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羅伯特·所羅門 頁數:469 字數:400000 譯者:張卜天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哲學的入門讀物,可以作為高校哲學導論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作者不像一般哲學導論著作那樣按照事件發(fā)生的順序羅列哲學史上的一些觀點,而是完全把讀者當成一點都不了解哲學,按照一些大問題來組織材料的。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讀者引入哲學的殿堂,使得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熟悉哲學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觀點,而且很可能會對許多問題重新進行審視,真正享受思考的樂趣?! 「与y能可貴的是,這本書還加了幾篇附錄,生動地講解怎樣寫哲學,哲學的規(guī)范、文體、風格是什么,以及一些基本的邏輯常識,這對學術寫作的規(guī)范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_伯特·所羅門教授,尤以擅長授課和寫作清晰曉暢著稱,難怪本書寫得如此善解人意,敘述如此生動,特別吸引人,字里行間都透出為普通讀者的考慮。
作者簡介
羅伯特·所羅門(Robert C.Solomon1942-2007),是世界著名的哲學教師和講演者。他目前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Quincy Lee一百周年紀念教授和杰出授課教授。他在密歇根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并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執(zhí)教。他出版過四十多本著作,其中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哲學的主題 致教師 致謝 導言 做哲學 避免時髦詞語和言之無物 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的兩條重要特征 概念與概念框架 邏輯準備 演繹 歸納 對論證進行批判 篇末問題 參考書目與閱讀建議 第一章 哲學問題 哲學問題 開篇問題 參考書目與閱讀建議 第二章 生活的意義 開篇問題 意義的意義 生活的各種意義 篇末問題 參考書目與閱讀建議 第三章 上帝 開篇問題 信仰上帝 男女眾神 西方關于上帝的傳統(tǒng)觀念 惡的問題 信仰與理性:信仰的方式 理解你的信仰 篇末問題 參考書目與閱讀建議 第四章 實在的本性 開篇問題 真實的世界 什么是最真實的? 最初的形而上學家 早期關于實在的非物理看法 柏拉圖的“形式”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心靈與形而上學 唯心論 目的論 形而上學與日常世界 篇末問題 參考書目與閱讀建議 第五章 真理的追尋 開篇問題 什么是真的? 真理的兩種類型 唯理論與經驗論 知識的預設 懷疑論 知識、真理與科學 真理的本性 合理性 主觀真理與相對主義問題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第六章 自我 開篇問題 本質自我 自我是身體,自我是意識 自我及其情感 心一身問題 自我是一種選擇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第七章 自由 開篇問題 自由與好的生活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第八章 道德和好的生活 開篇問題 好的生活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 道德和道德理論 義務論道德 后果論理論 亞里士多德和美德倫理學 道德——相對的還是絕對的? 尼采和對道德的攻擊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九章 正義和好的社會 開篇問題 道德與社會 社會的性質 該由誰來統(tǒng)治?——合法性問題 無政府主義、自由市場以及對政府的需要 什么是正義? 平等的意義 正義的起源與社會契約 權利和自我的概念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第十章 哲學、性、種族和文化 開篇問題 擴展哲學的“教規(guī)” 超越“西方傳統(tǒng)” 其他文化,其他哲學 性政治:女權主義哲學的興起 黑人哲學的復興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第十一章 美 開篇問題 美與真 欣賞悲劇 關于品味的爭論 藝術、倫理與宗教 大眾文化美學與日常生活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附錄一 寫作哲學 開篇問題 寫好哲學的規(guī)則 間接風格附錄二 演繹邏輯有效的論證形式附錄三 常見的非形式謬誤 “非形式”謬誤術語表中文版第二版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我們的哲學體系和哲學觀點的基本單元被稱為概念。