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7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李津 頁數(shù):57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以和合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其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充滿了輝煌與苦難、成就與挫折。這一切,不僅深刻地聯(lián)系著每個中國人的心,決定著他們的思想感情,且影響著眾多其他外國民族和異域文化的發(fā)展進程。因此可以說,國文化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礎(chǔ),也是歷史、現(xiàn)代和未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腥A文明蜿蜒奔騰了五千年,當她進入第六個千年之時,人們在回顧,在反思,在警醒: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們似乎沒有時間打量自己,沒有時間回望我們的根,我們的來處,中國社會正興奮地奔跑在“現(xiàn)代化”的路上,我們說OK、說BYE-BYE、說YES、說NO,可從來不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粋€中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認知中國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最終會導(dǎo)致自我的迷失。 《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文庫》內(nèi)容豐富而具有代表性,上起三代,下至清末,凡曾對歷代經(jīng)濟、政治起過重要作用,而仍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文化常識,都有簡要的介紹。本書具有深沉的歷史感和深厚的趣味性,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我們選編此書的目的就是讓讀者腎在最少的時間內(nèi)獲得最多的文化知識補給,系統(tǒng)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書籍目錄
文學部分1.《尚書》在文學史上布著怎樣的歷史地位2.歷史散文的文學特點3.諸子散文的主要特點4.漢代政論文及由來5.《史記》的文學貢獻6.司馬相如的賦7.陶淵明的主要名篇8.《水經(jīng)注》的文學價值9.韓愈的“文起八代之衰”10.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11.皮日休、陸龜蒙的小品文特色12.歐陽修對散文發(fā)展的作用13.“三蘇”散文的特色14.曾鞏的散文風格15.歸有光的散文特色16.桐城派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特色17.《詩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18.屈原的主要貢獻19.《孔雀東南飛》的文學價值20.《木蘭詩》引入入勝之道21.抒情短詩集《古詩十九首》22.“三曹”和“建安七子”23.阮籍的《詠懷詩》24.隱逸詩人陶淵明25.元嘉三大家26.詩歌總集《玉臺新詠》27.“初唐四杰”28.《春江花月夜》29.陳子昂在初唐詩壇上的突破30.高適與岑參的詩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shù)特色31.“詩家天子”32.“詩中有畫”33.詩仙李白的詩風34.李白寫《蜀道難》的緣由35.“大歷十才子”36.《長恨歌》37.杜甫在唐代詩壇上的地位38.“五言長城”39.“以文為詩”40.“郊寒島瘦”41.韋應(yīng)物與柳宗元的詩42.元稹和白居易的詩風43.劉禹錫的詩歌特點44.“鬼才”李賀的詩歌藝術(shù)45.“小李杜”的詩風詩情46.歐陽修、梅堯臣開創(chuàng)宋詩新格局47.王安石的詩歌成就48.蘇軾詩歌的特色49.“蘇門四學士”50.陸游的詩歌成就51.楊萬里的詩風52.文天祥的愛國詩篇53.元好問的詩歌特色54.陳子龍、夏完淳的詩歌風格55.顧炎武詩歌的特色56.龔自珍《己亥雜詩》的思想內(nèi)容57.詞的形成58.敦煌曲子詞的特點59.“花間詞人”60.詞人李煜61.“二晏”詞的藝術(shù)特色62.柳永在文學上的貢獻63.歐陽修在宋代文壇上的影響64.蘇軾在詞風上的開拓65.秦觀詞的特色66.周邦彥詞的特色67.“花間第一流”68.辛棄疾詞的特色69.吳文英的詞對后代的影響70.“詞中之圣”71.張炎的詞與詞學理論特色72.金元時期的重要詞作家一73.納蘭性德詞的特色74.清代“浙西詞派”的得名75.陳維崧的詞在文學史上的評價76.清代常州詞派的影響77.元代散曲名家78.馬致遠散曲的特色79.《山海經(jīng)》80.《晏子春秋》81.《搜神記》82.《世說新語》的主要內(nèi)容83.唐代傳奇的代表作品84.小說集《傳奇》85.《夷堅志》在文學史上的價值86.《京本通俗小說》的思想內(nèi)容87.《水滸傳》的主要內(nèi)容88.《西游記》塑造的人物形象89.《金瓶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90.馮夢龍“三言”的史學價值91.凌蒙初“二拍”的主要內(nèi)容92.我國文言短篇小說之王93.《儒林外史》的思想內(nèi)容94.