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哲學史(共4冊)

出版時間:2005-4  出版社:昆侖出版社  作者:朱伯崑  頁數(shù):225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為易學家,朱伯崑先生必然要論及“象數(shù)”;作為哲學史家,朱先生又必然重視“義理”。朱先生的代表作《易學哲學史》系統(tǒng)而深入地闡述了歷代易學家的象數(shù)義理,尤其對義理學派和象數(shù)學派的哲學研究用力頗深?! ∠髷?shù)與義理,是構(gòu)成《周易》的兩大要素,也是研究《周易》的兩大學派。歷代易學家對《周易》的研究態(tài)度和注釋方法上各有特色,總的來說可分為象數(shù)與義理兩派?!端膸烊珪偰俊穼⒁讓W分為兩派六宗,兩派指象數(shù)派、義理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實際上可歸屬于兩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歸

作者簡介

  朱伯昆,1923年9月生于河北省寧河縣。1951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至今?,F(xiàn)兼任國際易學聯(lián)合會會長,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馮友蘭學術(shù)研究會會長。主編《國際易學研究》。主要著作有:《易學哲學史》,《先秦倫理學概論》,《朱伯昆論著》等。

書籍目錄

第一卷《東方文化集成》編輯委員會《東方文化集成》總序前言第一編 先秦時期第一章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易說第一節(jié) 占筮和《周易》一 占筮和龜卜二 關(guān)于《周易》的編纂三 封象和封序中的邏輯思維四 卦艾辭中的世界觀第二節(jié) 關(guān)于《周易》的解說一 論《周易》中的占筮體例二 吉兇由人和天道無常說三 陰陽變易說第二章 《易偉》及其哲學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易傳》形成的年代一 《彖》、《象》、《文言》二 《系辭》三 《說卦》、《序卦》、《雜卦》第二節(jié) 《易傳》中的哲學問題一 論占筮的原則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本書的主題是敘述對周易原典的詮釋及由此形成的易學理論發(fā)展的歷史。內(nèi)容包括從先秦到清朝乾嘉時期。其中以闡明中國的宇宙論和本體論的世界觀及其思維方式為主要脈絡(luò)。本書從經(jīng)學史的視野闡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色,為中國哲學史的研究開拓一新的領(lǐng)域。

編輯推薦

  作為易學家,朱伯崑先生必然要論及“象數(shù)”;作為哲學史家,朱先生又必然重視“義理”。朱先生的代表作《易學哲學史》系統(tǒng)而深入地闡述了歷代易學家的象數(shù)義理,尤其對義理學派和象數(shù)學派的哲學研究用力頗深?! ∠髷?shù)與義理,是構(gòu)成《周易》的兩大要素,也是研究《周易》的兩大學派。歷代易學家對《周易》的研究態(tài)度和注釋方法上各有特色,總的來說可分為象數(shù)與義理兩派。《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指象數(shù)派、義理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實際上可歸屬于兩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易學哲學史(共4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梳理的很詳細,材料也很豐富細致,但是語言太羅嗦了,好多問題即便說了很多也講得不透,好幾家重要的易學思想都沒細說,比如《焦氏易林》,絕對是需要好好講的,不管是在文學史還是易學思想史還是術(shù)數(shù)層面,《焦氏易林》都繞不開···
      不過這樣的書畢竟太少,還是值得一讀!
  •     朱伯崑先生的這本書,不能算易學史,而是朱伯崑認為的易學內(nèi)部可以劃為哲學范疇的一部分內(nèi)容的歷史,他這種做法外界有認可也有批評。不過總的來說,目前為止對易學史的研究還是這本書最完整,使用的資料也最詳細。它所述的內(nèi)容當然不夠全面,它對象數(shù)派的研究確實缺乏很多重要內(nèi)容,內(nèi)容又過分偏重義理派。但是此書仍然有效地梳理了易學脈絡(luò),給予了后人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擴展的機會,故此書不可不看,即使不完全同意他的觀點或者他的劃分方法。
      