概念賦予經驗以形式,并使明確表達成為可能。甚至在我們試圖說清楚自己的觀點之前,概念就已經使我們可能去認識世界中的事物了。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或聽到具體的人或物,而不是像透過一個焦距沒有對準的攝影機那樣看到一團模糊的世界,就是因為依靠了概念。除了規(guī)定我們經驗的形式,概念還能把我們的經驗組織起來。概念罕有孤立存在的情況,它們實際上總是要組成一個概念框架。下面是一個關于概念的例子:當我們還是孩童時,我們學會了把某種東西叫作狗,于是獲得了“狗”這個概念。起初,我們使用起概念來很笨拙,我們會把任何有四條腿的東西都叫作“狗”,比如貓、牛、馬等。但隨后父母糾正了我們,我們于是學會了更加精確地使用概念,先是學會了把狗與貓、牛、馬區(qū)分開,然后又學會了把它與狼和豺區(qū)分開。這樣我們就擁有了“狗”這個概念,我們可以辨認出狗,也可以談論狗,甚至即使沒有狗出現,我們也能對狗進行思考和想像,并且可以談論對一般的狗的看法。我們還可以通過學習以及辨認狗的不同種類——比如辨別兇惡的狗和溫順的狗——而把概念精致化。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概念在實踐上具有無可置疑的重要性,因為正是概念告訴了我們應當怎樣去行動,什么時候奔跑,以及什么時候禮尚往來等。但“狗”這個概念也成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的一部分——一個狗在其中不無重要的世界,一個劃分成狗與非狗的世界,一個可以思考狗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之間有什么區(qū)別的世界。(古代哲學中有一股很大的思潮就被稱為“犬儒主義”,該詞取自“狗”的希臘詞。)犬儒派通過過一種苦行的貧窮的生活而獲得了這一名聲,在其同時代人看來,他們的生活比“狗的生活”好不了多少。某些概念有著非常具體的對象,比如“狗”這個概念就是這樣。由于這些具體概念來源于經驗,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們稱為經驗概念。我們已經看到,“經驗的”(empirical)一詞指向經驗(比如說,知道狗的不同種類和行為),我們還會多次看到,empiri這一詞根意味著與經驗有某種聯系。通過經驗概念,世界開始變得對我們有意義了。我們借助于經驗概念把世界分成了可以區(qū)分的各個部分,學會了怎樣與之打交道,發(fā)展了我們談論、理解和解釋它的能力,學習和談論關于它的更多情況。除了這些具體概念以外,我們還要使用一些更為抽象的概念,它們的對象無法觸及或經驗到,因此無法對其進行簡單定義。這些概念被稱為先驗概念,因為它們在概念上是先于經驗概念的?!皵怠边@個概念便是一例。無論數對于我們關于經驗的討論是多么的重要,算術概念并不是經驗概念。雖然數學家談論“無理數”的概念,但這個概念卻無法對應我們日常經驗中的任何一樣東西。要想理解這一概念需要具備許多數學知識,因為與大多數概念類似,這個概念僅能在一個由其他抽象概念所組成的系統(tǒng)中進行定義。較之“狗”這個經驗概念,“數”這一先驗概念引發(fā)了困難得多的問題。一般來說,哲學所關注的其實正是這些最困難的概念。由于哲學概念是抽象的,它們的含義可能會為各種不同的意見留有廣闊的余地,比如“好人”的概念和“好的生活”的概念似乎對于不同的人有著非常不同的含義。因此,“上帝”的概念導致了巨大的困難。事實上,這種困難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宗教會拒絕對上帝做出定義,甚至會拒絕給他(并不總是“他”)一個名字。在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和伊斯蘭教傳統(tǒng)中,上帝這一概念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甚至在《圣經》中也是如此。然而,一旦我們開始思考其他某些上帝概念,比如希臘關于宙斯和阿波羅的概念,印度教關于毗濕奴和濕婆的概念,或者把上帝等同于宇宙整體、某種生命力?或被一個人當作自己“生命的終極關切”的無論什么東西的某些現代概念,你可以看到,僅就這個語詞達成一致還不能解決最困難的問題:上帝是什么樣子?我們能夠期待他什么?信仰他是什么意思?我們的上帝概念是什么?“自由”這一概念是特別困難的。有些人認為,自由就是能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自由僅僅在社會允許范圍之內才是有意義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自由”就已經是非此即彼了。語詞及其含義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進行解釋正是哲學的工作。但這并不是說,我們的意見分歧僅僅是針對一個詞的含義。我們所無法達成一致的是概念,而概念又反過來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自我”的概念也與此類似。在純粹語法的意義上,“自我”一詞僅僅是指某個人,比如當我說“我向院長毛遂自薦”時指的就是我本人。但什么是這個自我?它并沒有被這個僅僅有所指的詞所定義。我的自我指的是就是我嗎?是正在說話的聲音嗎?還是指整個一個人?它是否包含關于我的每一樣瑣碎的、無關緊要的事實(比如我今天早上忘了刷牙)?它指的是某種本質性的事實(比如我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嗎?