《紅樓夢》在文學史上的影響95.《官場現(xiàn)形記》9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97.《孽海花》98.《老殘游記》99.中國戲曲的形成100.唐代雜戲的特點101.宋雜劇的主要特點102.南戲的發(fā)展歷程103.關(guān)漢卿在文學史上的成就104.馬致遠最有影響的雜劇105.《趙氏孤兒》106.《西廂記》107.《琵琶記》108.《四聲猿》109.《牡丹亭》110.《浣紗記》111.《嬌紅記》112.《桃花扇》113.《長生殿》的藝術(shù)成就114.曹丕的《典論·論文》115.陸機的《文賦》116.劉勰的《文心雕龍》117.鐘嶸《詩品》的獨特風格118.劉知幾的主要主張119.皎然的《詩式》四變120.司空圖的主要觀點121.嚴羽的詩歌理論122.張戒的主要觀點123.元好問《論詩絕句》的特點124.李贄進步文學思想125.王夫之《莖齋詩話》的藝術(shù)特色126.葉燮《原詩》的主要論點127.清初“神韻說”、“格調(diào)說”、“性靈說”、“肌理說”的主要特點128.王國維的《人間詞話》129.金圣嘆的小說評論主要主張130.《四庫全書》哲學部分1.中國哲學史的方法2.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點3.學習中國哲學史的意義4.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及階段特點5.對中西哲學進行比較研究的意義6.史前時期神話含有哲學與科學的萌芽之緣由7.百家爭鳴局面何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8.先秦諸子百家及其主要學派9.孔子在私人辦學方面的貢獻10.儒家的“愛人”與墨家的“兼愛”11.儒家與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12.道家與“黃老學派”13.法家學說與“法術(shù)”的關(guān)系14.戰(zhàn)國中后期爭辯風氣大盛的原因15.先秦“天人之辯”關(guān)于哲學問題的爭論16.先秦諸子對“人的價值”問題所做出的考察17.先秦的“義利之辯”18.孔子是古代認識理論的開拓者19.“中庸”思想20.老子與《道德經(jīng)》21.孟子與《孟子》的“性善論”22.茍子及其“性惡論”的哲學思想23.莊子的天道觀24.呂不韋與哲學25.歷史上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26.“五行”之說27.陰陽說的形成及意義28.“八卦”與巫術(shù)29.“奇正相生”30.“白馬非馬”命題31.“民貴君輕”思想32.“莊周夢蝶”的哲學思考33.“矛盾”的來源3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35.《易經(jīng)》36.《易傳》與《易經(jīng)》37.“六經(jīng)”38.《孫子兵法》的哲學思想39.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醫(yī)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40.道教的產(chǎn)生時間41.道家的來源42.佛教不是中國固有的宗教43.理學44.認識與實踐在古代的表述45.玄學46.“名教與自然之辯”47.玄奘與《西游記》中的唐僧48.“風動、幡動、心動”的故事49.“南頓北漸”之爭50.范縝對“神不滅”的批判51.“宋初三先生”52.《夢溪筆談》的科學方法論53.王充發(fā)展無神論54.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發(fā)展55.張衡的宇宙論56.韓愈的儒學主張57.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58.《列子》的思想59.“人皆有惻隱之心”的意義60.劉禹錫的哲學觀61.柳宗元的哲學觀點62.張載的“關(guān)學”63.“天不變道亦不變”命題的意義64.王充的哲學思想65.王夫之的唯物論66.王夫之“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的意義67.程朱學派68.程顆的哲學思想69.程頤的哲學思想70.“形而上”與“形而下”71.“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命題72.永嘉學派73.葉適的哲學思想74.揚雄的“太玄”體系75.“一分為二”中的“一”“二”76.理學中“格物致和”77.仲長統(tǒng)的“人事為本,天道為末”78.楊泉的《物理論》79.荊公新學的內(nèi)容80.何謂“清談”81.郭象的“獨化”、“玄冥”82.司馬光的哲學思想83.“心學”與“陸王學派”84.陸九淵的心學體系85.王守仁的“良知說”86.“心學”對程朱理學的批判87.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兩種形式88.王廷相的哲學理論89.李元陽的哲學觀90.李贄的哲學思想91.“經(jīng)世致用”之所指92.陳亮與永康學派93.宋應(yīng)星的思想對經(jīng)世致用的影響94.徐光啟的哲學思想95.呂祖謙的理學特點96.“鵝湖之會”對哲學發(fā)展的影響97.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98.黃震的哲學思想99.劉宗周之“慎獨為宗旨”表達的思想100.桓譚對讖緯之學的批判101.陳確的哲學觀點102.朱之瑜的“實理實學”103.明清之際的中國啟蒙思潮104.顏元的哲學觀點105.李■的哲學觀點106.顏李學派的功利思想107.傅山對諸子思想的研究108.