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出版時間:2006-8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宣化法師  頁數:15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不久就要出版了,宣化上人囑我寫個序。我才疏學淺,對佛法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功夫都很不夠,故對這個工作,實在很不敢當?,F(xiàn)在這里,只能和讀者大眾來共同研討.作個引子。    根據歷史記載,《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偉大的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重要經典著作。關于這事的因緣時節(jié)和詳細經過,上人在‘淺釋’前面的釋題部分,有比較詳細的說明,非常生動有趣,讀者可以共享。    本經是一部既概括簡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經典。讀者試想:漢明帝自從永平三年某夜夢見‘金人’以后,為什么對此便念念不忘?后來經過大臣們四年多鄭重其事地歷史查考和研究分析以后,確認在西方印度有佛出世,并留有與中國儒、道之教有所不同的教理。因而明帝特地組織了一個具有十八人之多的探訪團,西去印度求法;結果在中印度的地方,遇到了二位神通廣大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請問讀者:佛經種類數量浩大:真是汗牛充棟,為什么這兩位神異高僧,會首先選擇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把它傳到中國來呢?    決非偶然!讀者諸君,請您帶著這個問題,來讀一下這部經典吧!等您讀完之后,您對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有些人說,這是一部講小乘佛法的經典。其實不然。這部經典,佛并不是在一個專門的法會上說的,而是在佛涅槃以后,由他的弟子們,把他一生所說的一些警句,擇要系統(tǒng)編集而成。也就是宣化上人所說的:這是一部‘佛的語錄’。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集了四十二段話,編集成了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因此,這部經典實在既不能說單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說單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綜合佛一生所說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這部經典,實在集結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說法的全部過程。從小到大,由淺入深。從小乘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四果開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強調‘真假并觀’:‘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以及‘無著得道’:‘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進而闡明中道要義:‘處中得道’‘清凈安樂’;最后則歸結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滅’以及‘達世如幻’。通過有生有滅如幻如化的相對真理,而達到真實不虛、如如不動,乃至動靜一體的大乘絕對真理。    當今西方社會,雖然物質文化已達高度文明,但是一般群眾的道德墮落,物欲橫流,淫欲泛濫,以至社會紊亂,犯罪率高,精神失常者多,殺人放火,無奇不有,乃至怪病叢生,蔓延世界,單靠法治、醫(yī)治,不濟于事。在此時刻,宣化上人,只身西來,把佛法帶來西方世界,弘揚不遺余力,真可以說是適時之雨。    在這部經中,從第二章起,有很多章節(jié),一再強調要:‘斷欲絕求’、‘割愛去貪’、‘舍愛得道’、‘財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燒身’、‘意馬莫縱’、‘正觀敵色’、‘欲火遠離’、‘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個章節(jié)中,共有十一個(四分之一強),反復強調斷欲割愛,絕求去貪,直心離欲的問題。    由此可見,斷欲去貪對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這也可知,上人所以要作此淺釋和出版此經的苦口婆心了。所以,實在也可以說,這部經典,真是拯救目前西方社會,乃至世界各國社會,因誤用物質文明而產生嚴重流弊的一帖良藥了。

書籍目錄

前言:這是一部重要的經典懸談: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經序第一章 出家證果第二章 斷欲絕求第三章 割愛去貪第四章 善惡并明第五章 轉重令輕第六章 忍惡無瞋第七章 惡還本身第八章 塵唾自污第九章 返本會道第十章 喜施獲福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第十七章 明來暗(冫射)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第十九章 假真并觀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第三十五章 垢凈明存第三十六章 輾轉獲勝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附錄一 附錄二