我的自我是一種靈魂嗎?抑或是一種社會建構,它無法用單個的人來定義,而必須用我的社會和我在其中的特定角色來定義?“真理”的概念是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真理就是“事物真實存在的方式嗎”?它依賴于我們相信什么以及對如何才算是相信的規(guī)定嗎?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我們都被自己有限的世界觀限制住了,以致無法超出自己語言的概念和有限的經驗來看世界?在所有概念當中,最為抽象和最有爭議的不是那些我們用來把世界劃分成為可以理解的各個部分的概念,而是那些我們試圖用來理解世界之整體含義的大概念。宗教是傳達這種整體理解的傳統(tǒng)渠道。但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是為了這個最終的目的,宗教已經受到了來自科學、藝術、法律、政治和哲學的挑戰(zhàn)。這些包容一切的圖景和視角是我們最終的概念框架,即我們用來“框定”和組織所有其他更為具體的概念的那些最抽象的概念?!案拍羁蚣堋边@一術語強調了概念的重要性,它對于明確表達那些構成大多數哲學的概念是重要的。然而從一種更具實踐性的眼光來看,所謂“概念框架”也可以被當作一套價值和一種審視生活的方式,或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被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把側重點放在政治與社會,那么這種東西可被稱為意識形態(tài)——一套關于社會本質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政治角色的觀念。但一種意識形態(tài)也同樣依賴于概念,所以它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一種概念框架;如果把側重點更多地轉向歷史角度,我們會發(fā)現,歷史學家們有時把同一種東西稱為思想氣候;如果我們把側重點從賦予世界以形式的概念移開,而去強調由這種東西所得出的對世界的看法,那么我們可以用一個通俗的哲學術語——世界觀(它經常被寫成德文的形式Weltanschauung,因為有幾位德國哲學家曾經在上個世紀?指19世紀?頻繁地使用這個詞)來表達。然而不論我們所使用的是哪一個術語,側重的是哪一點,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擁有這些觀點了,通過它們,我們不僅把世界條理化了,而且還規(guī)定了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在哲學中明確表達它們時,我們并非只是在創(chuàng)造一種思想的任意結構,而是在明確和澄清我們業(yè)已相信的東西,從而更加清楚自己的思想,能夠為之辯護,在必要的時候有能力改變它們。通常,我們的概念框架、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思想氣候或者世界觀都會被想當然地用作我們做其他工作的理智基礎。然而有的時候,檢查一下基礎、仔細審察一下我們通常認為的理所當然的事情是必要的。如果我們計劃建造一座房屋,認真考察一下地基是個不錯的想法,特別是當有什么東西好像出了毛病時就更是如此,比如土過于松軟,地點位于易發(fā)生地震的斷層處等。我們的概念框架也是這樣。一旦我們去檢查它們,它們就有可能顯得十分軟弱或畸形,甚至有可能馬上坍塌下來,任何切中核心的問題或者反對者的進攻都有可能使它垮掉。比如在大學新生中,這種經歷屢見不鮮:他們帶著某些一直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宗教、道德、政治和個人的觀點(他們從未對這些觀點進行過質疑或辯護)入了學,隨后碰到了某個人(這個人可能是一位室友、老師或學友),緊接著,這些自己從小到大都堅信不疑的觀點陷入了一片混亂。那些尚未做好理智準備的學生可能會發(fā)現,他們對許多想法不再像以前那樣有把握了,于是便開始進行防御。在此過程中,他們甚至會感到自己受到了侵犯,經常會為某件事情爭論不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經歷了一些哲學思考之后,這些學生又會對他們相信什么以及為什么要相信重新明確起來。在基礎被考察之前,它可能已經相當虛弱甚至近于崩潰了,然而一旦他們看清了自己所處的位置,便會把空隙填補堅實,使自己免于不期而遇的思想地震的侵襲,并能以一種更為堅定的自信重塑自己的信念。當然,你有可能會發(fā)現自己正在使用著兩種甚至多種概念框架。例如,一種是學校里的科學框架,一種是周末的享樂主義(或快樂主義)框架,還有一種是周日早晨的宗教框架。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些不同的框架應當怎樣聯系在一起呢?哪種是最重要的?它們果真互不相容嗎?要想生活得一致,我們難道不是必須要把所有這些信念全都統(tǒng)一起來嗎?說到底,對概念和概念框架的理解之所以如此重要和有價值,是因為我們在對它們進行理解的同時就是在進行著創(chuàng)造,從而豐富、發(fā)展和鞏固它們,賦予我們的日常生活以新的意義和清晰性。有風格地做哲學一種哲學的質量取決于它所提出的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徹底性、觀念之間相互聯系的嚴密性,以及整套看法留給讀者的印象的鮮活程度。