《朱子語類》——研究朱子學的主要資料109.《傳習錄》的主要內(nèi)容110.何心隱思想中的資本主義萌芽特點111.何心隱“育欲”說的意義112.《雅述》對元氣說的新發(fā)展113.李贄對假道學的拙判114.唐甄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批判115.唯識宗“三性”說的思辨結(jié)構(gòu)116.黃宗羲的哲學思想117.黃宗羲的“盈天地皆氣”及“盈天地皆心”118.黃宗羲的歷史主義方法論119.《明夷待訪錄》——中國最早的“人權(quán)宣言”120.方以智“合二而一”論的特點121.《東西均》122.顧炎武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批判12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體現(xiàn)的精神124.顧炎武的治學方法125.“天下惟器”126.王夫之對否定和矛盾轉(zhuǎn)化的態(tài)度127.王夫之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總結(jié)128.王夫之對古代動靜觀的新突破129.熊伯龍的主要思想130.《無何集》對有神論的批判131.戴震的唯物主義觀點132.“意見”和“真理”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133.“血氣心知”134.西方進化論思想在中國的初步傳播135.章學誠的歷史哲學136.洪亮吉的人口理論137.龔自珍的人文思想138.《明良論》和《乙丙之際箸議》的時代特征139.“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40.魏源的變革主張141.“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的提出者142.《海國圖志》143.洪秀全的宗教神學世界觀144.《天朝田畝制度》的階級社會理想145.《資政新篇》的資本主義思想因素146.“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意義147.“物競天擇”148.鄭觀應(yīng)的“道器觀”149.康有為的“公羊三世說”150.《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與“托古改制”的關(guān)系151.譚嗣同的“破對待”理論152.譚嗣同對封建制度的批判153.譚嗣同《仁學》的思想體系154.《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的性質(zhì)155.梁啟超的史學理論156.進化觀念與孫中山建國的哲學思想157.孫中山知行觀的特點158.孫中山的“民生史觀”藝術(shù)部分1.我國古代書法的發(fā)展2.甲骨文與金文3.大篆、小篆和隸書4.我國古代的篆刻5.草書及其分類6.“飛白”的藝術(shù)特征7.“書圣”王羲之與《蘭亭集序》的成就8.王獻之的書法成就9.南北朝的書法風尚10.隋碑的藝術(shù)特征11.隋唐名家歐陽詢的書法12.虞世南的書法藝術(shù)13.褚遂良的書法藝術(shù)14.小篆名家李斯和李陽冰在書壇的地位15.書法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顏真卿16.柳體字的書法特色17.文豪蘇軾的書法成就18.黃庭堅的書法成就19.米芾“刷字”20.“宋四家”書藝之首21.宋徽宗趙佶與“瘦金書”的書壇地位22.姜夔的《續(xù)書譜》23.纖柔秀勁的“趙體”書法24.明代書法概況25.康熙時期的代表書法家26.名臣劉墉的書法技藝27.“揚州八。怪”的書法藝術(shù)28.書法理論專著《藝舟雙楫》29.康有為在書法上的成就30.書法名著《淳化閣帖》31.楷書運筆的基本法則——“永字八法”32.執(zhí)筆方法33.運筆方法34.臨摹的方法35.印章的小知識36.中國璽印文字的發(fā)展情況37.挑選印石38.認識文房四寶之一——筆39.認識文房四寶之二——墨40.認識文房四室之三——紙41.認識文房四寶之四——硯42.瓦當藝術(shù)43.我國古代的繪畫情況44.古代繪畫的種類45.楚漢帛畫情況46.中國的佛教繪畫基本情況47.人物畫家顧愷之創(chuàng)作上的獨到之處48.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歷史發(fā)展49.閻立本人物畫的特點50.吳道子何以被稱為“畫圣”51.王維的水墨山水畫成就52.敦煌彩塑的藝術(shù)成就53.仕女畫的歷史發(fā)展情況54.唐代仕女畫的代表名家55.唐朝《歷代名畫記》的理論見解56.花鳥畫的歷史發(fā)展情況57.花鳥畫在唐末五代的代表作58.徐渭的寫意花鳥畫59.五代至北宋的山水畫家60.畫院的歷史發(fā)展情況61.北宋繪畫的“三遠”62.文人畫的代表人物蘇軾的獨創(chuàng)63.“米氏云山”的繪畫風格64.趙佶在繪畫史上的貢獻65.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66.書法家趙孟兆頁的繪畫成就67.元四大家68.元代梅竹畫名家69.壁畫的發(fā)展70.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藝術(shù)特色71.元代的壁畫藝術(shù)72.明清的主要畫派73.畫壇“明四家”的成就74.明代出水畫家董其昌在畫壇的地位75.清代任伯年的肖像畫成就76.洋畫法對中國畫壇的影響77.清初“四畫僧”78.清朝花卉畫的特色79.指畫80.揚州八怪的繪畫特色81.“海上畫派”82.吳昌碩的繪畫特色83.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84.