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岡倉天心  頁數(shù):213  字數(shù):85000  譯者:谷意  
Tag標簽:無  

前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冬陽煦暖的午后,麻鷹在海畔悠悠盤旋,我坐在窗邊捧讀這本《茶之書》,但覺心怡神蕩,通體輕盈,思維乘著陽光的金絲,飄然遠舉,緩緩脫離這海隅小島,像麻鷹般飛到天際,鳥瞰山海,縱覽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瑣碎蕪雜的世界,忽而變得平滑完整,輪廓脈理鮮明,你俯仰其間,游目四顧,于是看得更加開闊清楚。好書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岡倉天心以英文寫出《茶之書》,向西方介紹東方的茶道文化,這本小書僅只百來頁,輕巧纖薄不盈一握,份量卻如泰山盤石,歷久彌堅。一百多年來,《茶之書》不斷新刊重印,流傳世界,除了各種英文版,還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譯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種譯本,可見其經(jīng)典地位。至于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來,《茶之書》至少有四種不同的繁簡體譯本,加上這本新譯的版本,意義尤其特殊。    然而,茶葉不是中國人的文化遺產(chǎn)嗎?為什么要看一個日本人用英文寫,而且還是一百年前出的茶書?    答案很復雜,但也很簡單:因為中文世界里,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一本書。中國雖有連篇累牘的茶經(jīng)茶典、茶譜茶話茶錄,卻沒有一本像《茶之書》這樣,能以精簡如詩的文字,深人淺出,宏觀遠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闡發(fā)個中的美學意境之外,還能評比歐亞,論衡東西,具有強烈的文化觀點。    南方有嘉木,茶葉發(fā)源于中國,華人是晟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階層地域,上者細品佳茗。下者抱著玻璃茶罐咕咕牛飲。茶與“柴米油鹽醬醋”并列,固是居家必備之物,在儒家傳統(tǒng)中,卻也被視為口腹瑣事,頂多是文士的閑情雅興,風花雪月無關志業(yè),飲饌小道不登堂奧。    但是岡倉天心的《榮之書》,卻把世俗形下的飲饌之事,提升到空靈美妙的哲學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終極信仰。    茶與茶道,反映出迥異的文化態(tài)度。茶葉雖然原產(chǎn)中國,唐代才傳人日本,八百年后,卻從飲料脫胎換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晉升為一門生命美學,試圖在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煉出精純完美。    《茶之書》以“一碗見人情”破題,生動描述茶道的本質(zhì)特性,開宗明義就指出:    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茶道表面是美學儀式,內(nèi)里則淵遠流深,奠基于道家和樣宗思想,岡倉天心不惜用兩章篇幅,深入闡釋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奧義。他把中國茶史分為三個時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義,宋代的點茶是浪漫主義,明代的淹茶則是寫實的自然主義,不同的泡茶方式,體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和時代精神。    茶葉,道家和禪宗,都發(fā)源于中國,中國也有過講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時代斷層造成文化裂變。岡倉天心認為,元代之后,中國因異族入侵,經(jīng)歷兵燹戰(zhàn)亂,顛沛動蕩,致使禮俗隳壞流失。日本反而承傳唐宋古禮,并把禪學融入茶事,在15世紀形成茶道。    岡倉天心形容:    對晚近的中國人來說,喝茶不過是喝個味道,與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無關連。國家長久以來的苦難,已經(jīng)奪走7他們探索生命意艾的熱情。    他說,中國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懷,變得蒼老又實際,成了“現(xiàn)代人”(He has becomemodem)。    這里的modem,需要解釋一下。不管翻譯成現(xiàn)代,摩登或者時髦,這個字眼大半是正面的,意味著新穎進步。然而早前并非如此,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此字在19世紀之前的用法,大部分具有負面意涵。岡倉天心此書雖寫于20世紀初,卻沿用modem的舊有語義,含有功利實際、市儈傖俗的貶意。    然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岡倉天心的析論與批評,并非針對中國,進行褊狹的民族文化論戰(zhàn),反而是同盟連手,把中國、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齊觀,以亞洲抗衡現(xiàn)代西方,展開文化的反擊批判。    面對西方的無知與誤解,他幾乎是氣急敗壞:    西方究竟何時才能夠,或者才愿意理解東方呢?    ……要么不是把我們想成以蓮花的香氣為生,要幺就是相信我們以蟑螂老鼠為食。    岡倉天心的“現(xiàn)代”,是日本的明治時期,歐美列強橫霸世界,西風壓倒東風,東亞傳統(tǒng)飽受蹂躪摧折,引發(fā)各種維新改革,其中彩響最大的,當然是福澤諭吉的“脫亞論”,他主張“文明開化”,全面學習歐西文明。岡倉天心卻主張“興亞論”,提出“亞洲一體”(Asia as one)的宏觀概念,以“愛與和平”的東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質(zhì)與機械性一。    《茶之書》除了是茶道的入門手冊,更是亞洲文化的答辯書。好在岡倉天心到底是美術(shù)家,不以滔滔理論高談雄辯,而以優(yōu)美的文筆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人勝,藉由介紹茶道的建筑,藝術(shù)鑒賞,花藝以及茶人風范,具體演繹東方的精神文明。    茶室是簡樸素雅的“不全之所”,藝術(shù)是性靈的交流呼應,花草需要珍惜禮敬,而茶人不只在生活中貫徹茶道的唯美精神,更不惜生死與之,以身殉美。岡倉天心以“千利休的最后茶會”收尾作結(jié),把美感推向決絕悲壯的最高點: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偉大萘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它的時刻,盡是高雅動人。    這種近乎宗教的心態(tài),早已和茶無關了,茶就像庭園、插花、陶器等事物,只是通往“道”的工具、到岸舍筏,最終要完成的是生命境界?!恫柚畷返拿匀酥帲褪菍懗隽瞬璧赖拿栏芯辰?。    一百年后的2l世紀,現(xiàn)代文明和東西沖突,早已歷經(jīng)幾番風雨,當“后現(xiàn)代”都不再摩登時,這本書反而別有新意。在這個高度專業(yè)的時代,學科分類日趨繁細,像《茶之書》這種博物學式的著作,早成廣陵絕響。岡倉天心學貫東西,深諳漢文和英語,在文學、歷史,藝術(shù)、哲學等領域縱橫穿梭,筆走龍蛇,來去自如,氣勢如長江大河。    岡倉天心文筆優(yōu)美,《茶之書》的英文原作有如散文詩,清簡雋雅,流麗可誦,然而譯起來并不容易,這一中譯本除了力求典雅,注釋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嚼飯哺人又添養(yǎng)分,更是難得。    臺灣作家 蔡珠兒    2008年12月25日

