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羅姆·哈瑞 頁數:301 譯者:魏屹東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第一本對認知科學作全面綜合述評的重要教材。其內容涵蓋了從神經過程的人工智能模型到最近提出的漫述理論和文化理論。羅姆·哈瑞對該領域作了一個全新的、易于理解的整合。該教材的核心內容是論述“心理學如何能夠成為一門科學?”這一問題。其答案建立在對自然科學中的方法和解釋所作的清晰說明的基礎上,并闡述了自然科學如何被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本書語言流暢,結構合理,對于想對表面上分為意義研究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這門學科最新狀況進行全面把握的學生來說,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它分為四篇,每一篇包括三章。每章都為研習者提供了有幫助的學習要點、自測思考題和重要的閱讀材料。 《認知科學哲學導論》對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xiàn)在的各種觀點進行了出色的審視,真正為新一代心理學學生引入了“心靈的科學”。它既是學習認知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各年級學生必不可少的讀物,也是社會心理學、人工智能、心靈哲學和語言學等其他領域的學生有用的輔助讀物。
作者簡介
羅姆·哈瑞,生于新西蘭,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讀于牛津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并開始了認知科學研究、教學及著述的漫長生涯。1965年起先后任牛津大學哲學教授、華盛頓特區(qū)喬治敦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在過去的30多年里,他已撰寫了30多本關于科學哲學、社會心理學基礎的著作。他早期主要涉及科學實在主義方面的研究。1972年,與西科德合著的《社會行為解析》已成為一部“經典引文”,是現(xiàn)代社會心理的奠基之作。
書籍目錄
插圖目錄縮略語表序致謝如何在課堂使用本書第一篇 科學的本性與方法 第1章 為心理學而建立的科學 1.1 概論 1.2 結論 1.3 自測思考題 第2章 自然科學 2.1 概論 2.2 結論 2.3 自測思考題 第3章 理解科學方法 3.1 描述與分類 3.2 解釋 3.3 結論 3.4 自測思考題第二篇 尋求建立關于人的行為的科學 第4章 作為精神實體科學的心理學 4.1 概論 4.2 結論 4.3 自測思考題 第5章 作為物質實體科學的心理學 5.1 本體論的唯物主義 5.2 方法論的唯物主義 5.3 概論的唯物主義 5.4 作為生物學分支的心理學 5.5 結論 5.6 自測思考題 第6章 認知科學的興起 6.1 第一次認知革命 6.2 第一次認知革命的長處與缺陷 6.3 結論 6.4 自測思考題第三篇 走向科學的心理學 第7章 語法與誰知 第8章 誰知科學:分析階段 第9章 聯(lián)結主義與大腦第四篇 認知科學在行動 第10章 記憶機 第11章 分類的心理學 第12章 認知障礙注釋后記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用最后一節(jié)的術語講,我們能通過它們的來源與它們的主題相同這一事實描述這些模型的特色。在上述情形中,一個地形下面的地質地層是這個模型的來源和主題。在某種意義上,即使它們保守到不足以超越可觀察的界限,這樣的模型仍是對已知物的有用表征。然而,它們確實產生了新的洞見。當我們觀察它時,它們甚至能在解釋地形的特點方面起作用。 有些分析模型的來源和主題相同。我們在上面的一些例子中已經討論過。然而,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有時一個有力的分析模型可能通過不同于其主題的來源進行設計。比如,社會心理學中仍使用的最有力的分析模型之一是由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69)復興的戲劇模型(dramaturgical model)。在使用那個模型時,來源——上演的戲劇與戈夫曼分析的主題不是相同的社會組織,后者譬如是一家餐廳、一個診所或一個銀行營業(yè)廳。在這個例子中,可以說,來自戲劇的概念被用于其他領域,可以闡明這些熟悉場景的面貌?! ?.2.2.3作為未知物的表征的模型:解釋的角色 實證主義者問,我們何以曾經產生我們對實體本身進行觀察和直接實驗卻不能通達的世界區(qū)域方面的表征呢?我們能感覺溫暖,但不能夠觀察到引起感覺的分子運動,即使用最強大的顯微鏡。我們充其量能觀察到懸浮于液體中可見粒子的任意布朗運動。這種現(xiàn)象最使人信服地被解釋為是不可見的運動粒子撞擊可見粒子的結果。這種粒子的想法從何而來?實在論者指出,雖然我們不能感知這種世界狀態(tài),但我們能想象它們,反對由于不能感知分子而不承認分子存在的主張。然而,不是任何想象對不可感知的微小物質都有效。想象必須用科學范圍內似真實的東西把想象限制為那個領域的候選存在物。比建構模型來表征我們還不能感知的東西更好的限制想象的方法是什么? 科學家究竟怎樣才能夠建立迄今未知事物的模型?這個技巧的可能性遵循這樣的方式,即未知主題的模型能夠通過利用某些來源,而不是那個主題來建構。假如我想象自己處在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位置,我不知道電流是如何在導體中流通的,盡管我的確從我的指導讀物中知道它是那樣的。我確實知道水流過管子,而且我有記錄流量的速度和壓力表。我發(fā)明一個像流體一樣流動的電流模型。我設計我的電流體概念體系,不是根據電現(xiàn)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是利用把電在導體中的流動類比為水在管子中的流動。這種想象的跳躍運用隱喻“電是流體”表達。這正是科學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鍛造理論的火爐?! ∵\作圖式與下面的過程相似: 1.觀察的。未知過程P產生某類可觀察現(xiàn)象O?! ?.想象的。P的一個圖示模型M“產生”某類“可觀察現(xiàn)象O”。 3.如果“O”是O好的相似物,而且假如M在P的位置被認識,那么M是本體論意義上似真實的可能存在,我們就可以說M或多或少如實表征了P?!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