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12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銘銘 頁數:366
Tag標簽:無
前言
幾個月以前,“新世紀學人文存”出版者約我從已發(fā)表的論文中編選一部“自選集”,我接受了這項稿約。在為時不太長久的歲月里,我從事了一些研究,發(fā)表了一些文章,現在有這樣的機會來回顧和反思自己,實在是難得的事。不過,我私底下對編選這部文集也感到了一種不安。盡管我和我的同齡人在現實生活經歷的意義上,都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時間資本”,但在學術上我們卻又屬于一個剛剛開始的年代。身為一位年齡在世紀轉折時代剛接近不惑之年的人,輕易地給自己一個諸如“新世紀學人”之類的時代性定位,恐怕不無問題,甚至可能頗顯自戀。在一年以前反觀自身,我或許還能給自己一個比較明確的定位。但在被人們稱為“新千年開端”的時刻來回顧我的學術歷程,卻讓我覺得自己無非是一個不確定的歷史時刻的產物,因而有著深刻的自我定位困境?! ≡谧晕叶ㄎ焕Ь持袑懗龅哪切┱撝?,自然而然地表達著這種困境。我是從80年代后期才開始發(fā)表一些譯文和述評的,90年代初期開始,我逐步進入獨立研究和寫作的階段。從大學算起,我踏入大學門檻大略只有20年,而從發(fā)表第一篇學術論文算起,我從事獨立學術研究的時間只有14年。
內容概要
作為新時期思想文化學術的一個總結性工程《跨世紀學人文存》問世后,受到美術界和讀者們的重視和歡迎。接續(xù)前思,整理編輯近年學界新成果,感到大美紛然,目不暇給。初輯9種,科學與人文兼收,精思與沉潛并重,而主脈不變,在乎平實而富有建設性的研究。9種圖書與新世紀同時來臨,亦將與新世紀同行,故名之曰《新世紀學人文存》。
作者簡介
王銘銘,196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81年就讀于廈門大學,1987年赴倫敦大學東方非洲學院學習社會人類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曾任職于倫敦城市大學、愛丁堡大學;1994年以來服務于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與任該所教授,其間兼任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訪問教授、民族學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會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漢學人類學理論,地域研究、民間象征與儀式,文化研究等,至今已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1997)、《文化格局與人的表述》(1997)、《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利》(1998)、《逝去的繁榮》(1999)、《社會人類學》(2000)等專著,并主編《鄉(xiāng)土社會的秩序、權威與公正》(1997)、《象征與社會》(1997)等論文集。
書籍目錄
自序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 ——以人類學為中心的思考民族與國家 ——從吳文藻的早期論述出發(fā)宗族、社會與國家 ——對弗里德曼理論的再思考現代的自省 ——田野工作與理論對話教育空間的現代性與民間觀念 ——閩臺三村初等教育的歷史軌跡現代場景中的靈驗“遺產” ——圍繞一個村神及其儀式的考察地方政治與傳統(tǒng)的再創(chuàng)造 ——福建溪村祠堂議事活動的考察危亡與超生 ——1896年中國東南沿海的超度儀式過去十年文化研究的內在困境 ——對有關論述的質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史詩 ——民間文化研究與多元史觀的建構他者的意義 ——論現代人類學的“后現代性”主要著述一覽表
章節(jié)摘錄
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以人類學為中心的思考 一 引論 1996年以來,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筆者針對“中外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研究比較”這一主題展開一項理論研究。本文報告這一研究項目的主要成果,試圖論述人類學(特別是社會或文化人類學)在中國產生變異的緣由。這里有必要預先說明,人類學依據國家不同而產生認識論和學科特征變異的過程,通常被界定為“本土化”(如中國情景中的“中國化”)的過程。本文選擇考察中西現代人類學傳統(tǒng)形成的總體歷史進程及其問題,主要論述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70年代(即世界規(guī)模的“冷戰(zhàn)”結束)這一段光陰里人類學在西方和中國走過的不同道路。中國人類學發(fā)展的獨特道路,也可以被稱為“本土化”。但這里之所以要暫時撇開當今關于“本土化”的論爭,并非因為筆者沒有看到,針對學科“本土化”的概念和實踐展開的論述,都應對于它們的現時性有所關照,而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論爭有著它們的歷史根源,而對于歷史的考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有關學科發(fā)展未來走向的清醒認識?! ?/pre>編輯推薦
《新世紀學人文庫·學人文存:王銘銘自選集》在自我定位困境中寫出的那些論著,自然而然地表達著這種困境。我是從80年代后期才開始發(fā)表一些譯文和述評的,90年代初期開始,我逐步進入獨立研究和寫作的階段。從大學算起,我踏入大學門檻大略只有20年,而從發(fā)表第一篇學術論文算起,我從事獨立學術研究的時間只有14年。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