      一言以概之,此書寫的是歷史上對卦象的各種解釋,這解釋者分為象數(shù)與易理。
      
  •     前言說的很明白,這是和《易》有關(guān)的哲學史。
      第一卷關(guān)于《易》的生發(fā)和易術(shù)的發(fā)展,還有各色人等解釋《易》,尤其是儒者把《易》解釋成處世倫理書的內(nèi)容,都很有啟發(fā)性和可讀性。其后的文本都是關(guān)于哲學的。
      很遺憾,我們需要一本正本清源的易術(shù)哲學史!
  •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06782
        
        漢易筆記
        
        注: 這是朱伯崑先生《易學哲學史》第一卷的部分讀書筆記。但是《太玄經(jīng)》那一段是參考徐復觀先生《兩漢思想史》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漢代易學是典型的繁瑣和無聊,如果讀者不想去算命,那建議不要讀這些東西;就算要去算命,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不一定要走漢易這條路子的。我個人也不想對這些玩意了解的太深,但是讀玄學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時候,經(jīng)常會有把它們和漢代易學對比的文章,所以不得不找點漢易內(nèi)容來略微了解一下。
        
        ============================================================================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醫(yī)藥、卜筮、種樹這三種書是不燒的,因此《周易》也屬于幸運的漏網(wǎng)之魚,易學的傳承沒有被秦政斬斷。到了漢代,易學就日益蓬勃的發(fā)展了起來,主要分為三個方向:
        
        1:今文易學。在漢代,這種易學是官方承認的,兩漢都立為博士;
        2:古文易學。這是在民間流傳的學說。主要是費氏傳播的;
        3:黃老易學。它以道家黃老之學來解說易經(jīng),擅長講陰陽變易。
        
        這些人對周易的解說,現(xiàn)在大部分已經(jīng)遺失了,只剩下一些斷簡殘篇。當然保存完好的也有,比如《焦氏易林》、《參同契》之類便是。
        
        在漢代,影響比較大的是孟喜和京房的易學。這個學說和當時天文學和陰陽五行學說的發(fā)展有密切的關(guān)系。
        ============================================================================
        
        A: 孟喜是漢宣帝時代的人。這個人本身是今文經(jīng)學家,但是他的易學確是古文易。黃季剛先生曾說:“ 自劉歆以前,今文師已多通古文之學者,如孟喜傳古文《易》是?!痹谖业挠∠罄?,古文的經(jīng)學不像今文經(jīng)學那樣,善于穿鑿附會;但是單單就易學而言,古文易也有很多不老實的,比如孟氏的想象力就很強。
        
        他的易學主張卦氣說。所謂卦氣,就是用周易的卦象來解說一年節(jié)氣的變化,具體來說,就是用六十四卦去配一年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搭配方法比較多種多樣,比如說,從六十四卦里抽出坎震離兌這四個比較正的卦,拿來象征四季,因為每個卦有六爻,所以四六二十四,正好對上二十四節(jié)氣;又抽出十二個卦作為代表,稱辟卦,每個卦對應(yīng)一個月,這就和十二個月對上號了,十二個卦一共七十二爻,那就和七十二候一一對應(yīng)......諸如此類。
        
        那十二個辟卦,不是隨便設(shè)立的。冬至那個月的卦是復卦,一陽來復的復,那個卦象就是五根陰爻,下面壓著一個陽爻。然后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月對應(yīng)的辟卦陽爻越來越多,最后到乾卦,然后立馬“夏至一陰生”,陰爻又從下方出現(xiàn)......一直到坤卦,完成一個循環(huán)。
        
        至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孟喜用這種方法去對應(yīng):不是已經(jīng)抽掉四個卦來對應(yīng)四季了么?那好,剩下還有60個卦,每個卦主管六日七分,就是六天再加上7/80天,這樣就覆蓋了一年這么多天了。依據(jù)在哪里呢?按照《古四分歷》,一天分成80分,一年365又1/4天,減去360天,剩下的零頭是420分,除以60卦,每卦正好7分。
        
        總之,卦氣說的要義,就是以歷法為天道的準則,然后作出種種安排,讓卦去傅合歷法。但是《易經(jīng)》本來就和歷法沒有關(guān)系的,硬要讓各個卦去傅合歷法,那只能妨礙到卦本身的天然結(jié)構(gòu),與歷的結(jié)合就十分牽強了。===================================================================
        