年畫發(fā)展情況85.楊柳青年畫的特色86.繪畫教育的發(fā)展情況87.中國畫的類別和發(fā)展情況88.中國畫的裝裱工藝89.中國畫的基本畫科90.題畫詩的作用91.款識的基本知識92.清代以來我國古代名畫的收藏狀況93.古畫的鑒定94.秦陵兵馬俑的特色95.我國石窟造像的發(fā)展96.云岡石窟的雕刻特色97.龍門石窟的代表作98.中國歷史上的“塑圣”99.晉祠的雕塑名作100.“禮”和“樂”101.古樂的標準音102.十二律103.雅樂與俗樂104.伶官為樂官的代稱105.“余音繞梁”106.“六馬仰秣”107.師曠108.編鐘109.音樂領(lǐng)域上的樂府110.琵琶的基本知識111.九宮十三調(diào)112.教坊113.《琵琶譜》114.《胡笳十八拍》115.《廣陵散》116.琴117.《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118.《梅花三弄》119.《陽關(guān)三疊》120.詩作《春江花月夜》121.樂曲《春江花月夜》122.《大韶》的“雅”123.“六舞”124.八音克諧125.儺舞126.“角抵”127.《九歌》128.儒、道、法對樂舞態(tài)度不一之原因129.古代樂舞講究長袖細腰的緣由130.《公芙舞》131.漢樂府機構(gòu)的性質(zhì)132.南北朝時的樂伎133.《霓裳羽衣舞》的藝術(shù)魅力134.敦煌文物中關(guān)于舞蹈的記載135.戲曲音樂136.戲曲中的舞蹈137.古代彩陶的制作138.仰韶文化139.陶都140.紫砂陶器141.瓷器發(fā)展的歷史142.陶器與瓷器的區(qū)別143.識別龍泉青瓷144.青瓷的發(fā)展與代表作145.白瓷在歷史上的名窯146.白瓷在工藝上的特色147.青花148.唐代越窯青瓷的特色149.“唐三彩”名字的由來150.“唐三彩”的制造151.唐三彩的造型152.宋五大名窯之首153.我國的瓷都154.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155.國禮之器——鼎156.獸面紋157.龍、虎紋飾在青銅器上的應(yīng)用158.我國漆器的起源和發(fā)展情況159.俄國古代的玉雕歷史160.玉器的起源161.玉雕發(fā)展的情形162.青田與壽山石雕的特色163.潮南、云南與河北的著名石雕164.“巴林石”與“萊州玉”165.我國象牙雕刻的特色166.我國木雕代表作167.我國古代的刺繡藝術(shù)168.“四大名繡”169.蜀錦的特色170.我國絲綢發(fā)展歷史171.云錦172.景泰藍的制作原理173.“景泰藍”名字的由來174.明代家具的特色175.剪紙的用途176.制扇工藝的發(fā)展177.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178.故宮的建筑特色179.塔的淵源與形制180.我國拱橋的獨特風格181.園林182.中國園林的藝術(shù)特色183.盆景184.揚州與蘇州盆景特色185.嶺南盆景的風格歷史部分1.中國歷史發(fā)展階段及朝代2.“三皇五帝”3.古代的“禪讓”4.我國氏族公社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瓦解5.夏朝是怎么建立和滅亡的6.商朝的頻繁遷都7.“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8.烽火戲諸侯9.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10.掘地見母11.趙氏孤兒12.井田制13.老馬識途14.弭兵運動15.“雞鳴狗盜”的歷史典故16.晏嬰不辱使命17.絕纓會18.“掛牛頭賣馬肉”的由來19.臥薪嘗膽20.商鞅變法21.胡服騎射22.歷史上的孫臏與龐涓23.戰(zhàn)國時期的“合縱連橫”24.“一字千金”的美譽25.“火牛陣”26.“孟母三遷”和“斷機勸學”27.“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28.秦趙長平之戰(zhàn)29.秦始皇的身世30.焚書坑儒31.趙高禍亂秦廷32.破釜沉舟33.鴻門宴34.死螞蟻殺死了活項羽35.吳楚“七國之亂”36.漢初的刑罰改革37.張騫通西域38.東方朔因“長生”而“不死”39.立子殺母40.昭君出塞41.漢初的“無為”政治4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quán)43.漢武帝反擊匈奴44.漢朝西域都護45.綠林好漢46.強項令47.黨錮之禍48.三顧茅廬49.群英會蔣干中計50.赤壁之戰(zhàn)51.光武中興52.東漢年黃巾起義55.官渡之戰(zhàn)56.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57.七步詩58.樂不思蜀59.三國鼎立60.八王之亂61.五胡亂華62.淝水之戰(zhàn)63.祖逖北伐64.士族制度士族及其腐朽性65.北周武帝滅佛66.梁武帝信佛67.陳后主荒淫誤國68.北魏孝文帝改革69.“無愁天子”高緯70.侯景之亂71.隋朝的統(tǒng)一和迅速滅亡72.隋朝大運河73.隋朝,臺灣和大陸的關(guān)系得到進一步加強74.三省六部制75.科舉制度76.玄武門之變77.唐太宗害怕鄉(xiāng)巴佬78.唐太宗給自己列罪狀79.唐太宗智取《蘭亭序》真跡80.“千里送鵝毛”的典故81.武則天造字82.玄奘西游83.鑒真東渡84.密封卷85.“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86.文成公主入藏87.甥舅之盟88.安史之亂89.藩鎮(zhèn)割據(jù)90.唐亡于黃巢91.兩稅法92.牛李黨爭93.南衙北司之爭94.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95.