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上下)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陳青之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教育史》作者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lián),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史家。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還有《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中國教育業(yè)濫觴甚古,把中國教育史作為獨立學科研究則較晚,至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研究才有長足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系列專門著作,其中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被公認為影響最大,學術成就最高。
本書寫作,前后歷時10載,寫成于1934年7月,經(jīng)由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楨、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馬寅初、馮友蘭、顧頡剛等眾多大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收入《大學叢書》,于1936年4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此書一出即好評如潮,雖值兵荒馬亂之際仍再三重版。

書籍目錄

編前語
第一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編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后人傅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東周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編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 兩漢學風
  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
  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
  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第四編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系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學風及學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元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國之政治經(jīng)濟與教育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明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恢復
  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五編 半封建時代后期的教育
 第一期 清
  第三十五章 滿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復古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一)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三)
  第四十一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第六編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聯(lián)軍至中日之戰(zhàn)
  第四十二章 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產(chǎn)生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壓迫與新教育之勃興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
  第四十七章 學校制度及實施
  第四十八章 學部成立后學堂教育之推進
  第四十九章 留學教育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自民國建元至歐戰(zhàn)告終
  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后七年內(nèi)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第五十四章 小學教育之改制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實際情形
 第四期 自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運動
  第五十七章 教學法之進步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第五十九章 三種教育之運動
  第六十章 結論
 第五期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現(xiàn)今
  第六十一章 國民革命與教育
  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第六十三章 國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第六十四章 現(xiàn)今教育之趨勢
  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后之出路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在商代以前,完全為氏族社會,當然沒有學校的形式;即在西周時代,后儒所盛稱的教育如何發(fā)達,學校如何完備,我們也只當著一種傅會,決非信史。中國最早的學校有信史可考的,應始于西漢武帝元朔年間,距今不過二千零五十年。但這不過是學校的啟蒙時期,只具雛形尚無制度,再過一百二十年,到平帝元始三年,始有學校制度的產(chǎn)生。此時雖有學校制度,不過在中央有太學,在地方有學、校、庠、序等名稱,一切尚極簡單。在魏、晉六朝,不僅學校教育沒有進步,且因政局混亂與長期戰(zhàn)爭,學校有名無實——時常陷于停頓狀態(tài)。到了唐朝,學校教育于是突飛猛進:有了一定的系統(tǒng),有了各樣的科目,有了嚴格的考課,有了固定的假期,凡學生年齡資格及入學手續(xù)皆有明顯的規(guī)定。到了宋朝,更有明顯的等級,及積分法的施行。但這些法子,多注意在中央的各種學校。到了明、清兩朝,凡地方學校也有考課了。不過明、清地方學校雖有考課的規(guī)定,而當時社會人士群相趨赴于科舉一途.學校徒有其名;且中央也只有屬于文科的國子學,比較唐、宋兩朝各科俱備的相差多了。關于教育行政方面,兩漢尚沒有專設的機關.中央太學只由太常兼管,地方各學只由郡縣長官兼管。到了唐、宋,中央各學大概統(tǒng)于國子監(jiān),地方各學,唐朝統(tǒng)于長史,宋朝統(tǒng)于提舉學事司。明、清兩朝與唐、宋大致相同:中央太學即國子監(jiān),地方各學統(tǒng)于提學使司。我們總結起來:在周代以前,尚沒有信史可考,后儒所傅會的一番話,暫時只有存而不論。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出現(xiàn)后,教育和學校即成為它所記載的內(nèi)容之一。但是,教育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xiàn),卻姍姍來遲……進入民國后,中國教育史的研究有了長足發(fā)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專著,其中影響最大、公認為學術成就最高的當推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  ——劉作忠陳青之著《中國教育史》……該書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依據(jù)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探討中國的教育史。之二是比較全面和系統(tǒng)地論述中國古代和近代、當代的教育制度及其運轉(zhuǎn)情況。  ——朱瑞熙

編輯推薦

《中國教育史(套裝上下冊)》: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教育史(上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本書的特點就是很多史料,很經(jīng)典的教育史研究書籍
  •   本來對民國時期的教育很感興趣,這套書給人充分詳實的介紹,值得推薦
  •   民國時期的書,很好。
  •   中國教育怎樣的嬗變,這本書 就告訴我們老祖宗的家國情懷是怎樣形成的
  •   貫通古今,介紹教育狀況,通史類,故對一些細節(jié)問題介紹不夠詳細
  •   裝訂和內(nèi)容都沒得說,喜歡,很喜歡
  •   教育,于家于國來說都是大事,中國教育怎樣,以史為鑒
  •   明智 之書
  •   作者對中國的歷史宏觀把握很準確,所以寫中國教育也寫得深刻。語言經(jīng)典,思想高深,沒有用所謂的規(guī)定思想來亂套中國古典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值得購買。唯一的缺憾是沒有插圖。
  •   內(nèi)容豐富,章節(jié)劃分精細
  •   書籍裝幀不錯,價廉物美。包裝很好。
  •   書很好,紙張、清晰度都沒話說,很有分量,這樣才不愧對民國經(jīng)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