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湘潭大學 作者:張鐵夫//王田葵 頁數(shù):51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21世紀高等院校基礎性核心課教材:外國文學史(修訂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寫作原則,力爭克服以往過多地從社會政治的單一視角去評價文學的現(xiàn)象,而注重文學研究的本體內(nèi)容。本教材力求系統(tǒng)、清晰地體現(xiàn)出文學史的縱向發(fā)展線索,又能簡明地梳理出橫向的影響脈絡;加強概述的內(nèi)容,使理論闡述更為系統(tǒng)和集中。此外,在文學史話語上,力爭用接近中國學派特征的文學史話語,以樸實的敘述取代“空套”的議論,以博雅自然取代“八股”式的板滯,以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文學現(xiàn)象中的精銳思想。
作者簡介
張鐵夫,1938年生,湖南新化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名譽會長,曾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湖南省優(yōu)秀社會科學專家等稱號。出版著作和教材10種,譯著10種。近著有《普希金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普希金與中國》、《普希金新論》、《普希金:經(jīng)典的傳播與闡釋》。多次獲湖南省、教育部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二等獎。1999年獲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頒發(fā)的普希金紀念獎章。王田葵,1939年生,湖南科技學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特邀教授,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顧問,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發(fā)表論文120余篇,著有《浪漫派導論》等專著8部,代表作為湖湘文化與世界文學比較研究的“虞舜三書”:《舜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精神》、《中國倫理的貞下起源》、《中國倫理的軸心突破》,分別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次主編《外國文學史》,與人合作主編六百萬字的《虞舜大典》(現(xiàn)代卷)。榮獲國家級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獎三項及全國曾憲梓師范教育基金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書籍目錄
歐美文學第一章 古代歐洲文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古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第三節(jié) 古希臘戲劇第二章 中世紀歐洲文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基督教文學第三節(jié) 但丁第三章 近代歐洲文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塞萬提斯第三節(jié) 莎士比亞第四節(jié) 莫里哀第五節(jié) 盧梭第六節(jié) 歌德第四章 19世紀歐美文學第二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拜倫第三節(jié) 雨果第四節(jié) 司湯達第五節(jié) 巴爾扎克第六節(jié) 狄更斯第七節(jié) 哈代第八節(jié) 左拉第九節(jié) 易卜生第十節(jié) 馬克吐溫第五章 20世紀歐美文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羅曼羅蘭第三節(jié) 勞倫斯第四節(jié) 海明威第五節(jié) 卡夫卡第六節(jié) 艾略特第七節(jié) ??思{第八節(jié) 薩特第九節(jié) 貝克特第十節(jié) 海勒第十一節(jié) 羅伯格里耶第十二節(jié) 馬爾克斯第十三節(jié) 昆德拉第十四節(jié) 博爾赫斯俄蘇文學第六章 俄蘇文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普希金第三節(jié) 果戈理第四節(jié) 屠格涅夫第五節(jié)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六節(jié) 托爾斯泰第七節(jié) 契訶夫第八節(jié) 高爾基第九節(jié) 肖洛霍夫第十節(jié) 帕斯捷爾納克第十一節(jié) 索爾仁尼琴亞非文學第七章 東方文學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舊約》第三節(jié) 迦梨陀娑第四節(jié) 《一千零一夜》第五節(jié) 紫式部第六節(jié) 薩迪第七節(jié) 泰戈爾第八節(jié) 夏目漱石第九節(jié) 紀伯倫第十節(jié) 普列姆昌德第十一節(jié) 川端康成第十二節(jié) 馬哈福茲第十三節(jié) 大江健三郎第十四節(jié) 庫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英雄史詩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民間文學,是中世紀文學的突出成就。它分為早期史詩和后期史詩兩類。早期史詩是氏族社會末期的產(chǎn)物,反映封建化以前各民族的部落生活,歌頌部落英雄,并帶有神話色彩。這類史詩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甫》。它描寫部落英雄貝奧武甫青年時在丹麥除海妖、老年時在瑞典斗火龍的故事,反映了5世紀至6世紀北歐盎格魯·撒克遜人氏族社會解體時期的社會生活。主人公貝奧武甫英勇無畏、大公無私,對氏族部落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甚至不惜獻出生命,體現(xiàn)了氏族社會人民理想的美德。這部史詩長期在民間口頭流傳,直到10世紀才用古英語記錄下來,是英語文學中第一部重要作品。由于流傳與記錄在中世紀,它也摻雜了基督教的影響。這類史詩重要的還有日耳曼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芬蘭的《卡勒瓦拉》以及冰島的《埃達》和《薩迦》(“埃達”,意即詩,“薩迦”,意即散文傳說。兩者都保留了許多北歐的神話和歷史故事)。后期史詩是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產(chǎn)物,反映各民族建立封建國家的歷史過程,歌頌具有民族意識的愛國英雄,體現(xiàn)了人民要求清除封建內(nèi)亂、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這類史詩一般都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依據(jù).先在民間流傳,后由神職人員整理加工而成。最著名的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以及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读_蘭之歌》是這類史詩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取材于8世紀末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的史實,但人物和事件都藝術化了。主人公羅蘭是查理大帝的外甥和重臣。查理大帝在西班牙征戰(zhàn)七年,只有信奉伊斯蘭教的馬席勒國王尚未被征服。馬席勒遣使求和,查理大帝接受羅蘭的建議,派大臣加奈隆出使受降。加奈隆懷恨羅蘭,受降時與敵人勾結(jié)叛變。當查理大帝班師回朝時,馬席勒在山谷設重兵伏擊羅蘭率領的后衛(wèi)部隊。面對五倍于自己的敵軍,羅蘭英勇奮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自己也戰(zhàn)死沙場。查理大帝聞訊回師,全殲了敵軍,嚴懲了叛徒加奈隆。
編輯推薦
《外國文學史(修訂版)》是21世紀高等院?;A性核心課教材,湖南省優(yōu)秀教材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