        B:京房
        
        漢朝叫京房的,有兩個人,都是易學家。這里說的是后面那位,根據(jù)《漢書》,他本姓李,字君明,由于“雅好音律”,“推律自定為京氏”,遂以京為姓(這是什么緣故?理解不能?。?。這個人改姓改得神神道道的,他的學術(shù),看上去也一樣神神道道,真是學如其人了。
        
        京房是孟喜的后輩,他的杰出貢獻就是再次把周易拿來做占卜吉兇的指南。他的六十四卦分類法,我覺得亂七八糟,比如把這些卦分成八個宮(可惜六十四不能整除十二,不然分成黃道十二宮豈不是更好),每個宮里的八個卦按照順序,還都有別名,比如什么“游魂”,“歸魂”的。這看上去簡直就是招魂術(shù)。不過大概的意思,也是陰陽盛衰循環(huán)的道理。比如乾卦所在的那個宮里,按照順序,陽爻漸漸漸漸的少下去,陰爻慢慢慢慢的多起來,直到游魂和歸魂兩個卦,才把陽爻的數(shù)目又逐步的恢復。
        
        這還不夠,他還把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和卦爻結(jié)合起來,這種做法是前無古人的。
        
        京房還發(fā)明了兩種概念:一種叫飛伏,這是個讓人抽一次簽能得兩個卦的法門,比如說你抽到一個“乾”,六個陽爻,然后把這六個爻全都轉(zhuǎn)向,變成六個陰爻,就構(gòu)成了在乾卦背后的另一個卦,那就是“坤”。一種叫納甲。這就是要把八宮六十四卦和十天干,十二地支湊合起來,具體怎么湊合,我就懶得記了??傊┓康奶厣驮谟跍惡?,但是他的種種湊合,背后有一個一成不變的陰陽思想在引導,他就認為宇宙的根本,在于陰陽兩氣的互相摩蕩和凌替。他在應(yīng)用上,就專門靠這些卦象來預言吉兇,比如抽到某比較陰的卦,他會提醒人們會連日陰雨;抽到某卦,他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論來提醒皇帝要注意奸臣,等等。
        
        雖然京房這個人善于替國家著想,用陰陽災異之說干涉時政,但是他不太善于替自己著想,所以后來因為卷入政治太多,被咔嚓了。========================================================================
        
        C:焦延壽。
        
        這個人是京房的師傅,也是搞災變研究的,自稱是孟喜的學生,但是實際上他別有所傳?!蔼毜秒[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
        
        他當過縣令,知道政治的危險性,所以在京房出山干政的時候他說過:““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保ā稘h書·京房傳》)最后應(yīng)驗了。
        
        焦延壽的主要著作是《焦氏易林》。這本書現(xiàn)在還存在,但是真?zhèn)我恢庇袪幾h。但自明朝起便有人懷疑不是焦氏所作,而是東漢人崔篆所撰。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有長篇總結(jié)性考證,頗有鐵案如山的味道?!兑琢帧返奶厣遣粷M足六十四卦,而把六十四卦兩兩疊加,64×64=4096,這四千多卦和它們的解說加起來,也是一部長篇大作。它的占辭,皆為統(tǒng)一的四言詩格式(偶見三言詩),而《易經(jīng)》則無此統(tǒng)一格式。有人贊日:“古雅玄妙”,“世人無識,但以占卜書視之...”
        
        近人尚秉和先生有一本《焦氏易林注》可供參考。
        ==========================================================================
        
        D:《易緯》
        
        讖緯經(jīng)常合稱。讖,指的是神秘的天啟預言,和羅馬的西比爾神諭,大概是差不多的貨色、緯,就是用神秘思想對經(jīng)書的解釋。六經(jīng)都有緯,周易的緯,就是易緯。易緯有好幾部,其中最主要的是《易緯·乾鑿度》。
        