安西四鎮(zhèn)96.渤海督都府和黑水都督府97.五代十國98.“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原因99.“五代”時全國經(jīng)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zhuǎn)移到長江流域100.歷史上第一個“兒皇帝”101.我國古代婦女的“裹足”102.載書出征103.陳橋兵變104.杯酒釋兵權(quán)105.遼政權(quán)的建立和“澶淵之盟”106.西夏政權(quán)的建立107.交子108.王安石變法及成就109.宋江和方臘起義110.金政權(quán)的建立和“靖康之難”111.“老皇歷”典故112.歷史上的楊家將113.宋太祖的“密約三章”114.岳飛抗金115.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116.成吉思汗教育部下117.四大汗國118.文天祥的抗元斗爭119.元朝的建立及大一統(tǒng)的歷史意義120.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121.元末江中軍大起義122.明朝的建立123.靖難之役124.鄭和下西洋125、土木之變126.皇帝的秘密警察——廠衛(wèi)127.戚繼光驅(qū)逐倭寇128.海瑞其人129.一條鞭法130.資本主義萌芽131.“東林黨”及其政治主張132.葡萄牙殖艮者侵占澳門132.明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及意義134.明朝的兩京制度135.八股取士136.春節(jié)貼“?!弊值牡涔?37.朱元璋殺害徐達138.朱元璋因“鉤”而殺人139.成功收復(fù)臺灣140.“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141.三藩之亂142.康熙皇帝是封建社會末期最杰出的帝王143.雅克薩之戰(zhàn)及中俄《尼布楚條約》144.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145.清代的文字獄146.清朝軍機處的性質(zhì)147.一笑起禍端148.嘉慶皇帝除和坤149.清朝的閉關(guān)政策150.虎門銷煙151.中國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152.皇上帝153.永安建制154.“辛酉政變”、“垂簾聽政”155.鴉片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156.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157.洋務(wù)運動經(jīng)過及作用158.天京事變159.《天朝田畝制度》160.《資政新篇》161.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邊疆新危機162.中法戰(zhàn)爭及“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163.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164.美國“門戶開放”政策165.公車上書166.百日維新167.義和團運動168.義和團的事跡169.義和團運動期間沙俄單獨在中國的侵略活動170.興中會的創(chuàng)立171.中國同盟會172.三民主義,173.武昌起義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74.袁世凱和張勛復(fù)辟175.清政府“預(yù)備立憲”的經(jīng)過176.“善后借款”和“二次革命”177.“護國戰(zhàn)爭”和“護法運動”178.沙俄是侵略中國領(lǐng)土最多的國家179.五四運動政治部分1.政治在中國古代的概念2.政治實體3.商周時期的政治思想4.周公政治思想中“德”的概念5.儒家政治主張的基本內(nèi)容6.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7.孟子的政治思想8.荀子建立的儒學體系9.楊朱的“貴己”、“為我”10.墨子的“兼愛”、“非攻”11.商鞅變法和耕戰(zhàn)思想的影響12.韓非子詮釋“法”、“術(shù)”、“勢”13.《論語》包含的政治思想14.《大學》包含的政治思想15.《中庸》包含的政治思想16.君權(quán)神授理論的發(fā)展過程17.三綱五常18.李斯的政治思想19.陸賈的政治思想20.賈誼的重要政治思想21.《淮南子》的政治思想22.晁錯的政治思想23.漢武帝確立儒學統(tǒng)治地位24.“大一統(tǒng)”的含義25.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論的基本內(nèi)容26.《鹽鐵論》中的仁義與權(quán)利之爭27.王符的政治思想28.仲長統(tǒng)的治國主張29.劉劭的政治思想30.曹操的政治主張31.諸葛亮的政治主張32.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33.鮑敬言的“無君論”表達的政治主張34.王通的政治主張35.《唐律》36.魏征的政治思想37.韓愈的道統(tǒng)學說38.柳宗元的政治思想39.司馬光的政治思想40.王安石變法理論內(nèi)容41.蘇洵“強政主張”的含義42.朱熹表達的理學政治思想43.陳亮功利主義思想的含義44.鄧牧的批判思想和平等思想的特色45.張居正的政治思想46.王守仁建立“心學”體系47.李贄的政治思想48.黃宗羲的社會批判思想光輝點49.顧炎武的政治思想50.王夫之堅持政治變化觀點51.