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李小光 頁數(shù):393
Tag標簽:無
前言
朱伯岜先生所著《易學哲學史》指出:“在中國哲學史上,關于宇宙形成的理論,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道家的系統(tǒng),本于《老子》的‘道生一’說;一是《周易》的系統(tǒng),即被后來易學家所闡發(fā)的太極生兩儀說。”①如果此說能夠成立,那么李小光博士《中國先秦之信仰與宇宙論》一書要言說的即是先秦道家系統(tǒng)的宇宙論,這一言說圍繞著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來進行考察。自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出土后,多次召開相關的國際國內(nèi)學術會議,對其研究可謂諸家云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時間成為顯學。在眾多研究基礎上,李小光博士認為: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發(fā)現(xiàn),提示我們必須對中國古代信仰發(fā)展狀況及水崇拜加以重視和研究;對《太一生水》的深入研究,是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觀與宇宙論的一個“眾妙之門”,以此,我們可以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眼界之寬廣與胸懷之宏闊。
內(nèi)容概要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發(fā)現(xiàn),提示我們必須對中國古代信仰發(fā)展狀況加以重視和研究。本文以《太一生水》文本為中心, 圍繞該文本所提出的“神明”、“名字”、“天道”等重要概念,結合現(xiàn)存文獻和出土材料,對中國古代的光明崇拜、靈(命、名)崇拜、水崇拜以及影響巨大的太一信仰等思想進行了考證和分析;并以此為出發(fā)點,探討了太一信仰和老子之道的來源以及太一與道的關系;最后,以此為基礎,著重探討了戰(zhàn)國時期道家諸子的宇宙生成理論。其結論是在中國先秦時期,無論是對于生命的理解—包括生命的起源、死亡和再生等,還是對于宇宙的認知—包括宇宙的生成、運轉等,其立論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努力探索宇宙間周而復始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泉。因之,對《太一生水》的深入研究,是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觀與宇宙論的一個“眾妙之門”,以此,我們庶幾可以領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眼界之寬廣與胸懷之宏闊。
作者簡介
李小光,男,哲學博士,古典文獻學博士后,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青年學術骨干。
書籍目錄
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叢書總序序序二緒論 第一節(jié) 關于研究題目的確定和研究范圍的說明 第二節(jié) 《太一生水》篇的研究現(xiàn)狀第一章 《太一生水》之“神明”考:中國古代光明崇拜初探 第一節(jié) “神明”本義考略 第二節(jié) 神明與光明 第三節(jié) 作為宇宙生成環(huán)節(jié)的“神明” 第四節(jié) 小結第二章 《太一生水》之“四時成歲”考:再說中國古代歷法問題 第一節(jié) 從二時到四時 第二節(jié) 四時與陰陽 第三節(jié) 陰陽與天地 第四節(jié) 小結第三章 《太一生水》之“名字”概念考:中國古代靈、名問題探析 第一節(jié) “遠方圖物”與“鑄鼎象物”:夏代之靈信仰 第二節(jié) “吾民有命”與“侮神謾天”:商代之命信仰 第三節(jié) “皇天無親”與“惟德是輔”:周代之天命信仰 第四節(jié) 小結第四章 《太一生水》與中國古代水崇拜:太一思想的可能來源(上) 第一節(jié) 死亡與再生;水與中國古代生命認知 第二節(jié) 浮天而載地:水與中國古代宇宙認知 第三節(jié) 魚復與船棺:水與中國古代民俗遺存 第四節(jié) 小結第五章 《太一生水》與中國古代水崇拜:太一思想的可能來源(下) 第一節(jié) 中國彩陶文化與水 第二節(jié) 道家諸子論水 第三節(jié) 儒家諸子論水 第四節(jié) 小結第六章 《太一生水》之“天道”考:老子之“道”的可能來源 第一節(jié) 關于天道 第二節(jié) 天之道與人之道 第三節(jié) 道與天道 