內(nèi)容概要

岡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相繼用英文寫下《東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l903)、《日本的覺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書》(The
Bookof Tea,1906),并稱為岡倉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倫敦,后兩部刊行于紐約。
三部作品中,《茶之書》的影響晟大,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該書在為岡倉天心贏得世界性聲譽的同時,也向西方世界譜寫了一曲意味深遠的以“茶道”為主題的“高山流水”。
“茶道”為日本傳統(tǒng)美學之精髓,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茶之書》由岡倉天心編著。

作者簡介

  岡倉天心(1863——1913)
  原名岡倉覺三,1863年生于日本橫濱一個商人之家。七歲起同時接受漢學與英語教育,十六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受到其師Fenollosa啟發(fā)而對保存與發(fā)揚日本傳統(tǒng)藝術(shù)及美學不遺余力。曾任日本美術(shù)學校的籌建者、校長,創(chuàng)立日本美術(shù)院,去職后游歷于印度與中國,最后任職于波士頓美術(shù)館東方美術(shù)部門,其著作《茶之書》、《東洋的理想》與《日本的覺醒》即寫于這段時間。天心自幼學習外語,因其典雅動人之英文寫作,三種著作皆于美國和英國出版,影響20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可謂非常深遠。
  谷意
  谷意,臺灣大學法律系、法律研究所法學組畢業(yè),目前為專職翻譯。譯有《建筑的七盞明燈》、《茶之書》、《世界文明史·后篇》、《英國國會)、《人類的故事》等書。

