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海風出版社 作者:王志成 頁數:144
前言
從事幼兒教育以來近10個年頭了,當初選擇意大利的教育學者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的教育理念作為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精神目標。出發(fā)點在于選擇一個能夠解決孩子學習壓力的良方,讓孩子能在歡笑中成長。自20世紀初以來,許多的幼兒教育專家提出新派的幼兒教育理念,來解決當時幼兒學習成長的問題與岐見。各種各樣的理念方案都是一時之選,各有各的理論高度。但是,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的“蒙式教育”是比較吸引我投入的目標或許因為是工科的背景,使我更進一步的理解蒙特梭利博士在努力使幼兒教育從一萌藝術變成科學的貢獻! 10年來,不斷探索這位幼兒教育先知的精神內涵,并從實際辦園的工作中仔細去體會如何把蒙式的精神內涵轉化為有效生產力,并期待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看到實質的成長和喜悅。在此之際寫出自己的一點點心得與感受,希望能對喜好蒙式教育的家長能給予些許的幫助。更希望各位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前輩與先進,能給予多多指教。 這本書是針對初為人父,人母的爸爸媽媽所寫的參考書籍,涵蓋出生兒到3周歲幼兒的發(fā)展與成人可以和應該出力的地方,希望用100天的時間來當好一位懂得蒙式教育的爸爸媽媽,它不算是一本專業(yè)的書籍,但是我期待他能給你從幼兒教養(yǎng)的迷惘中找到方向,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空間,每當看到那一張張小朋友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我真的為它感到高興,也為他的父母感到驕傲!因為每個孩子都能也都會成長,差別只在于如何把快樂的元素充滿整個童年?!皹s式教育”正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抽絲剝繭的尋找出阻礙孩子成長的困難;并運用蒙特梭利博士研究的教學技巧來有效并且沒有太大負擔的搬開擋在路上的石頭?! ≡诿绹囊淮沃牡袼苷怪?,很多來賓紛紛向優(yōu)秀作品的雕刻家提出道賀之際,稱贊他是偉大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作品??墒悄俏坏袼芗覂H僅的回答一句讓人深省的話——“不是我創(chuàng)造出這個雕像,那雕像原本就在石塊里面,我只不過是清除掉雕像上面多余的一些石屑罷了”。孩子發(fā)展的藍圖在他自己的遺傳密碼已經有了,我們只能做的事,就是幫他清除路上的石頭! 最后引用“紀伯倫”在“先知”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澳愕暮⒆硬⒉皇悄愕?,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產生于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他們經由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你可以供他們的身體以安居之所,卻不可錮范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亦無法探訪。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因為生命不能回朔,也不滯戀昨日?! 澳闶且痪吖?,你的子女好比是生命的箭,借你而送向前方!
內容概要
《蒙式教育:父母的百日維新》是針對初為人父,人母的爸爸媽媽所寫的參考書籍,涵蓋出生兒到3周歲幼兒的發(fā)展與成人可以和應該出力的地方,它不算是一本專業(yè)的書籍,但是作者期待他能給你從幼兒教養(yǎng)的迷惘中找到方向,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空間,每當看到那一張張小朋友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作者真的為它感到高興,也為他的父母感到驕傲!因為每個孩子都能也都會成長,差別只在于如何把快樂的元素充滿整個童年。
作者簡介
王志成,1964年出生于臺灣省臺中市 1985年畢業(yè)于臺南成功大學機械系 1991年投資福建省福州市 1999年創(chuàng)立福州長頸鹿幼兒園
書籍目錄
第一單元:你需要接觸的蒙式教育理念第二單元:你需要明白的兒童心理第三單元:你需要理解的兒童行為第四單元:兒童的智慧來自何處第五單元:如何做好小手發(fā)展的日常生活教第六單元:如何發(fā)展大肌肉的平衡與協調第七單元:如何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第八單元:如何發(fā)展幼兒的感知覺能力第九單元:如何讓孩子學會人際相處第十單元:如何讓孩子安靜下來第十一單元:如何讓孩子進入思考第十二單元:如何讓孩子建立內部秩序
章節(jié)摘錄