哲學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想法與他們的大多數同時代人(以及經常與他們進行交談的其他哲學家)并無很大區(qū)別,但他們之所以會成為大哲學家,是因為他們雄辯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出色地為之做了辯護,并把它們組織到一起,建成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同時也是很艱深的)大廈。哲學首先是明確表達和論證,但哲學也是有風格地進行明確表達和論證。從本質上講,任何一種哲學、哲學中的每一篇文章或每一本著作都是在為某種觀點提出充分的理由。這就是為什么哲學訓練會對將來從事法律、政治、商業(yè)或幾乎任何一門職業(yè)的學生如此有價值的原因,除非明確表達和論證對這門職業(yè)無關緊要。然而,并不旨在為某些特定的聽眾(即使他們只是你的室友或哲學老師)提供充分理由的脫節(jié)的表述和論證是沒有意義或目標的。哲學應當有說服力,也就是說,除了表現出批判性的思考和顯示智慧以外,哲學作品還應當風趣、機智、有戲劇性甚至是誘惑性。哲學要以絕非平凡的方式得出平凡的觀點。不過無論是剛入校的一年級哲學學生的穩(wěn)妥思考,還是厚達幾百頁的大哲學家的經典文本,哲學活動本身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力圖盡可能吸引人地明確表達和澄清自己關于世界的看法。你完全有可能參與其中,通過當一回哲學家來欣賞哲學。當你學完這門課的時候,你也將成為定義“西方”——也包括一點“非西方”——哲學世界的悠久傳統(tǒng)的一部分(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你的思想:沒有被明確表達的思想,就沒有東西可想或可寫。 批判性的思考:未經審察、批評、發(fā)展和論證的思想還不是哲學。你所能從哲學課上汲取的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就是批判性閱讀和思考的能力,在收集信息的同時還能對其思想進行細究的能力。 論證:哲學并不僅僅是陳述你的觀點,而且還要用論證對你的觀點提供支持,并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反駁。最好的哲學總是具有一種針鋒相對的形式。不要只是陳述,還要給出論證,預期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反對意見,盡早去反駁它們(“你可能會反駁說……但就這種說法,我想指出的是……”)。 問題:哲學不是由對這個或那個話題的隨隨便便的思考和論證所組成的,它是被一個問題,一個自己真正關注的問題激發(fā)出來的。死亡和生活的意義之所以會成為哲學問題,是因為——溫和地說——我們都關心生與死以及我們的生與死的問題。之所以會產生關于知識的問題,是因為有時某人會懷疑我們是否真正知道我們自認為知道的東西,自古以來,哲學家們一直在回應這種挑戰(zhàn)(比如,你怎么知道你現在沒有在做夢?或者,你怎么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五分鐘前隨著它的所有化石和古代遺跡,以及我們和我們所有過去的記憶一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哲學可能始于對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和世界的好奇,但它必須關注某一個問題。 想像:你的一連串合理的思想和論證也許可以算作哲學,但卻可能是死板無趣的。不要害怕使用比喻和類比。正如你將會看到的,某些最偉大的哲學家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既寫成了哲學文章,又寫成了詩。 風格:無論什么作品,只有當它具有一種生動的風格時,其可讀性才強。寫作好文章的規(guī)則固然適用于哲學,但悅人耳目——令人激動、有吸引力、富有魅力、有說服力——的規(guī)則也同樣適用。無論一種思想多么令人振奮,一則批評多么入木三分,如果它能伴著修辭和感人的筆觸表達出來,再輔以優(yōu)雅的起承轉合,其表達效果必然更佳。 也許蘇格拉底本來可以這樣說,“每個人都應當思考他的生活,因為至少有的時候這樣做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困境,使生活更加值得過”?但這樣一來,也許就沒有人會記住這句話了;他所采取的是另外一種說法,即“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千百年來,無數人都被這句話的大膽與直率所震懾,沒有人不贊同這種說法。然而,一則警句只是蘊涵了一種哲學,其本身并不是哲學。這句動人陳述所蘊涵的意義是什么呢?它的意義就是包含了他所有的思想、形象和論證的蘇格拉底的整個哲學。同樣,你的哲學也應當盡你所能去有力而優(yōu)雅地明確表達和論證你所相信的一切。關于哲學風格——以及如何進行哲學寫作——的更多討論,讀者可以參見附錄一。 ……
編輯推薦
中國著名哲學教授聯袂推薦!陳嘉映、靳希平、張祥龍、孫正聿、鄧曉芒。《大問題》是一部不難讀又正道的哲學入門書,張卜天的譯文也好,特別值得推薦?!洞髥栴}》確實是一本值得對哲學有興趣的人認真閱讀和思考的入門書,它平易近人而不故作艱深,但并不是不需要動腦筋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