第四節(jié) 小結第七章 道與太一:老子之“道”對太一信仰的融攝 第一節(jié) 太一的多重性 第二節(jié) 太一生萬物 第三節(jié) 道與太 第四節(jié) 小結第八章 從“天地”到“宇宙”:戰(zhàn)國時期道家諸子宇宙論思想檢討 第一節(jié) 《莊子》之宇宙生成論 第二節(jié) 《黃老帛書》之宇宙生成論 第三節(jié) 《鵑冠子》之宇宙生成論 第四節(jié) 《管子》之宇宙生成論 第五節(jié) 《呂氏春秋》之宇宙生成論 第六節(jié)小結第九章 結論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面頗費筆墨探討了中國古代的“名”——即“命”信仰,那么,名與字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根據(jù)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記載,商代已經(jīng)普遍認為呼喚一個人的名就是呼喚他的命靈,而命靈被呼,則有逃亡喪失的危險,這就是古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名諱”的原因。然而,人們畢竟要交往,必須有符號指稱彼此,而“名”又不能輕易示人,必須尋找到既能保證相互指稱而又不傷害命靈的方法,這就是“字”的作用。因此,從來源上看,“字”是古代實行自我防御采取消極巫術即塔怖禁忌措施而另取的“名”。這種做法可能和古代民族的族外婚制有關,至遲到商代,在母系族外集體婚制中,為繁衍后代的合男女行為,必然要與外族夫群集體交往,因為上述名諱的限制,必然要用字的稱呼來替代原有的“名”,因此,我們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很多女做偏旁的字,如好、娃、姘、婇、娘等,在《說文》女部中,有嬿、嬰、婕等共十三字皆云“女字也”,《轂梁傳·文公十二年》:“女子十五而許嫁。”《公羊傳·僖公九年》:“婦人許嫁,笄而字之?!薄秲x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薄肚Y》:“女子許嫁,笄而字。”這些都是保存了“字”的古義?!栋谆⑼āば彰吩疲骸叭怂杂凶趾??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這個說法已經(jīng)不是“字”的原始意義了。由于“字”與通婚(或云合男女似更妥當)有關,因此,字又有滋、生的意義?!吨芏Y·外史》鄭注“古日名,今日字”,孔疏“字者,滋也。滋益而名,故更日字”。今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顏回字子淵,仲由字子路,冉耕字伯牛等,其字無不由“滋益而名”而來?!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云:“(苦山)其上有木焉,名曰黃棘……其實如蘭,服之不字?!惫弊ⅲ骸白?,生也。《易》日:‘女子貞不字。’”所因《易·屯·六二》爻辭,虞翻注日:“字,妊娠也。”
后記
本書寫成目前這個樣子,與我當初的計劃相差甚遠,我是研究道教出身,在閱讀道經(jīng)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太一信仰在道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早的打算是對道教太一信仰進行一番梳理的,從這個想法出發(fā),我收集了很多資料,翁獨健先生曾說:“太一在道教中所占的地位實在太復雜了。它一方面在道教教理中居最高的地位,一方面在道教神的系統(tǒng)中,處處見得到它的名號。道教里面最主要的成分是道家以及陰陽五行的思想理論和中國自古以來的鬼神術數(shù);而在這兩方面,太一簡直有負起貫通責任的能力。了解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它與各方面的關系,是了解道教的門徑之一。了解道教,它的吸收能力和融化方式,又是了解中國文化的門徑之一。”①這一論斷價值十分重大,可惜一直沒有引起學界所重視。本書原擬通過對道教太一思想的源頭、發(fā)展及變化進行詳盡的分析研究,希望借此對太一信仰在道教中的地位進行新的評價,但是,在進行材料整理、消化的過程中,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十分艱巨任務,斷非短時間所能完成。
編輯推薦
因《中國先秦之信仰與宇宙化》,對《太一生水》的深入研究,是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觀與宇宙論的一個“眾妙之門”,以此,我們庶幾可以領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眼界之寬廣與胸懷之宏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