        乾鑿度可以說是漢代易學的通論,不能以什么荒謬預言來視之。里頭有些文字,現(xiàn)在讀起來還令人覺得字字珠璣。比如“‘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然后緊接著就是一長段解釋易之三義的洋洋灑灑的文字。平常我讀周易,最能觸動心靈的就是在本文后面的《系辭》,而《乾鑿度》的風格,也相當于漢易的《系辭》,文字很美。乾鑿度借著講占卜提出了漢人典型的宇宙創(chuàng)生論,“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這段文字被《列子》引用了,我第一次就是在《列子》上看到這些的)” 漸漸從無形中生出形象。這里的太易是偏向“無”的一方面來說,而太極指代元氣,則偏向有的一方面,“太易始著太極成”,按照鄭玄的解釋,正是無中生有的過程。然后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天地和乾坤兩卦。
        
        當然乾鑿度從我們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看,也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比如九宮圖(就是三階幻方),比如又走京房的路子把八卦和四季節(jié)氣之類的搭配。但是乾鑿度也有創(chuàng)新的地方,比如“爻辰說”,把六十四卦兩兩配對,然后和三十二年的一個周期對應(yīng),比如把八卦和仁義禮智信放到一塊,這些東西鋪展開來說的話太麻煩了。
        
        =========================================================================
        
        E:揚雄《太玄經(jīng)》
        
        李白的《俠客行》最後一句“白首太玄經(jīng)”即此書。此書的結(jié)構(gòu)仿效了周易。周易分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太玄以天地人三方的關(guān)係為主題,按三進位分成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另有玄首、玄測、玄沖、玄攡、玄錯、玄瑩、玄數(shù)、玄文、玄倪、玄圖、玄告10篇說明。
        
        《太玄》是“大易和老氏的產(chǎn)物(朱伯崑語)”,也算是有思想的了。后世很多易學高手也精通《太玄經(jīng)》,比如司馬光就寫過一部《太玄經(jīng)集注》。如果太玄沒有思想,那怎么會吸引這位高人呢?但是它的內(nèi)容,我看不懂,而且為了這部書去掌握另一個符號體系,也實在勉為其難。
        
        《太玄》雖然從形式上是仿易的,但是內(nèi)容則不然。清朝焦循曾說:“《太玄》所準者卦氣也,非易也。”這本書人工造作的意味很強。方、州、部、家的數(shù)目,采用的是三進制,和周易的二進制不一樣。但是“贊”和周易的“爻”,意義則大為不同。周易有2^6=64卦,所以爻的總數(shù)是6×2^6=384;按同樣的邏輯太玄經(jīng)的81家,81=3^4,所以每家有四個變數(shù),如果每個變數(shù)給一個贊,那么總的贊數(shù)應(yīng)該是4×3^4=324.在這里揚雄為了保持最后的贊數(shù)是3的冪,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在每個“家”里塞了9個“贊”進去。
        
        揚雄設(shè)置729贊是有他的依據(jù)的。729/2=364.5,和一年的日數(shù)相合。所以每天分配2贊,就可以把這364.5天覆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個太陽年是365又1/4天,也就是說還有3/4天沒有著落,揚雄不得不額外設(shè)置了2贊來應(yīng)付這3/4天。可是這樣一來,又多出了1/4天,四年就多了一天,始終不能和太陽歷完全對上。蘇洵曾經(jīng)評論道:“率四歲而加之,千載之后,吾恐大冬之為大夏也?!?
        
        揚雄也是用一套符號系統(tǒng)去傅合歷法,他所傅合的,是漢武帝時期制定的《太初歷》。他和孟喜不一樣得到地方是他這套系統(tǒng)是專門設(shè)計來和歷法協(xié)調(diào)的,所以《玄》與《歷》的結(jié)合,雖然不完美,但要比《易》和《歷》的結(jié)合要自然得多。
        
        不僅如此,揚氏的野心還延伸到了律呂,他企圖把儒、道、易、歷、律呂的全體知識結(jié)合起來,構(gòu)造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系統(tǒng)。這種企圖構(gòu)造大全體系的思想家,在外國也有,比如黑格爾。他們雖然運思很巧妙精密,但是從現(xiàn)在的知識來看,這些體系都不能算是成功的。盡管這樣,我們不能奢求古人太多。
        