書籍目錄

導言 蔡春華
序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序二 高岡倉松照天心
一 一碗見人情
二 茶的飲法沿革
三 道與禪
四 茶室
五 藝術(shù)鑒賞
六 花
七 茶人風范
譯后記 谷意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歐洲關于茶事年代最早遠的記錄,相傳出自一位阿拉伯旅人的言談之中。在他的話中曾經(jīng)提到,公元879年時,中國廣東一省的主要稅收,乃是鹽茶之稅。而馬可?波羅在游記中也寫道,1285年時,曾有一位中國的財政官員,因為擅自提高茶稅征賦而被免職。歐洲人一直到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才開始對處于世界另一邊的東方,有了較深的認識。16世紀末年,荷蘭人把如下的消息帶回了歐洲:東方農(nóng)民們所喝的飲料,是采取樹上的葉子泡制而成的。在旅人們的記錄中,例如喬萬尼?巴提斯塔?賴麥錫于1559年、阿爾梅達于1576年、馬費諾于1588年、塔萊拉于1610年,也提到種種茶的點滴。同樣在1610年,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船,首度將茶葉帶進了歐洲。1636年,它來到法國;1638年,足跡踏上了俄羅斯;1650年,英國終于迎來了這款“受到所有醫(yī)生認可,來自中國的絕佳風味,中國人自己稱它為茶,其它國家叫它Tay,也就是Tea”的飲料。 如同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一般,茶在傳播過程中也曾遇過阻礙。1678年時,亨利?薩維曾主張喝茶是種骯臟的習俗。強納斯?漢威在1756年那篇《論茶》中寫道:養(yǎng)成喝茶的習慣后,男人們失去了儀表,女人們失去了美貌。其所費不貲(一磅約十五或十六先令),讓平民百姓自始就無福消受,因而“茶是標榜上流社會的娛樂享受,并且成為王公貴族的社交贈禮”。盡管受到這樣的阻力,喝茶一事依然以驚人的速度流傳開來。18世紀前半時,倫敦的咖啡館實際上已經(jīng)成了茶館,更是像艾迪遜與史提勒這般文人雅士,在“茶碟”上悠閑度日的去處。不用多久,茶也普及成為生活必需品,也就是說,可以向它征稅了!提到這件事,便可聯(lián)想到茶是如何左右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美洲殖民地之所以忍無可忍,決定向英國揭竿起義,正是由于后者對茶課以重稅所致。民眾將茶葉貨柜推落波士頓灣底以示抗議,更被視為美國獨立的開端。 茶的滋味品嘗起來,讓人無法不對它心向往之,而其層層展開、細致微妙的魅力,讓它對此愛慕也當之無愧。西方幽默作家拍很早便知將茶的芬芳香氣,混入自己筆下的醍醐之味。它不似葡萄酒那般傲慢自大;不像咖啡那樣自顧自憐;更沒有可可那種假天真。早在1771年時,《觀察者》日刊便說道: “因此,我要特別與所有作息規(guī)律的家庭,分享以下心得:每天早晨,請撥出一個小時,一起享用一頓面包與熱茶的早餐;同時,我也誠摯地向這么做的人推薦,每日準時送至府上的本刊物,將是您喝茶不可或缺的良伴?!比嚑?強森亦將自己描繪成“對于喝茶一事,冥頑不靈,然不以為意,二十年來無飯不佐以茶;以之消磨午后,以之慰藉夜深,以之歡迎早晨”。 查爾斯?蘭姆曾寫道“就我所知,不欲人知之善,卻不經(jīng)意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悅”,這段話已深得茶道三味,不愧其身為茶之信徒。隱而未顯的美感,非經(jīng)發(fā)覺無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現(xiàn),卻能透露出一切;茶道,正是這樣一種技藝。它是一種高貴的手法,讓你能夠平靜而真誠地幽自己一默,這恰恰是幽默的本質(zhì):富含哲思的笑意。在這個意義上,每個貨真價實的幽默作家,都可以被稱為富有茶思者,薩克雷如此,莎士比亞當然亦如是。那些向物質(zhì)主義提出抗議的頹廢派詩人(這世界什么時候又不頹廢了?),某個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茶道精神。也許,正是領悟了自身缺陷的謙抑思想,才讓東方與西方如今能在相互安慰中相遇。