清明的法律制度52.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特點53.洋務(wù)派“外須和戎,內(nèi)須變化”的含義54.維新派的變革思潮內(nèi)容55.林則徐的愛國主義思想56.龔自珍的社會批判思想57.魏源的改良主義觀點58.洪秀全的“平等”思想59.嚴復(fù)的政治思想60.鄭觀應(yīng)的“商戰(zhàn)固本”思想61.康有為的政治主張62.戊戌變法期間梁啟超的政治思想63.譚嗣同的“仁學”特點64.鄒容的《革命軍》65.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轉(zhuǎn)變66.王道和霸道理論的發(fā)展67.“修身治平”的含義68.均平思想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內(nèi)容軍事部分1.戰(zhàn)爭與軍事的關(guān)系2.“涿鹿之戰(zhàn)”過程3.周武王滅商的決勝之役4.“曹劌論戰(zhàn)”中的“戰(zhàn)”5.“假途滅虢”之戰(zhàn)6.“城濮之戰(zhàn)”所體現(xiàn)的軍事思想7.“圍魏救趙”戰(zhàn)法在戰(zhàn)役中的體現(xiàn)8.孫臏指揮的“馬陵之戰(zhàn)”的戰(zhàn)術(shù)特點9.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10.《孫子兵法》與中國古代軍事理論11.孫臏其人12.《孫臏兵法》的軍事理論13.長平之戰(zhàn)14.白起的軍事策略15.廉頗與藺相如的“將相和”16.名將李牧的戰(zhàn)績17.長城的歷史概況18.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19.西楚霸王項羽生平事跡20.韓信生平事跡21.韓信破魏之戰(zhàn)的過程22.“不教胡馬渡陰山”的“飛將”23.衛(wèi)青的卓著戰(zhàn)功24.霍去病軍事功績的表現(xiàn)25.東漢王朝開創(chuàng)者——劉秀26.班超對西域的功績27.一代雄杰——曹操28.官渡之戰(zhàn)29.司馬懿奠定以晉代魏基礎(chǔ)30.諸葛亮為蜀鞠躬盡瘁31.“七擒孟獲”32.三國時期吳國奠基者33.赤壁之戰(zhàn)起主要作用的人物34.陸遜作為軍事家的突出之處35.赤壁之戰(zhàn)概況36.前秦由盛而衰的過程37.謝玄治軍的突出之處38.“淝水之戰(zhàn)”的過程39.隋朝的開國皇帝40.“貞觀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41.“安史之亂”發(fā)生始末42.郭予儀的主要戰(zhàn)功43.宋朝開國皇帝44.岳飛的軍事才能在郾城之戰(zhàn)中的體現(xiàn)45.順昌之戰(zhàn)體現(xiàn)的戰(zhàn)略46.“岳家軍”的統(tǒng)領(lǐng)47.“韓家軍”的統(tǒng)領(lǐng)48.成吉思汗的征戰(zhàn)史49.元朝建國者50.明朝開國皇帝51.明初被比作“諸葛亮”的人52.創(chuàng)立明朝的第一功臣53.常遇春被稱“常十萬”的原因54.土木堡之變發(fā)生的原由55.明軍保衛(wèi)京師并擊敗瓦刺軍的經(jīng)過56.明朝抗倭名將統(tǒng)領(lǐng)57.一代名將袁崇煥含冤而死58.李自成起義的重要意義59.鄭成功收復(fù)臺灣始末60.中國滿族八旗兵的創(chuàng)建者61.《六韜》62.《三略》63.《吳子》64.《司馬法》65.《尉繚子》66.《李衛(wèi)公問對》67.北洋軍閥68.湘軍的歷史意義及作用69.創(chuàng)建淮軍的人70.左宗棠的軍事經(jīng)歷71.石敢當72.鎮(zhèn)南關(guān)的地理位置73.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的過程74.丁汝昌領(lǐng)導(dǎo)的北洋海軍失敗之原因75.北洋海軍“致遠”艦的領(lǐng)導(dǎo)者76.山海關(guān)的地理意義77.居庸關(guān)的地理意義78.雁門關(guān)的地理意義79.玉門關(guān)的地理位置80.潼關(guān)的地理位置81.黃花崗起義的過程82.黃花崗起義的主要組織者83.武昌起義的歷史意義84.討袁的戰(zhàn)爭過程85.護國的戰(zhàn)爭過程86.護法戰(zhàn)爭的情形87.直皖戰(zhàn)爭的過程88.北伐戰(zhàn)爭的意義89.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的發(fā)展過程90.蔣桂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91.護國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92.《曾胡治兵語錄》所包含的軍事內(nèi)容93.袁世凱與其北洋政府被推翻的過程94.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拾遺1.文化的意義2.我國古代文化的產(chǎn)生3.皇帝4.科舉制度5.我國古代的刑罰6.我國古代的監(jiān)獄7.我國古人開始吃熟食的經(jīng)過8.我國古代的照明和取暖9.火藥出現(xiàn)的時間10.冷兵器11.我國開始使用火藥武器的時間12.“票號”、“錢莊”13.我國古代奴婢制度情況14.我國古代娼妓情況15.我國古代的家具16.封禪17.我國古代主要崇拜的神靈18.我國古代的離婚制度19.陰陽五行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20.百家爭鳴21.經(jīng)學22.十二生肖的形成23.禮24.古代“五禮”25.