自出生至2歲左右,是智力發(fā)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在此階段的初期即新生兒時期,嬰兒所能做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反射性動作。嬰兒僅靠感覺和知覺動作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huán)境。這一階段的嬰兒形成了動作格式的認知結構?! ∑喗軐⒏兄\動階段根據不同特點再分為六個分階段。從剛出生時嬰兒僅有的諸如吸吮、哭叫、視聽等反射性動作開始,隨著大腦及機體的成熟,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階段結束時,嬰兒漸漸形成了隨意有組織的活動。下面簡介六個分階段?! ?、第一分階段(反射練習期,出生~一月) 嬰兒出生后以先天的無條件反射適應環(huán)境,這些無條件反射是遺傳決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及哭叫、視聽等動作。通過反復地練習,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發(fā)展和協調。發(fā)展與協調意味著同化與順應的作用。皮亞杰詳細觀察了嬰兒吸吮動作的發(fā)展,發(fā)現吸吮反射動作的變化和發(fā)展。例如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如果又同時給予奶瓶喂養(yǎng),可以發(fā)現嬰兒吸吮橡皮奶頭時的口腔運動截然不同于吸吮母親乳頭的口腔運動。由于吸吮橡皮奶頭較省力,嬰兒會出現拒絕母乳喂養(yǎng)的現象,或是吸母乳時較為煩躁。在推廣母乳喂養(yǎng)過程應避免給嬰兒吸橡皮奶頭可能正是這一原因。從中也可以看出嬰兒在適應環(huán)境中的智力增長: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費力的母乳。 2、第二分階段(習慣動作和知覺形成時期1~41周) 在先天反射動作的基礎上,通過機體的整合作用,嬰兒逐漸將個別的動作聯結起來,形成一些新的習慣。例如嬰兒偶然有了一個新動作,便一再重復。如吸吮手指。手不斷抓握與放開、尋找聲源、用目光追隨運動的物體或人等等。由于行為并沒有什么目的,只是由當前直接感性刺激來決定,所以還不能算作智慧行動?! ?、第三分階段(有目的動作逐步形成時期,41周~9月) 從41周開始,嬰兒在視覺與抓握動作之間形成了協調,以后兒童經常用手觸摸、擺弄周圍的物體,這樣一來,嬰兒的活動便不再限于本身,而開始涉及對周圍物體的影響,物體受到影響后又反過來進一步引起嬰兒本體對它的動作,這樣就通過動作與動作結果造成的影響使本體對周遭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循環(huán)聯系,最后漸漸使動作與動作結果產生分化,出現了為達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動作。例如一個多彩的響鈴,響鈴搖動發(fā)出聲響引起嬰兒目光尋找或追蹤。這樣的活動重復數次后,嬰兒就會主動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腳去踢掛在搖藍上的響鈴。顯然可以看出,嬰兒已從偶然地無目的搖動玩具過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復搖動玩具,智慧動作開始萌芽?! ?、第四分階段(手段與目的分化協調期,9~11、12月) 這一時期又稱圖式之間協調期。嬰兒動作目的與手段已經分化,智慧動作出現。一些動作被當作目的,另一些動作則被當做手段使用。如兒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夠不著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開蓋著玩具的布。這表明兒童在作出這些動作之前已有取得玩具的意向。隨著這類動作的增多,兒童運用各動作之間的配合更加靈活,并能運用不同的動作來對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運用概念來了解事物一樣,嬰兒用抓、推、敲、打等多種動作來認識事物。表現出對新的環(huán)境的適應。兒童的行動開始符合智慧活動的要求?! ?、第五分階段(感知動作智慧時期,12~18月) 這一時期的嬰兒,皮亞杰發(fā)現,能以一種試驗的方式發(fā)現新方法達到目的。當兒童偶然地發(fā)現某一感興趣的動作結果時,他將不只是重復以往的動作,而是試圖在重復中作出一些改變,通過嘗試錯誤,第一次有目的地通過調整來解決新問題。例如嬰兒想得到放在床上枕頭上的一個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卻夠不著,想求助爸爸媽媽可又不在身邊,他繼續(xù)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頭,拉枕頭過程中帶動了玩具,于是嬰兒通過偶然地抓拉枕頭得到了玩具。以后嬰兒再看見放在枕頭上的玩具,就會熟練地先拉枕頭再取玩具。這是智慧動作的一大進步。但兒童不是自己想出這樣的辦法,他的發(fā)現是來源于偶然的動作中?! ?、第六分階段(智慧綜合時期,18~24月) 這個時期兒童除了用身體和外部動作來尋找新方法之外,還能開始”想出”新方法,即在頭腦中有”內部整合”方式解決新問題,例如把兒童玩的鏈條放在火柴盒內,如果盒子打開不大,鏈條能看得見卻無法用手拿出,兒童于是便會把盒子翻來覆去看,或用手指伸進縫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進去,這時他便會停止動作,眼睛看著盒子,嘴巴一張一合做了好幾次這樣的動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開盒子口取得了鏈條。在這個動作中,兒童的一張一合的動作表明兒童在頭腦里用內化了的動作模仿火柴盒被拉開的情形,只是他的表象能力還差,必須借助外部的動作來表示。這個拉開火柴盒的動作是兒童”想出來的”。當然兒童此前看過父母類似的動作,而正是這種運用表象模仿別人做過的行為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標志著兒童智力已從感知運動階段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