        揚雄是一個才氣橫溢的文人。他很看不起那些墨守師說的各家博士。他并不認為仿效圣人寫作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法言》里他寫道:“或曰:‘經(jīng)可損益歟?’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对姟贰稌贰?禮》、《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彼运Хㄖ芤讓懱?,效法論語寫法言,沒有任何心理壓力??上吘故侵钦?,不是圣人。這兩部書也沒能夠達到他期望的那個高度。
        
        PS:像孟氏易、太玄經(jīng)這種把歷法和(神圣)經(jīng)典結(jié)合起來的例子,其他文化也有。比如藏族的《時輪歷》就是一個范例。印度的《時輪經(jīng)》本身就有歷法的內(nèi)容。它的第一品講外時輪,即宇宙的結(jié)構(gòu),包括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這就是《時輪歷》最根本的依據(jù)。總的來說,還是經(jīng)典附會歷法,類似于太玄。但是到了藏地,《時輪歷》在不斷參考漢地歷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這時就變成歷法在附會經(jīng)典了。
        
        =====================================================================
        
        E:費直
        
        此人是古文易的宗師,其實也是一位卜筮高手。他這個人注解易經(jīng)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樣。其他人是把易經(jīng)分成章句,一句一句的給出自己的解釋,而他則是直接利用附在易經(jīng)之后的易傳來解讀經(jīng)典。這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容易異想天開,創(chuàng)造出令人Orz的解讀。
        
        他生活的時間大概是西漢末年成帝哀帝之間(漢成帝就是那個被趙家姐妹搞得精出如泉涌而死的;漢哀帝就是和董賢斷袖的死基佬),那個時候今文易很興盛,所以他的學術(shù)只能存在于民間而不登廟堂。在東漢初期他的弟子曾經(jīng)上書主張將之列為官學,不成功,但是他的學說最后被馬融、鄭玄接受,影響力步步高升。
        
        =============================================================
        
        F:鄭玄
        
        東漢時期,經(jīng)學的總體發(fā)展主要是古文經(jīng)學的勃興,所以作為經(jīng)學分支的易學,也面臨著費氏易的興起和京氏易的衰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京氏的易學并未消亡,而是頑強的存在,并且不斷的給費氏的古文易施加影響。
        
        鄭玄是古文大師,但是他也精通今文的經(jīng)學,特別的,他還很愿意給緯書作注。他擅長用五行來解釋周易經(jīng)傳,還利用了乾鑿度的爻辰說。易系辭里提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九地十”。歸結(jié)它的原意,不過是要說奇數(shù)屬天,偶數(shù)屬地罷了,但是鄭玄在注解的時候就加上了五行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寧波那家著名的藏書樓為什么取名“天一閣”?因為藏書最怕著火,所以特意用“天一生水”的名號來鎮(zhèn)住火燭。
        
        ===================================================================
        
        G:荀爽
        
        荀氏為潁陰望族,經(jīng)常和我們在《三國演義》里見面的荀憂、荀郁(荀攸 荀彧)就是這個大家族的龍象。荀爽的時代比他們略微早一些,是前輩。他解讀易經(jīng)的風格,不像今文經(jīng)學那么夸張,不講災異,但是卦氣、八宮、飛伏這些說法,他也是少不了的,所以這人既有今文易學的特色,又受了古文易學的影響。他的創(chuàng)造是爻位互易法。比如乾卦的第二、第五根爻和坤卦的第二第五根爻互相換位子,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坎、離這些卦象出來,他利用這些新增的卦象來解釋周易的經(jīng)文。
        
        ======================================================================
        
        H:虞翻
        
        此人很受后世推崇,特別是清朝人。但是清朝人沒有太多的哲學思辨能力,他們的推崇值不值錢,這還是一個問題。在光榮公司的《三國志9》里,他是極為罕見的可以使用治療術(shù)的將領(lǐng),除了他外,能在戰(zhàn)場上充當軍醫(yī)去療人的,只有張角張梁兄弟了。所以這個人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有神秘的色彩,和太平道是一路貨色。
        