后記

那一天,朋友通過妹妹丟來了幾張復印件:“試試看吧,你應該蠻適合的?!睅讉€月后,這項當時未曾設想太多的嘗試,竟然真的成為~項成果,有幸堂而皇之,活生生攤展在讀者眼前,也就是這本《茶之書》的由來。    說來有點慚愧,其實關于喝茶一事,我懂得并不多。無論是關于茶文化的知識面,或者品茶的感官面,我不僅稱不上專家,更難稱略知一二,甚至連副皮毛都沒有。例如多少年份、哪家廠、用什么包裝印鑒的陳年普洱茶餅,價值有多么不菲,或者競有一種茶,生于何種人煙難至之處,一年至多僅能生產(chǎn)幾兩幾斤,乃是中國高官權(quán)貴的最愛,甚至用來作為外交贈禮,類似這般的行情知識、軼聞故事,我實在是一無所知(因此上述所提,乃全自朋友處聽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探查……因為,我聽時固然誠心感到贊嘆,但也許是沒有實際親炙,不久后便又忘到九霄云外)。又或者傳說品嘗佳茗時,會感到一股暖氣自丹田麗起,緩緩上升至人中及頭頂,此乃茶氣調(diào)整人體生理的結(jié)果,直讓人想起那句“五臟六腑,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無一個不暢快”的奇妙,此種神跡也是我這般凡夫俗子無法企及的——雖然我總懷疑當天那位茶葉銷售員有點言過其實,但為何與我一同試喝的友人卻跟著搗頭如蒜、指證歷歷昵?    總而言之一句話:我之于茶非行家。那么一位不懂茶的人,卻來譯一本以茶為題的書,乍看之下這當然是個錯誤。不過作者在這方面倒幫了我一把,讓這錯誤錯得多美麗。相信看完全書的讀者定已發(fā)覺,通書所談者其實也并非上述這類面向,關于品嘗方面幾無著墨,其它知識細節(jié)亦非重點,就我自己的理解,反倒是討論喝茶這件事,究竟孕寓了什么意義與精神,才是作者一心所念。當然,一百個人讀完同一本書,恐怕會有超過一百種感想,即便作為譯者,我的看法也不應竊據(jù)什么權(quán)威性,只是這么一來,至少我已能就自己關于茶的無知淺薄,找到些許開脫的方向。畢竟,既然談到意義與精神,我想每個人都是自我在這類事物上的賦予者,喝茶之道如此,生活與生命亦如是??鋸堃稽c來說,這本書從頭到尾,不都是作者在抒發(fā)他對生命的觀感嗎?    在某次的閑談中,主編對我提到,她最喜歡的是全書結(jié)尾那一段,那是關于茶道史上最著名的大師利休(不是一休喔),用什么樣的姿態(tài)面對死亡的描述——臉上帶著微笑,步向死亡的未知。我這一路閑扯下來所提到的,其實跟她的看法相去不遠:那樣躍身的姿態(tài),總給人一種美好。有種說法這么認為:人們之所以恐懼死亡,原因在于死亡是一種絕對的未知。我倒認為還需要加上一個前提才完整,那便是對生命本身的眷戀:如果活著不是那么美好,我們何必害怕一旦生命消逝,自己將會失去什么、還能擁有什么、還可以“是什么”,這類除非一死,否則無法窺得答案的問題呢?無論如何,對死亡的未知恐懼讓人們需要神話與宗教。而誠然,對一個徹頭徹尾接受宗教解釋的人來說,死亡既非未知,自也無恐懼的必要。這樣的境界也許值得羨慕,在其人其心上,似乎卻也沒什么值得特別欽佩景仰之處。又或者,對于那些自殺者,即令他們也害怕絕對的未知,卻更欲放棄此生,假若他們的目的乃是利他,像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為了保全城中兵士性命,而以自殺為媾和條件的城主,呈現(xiàn)的固然是同樣值得贊賞的勇氣,只是若自殺者的出發(fā)點為自己,則不受批評譴責已屬少數(shù),他們邁向死亡的場景,留給世間的也是與前者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故事中的利休,不同之處即在于一方面他并非自愿選擇死亡,一方面他對彼世的圖像亦未抱持著什么宗教般的確信,于此之下他卻仍然微笑以對,翩然行之,我這兀自被生死之大問困擾不已的旁人,怎能不讀之心動呢?    