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26.粽子的由來27.我國的傳統(tǒng)菜系28.我國的古代的洗衣用品29.我國古代的報紙30.姓和氏的區(qū)別31.名、字、別號的區(qū)別32.中華武術(shù)的由來33.針灸的起源34.中國戲曲的起源35.中國佛教的起源36.唐代評價美女的標準37.和尚和尼姑38.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39.漢字的產(chǎn)生40.我國古代的圖書形式41.道教的創(chuàng)立42.駢體文的起源43.古代的雜技情況44.二十四史45.我國古人對法律與道德的看法46.我國開始養(yǎng)蠶的時間47.懸棺葬48.古代的“天葬”風俗49.契丹人的葬俗50.古人的喪葬形式51.名菜“涮羊肉”的由來52.勾股定理的發(fā)明者53.老子其人54.《左傳》的作者55.《孫子兵法》的作者56.司馬遷之死57.樓蘭古城概況58.中國開始有棉花的時間59.杜牧詩中的杏花村60.二十四橋的地理位置61.詞的起源62.蘇老泉63.石鐘山因“鐘”得名64.白蛇傳說65.《康熙字典》66.封建士大夫偏愛竹67.我國古代男尊女卑觀點的形成68.我國古代的房屋特色69.小喬真墓70.華佗的醫(yī)術(shù)貢獻71.世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72.我國最早造紙73.貂蟬74.李白的祖先75.李白的出生地76.“士”所處的社會階層77.宦官78.我國古代銅鏡的作用79.眼鏡在我國開始使用的時間80.我國古代的雨衣81.香料在我國古代的使用82.古人的自稱83.古人的稱謂84.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幾何印紋含義85.遠古時代我國的原始民族86.漢族的形成87.我國現(xiàn)存的古書88.我國古代的灶神89.佛藏90.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91.道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92.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歷史93.佛寺開始修建的時間94.中國的寺院建筑95.我國古代造塔的原因96.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97.我國古代主要的體育運動98.我國古代的足球99.我國古代的摔跤運動100.古人的“煉丹”101.我國古代的主要樂器102.我國古代的“看風水”103.古代的“算命”104.古代的“巫術(shù)”105.古人心中的“上帝”106.古代“祭祀”107.著名的“圖騰崇拜”108.神話109.寒食節(jié)110.端午節(jié)111.臘八節(jié)112.清明節(jié)113.殉莽114.“五服”制簡況115.我國的旅店起源116.古代皇帝的日常政務(wù)活動117.讖緯118.“百家爭鳴”對我國文化的影響119.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120.陳子昂何以死于非命121.駱賓王122.“扶桑國”的地理位置123.花木蘭124.王羲之與鵝125.木牛流馬126.中國古代對于飛碟的記載127.封建社會何以長期延續(xù)128.人類古時最初的記時方法129.中國古代的記數(shù)方法130.古時開始使用算盤的時間131.我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132.我國古代的糧食作物133.絲綢之路134.孔子其人135.儒家的“亞圣”孟子136.李世民何以成為帝王楷模137.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138.香港被租用的歷史139.“中國”之名的來源140.古代“九州”的劃分141.“十朝古都”——西安142.“九朝古都”——洛陽143.“六朝古都”——南京144.北京做為首都的歷史145.秦始皇的為人146.“租界”的意思147.我國古代釀酒方式148.古代制醋法149.古代制鹽法150.我國古代傳遞信息的方法151.我國古代“冠文化”152.古代制糖的方法153.我國開始使用煤的時間154.我國的地圖起源155.古代對地下水的利用156.古人看病方法157.近代華人移居國外始末
章節(jié)摘錄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典籍之一,也是我國散文的一個源頭。它的內(nèi)容和形式對后代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紫龋浴渡袝菲?,我國散文的表達水平“煥乎始盛”,具體而生動起來。如《顧命》篇對康王即位時儀式陳列的敘述,頗為詳細;《金滕》篇敘周公之志,哀婉動人;《盤庚》篇語言說服力強,感情充沛?! ∑浯?,《尚書》載言記事,多為以后的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所引用;簡潔質(zhì)樸的文風,多為后世師法。每有浮靡文風盛行時,進步學者往往標舉《尚書》來矯正?! ≡僬?,《尚書》的散文文體,對后世也有一定影響?!渡袝分械奈恼?,有六種文體:典、謨、訓(xùn)、誥、誓、命,多被后代模仿?! ∷哉f,《尚書》是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端,在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歷史散文的文學特點 先秦時期,政治上動蕩不安,學術(shù)上百家爭鳴,因此有了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繁榮。