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宣良 著
Tag標簽:無
前言
經(jīng)歷了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經(jīng)歷了原子彈轟炸廣島,經(jīng)歷了。“古拉格群島”、“文化大革命”等無可言狀的精神苦難,人類曾夢想21世紀將是一個和平發(fā)展的美好的世紀;然而沒有想到頭一年就發(fā)生了9.11這樣的恐怖襲擊。戰(zhàn)亂、暴動、屠殺仍然隨處可見。為什么會如此?原因當然多種多樣,然而,深刻的文化沖突不能不說是眾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目前,“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割據(jù)主義”的沖突無疑已給世界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前者企圖以強大軍事力量為后盾,強行推廣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以圖覆蓋甚至泯沒其他民族文化;后者則采取文化隔絕封閉的孤立政策,不惜以恐怖滅絕手段,維護其停滯與不變,并與一切和他們的看法相悖的力量拼死抗爭。隨著高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日益增強的武器殺傷力及其對自然生態(tài)無可挽回的破壞,這種沖突所帶來的災難還會越來越嚴重。目前,全世界的有識者都在考慮如何才能化解這一場有可能將人類引向毀滅的沖突。法國前總理米歇爾·羅卡爾(Michel Rocard)曾指出:策劃和平要比策劃戰(zhàn)爭困難得多。同樣,實行引向戰(zhàn)爭的“對抗”,也比實行引向和平的“對話”困難得多!事實告訴我們,“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割據(jù)主義”的“死硬派”,恐怕是很難對話,也不大可能“化干戈為玉帛”的。但是,希望仍在于兩者之間的、極其廣大的、不同層次的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人民。他們對文化沖突的遏制和對文化共存的自覺將決定世界的前程。西方已有學者提出必須在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之外,尋求另一種全球化,即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肮采辈皇恰叭诤稀保膊皇呛唵蔚暮推焦蔡?,而是各自保持并發(fā)揚自身的特點,相互依存,相互得益。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反對以一種文化打壓或覆蓋另一種文化,主張多種文化保持“共生”互利的狀態(tài),以收和平共處、相得益彰之效。多元文化共生的前提就是各民族對自身的文化有充分的自覺。
內容概要
在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中,伏爾泰對于中國文化的推崇,可以說是一個難得一見的景觀。但是,筆者認為,伏爾泰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自身存在著太多的偏差。具體地說,伏爾泰與一般的西方人一樣,缺乏對于中國文化本質的洞悉。 伏爾泰是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或者說,他是如何誤讀中國文化的,在看了本書之后,相信讀者會有一點了解。 伏爾泰窮盡一生精力孜孜追求的理想,就是將法國變成一個具有宗教寬容精神的國度,而在他看來,中國就是這樣的理想國的最優(yōu)秀的范例。這是我們理解伏爾泰為什么推崇中國文化的關鍵。讀者自然能夠明白伏爾泰對于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否有了真正的理解。如果僅僅就對待宗教本身的態(tài)度而言,我們可以說,伏爾泰對中國文化的描述,應該說還是中肯的。但是,如果我們將宗教視為一般而言的公共話語權力——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權力往往就是以宗教的形式存在——的話,我們對于中國文化,恐怕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了。尤其是與伏爾泰生活的時代對應著的中國前清時期,文字獄曾經(jīng)給中國的士人帶來巨大的恐懼。 盡管如此,伏爾泰對于中國文化的那種善意,仍然讓我們感動。我們應該有這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那樣的胸懷,以一種善意的寬容精神,來對待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包括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雖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對傳統(tǒng)采取那種抱殘守缺的態(tài)度。