我想這并非書本中、烏托邦才有的風花雪月,亦非象牙塔里針尖上可站立多少天使的研究,時間是2008年的尾聲,世界正步入一片名為經(jīng)濟大衰退的陰影中,不安全感形成一種新型通貨,在社會各處日漸禰漫,在人人心廄加速膨脹。這道陰影以現(xiàn)代人幾乎是唯一接受的真實:數(shù)字,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預期經(jīng)濟成長率、失業(yè)率,央銀存款利率、幣值、股票指數(shù)、基金期貨、訂單、年終獎金、薪水……雖然與此同時,在我所生活的島上,人們的目光與心思還是有余力,以不滿、憤怒、仇恨,以及無比狂熱的興趣,去供養(yǎng)那些唯利是圖、只知斗爭的政客與大眾媒體。更不用說,每個人或每個家庭,總有各式各樣的煩惱與不滿在悶燒發(fā)酵(與其相較,世界上其它一些迫切需要關心與理解的事物,譬如貧窮、饑荒、疾病、人權(quán)侵害,甚至那很可能在未來幾年之內(nèi),就決定人類是否可以存活至下個世紀的地球暖化議題,竟像是發(fā)生在其它星球上那般地遙遠)。這世界,太容易以生命的不美好來向人們訴苦。不可諱言地,人們也常是這個世界之所以不美好的始作俑者。于是現(xiàn)代人的死可悲到一種可笑的地步:科技主導的思想革命,已經(jīng)讓我們在接受宗教的世界觀上困難異常,讓我們越來越難透過放棄對知的追求,來換取對未知的了解,偏偏活著本身,又美好不到哪里去。死活之間變得如此尷尬,現(xiàn)代人縱然多數(shù)還是賴活著不放,那整日憂煩躁郁的面目只頂多讓人感到憐憫,再也沒有令人感動的可能了。    嘮叨至此,這篇譯后記已經(jīng)全然變成讀后感想了,不過讀者既然有興看到這里,我也藉此機會有幸一抒己見,若竟致聽者心有戚戚,說者更加可得意了。但從此段開始請容我說些比較偏重私人意義的事情,且當作是第一部作品的特權(quán)吧:將屆而立之年,兀自一事無成的我,竟跑來搞翻譯這件報酬既不優(yōu)渥,又不可能功成名就的勾當,尤其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狀況下,更不是夸張可以形容。之所以能讓我這樣為所欲為。當然是受惠于來自家庭的助力,讓我能在經(jīng)濟陰影的籠罩下,常常覺得身受安全的陽光照耀。其實我的家庭賜給我的,還不只是完成這本書所需要的賦閑時間,現(xiàn)在回頭想想,打從一開始世界之所以對我而言是美好的,難道不是家庭呈現(xiàn)給我的嗎?更不用說現(xiàn)在的我,何以會茶不離手,以至于會對本書發(fā)生興趣,跟從小就看著爺爺,每當有客人來時,必沏茶以待,平日沒事時,也自飲其樂,這樣的親身經(jīng)驗,必然也脫不了關系。像我這個世代的人,家人之間常是羞于言謝的,不過在書上卻可以。另外,在本書翻譯工作期間曾經(jīng)幫助我,以及因此被我冷落以待的朋友,如果你們是前者,請收下我的感謝,如果是后者,請接受我的道歉,然后記得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沒什么改變。    谷意    臺北 2008年12月

