類勞動力,有人類勞動蓄積于其中。此等物,當作它們所同有的社會實體之結晶時,它們便是價值(Werte)——是商品價值(Warenwerte)。在商品的交換關系(Austauscnverhaltnis)上,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我們看來,似乎完全與它們的使用價值無關。若實際把勞動生產物的使用價值抽象,我們就得到了剛才所說的那樣的價值。所以,表現在商品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上的共通物,便是它們的價值。我們的研究將會說明,交換價值是價值之必然的表現方式或現象形態(tài)。但現在,我們先把這個形態(tài)撇開,來考察價值的性質。一個使用價值或財貨所以有價值,完全是因為有抽象的人類勞動,對象化或物質化于其中。然則,價值量如何測定呢?由其中所含的勞動(形成價值的實體)量去決定。但勞動量以勞動時間(Arbeitszeit)測定,勞動時間又以時曰等等測定。如果商品的價值,由其生產所支出的勞動量決定,或許有人會以為,勞動者越是懶惰越是不熟練,他的商品將越是有價值了,因其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將越多。但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等一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支出。社會的總勞動力,表現為商品全體的價值的,雖由無數個勞動力構成,但在此,它是被看作一個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不論那一個人,只要他的勞動力有社會平均勞動力(geesllsch aftlichen Durch—schnitts—Arbeitskrafte)一樣的性質,且當作社會平均勞動力來作用,換言之,只要他的勞動力生產一個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不比平均所必要或社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die in Durchschnitt notwendige oder gesellschaftli—ch notwendige Arbeitszeit)更多,它便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社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即是在社會標準的生產條件(produktionsbedingungen)下,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與強度,生產一個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英吉利采用蒸汽織機的結果,一定量的紗織成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也許減少了一半。英吉利的手織工人,固然還需要同從前一樣多的勞動時間,但他1小時個人勞動的生產物,現今既不過表示一小時的社會勞動,故其價值也降落,而等于從前的一半。由此可知,社會必要的勞動量,或生產一個使用價值社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就這個關系說,各個商品,都是同種商品的平均的樣品。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諸種商品,有相同的價值量。一商品的價值,對于他一商品的價值的比例,等于一商品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對于他一商品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的比例?!爱斪鲀r值來看,一切商品,都只是凝固的勞動時間的一定量?!币环N商品,如其生產上必要的勞動時間不變,其價值量也不變。但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隨勞動生產力(produktivkraft der Arbeit)而變化。勞動生產力,取決于多種事情,就中,如勞動者熟練的平均程度,如科學及其技術應用的發(fā)展程度,如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如生產手段的范圍及作用能力,如諸種自然狀況。比方說同量勞動在豐年表現為8斗小麥,在兇年或將僅表現為4斗。同量勞動,從豐礦,可以比從貧礦,采得更多的礦石。金剛石絕少在地面上出現,平均的說,發(fā)現金剛石,必須支出大量的勞動時間。所以,金剛石的僅小量,表示著多量的勞動。哲科布(Jacob)曾猜想,金也許從來不曾按照充分的價值來售賣。這個疑問,尤其可以適用到金剛石上來。依愛先微格(Eschwege)說,以1823年為止的過去80年間,巴西各金剛石礦山的總產額,比同國砂糖咖啡栽培業(yè)一年半的平均生產物的價格還不如,雖然金剛石代表著更多的勞動,從而代表著更多的價值。假使礦山更豐饒起來,以致同量勞動表現為更多的金剛石,金剛石的價值就會減低。用少量勞動將炭素化為金剛石的試驗一旦成功,它的價值也許會降落,以致跌到磚瓦的價值以下??傊瑒趧由a力愈大,則生產一種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愈少,結晶于該物品內的勞動量愈小,該物品的價值也愈小。反之,勞動生產力愈小,則生產一種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愈多,該物品的價值也愈大。所以,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體內的勞動的量成正比例,與實現在商品體內的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例。有使用價值之物,可以無價值。對人類有效用但非起源于勞動之物,便是這樣??諝?,處女地,自然草地,野生林木等等,皆其例。有效用又為人類勞動生產物之物,可以不是商品。以自身勞動生產物滿足自身欲望的人,即是只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而不創(chuàng)造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便片j價值,且還要生產為他人的使用價值——即社會的使用價值(Ge-brauchswert fur,gesellschaftlichen Gebrauchswert)。(單是說“為他人”,還是不夠的。中世的農民,為封建領主生產年貢的谷物,為僧倡生產什一稅的谷物,這種谷物雖是為他人創(chuàng)造的,但不是商品。
編輯推薦
《資本論(1-3)(套裝全3冊)》這部巨著,一至三卷有190多萬字。1938年我國第一部中文全譯本重新再版,馬克思著作權威翻譯家郭大力、王亞南翻譯。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嚴峻形勢下,讀《資本論(1-3)(套裝全3冊)》是一種時尚。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