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季羨林 頁數(shù):129
Tag標簽:無
前言
小學和中學,前后共有十幾年,都是在濟南上的,除了在一些短文里涉及一點以外,系統(tǒng)的陳述尚付闕如。這似乎是一件須加以彌補的憾事。我現(xiàn)在就來做這件事。
內(nèi)容概要
《我的小學和中學》,是作者對自己小學和中學生活的回憶,2002年在《文史哲》雜志發(fā)表時,被分為兩篇,分別冠名為《我的小學和中學》與《我的高中》,現(xiàn)合為一篇,恢復原貌。另加《故鄉(xiāng)行》一文,是作者2001年回故鄉(xiāng)臨清所作。
作者簡介
季羨林生于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fā)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shù)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chuàng)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后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領(lǐng)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nèi)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書籍目錄
我的小學和中學 小引 回憶一師附小 回憶新育小學 回憶正誼中學 回憶北園山大附中 回憶濟南高中 結(jié)語我的中學時代 一 初中時期 二 高中時代故鄉(xiāng)行 楔子 在車廂中 盛大的歡迎 官莊掃墓 臨清的宴會 祝壽大會 祝壽晚會 環(huán)游臨清市 發(fā)思古之幽情
章節(jié)摘錄
回憶一師附小學校全名應(yīng)該是山東省立第一師范附屬小學。我于1917年陰歷年時分從老家山東清平(現(xiàn)劃歸臨清市)到了濟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這一年,念了幾個月的私塾,地點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師附小。地點在南城門內(nèi)升官街西頭。所謂“升官街”,與升官發(fā)財毫無關(guān)系。“官”是“棺”的同音字,這一條街上棺材鋪林立。大家忌諱這個“棺”字,所以改謂升官街,禮也。附小好像是沒有校長,由一師校長兼任。當時的一師校長是王土棟,字祝晨,綽號“王大?!?。他是山東教育界的著名人物。民國一創(chuàng)建,他就是活躍的積極分子,擔任過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為山東教育界的元老,在學界享有盛譽。當時,一師和一中并稱,都是山東省立重要的學校,因此,一師校長也是一個重要的職位。在一個七八歲的小學生眼中,校長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運真正會捉弄人,在16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到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來教書,王祝晨老師也在這里教歷史,我們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師方面,在一師附小時,他根本不會知道我這樣一個小學生,他對此事,決不會有什么感觸。而在我呢,情況卻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對他執(zhí)弟子禮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樂。我大概在一師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兩年,因為在我的記憶中換過一次教室,足見我在那里升過一次級。至于教學的情況,老師的情況,則一概記不起來了。唯一的殘留在記憶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認識了一個“盔”字,也并不是在國文課堂上,而是在手工課堂上。老師教我們用紙折疊東西,其中有一個頭盔,知道我們不會寫這個字,所以用粉筆寫在黑板上。這事情發(fā)生在一間大而長的教室中,室中光線不好,有點黯淡,學生人數(shù)不少。教員寫完了這個字以后,回頭看學生,戴著近視眼鏡的臉上,有一絲笑容。我在記憶里深挖,再深挖,實在挖不出多少東西來。學校的整個建筑,一團模糊。教室的情況,如云似霧。教師的名字,一個也記不住。學習的情況,如海上三山,糊里糊涂??傊且稽c具體的影像也沒有。我只記得,李長之是我的同班。因為他后來成了名人,所以才記得清楚,當時對他的印象也是模糊不清的。最奇怪的是,我記得了一個叫卞蘊珩的同學。他大概是長得非常漂亮,行為也極瀟灑。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說,男女外表的美丑,他們是不關(guān)心的??