媒體關注與評論

《茶之書》能引發(fā)中國讀者思考的地方應不只這些……我們可以欣賞日本茶道的美,我們可以共同品味藝術(shù)殿堂里的人類思想與藝術(shù)的精華,然而,當岡倉天心滿懷深情地守護“大和之心”時,難道我們不也應當好好守護我們的“中華之心”?    ——“岡倉天心研究”著名專家、學者 蔡春華    岡倉天心的《茶之書》,把世俗形下的飲饌之事,提升到空靈美妙的哲學高度,甚至視為安身立命的終極信仰。    ——臺灣作家 蔡珠兒    《茶之書》,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書,能讓日本人以及東方人認識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觀察家 李長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茶之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5條)

 
 

  •   本來對日本人寫的書不是很感冒,但是看這本茶之道覺得還是不錯的,更理性的了解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qū)別,總之,值得購買。當然,如果簡裝版的有貨,簡裝的更實惠。對于喜歡在床上讀書的我來說,簡裝版更便于翻閱,精裝的老怕弄壞了。
  •   看這本茶之道覺得還是不錯的,更理性的了解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qū)別,總之,值得購買。
  •   日本人寫的茶書。挺有意思的。
  •   茶書經(jīng)典
  •   本書作者說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這種說法有意思。其實,現(xiàn)實生活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一般要去追求完美。本書的原版是英文版,本書中英對譯,這種形式很好。
  •   經(jīng)典之作,推薦給身邊的茶人看看挺不錯
  •   愛茶人必讀的一本好書!
  •   值得每位愛茶之人細讀!
  •   愛茶之人值得擁有的一本書~
  •   個人十分喜歡,對茶有了更加多的了解
  •   喜歡茶的朋友,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本書~~
  •   一般般,大概是作者寫給西方人的掃盲書,對浸泡在東方文化中的我們實在是淺顯
  •   日本人對本國文化的熱愛可見一斑,值得我們深思
  •   雖然不喜歡日本人,但對日本人的執(zhí)著的精神還是尊重和欽佩。唯有這樣,思維才能夠更為透徹、清晰。
  •   提升平淡生活中的美感觸覺,沉心靜氣感受茶道帶來的禪意世界。
  •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內(nèi)容應該說已經(jīng)不被我們所了解了。書中內(nèi)容正好可以彌補。
  •   非常棒 物流也挺快 只是因為住在郊區(qū) 取件嘚自己去取 不過因為是自己喜歡嘚書 所以也沒大礙 挺好的 很喜歡 紙質(zhì)也非常好~ 非常滿意! 感謝!
  •   朋友推薦買來看看,很棒的書。值得收藏。
  •   包裝精美 很喜歡 是適合閑暇時精心閱讀的書
  •   書不錯,所以買了姊妹篇。
  •   非常的不錯哦,很好的書
  •   書到了,全新的,非常滿意,快遞服務態(tài)度也很好。
  •   有三本書寫了關于茶葉的,這是其中一本,真的狠不錯。
  •   精裝的抹茶色很好。
  •   短小精悍,直達精髓!
  •   幾種語言 對于我來說有幫助
  •   不錯哦,內(nèi)容
  •   這本書非常好看,內(nèi)容豐富。
  •   買了好幾個版本,內(nèi)容一樣,但是還是想買來收藏
  •   挺好&;hellip;下次繼續(xù)
