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清】吳承志 頁數(shù):371 譯者:羅凌 校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橫陽札記》是晚清學(xué)者吳承志的讀書札記,貫徹了吳氏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治學(xué)原則。吳氏精通小學(xué),一字一理,以文字、音韻、訓(xùn)詁會通箋注,同時旁征博引,臚列大量內(nèi)證、外證文獻材料,窮源竟委,并充分考慮原文獻體例,予以周密詮解。故結(jié)論大多周詳精審,讀之曉暢明白。如其釋“去發(fā)”為“克殷”,糾正俞樾為“太子發(fā)”的解釋,當為順解;釋“公明宣”當為“公明儀”,“潢池”當為“漢地”之類,俱精確翔。吳氏又受西學(xué)東漸學(xué)風(fēng)影響,視野開闊,故無清末腐儒之迂酸。其能聯(lián)系歷史現(xiàn)實,縱橫捭闔,以史為鑒,以時參照。
本次校注以廣文書局據(jù)《求恕齋叢書》影印之本為底本點讀,檢查相關(guān)文獻文本進行精校。校注中盡可能復(fù)查引書原文文獻出校,并對其間生澀字詞以及文史常識予以簡明注釋,以便于現(xiàn)今學(xué)子習(xí)讀。
作者簡介
吳承志(1844-1917),字祁甫,杭州人。師從清末經(jīng)學(xué)大師俞樾,專精于經(jīng)史之學(xué)。光緒二年(1876)中舉,多致力于學(xué)問,終老于平陽嶺門,民國《平陽縣志》有傳。著述另有《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補正》二卷等。
書籍目錄
校注說明
序(劉承幹)
《橫陽札記》卷之一
《子夏易傳》
乾、坤《文言》不同例
元,善之長也,共養(yǎng)三德為善
鄭《易》合《彖》、《象》於經(jīng)
序《彖》、《繫》、《象》、《說卦》、《文言》
《序卦》
《序卦》、《說卦》、《雜卦》
易一名而含三義
《易》之序也
《易》者,象也
彖者,材也
《古雜易》
大小戴《記》引《易》逸文
《舜典》
《甘誓》
沿于江海,達於淮泗
言“過”言“會”者,皆是水名
《允征》“篚厥玄黃”
《盤庚》三篇
“惟三月哉王魄”四十八字
《金縢》
《酒誥》
受德
《去發(fā)》
《橫陽札記》卷之二
《太戊》四篇、《伊陟》、《仲丁》、《太誓》三篇
《太誓》司馬遷、劉歆異說
伏生得二十九篇
《尚書》古文,經(jīng)五十七篇
《古文尚書》得多十六篇
逸十六篇
鄭君所據(jù)逸十六篇無《周官》
大小夏侯經(jīng)二十九卷
《古文尚書》逸篇
《豐刑》
《月采》
《洛誥傳》“自《大誓》就《召誥》而盛於《洛誥》”
《書大傳?略說》
《汩作》
《尚書序》
《歐陽經(jīng)》三十一卷
今文無《序》,增入《大誓》
佚《尚書》百篇,《禮》三百
賈逵《別録》
若德明哉!湯任父言卑應(yīng)言
王曰封,唯曰若圭璧
《總德》
《禹誓》
《橫陽札記》卷之三
《韓詩?商頌》章句
《詩序》
《毛詩》
誕先登於岸
其追其貊
“價人維藩”六句
密人不恭
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橫陽札記》卷之四
臣妾,聚斂疏材
四曰藪牧
生材、學(xué)藝、世事、服事
宅田、官田
先妣
《檀弓》“駒王”釋
《王制》九州疆域
君臣未嘗相弒
六天
象敖
泰折泰昭埋少牢
學(xué)學(xué)半
春王正月
屯固比入
《左傳》引《康誥》
師出以律,否臧,兇
莫敖
子大叔為令正,以爲請
楚左尹王子勝語
夫椒
公羊高
嚴彭祖《公羊春秋》、尹更始《穀梁春秋》
《橫陽札記》卷之五
《爾雅》
十藪九藪
比肩獸
郭璞《爾雅?釋獸篇》“豹文鼮鼠”注
《橫陽札記》卷之六
千乘之國
出納之吝
北宮黝似子夏
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夫里之布
我伐用張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解
發(fā)政施仁
磯
《孟子》逸文後考
《橫陽札記》卷之七
一、二、三
“夏”字古文
釋“志”
駁沈氏濤《隨筆》論許書二則
詹瓦甈
張參所見漢魏石經(jīng)遺字與洪適所得,互有詳略
帝堯所治九州地頃數(shù)
《玉篇》字
《廣韻》“鼮”字注
縣車束馬
白翟之地西河
方舟設(shè)泭,乘桴濟河,至於石枕
有革車八百乘
闕為深溝於商、魯之閒
二百人為卒,二千人為旅
路、洛泉、徐浦
元首曰末
釋“縣”
三伯一長曰佐,三佐一長曰右,三右一長曰正,三正一長曰卿
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後曰“敦”,左右一卒曰“閭”,四卒成衛(wèi)曰“伯”