章節(jié)摘錄

  漢朝有東漢、西漢,后漢就是指東漢。東漢明帝永平三年(當時皇帝的  年號叫永平,在第三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庚申,漢明帝做了一個夢  ,夢見有一個金人,這個金人頭頂上有一種光,這光是一種圓的光。他從空  中飛來,飛到漢明帝所住的宮殿?! 〉诙?,漢明帝就問文武百官,這個夢是何征兆?  這時有個太史叫傅毅,他對皇帝說:“我聽說在西印度有一種神,一般  人給這個神起個名字叫‘佛’,現(xiàn)在陛下您所夢見的,一定就是佛了!”  又有個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說周朝留下一部書,這部書叫《異記》,  有什么奇怪特異的事情,都記載在這書上?! ∵@書記載什么呢?書上說佛誕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這一年叫甲寅。這  時候江河泛溢,江水、河水都漲了,流到河外邊去;大地也都震動了。這是  佛出生的時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動的瑞相。天上又有五色祥光,貫穿太  微星。  當時有個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學的,也是管算數的——他的名字叫  蘇由,他用《易經》來占卦,一占就占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飛  龍在天”。得這一卦,他就知道這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這個圣人在印度傳  一種教法,這種教法在一千年以后,就會傳到中國來。這是太史蘇由占算的  結果?! ∮谑侵苷淹蹙兔钊税堰@事情,刻在石頭上記載下來,并將這石頭埋在  城南邊的一個地方,預備將來看看是不是會這樣子,一千年以后是不是那種  教法會傳到中國來?  后來在周穆王的時候,天地又都震動了,并且有白虹十二——白天有十  二道白虹貫著太陽。當時有位太史叫扈多,他用《易經》來占算,知道這是  西方印度的大圣人入滅了;也就是周昭王二十六年,歲次甲寅出生的大圣人  ,現(xiàn)在入涅柴了。所以佛出世,這不是偶然的。佛在印度出世,中國的江河  都泛濫了,大地也都震動了。佛圓寂的時候,在天上又有十二道白虹貫日,  這是佛的出生和入滅。雖然印度離中國這么遠,但是中國也都知道,中國人  當時也有會算數的,都知道這情形。  從周穆王到后漢明帝時,大約有一千年左右了,所以漢明帝做夢,夢見  佛之后,在永平七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悟和秦景  、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葉摩騰和竺  法蘭兩位尊者,他們就和蔡惜、秦景、王遵回到中國來,這時候是永平十年  了。因為他們來的時候以白馬馱經,所以漢明帝就造一座白馬寺,他們回來  的這一年叫丁卯?! 〉鹊接榔绞哪晡逶乱蝗眨霈F(xiàn)了這種情形——佛教的經典沒有被燒,  佛的舍利就放五色的光,到空中結成好像一個傘蓋似的,罩著所有的大眾,  大眾見到這情形,就都相信佛教了?! 5-7

編輯推薦

  《佛說四十二章經》,東漢時傳入中國,是第一部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重要經典。此經是一部“佛的語錄”,充分反映了佛說法的全部過程,文字簡約易誦,義理博深無窮。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故事,詮釋了該經的經理。即使你對佛學一竅不通,本書也能讓你輕松理解其中的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9條)

 
 

  •   這部經典實在既不能說單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說單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綜合佛一生所說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   佛說 四十二章
  •   本經看似簡單,實不簡單,經內貫穿了大、中、小乘的基本勝義,也是修行(心)之人需常念及而觀自我的。本經各佛學名詞,可以參考其他佛經或上網查詢,以進一本了解經文的甚深微妙之義。這樣,無形中,已將自己融入經藏。此書可作為學佛入門的經典看待。深切體會因果、無常,則皈依三寶無礙。
  •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fā)菩提心難。既發(fā)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三十六舉勝顯準章
  •   頂禮宣化上人?。?!宣化上人乃一代高僧大德,修法甚是刻苦,是學佛人學習的榜樣,他老人家講的法一樣的重要。
  •   《四十二章經》是佛陀普世教育的精華節(jié)錄,里面沒有高深的大道理,全是應病與藥,有針對性的解決我們的種種苦惱。經文和解說都很通俗易懂,推薦大家好好學習!
  •   佛的語錄,此經充分反映了佛說法的全部過程。阿彌陀佛!
  •   欲知大乘佛法的開源,這是一本必須看的經典!
  •   佛說有緣分字有
  •   好法寶!宣化上人的經書淺釋都是好法寶!
  •   雖然這部經相對于很多大塊頭的經典來說是屬于入門級別的,但是要是能把經中說的道理都實踐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能真正做到的人也是稀有難得的!
  •   初學佛的人一定要拜讀,對去除惡習,非常有幫助。且佛祖開示的格言,每篇都不長,卻直指人心。
  •   讓人的心靈安靜下來,每天讀一些佛語,在這個塵世里保持一顆純凈的心靈
  •   這部經據說是傳入中國的第一部佛經,經典必讀!
  •   這是傳入我國的第一部佛經 小乘佛教的經典 對個人審視自我也很有好處
  •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
  •   每個學佛的人必讀的好書
  •   修身、學佛之好典籍。
  •   短小精悍的四十二章經,講解的很透徹
  •   一心向佛,勸人為善,阿彌陀佛!
  •   萬佛歸宗。其一為本。
  •   宣化大德的淺釋簡明扼要、深入淺出;排版及紙質帶給閱讀的感受很舒服。SUNYA
  •   宣化上人的講解系列都很好,淺顯易懂
  •   宣化上人解的經,非常有意義。作為遺教三經之一,無論哪個門派的修學者都應該認真學習
  •   宣化上人的講經說法,支持收藏
  •   宣化上人是我最喜歡的法師之一。
  •   宣化上人開示
  •   不厚重的書,很清晰,很具體,適用于初期接觸佛法者
  •   宣化法師講解的清晰、易懂、全面,名副其實的淺釋。很應該讀一讀才是。
  •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是佛教傳入我國的第一部佛經的講解,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了解佛教的教義,向真正的佛學更近一步,提高自己的修行。
  •   有些看不太明白,還在慢慢仔細地讀!有一句話不是這么說的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   文字簡約易誦,義理博深無窮。
  •   我當年看的就是這個版本,很懷念呢,在宿舍陽臺上讀啊讀,把她們煩死了。