  •   感覺不錯,準備用來做論文的參考文獻,值得推薦
  •   這本書要慢慢品才能讀到當中的精粹
  •   很喜歡的一本書,買了幾次了。值得購買
  •   很喜歡這本書,買了很多次了。送朋友送長輩都很不錯
  •   推薦大家看看,以后好好看
  •   朋友推薦的,還沒開始看,但序已經(jīng)開始吸引我了,相信是一本好書
  •   非常好。。。。又買了好多新書
  •   很不錯的茶書,值得一讀。
  •   從開始喝茶到《德川家康》上接觸日本茶道 就有一種想進一步了解的沖動 希望這本書能給我?guī)眢@喜
  •   名氣很大的一本書,或許正是如此,讓人難免過高期許。書很好!加深了對日本文化的理解。
  •   書是給領導買的,至少表面我看著挺好,內(nèi)容不知道,不過,當當?shù)姆照媸且荒瓴蝗缫荒炅?,這個真應該說說,難道以后每次在當當買書索要書發(fā)票的同時都得走遍投訴的程序才能給寄來郵寄費的發(fā)票么?難道當當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么?這樣的服務,以后還怎么買你家書?怎么買?告訴我?怎么買?
  •   翻譯的挺好的,感覺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什么時候可以出本震驚歐美是的英語書籍呢
  •   本來是想買舊版本的,可是沒貨了。新版說是精裝,但是看上去不是很美麗。裝幀設計有待提高。內(nèi)容還未讀,讀后再來寫評價吧
  •   這次一共就買了兩本,結(jié)果一本封面封底都壓爛了,另一本整個封面全部脫膠掉下來,真讓人郁悶啊
  •   好書,值得一讀,喝茶人應該看
  •   不錯不錯.推薦推薦.很好的拉.
  •   內(nèi)頁有一頁沒有裝訂好,看起來不方便。
  •   最喜歡里面關于院落清潔的描寫
  •   哈哈,看不懂
  •   價格挺便宜的,紙質(zhì)也還不錯
  •   經(jīng)典的是后面有原版英文 可以順便考驗下自己的翻譯能力
  •   書還行,看了,還不錯,能學一點東西吧
  •   朋友說好。但我沒看懂。不喜歡。
  •   開始感覺這是一本日本人寫的關于中國茶之書。讀后感覺是一本關于東方文化的書,一本關于茶的精神層面的書,作為一個好茶之人,一定要看。特別是中國好茶的人。翻譯的很有味道,茶之味!
  •   六經(jīng)注我式的翻譯。目前的幾個譯本中,個人還是最推崇張喚民那個早起版本,雖然在哲學、史學部分的翻譯上有不少紕漏,但文字通暢,最能傳達原書的意味。尤海燕譯本精于考證,但文字功底明顯不能駕馭大師的文風。臺灣鄭本雖然也通順流暢,但過多的添字做辭,限縮、曲解了原著。這個譯本看了不如不看。
  •   這更接近于散文的形式,距離現(xiàn)在的時代又很遠,很難給人以收益。
  •   很不錯,比看過的類似的書都要好。
  •   書的內(nèi)容經(jīng)典,印刷質(zhì)量完美!
  •   自己買書的時候幫朋友帶的,不知道好不好看
  •   這上面討論的是茶的本,而不是末,如果想看末,請看其他百科全書式的圖畫書。但如果想知道先賢們?yōu)槭裁春炔??我們今天為什么要喝茶?茶當中究竟蘊含這什么?等問題,這是本很好的入門書。說他是入門,因為,有那么一幢大樓存在著,無論你從哪個門進去,最終要追求的是同一個東西。
  •   日本人情感表達的很細膩,值得喜歡茶文化的人閱讀。
  •   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借助茶來闡述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茶和花的敬畏之心,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逐一流露..愛茶的人必看的一本書
  •   這本書誕生于特定的時代,現(xiàn)在看它,覺得畢竟粗疏了。
  •   圖書很好,可以購買.
  •   適合品茶的時候閱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