《武成》、《世俘》
《周書》七十篇
《周書》七十解
《周書》佚篇
《周書序》
《古文尚書》所刪逸篇
公明宣
《橫陽札記》卷之八
秦始皇廟
《封禪書》引《周官》
《蒙恬列傳》
周公奔楚
楚居丹陽
《田單傳贊》
“列傳”次第
李、趙才略不同
項王
《橫陽札記》卷之九
芮伯師伯
《漢書?地理志》提封頃數(shù)
尋陽九江屬荊州
《漢書?藝文》卷次部目與本《志》不符
《六弢》
有録無書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入劉向《稽疑》一篇
《周官經(jīng)》六篇注
《史籀》十五篇注
臣復(fù)續(xù)揚雄作十三章
《七略》、《別録》、《漢書?藝文志》雜校
《家語》
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
《山海經(jīng)》十三篇《海內(nèi)經(jīng)》《五藏山經(jīng)》里、向
《漢書?司馬相如傳》“蔥極”注正誤
申屠嘉、夏侯勝、師丹議具本書省録
黃城
吳越改元
狗車木馬
溺水
《橫陽札記》卷之十
同甲十萬,車五千乘
孤竹
三日出竟五日而反五日出竟十日而反輕重毋過二旬
禽艾
距年、豎年、相年
熊麗
繄?zhí)?br /> 《荀子》
楊倞
《鬼谷子》
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釋月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以《心部》“儇”篆解“從心晨聲,讀若絹”之例推之,本字當作“圓”,《口部》“圓”篆解云:“規(guī)也。從口肙聲。”“圓”為“規(guī)”名,古人畫地制方,多用規(guī)法?!秶Z,周語》:“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韋昭解云:“言規(guī)畫而有之。”規(guī)所以制圓,地形不能正方,四邊俱有圓面,畫法須絕方補短,以圓而變同積方面,故兼用規(guī)制?!对姟ど添灐らL發(fā)篇》“幅隕既長”,毛公《傳》曰:“幅,廣也。隕,均也?!编嵕豆{》云:“隕,當作圓,圓謂周也。”圓周即規(guī)徑矣?!渡胶=?jīng),西北東中四山經(jīng)》亦多言廣員或百里、或二百、三百里,惟“太華之山”“廣十里”,不言“員”,上有“削成而四方”之文,此“十里”為方徑,余皆依圓徑置算?!秶Z·越語》:“句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薄斑\”從《說文·見部》“覬yun”篆解“從見員聲”之例通讀,亦“員”借文。韋彼解云“東西為廣,南北為運”,“廣”有“橫”讀,可配合東西,“運”無從訓(xùn),不得衍人南北。“運”本讀必為“員”,如《山海經(jīng)》例以周徑計里,此皆古規(guī)法用圓率之證也。圓名由規(guī)制立,規(guī)徑有大小,不能限以千里,因有宇縣之圓,有州縣之圓。宇縣之圓為九州島之大圓,李善注《魏都賦》引尹更始《谷梁章句》①云:“天子以千里為寰。”千里乃一州之徑,此大圓中分出之界線,圓算術(shù)所謂方內(nèi)容函之圓徑,即規(guī)制甸服之本圓,其外八州,各配一圓,或從方法稱八方?!锻踔啤罚骸疤熳又h內(nèi),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薄扒Ю镏?,設(shè)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后泛稱地方長官。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笨h內(nèi)徑千里,居九州島之一,本州島變方稱圓,八州應(yīng)亦如之。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敷贊圣旨,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 獎③摹段男牡颀垺ば蛑尽?/pre>編輯推薦
《清人經(jīng)史遺珠叢編:橫陽札記》堪稱清人讀書的筆記的上乘之作。吳承志師從清末經(jīng)學(xué)大師俞樾,專精于經(jīng)史之學(xué),尤精小學(xué)。《橫陽札記》是其多年的讀書札記,其讀經(jīng)典之要義,是今人必讀之書。名人推薦
敷贊圣旨,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 ——劉勰《文心雕龍·序志》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