作者簡介
陳宣良,1947年生于北京。1978年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在武漢大學法語系法國問題研究所工作,1984年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師從龐景仁先生攻讀博士學位,1987年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任教。1989年到法國定居至今。已出版的譯著主要有薩特《存在與虛無》、帕斯卡爾《外省通信》等,著作有《法國本體論哲學的演進》、《理性主義》、《死與道德》等,在《讀書》、《開放世代》等雜志發(fā)表文章若干。
書籍目錄
導論 為什么寫《伏爾泰與中國文化》——關于中學西漸 第一節(jié) 為什么寫《伏爾泰與中國文化》 以什么主題來寫《伏爾泰與中國文化》? 伏爾泰精神的核心 一種聯(lián)想 第二節(jié) 關于西學東漸與中學西漸 第三節(jié) 誤讀問題第一章 伏爾泰的生平和思想 第一節(jié) 伏爾泰的生平 第二節(jié) 伏爾泰的思想第二章 伏爾泰的歷史處境 第一節(jié) 兩種文明發(fā)展模式 第二節(jié) 伏爾泰時代的法國第三章 啟蒙運動 第一節(jié) 啟蒙的本質 第二節(jié) 啟蒙的歷史 作為基督教內省的啟蒙運動 一神教信仰的本質 啟蒙的兩個階段第四章 中國的發(fā)現(xiàn) 第一節(jié) 中國的發(fā)現(xiàn) 第二節(jié) 傳教士遭遇到的傳統(tǒng)中國第五章 讀《哲學通信》第六章 從《風俗論》看術爾泰的中國情結第七章 伏爾泰評說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和境遇第八章 伏爾泰看儒教第九章 文明如何戰(zhàn)勝野蠻第十章 寬容的力量第十一章 伏爾泰在中國結語附錄 思維的本質參考文獻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對于法國人來說,伏爾泰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他的雕像赫然站立在巴黎的萬圣殿一進門最顯著的位置上,與他相對而立的是盧梭。萬圣殿是法國歷史名人的公墓式紀念館。能夠進入萬圣殿的,都是對法國的歷史文化有著最杰出貢獻的人物,然而有雕像在其中的可實在并不多,更何況還是在大廳中。僅此也可見伏爾泰在法國人心目中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伏爾泰是代表著法蘭西現(xiàn)代民族精神的人物之一。雖然他的思想早已被超越,但我們也都知道,超越是一種揚棄,因此,作為最基本的價值的精神,已經(jīng)融入了現(xiàn)代人的精神之中。以中學西漸的主題來寫伏爾泰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我們是要說,在伏爾泰的思想形成的過程中,中國思想、中國文化或者中國精神給過他重要的營養(yǎng),甚至說,在他思想的形成過程中,中國的思想文化給過他關鍵性的影響——就如中國現(xiàn)代精神的形成過程中西方思想所起的那種作用——嗎?在我看來,問題似乎并不是如此簡單。在伏爾泰的整體的思想中,對于中國的知識所占的比重很少——雖然在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中,他關于中國的論述顯然屬于比較多的,而且,他對中國文化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此外,我們可以說,在伏爾泰的知識體系中出現(xiàn)了中國知識的時候,他的思想已經(jīng)大體成熟了,至少其思想中的基本原則、基本概念已然確定了。關于中國的那些知識,多半是作為他說明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引述的例證出現(xiàn)的。在他的中國知識體系中,他最看重的,是他認為中國文化中存在著的那種宗教寬容的態(tài)度,而他一生致力的,可以說就是提倡宗教寬容,進一步說,提倡思想自由——這本也是西方啟蒙時代的核心精神,是人本主義或者說人道主義概念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當然,以為中國的傳統(tǒng)精神就是一種精神或者話語方面的普遍的寬容精神,恐怕是一種太深刻的誤解。而且,在伏爾泰那里,用來證明在宗教寬容的精神下,人們仍然可以平和幸福地生活的例證是很多的,不僅有中國,還有當時的英國、古代的印度、日本、古伊斯蘭世界,尤其是古羅馬,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民族或者國家。然而,在所有這些例證中,伏爾泰確實對于中國文化更為推崇,他雖然不至于對中國文化的缺點不置一詞,但也的確只是淺涉即止,有時還要對一些非常明顯的缺失做一些辯解。
編輯推薦
《伏爾泰與中國文化(第2輯)》是中學西漸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