刹恢獮槭裁矗揖褂涀×吮逄N珩,只是這個名字我就覺得美妙無比。此人后來再沒有見過。對我來說,他成為一條神龍。此外,關(guān)于我自己,還能回憶起幾件小事。首先,我做過一次生意。我住在南關(guān)佛山街,走到西頭,過馬路就是正覺寺街。街東頭有一個地方,叫新橋。這里有一所炒賣五香花生米的小鋪子。鋪子雖小,名氣卻極大。這里的五香花生米(濟南俗稱長果仁)又咸又香,遠近馳名。我經(jīng)常到這里來買。我上一師附小,一出佛山街就是新橋,可以稱為順路。有一天,不知為什么,我忽發(fā)奇想,用自己從早點費中積攢起來的一些小制錢(中間有四方孔的銅幣)買了半斤五香長果仁,再用紙分包成若干包,帶到學校里向小同學兜售,他們都震于新橋花生米的大名,紛紛搶購,結(jié)果我賺了一些小制錢,嘗到做買賣的甜頭,偷偷向我家的阿姨王媽報告。這樣大概做了幾次。我可真沒有想到,自己在七八歲時竟顯露出來了做生意的“天才”。可惜我以后“誤”入“歧途”,“天才”沒有得到發(fā)展。否則,如果我投筆從賈,說不定我早已成為一個大款,揮金如土,不像現(xiàn)在這樣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斤斤計算了。我是一個被埋沒了的“天才”。還有一件小事,就是滾鐵圈。我一閉眼,仿佛就能看到一個八歲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彎成鉤的鐵條,推著一個鐵圈,在升官街上從東向西飛跑,耳中仿佛還能聽到鐵圈在青石板路上滾動的聲音。這就是我自己。有一陣子,我迷上了滾鐵圈這種活動。在南門內(nèi)外的大街上沒法推滾,因為車馬行人,喧鬧擁擠。一轉(zhuǎn)入升官街,車少人稀,英雄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我用不著拐彎,一氣就推到附小的大門。然而,世事多變,風云突起。為了一件沒有法子說是大是小的、說起來簡直是滑稽的事兒,我離開了一師附小,轉(zhuǎn)了學。原來,當時正是“五四”運動風起云涌的時候,而一師校長王祝晨是新派人物,立即起來響應(yīng),改文言為白話。忘記了是哪個書局出版的國文教科書中選了一篇名傳世界的童話《阿拉伯的駱駝》,內(nèi)容講的是:在沙漠大風暴中,主人躲進自己搭起來的帳篷,而把駱駝留在帳外。駱駝忍受不住風沙之苦,哀告主人說:“只讓我把頭放進帳篷行不行?”主人答應(yīng)了。過了一會兒,駱駝又哀告說:“讓我把前身放進去行不行?”主人又答應(yīng)了。又過了一會兒,駱駝又哀告說:“讓我全身都進去行不行?”主人答應(yīng)后,自己卻被駱駝擠出了帳篷。童話的意義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天有不測風云,這篇課文竟讓叔父看到了。他大為驚詫,高聲說:“駱駝怎么能說話呢!荒唐!荒唐!轉(zhuǎn)學!轉(zhuǎn)學!”于是我立即轉(zhuǎn)了學。從此一師附小只留在我的記憶中了。2002年2月28日
后記
七八年前,我還能每天跑一趟大圖書館,現(xiàn)在卻是辦不到了,腿腳已經(jīng)不行了,我腦袋里還留有不少科學研究的問題,要同那些稀奇古怪的死文字拼命,實際上,腦筋卻不夠用了,只希望青年人繼續(xù)做下去了??偠灾?,要想滿足自己寫作的欲望,只能選取比較輕松的題目,寫一些散文、隨筆之類的文章,對小學和中學的回憶正屬于這一類,這可以說是天作之合,我只有順應(yīng)天意了。蘇東坡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時間是一種無始無終,永遠不停地前進的東西,過去了一秒,就永遠過去了,雖有翻天覆地的手段也是拉不回來的。東坡的“再少”是指精神上的,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有具體的經(jīng)驗。在我寫這十年回憶的時候,我確實感覺到,自己是“再少”了十年。僅僅這一點,就值得自己大大地欣慰了。
編輯推薦
《我的小學和中學》編輯推薦: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專家、佛學家、印度學家、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專家,作家,在佛經(jīng)語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眾多領(lǐng)域,成果豐碩,著作等身,是國內(nèi)少數(shù)幾位被譽為“學術(shù)大師”的學者之一。同季老的學術(shù)成就相比,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很容易被忽略。其實季老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直伴隨著他的學問,是他學問生命的另一種形態(tài)。季老的文章,尤其是散文,文筆清新、平實又飽含深情。在《我的小學和中學》里,季老將小學和中學的經(jīng)歷寫完,仿佛又回到七八十年前去,重歷當時的喜怒哀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