         虞翻的易學主要也是推崇爻位互易法,做變化無窮的象數(shù)游戲。但這個人貌似還有點真功夫。關(guān)二爺在麥城吃敗仗時,孫權(quán)曾經(jīng)讓虞翻卜算他的吉兇,被虞翻算出來他要掉腦袋,果然應(yīng)驗了。 但是就我看來,他的這一套學問意義不大。因為他搞的卦變、旁通、互體、半象這些技術(shù),說穿了,不過就是要構(gòu)造出越來越多的卦,來解釋原來這個卦的含義。舉一個例子,他在一段文章里要解釋離卦,于是虞翻就用“離”通過旁通,構(gòu)造出了“坎”,又通過坎離,構(gòu)造出乾坤......為了解一個卦,最后動用的是六七個其他卦的涵義,這樣解釋經(jīng)文,未免太牽強附會了。
        
         所以王夫之指出:“漢儒泥象,多取附會,流及于虞翻,而約象互體,半象變爻,曲以象物者,繁雜瑣曲,不可勝紀。”
        
        ===========================================================================
        
        I:魏伯陽
        
        此人是《參同契》的作者,煉丹家。他是真爐真火煉外丹的,不是后世道士里的內(nèi)丹家。參,就是三。參同契,有一種解釋就是用來形容大易、黃老、煉丹術(shù)同一而相合的。
        
        煉丹術(shù)并不從魏伯陽開始。淮南王劉安時就已經(jīng)有黃白術(shù)的著作了。參同契就是對那個時代的煉丹術(shù)的一個總結(jié),周易在其中起了指導思想的作用。參同契也采用了卦氣說。和京房不同的是,參同契用乾坤坎離,而不是坎離震兌來統(tǒng)領(lǐng)其他卦。它認為天上地下,是乾坤之象,而日月運行天地之間,則為坎離。所以說,乾坤是不變之本,坎離是變化之本。
        
        魏伯陽本身是搞煉丹的,當然更重視變化,所以坎離的地位就更重要一些。這也是“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句易傳原文的延拓。
        
        參同契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了月體納甲說。作者認為隨著一個月里月亮的盈缺,應(yīng)該時而用文火,時而用武火來煉制金丹。這其實和《易緯》和京房的精神是類似的,只不過一者以寒溫變化聯(lián)系政事,一者用寒溫變化聯(lián)系煉丹大業(yè)而已。
        
        =====================================================================
        
        J:王肅
        
        這個人在經(jīng)學上和鄭玄類似,都是今文古文兼容并蓄的。但是他存心要和鄭玄作對,所以鄭玄用今文解讀的地方,他就用古文;鄭玄用古文解讀的地方,他就用今文。這簡直是意氣之下的惡搞。
        
        但是王肅的《周易注》,思想著實不錯。他繼承的傳統(tǒng)是費氏易的那一套,所以不相信互體、卦氣、納甲這一類排列組合、無中生有的把戲。他的解讀比較實在。比如他注解易系辭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時,就簡單的歸納說:“在天成象,象者日月星辰;在地成形者,山川群物也。”而虞翻則是引用月相盈虧來說明在天成象,又枚舉震竹、巽木、坎水、離火......來說明在地成形。前者屬義理,后者屬象數(shù);前者簡明,后者繁瑣。
        
        王肅已經(jīng)是曹魏時期的人了。在那個時代,漢朝的經(jīng)學已經(jīng)顯得越來越過時,玄風正在濫觴,而易學也向摒棄象數(shù),深研義理這一方向發(fā)展。王弼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承續(xù)前人完成了劃時代的《周易注》,成為數(shù)千年來引導后世學人的指南。
        
  •     《焦氏易林》,它沒有開專章說
      蘇軾的《毗陵易傳》,它跳過了
      李綱以華嚴比附易經(jīng),它跳過了
      而且它好像太看重王夫之這些人的易學了...
  •   漢 孟喜 卦氣測驗天時的方法十分精準
  •   這個還真不知道,學習下
  •   孟喜、揚雄這一套,相對那時的歷算家來說算是民科吧。當然照那時的學術(shù)分科,經(jīng)學最尊,歷算不過是小道,所以孟、揚可以堂而皇之的胡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