    個別字句:
    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中華書局的是
    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不過還是覺得用“舐”比較好。
  •   一直反對老公看這種書,怕他看入了迷,但他說就是想看看里面的道理,所以就買了,還不錯!
  •   因為是宣公的書,才買的;還沒收到,沒有什么可說的。
  •   我翻看佛經前后也有三四年了,如前輩大德所云落入了文字障中,大多看不明白。這本書適合初學者,文字不深,道理易懂,極力推薦。
  •   這本書很不錯,淺白易懂
  •   這夲書非常好,值得一讀,有很多道理適于現(xiàn)在的人靜下心來悟。
  •   這本書比我想象得要出乎意料的好?。∽⑨尫浅T敿?,解析非常到位!對于以前只是誦讀而沒有真正去理解過的我來說,這個版本真是滿足了我的一切要求!
  •   特別經典的好書
    一定要看的
  •   東方出圣人,西方出生人。百姓日用而不知。
  •   還沒開始看這本呢,一下買了很多宣化法師講的經書。喜歡宣化法師的講解,簡單易懂。書的質量也是很好的,沒問題。
  •   斷肉食素
  •   看了以后,人淡定了許多,呵呵
  •   非常適合現(xiàn)代繁忙的人讀誦??梢越K生讀誦。
  •   好書,通俗易懂。好好好好好
  •   和宣化法師是同鄉(xiāng),雙城,真修行人,后輩的開模,頂禮
  •   淺顯易懂。很好很好。。。 非常好的 佛教書籍。
  •   宣化法師講經,字號排版都很好,利于研讀,提升智慧!!
  •   大道理簡單讀
  •   讀過了,還需要再讀。
  •   這是寶貝,經書中有不可思議的智慧。如能把字放大一點就更好了。
  •   寫得好,印的好。
  •   非常好的一本書,書中的智慧,運用于生活中,得益無量。
  •   挺高深,也可能是我對佛教知之甚少,閱讀速度極為緩慢,但在N多不懂中閱讀出的一點點通悟,也還是極其令人興奮的……
  •   書很好初學
  •   看上去很好。感謝。
  •   內容不多,解釋很好
  •   沉靜心靈,很好!
  •   這本書竟然是我十歲的姑娘非常想要的,買回來她也會認真看。
  •   很喜歡的一本書,值得擁有!
  •   正版,不錯 買回來 慢慢體味
  •   受益匪淺2
  •   猶如躬身佛陀座下,聆聽佛陀教誨,踴躍無量~
  •   宣化上人的書都值得一讀
  •   非常棒!贊,必讀的書!
  •   還沒看,,現(xiàn)收藏著
  •   深入淺出,也需自習研讀。
  •   看了鹿鼎記后就想買的書
  •   好書,值得大家細細品嘗?。?/li>
  •   應該不錯的書。
  •   佛門修行必讀
  •   宣化上人的書都值得一看
  •   物流狠快。
  •   本來是想打五星的,因為書的內容無需多言,對于佛學入門的朋友來說,非常有用。佛教傳入中國后,四十二章經是第一本譯出的佛經是有道理的。之所以打四星,是因為書的質量實在是有點問題,拿到書,翻了沒多少頁,就有前面的彩頁落下,裝訂質量實在是不敢恭維。佛經跟四書五經一樣,都是要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其中的精要,這種裝訂質量,恐怕看不了即便書就散了。希望出版社能好好改進裝訂質量,不要讓這樣的佛家經典難以反復誦讀
  •   書好,佛的精神
  •   四十二章經 就是佛陀的格言 融合起來的經本,翻譯內容簡單明了,很容易吸收,也很容易從中悟道
  •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zhàn),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于人,猶如執(zhí)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鎮(zhèn)難。有劫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 冥闇也。 其冥即滅而明猶存 猶字當為獨猶字殊無義。 學道見諦愚癡都滅無不明矣 夫已見道愚癡自滅。漸證佛智德無不明。猶如持火入諸闇室冥闇都滅而明獨存也。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遂定斬妖除孽,懲惡揚善;定我乾坤,永保安寧!
            
