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學林  作者:張瑜  頁數(shù):283  
Tag標簽:無  

前言

張瑜博士一直在文學和語言的結(jié)合部位努力探索,本研究是他的又一項重要成果。許多學者習慣于“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像他這樣在同一領域持之以恒,不斷開掘,且能新見迭出,實屬罕見而不易。文學和語言、文學理論和語言理論分屬于不同學科,用一句時尚的術語來說,本研究也算是“跨學科”了。學科的逐步細分本是學術進化的必然,沒料到卻成了當下世人詬病的對象。于是乎,“跨學科”、“跨文化”成了最招搖的學術旗幟,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成了學界最時尚的口號。這并沒有什么不對,問題是跨學科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為“跨”而跨,也不能為時尚而跨;所謂“跨”,也要順其自然,一步一步地跨來,不能任意所為,一步跨到天邊外,最后竟然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了。例如文學研究,和其最為鄰近的當是語言學,文學研究的跨學科首先“跨”到語言領域,才是最自然不過的。但是,我們的實際情況卻是,在“跨學科”的旗幟下,文學研究更多的跨到思想史、文化學等遙遠的領域去了。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呢?這也沒有什么不對,問題在于凡事都要有個輕重緩急,如果最為鄰近的這一步尚未跨過去,就去跨越第二步、第三步。

內(nèi)容概要

  《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對于20世紀中葉開始的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的關系,學界至今語焉不詳,更談不上系統(tǒng)研究。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本書通過建立一種以創(chuàng)造性和交往性主旨的言語行為文學論,轉(zhuǎn)向?qū)φZ境、文本、意義和語言力量等范疇的分析,揭示了言語行為理論所具有的獨特方法論意義,深化了關于文學的理解。

作者簡介

張瑜,1995年畢業(yè)于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進入浙江湖州師范學院工作。相繼獲得浙江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2002年)、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08年)。現(xiàn)為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

書籍目錄

導論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一、語言論文論發(fā)展的兩條路徑二、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思想和特征三、文學言語行為論在西方四、文學言語行為論在中國五、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對當代中國文論建設的意義第一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語言研究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觀:施為性功能1.語言施為性功能的發(fā)現(xiàn)和提出2.施為性功能的條件3.施為性功能的特征和意義二、奧斯汀的“難題”1.“準言語行為”2.模仿的言語行為三、文學語言具有施為性功能1.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xiàn)之一——創(chuàng)造性或構(gòu)建性2.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xiàn)之二——交往性3.解構(gòu)主義的批評:重復性與引用性4.言語行為理論的文學語言觀四、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行為1.文學:以詞做事——創(chuàng)造與交往2.文學:以言行事——影響和改變現(xiàn)實第二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意義研究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意義觀:行為論意義觀1.三個層面與兩個視角2.語力與意義3.交往意義與意向、語境4.解構(gòu)主義的挑戰(zhàn):意義的不確定性二、言語行為的文學意義觀1.當前文學意義研究的現(xiàn)狀與言語行為文學意義觀的定位2.文學意義的構(gòu)成3.文學力量與文學語力4.“言外之意”三、言語行為文學意義的分析模式1.言語行為的文本觀2.“言語雙重結(jié)構(gòu)”分析3.文本交往層次分析第三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觀念研究一、文學研究的“實踐轉(zhuǎn)向”1.國內(nèi)文學研究“實踐論轉(zhuǎn)向”的表現(xiàn)2.西方文學研究“實踐論轉(zhuǎn)向”的表現(xiàn)3.文學研究實踐論轉(zhuǎn)向的原因及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優(yōu)勢二、文學言語行為理論是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1.實踐范疇的含義和話語(言語)交往實踐2.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邏輯起點:人還是語言3.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主要思想、特征和思維方式4.從言語行為角度看實踐論文學觀與反映論文學觀、形式主義文學觀的關系三、如何在具體的閱讀中把握文學言行論的實踐論文學觀1.以巴爾扎克的小說《永別》為例2.現(xiàn)實主義與解構(gòu)主義的解讀3.文學言行論的話語實踐論解讀結(jié)語文學言語行為論: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行為方式直接介入人類現(xiàn)實生活,參與構(gòu)建和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直接作用于人類的社會生活。上述“向外轉(zhuǎn)”的三大語言論文論中,前兩種已經(jīng)被引進和介紹到我國文論界,并被廣泛運用在當前的文學研究中,而來自英美的言語行為理論對我國文藝學界還是陌生的,特別是言語行為理論的實踐性的重要特征還沒有引起我國文藝學界的普遍重視。本文選擇文學言語行為理論作為論題,寫作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引進一種新理論,也不是要對英美文學言語行為理論做全面總結(jié)和述評,而是認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實踐性特征和觀點對我國當前的文學理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運用言語行為理論的實踐性觀點考察文學語言和文學有可能促使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基礎發(fā)生重大變化,建立一種新型的文學實踐論,真正超越傳統(tǒng)主流的反映論文學觀以及20世紀影響深遠的形式主義文學觀,推動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基礎研究向前發(fā)展。二、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思想和特征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思想是“言就是行”、“說話就是做事”,即人們在說話時不僅僅只在說話,同時也在做事,是通過說話在做事,即以言行事、言中有行。例如某位領導人在某個慶典大會上宣布:“我宣布××大會現(xiàn)在開幕!”他不僅是說出這句話,同時也在做“宣布”這件事。用術語說,他在說這句話的同時,也做了“宣布”這個施事行為,他的話具有“宣布”語力。這個觀點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言與行,說話與做事看作是分離或?qū)α⒌牧晳T看法完全不同。實際上只要人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以言行事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用語言做事,“對不起!”。

后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文學言語行為理論這個課題在國內(nèi)文論界還沒有系統(tǒng)的研究,我選擇這個論題并非僅是填補一個空白,主要還與我近年來對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思考和認識有關。我對文藝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有濃厚的興趣,這還是從在浙江大學跟隨王元驤先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眾所周知,王先生是國內(nèi)新時期產(chǎn)生極大影響的“審美反映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最初倡導者之一,但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經(jīng)意識到反映論和認識論研究模式的一系列缺陷和問題,開始力圖在文藝學基礎理論領域中超越認識論研究模式而轉(zhuǎn)向了文學實踐論模式的研究。我在讀書的時候目睹了王先生這一思想轉(zhuǎn)變的一部分過程,但是由于我學識的淺薄,我當時還很難認識到這一推進的重要性和意義。但是通過學習和碩士論文《審美反映論評述》的寫作,還是使我深刻認識到我國當代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和主題就是要超越傳統(tǒng)的認識論反映論研究模式,探索和建立一種比認識論模式更為合理和深刻的文學基礎理論形態(tài)。應該說這個任務學界至今仍沒有很好的完成,近年來有關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討論就顯示出這一點。我畢業(yè)后最初嘗試從文學本體論研究來做這方面研究,但是很快認識到,文學本體論研究與其他新時期提出的理論探索一樣,對文學認識論模式的超越還主要停留在宏觀方面。

編輯推薦

《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由學林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