以下?lián)褚謩e略作介紹?! v史散文中,最有影響的當數(shù)《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關(guān)于作者和成書年代說法不一。從文學的角度而言,它的特點主要有: 1.敘事完整詳實?! ∪鐚χ卮髴?zhàn)爭的敘述,有條不紊,繁簡適當。記晉楚城濮之戰(zhàn),從交戰(zhàn)前狀況寫起,先寫晉接到宋的求援請求,分析形勢,制定攻曹、衛(wèi)以解宋國之圍的策略。接下來寫楚國子玉率師與晉軍對陣,銳意求戰(zhàn),而晉文公則退避三舍,以驕其兵。再寫到具體戰(zhàn)斗中,雙方的陣勢和進攻的方法。最后是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及對當時整個政局的影響。短短兩千余字,將一場波及數(shù)國的大戰(zhàn)寫得纖毫畢現(xiàn),這種敘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人物形象生動。 《左傳》中人物眾多,或正直,或邪惡,或機智,或莊重,或純樸,或詼諧,寫來無一不形象鮮明。更可貴的是,作者還能通過連續(xù)記載人物的事跡,描述人物性格發(fā)展過程?! ≌搼?zhàn)的曹劌、為師的蹇叔、論政的子產(chǎn)等,這些人物栩栩如生,廣為人們知曉?! ?.語言精當,行文縱橫?! 蹲髠鳌吩谇沧衷炀渖暇珖蕾N切,洗煉灑脫,行文能變化縱橫,這都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虼?,后代古文家往往視《左傳》為作文的楷模。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也是一部頗有特色的歷史散文著作?! 秶Z》在文學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長于記言。最著名的是《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這是比喻貼切而寓意深長的言辭?! 秶Z》中的文章大都質(zhì)樸、簡潔,語言自然,很少潤色。但也塑造了一些生動形象,如《晉語》寫重耳、驪姬,《越語》寫勾踐,都形象鮮明,極為感人?! 稇?zhàn)國策》簡稱《國策》,是一部貫穿著縱橫家思想的戰(zhàn)國時代的史料匯編,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學作品,原有不同的名稱和版本,西漢末劉向進行整理,定此名。它在敘事的生動、描寫的細密、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藝術(shù)的圓熟及文體的多樣化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稇?zhàn)國策》打破編年的限制,以人物的游說活動為記敘中心,以此統(tǒng)率記言敘事。它描寫的人物頗為廣泛,各具風姿,突出的是“士”、“國君”、“太后”三類人物形象。如策士中蘇秦的堅韌倔強、張儀的奸險狡詐、陳軫的圓滑機智、公孫衍的老謀深算等,都個性鮮明?! 稇?zhàn)國策》的語言敷張揚厲、明暢通達,形成了辯麗橫肆的藝術(shù)風格。作者巧于比喻,寓理于形,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抽象的道理;又善用寓言,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如膾炙人口的“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等寓言故事,至今仍掛在人們的口頭上?!稇?zhàn)國策》語言最突出的特點是辯麗恣肆、氣勢磅礴。如記蘇秦形容齊國之強盛、臨淄之富實時說:“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shù)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zhàn)如雷電,解如風雨……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本C合運用比喻、夸張、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力量?! ∫虼耍宋镄蜗蟮娘L格各異和語言的辯麗恣肆是《戰(zhàn)國策》主要的文學特點。 ……
編輯推薦
一個中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認知中國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最終會導(dǎo)致自我的迷失! 中華文明蜿蜒奔騰了五千年,當她進入第六個千年之時,人們在回顧,在反思,在警醒: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們似乎沒有時間打量自己,沒有時間回望我們的根,我們的來處,中國社會正興奮地奔跑在“現(xiàn)代化”的路上……本書內(nèi)容豐富而具有代表性,上起三代,下至清末,凡曾對歷代經(jīng)濟、政治起過重要作用,而仍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文化常識,都有簡要的介紹?!兑簧赖闹袊幕WR-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文庫》具有深沉的歷史感和深厚的趣味性,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文庫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