            夫為道者 猶木在水 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 不為人取 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洄流所住 亦不腐敗 吾保此木 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 不為情欲所惑 進精無為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說四十二章經》
  •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吾非和尚,亦非居士,喜佛學而遠佛法,故難解此善知識。然人生在世,總要明理。世間百理相通,道是非佛理,難保不在其理。二十難,試解如下:
      
      一曰舍不得。有舍必先有得,降此花花世界,縱是貧窮,也無法了無牽掛,一飯一食,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名一利,從了己姓,便如已出,要舍與他人,如何舍得?或被明取,或被巧奪,失與不失,均是折磨。
      
      二曰求不得。人生在世,怎能無求。見好要求,見色要求,見物要求,見財要求。然僧多粥少,狼多肉少,能得少許,便是便宜。兩手空空,亦是正常。得不到,自也是折磨。
      
      三曰尋不得。走在塵世中,多在尋尋覓覓。所尋之物未必可得,所覓之人未必可見。便是一點知識,一番道理,一句言語,也未必能輕易得解。世間的造化,往往只是一個際會,一個回眸。轉瞬之間,便錯過了。
      
      四曰留不得。要來的未必會來,要走的未必能留。如風自來自去,舍得不舍得,愿意不愿意,都無法左右。是你的,留不??;不是你的,也留不得。痛苦往往在于,是與不是之間,留與不留之意。
      
      五曰靜不得。靜在先,方可有所得。然人心浮躁,如何靜得了?于是乎,終日行走,無法安身立命;終日惶惶,焦慮萬分;終日費神,胡思亂想。焉得有成?
      
      六曰平不得。怨恨在心,牢騷在口,是非伴于左右,禍事懸于高梁。無權勢則自卑自艾,有依仗則自恃無恐。上仰下鄙,前倨后恭,無法正視自己,平視他人。
      
      佛言,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即便佛經爛熟于心,亦無法了斷“欲”之一字,有此念在,一身不得安寧,一世不得安寧。
  •     《佛說四十二章經》為近人所知,要得益于金庸先生的《鹿鼎記》。書里幾股勢力都想齊集這一套經書,以得到里面隱含的藏寶圖。但是人們對本經的內容了解不多?!端氖陆洝菲鋵嵤欠鹱娴恼Z錄選,有些像儒家的《論語》。
      
      先說本經緣起。東漢明帝夜夢金人,派人去西方求經,運抵白馬寺的第一批經書里,就有這一部《四十二章經》。本經由一些哲思片段組成,沒有長篇大論,較為通俗易懂。想必西天菩薩傳經時,也考慮了東土皇帝的接受能力,知道皇帝們愚蠢的居多,就挑選了許多淺近且有趣的話,組成這一部經。如果開始的時候就拿因明學唯識論什么的來傳教,估計皇帝早就被唬住了,佛教也就沒法在東土光大開來。
      
      佛祖廣開三千法門,此經雖是入門讀物,里頭的佛法可一點也含糊?,F(xiàn)摘錄幾段如下: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
      
      佛祖在此經中多作譬喻,以身邊習用之物指示佛法,在日常談話中開悟佛理,實在是讓許多新入門者覺得有趣有益。正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言所行,親切自然,卻讓人瞻焉在后。
      
      不妙的是,佛教的發(fā)展后來走向兩極。一邊是極力解說深奧的佛法,講起佛法來讓人云山霧罩;另一邊是天天吃齋念佛,盲目崇拜,失去了佛理的活潑靈動?!端氖陆洝窂拇松偃颂崞稹?br />   
      
  •     《四十二章經》里的寶藏
      
      □/徐強
      
      讀過金庸小說《鹿鼎記》的人都知道一件寶貝,就是《四十二章經》。為了搶奪這件寶貝,江湖上的各路人馬殺得人仰馬翻,鬼哭狼嚎。
      
      那么,《四十二章經》到底是何方寶物,令人如此瘋狂呢?《鹿鼎記》第十五回寫道,韋小寶認老宮女陶紅英作“姑姑”,交談間,韋小寶發(fā)了他人生當中的第N個毒誓,讓陶紅英說出了一個驚天大秘密:《四十二章經》一共有八本,每本封面的顏色和式樣各不相同,代表黃、藍、白、紅、鑲黃、鑲藍、鑲白、鑲紅八旗;當年清兵入關時,掠奪了大量金銀珠寶運往山海關外,埋在清政權“龍脈”所在的一座山里,然后繪制了一張藏寶圖,裂為八幅,由八旗旗主各執(zhí)一幅;這八幅地圖,就分藏在八本《四十二章經》里。也就是說,只要找齊八本《四十二章經》,就能找到清政權在關外的寶藏和“龍脈”。難怪志在“反清”但未必“復明”的江湖豪杰們,甘愿為它打得頭破血流,哪怕“死翹翹”也在所不惜。
      
      寶藏和“龍脈”云云,當然是小說家言。不過,《四十二章經》倒是確有其書,并非純屬虛構。按照學界通常的說法,《四十二章經》是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留存下來的第一部經書,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由中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譯出。據南朝梁人慧皎《高僧傳》記載,竺法蘭曾譯佛經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余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唯此為始”四個字,充分說明了《四十二章經》在漢譯佛經中的地位與價值。
      
      這本經書的體裁和儒家典籍《論語》相似,屬于語錄體,計有經文四十二章,每章均短小精悍,微言大義,飽含哲理,對普通讀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修心養(yǎng)性的讀物。試舉兩例如下——
      
      第七章《惡還本身》:有人聽說釋迦牟尼道行深廣,大仁大慈,于是存心找茬,登門“踢館”,對釋迦牟尼惡語相向,極盡詛咒辱罵之能事。等他罵累了,釋迦牟尼問:“如果你送禮物給人家,人家不接受,你是不是要把禮物拿回去呢?”這個人答道:“當然!”釋迦牟尼說:“你對我破口大罵,等于是送禮物給我。我不收你的禮物,你罵我,實際上是在罵你自己!”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辱人者必自辱,害人者終害己,《惡還本身》非常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同時,這個故事還體現(xiàn)了一種民胞物與的寬容精神,因為釋迦牟尼對冒犯者沒有“以惡報惡”,而是通過啟發(fā)、開導的方式來勸人為善。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釋迦牟尼問修道者:“人命在幾間?”修道者回答說:“數日間。”釋迦牟尼說:“子未知道。”又問另一個修道者:“人命在幾間?”回答說:“飯食間?!贬屽饶材嵴f:“子未知道?!痹賳柫硪粋€修道者:“人命在幾間?”回答說:“呼吸間。”釋迦牟尼說:“善哉,子知道矣?!比说纳挥幸缓粢晃@么短的時間,何等寶貴,又怎么能不珍惜!《論語》有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有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边@些都是教人珍惜時間、珍愛生命的名句,比較而言,我還是偏愛釋迦牟尼所說的“人命在呼吸間”,大概這就是機鋒的魅力之處吧?小沈陽在《不差錢》中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這輩子過去了”,贏得滿堂喝彩,但和釋迦牟尼的箴言相比,實在不過是一個噱頭而已。
      
      總的來說,《四十二章經》多以譬喻說理,警句迭出。比如:“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保ǖ诎苏拢柏斏谌?,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保ǖ诙拢皭塾?,猶如執(zhí)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保ǖ诙逭拢┤绻f《四十二章經》里真有什么寶藏的話,這些醍醐灌頂的梵音,就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俗世凡塵,求神拜佛者眾。究其實,則所求者多為升官,所拜者多為金錢,與釋迦牟尼倡導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精神南轅北轍。新華社曾有報道說,內蒙古某貪官每天在家燒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即使進了監(jiān)獄,仍然手捧佛經,念念有詞。此公的一番苦心,真是枉費了,佛經里說什么,他竟然一個字都沒看明白。阿彌——陀佛——
  •   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   看了這篇評論,感覺不得不看這本書!
  •   挺佩服小和尚的。除了本專業(yè)外,還讀了那么多書。。。小和尚肯定是個聰明,做事效率高的和尚。
  •   哈哈 佛家經已經夠多了 可是真正的藏寶圖 可少的很 我寧愿這二十四章經 是真的藏寶圖。。。
  •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是啊,比如BT日本無碼,呵呵。如果心不斷,無論刪除幾回bookmark,還是會找回來的。
  •   Elact老師……
  •   文章很流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