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江蘇大學出版社 作者:馮士超 編 頁數(shù):331 字數(shù):380000
前言
《世界科技發(fā)展史話》(以下簡稱《史話》)成稿于1995年,在此稿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拼版式連環(huán)畫《世界科技發(fā)展史畫庫》(以下簡稱《畫庫》)1996年出版并榮獲全國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 《史話》書稿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已經(jīng)成為時代主旋律,全黨、全社會尊重科學、掌握運用科學技術、宣傳普及科普知識的大背景下誕生的,目的是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內(nèi)容和形式介紹世界科技發(fā)展的歷程,弘揚科學精神,鼓勵大家獻身崇高的科學事業(yè)。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笨茖W發(fā)展的規(guī)律、科學發(fā)現(xiàn)發(fā)明的具體過程、科學活動的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教訓、科學家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和為科學事業(yè)獻身的崇高品德、科學技術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作用……都可以通過閱讀歷史找到答案。這就是了解科技發(fā)展史的意義和魅力所在。有鑒于此,我們決定從史入手,采用“史話”這一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從浩如煙海的世界科技發(fā)展史料中挑選出150多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科技事件和人物,編寫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努力用通俗的語言還原歷史的真實,用淺顯的表述講清深奧的原理,給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提供一本有趣的科普讀物,為增強全民的科學精神作點貢獻。 本書以世界科技發(fā)展的時間順序為線索,分為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個部分。由于一些科技史實的時間跨度較大,年代歸類不明確,我們根據(jù)重點事件的發(fā)生時間進行了劃分。在篇目排序上,總的原則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但也有一些小的變化:古代部分,為突出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成就。將相關部分內(nèi)容集中排列;近代和現(xiàn)代部分,采用了按學科分類的排列順序。 書稿形成后,我們邀請了中國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李志超教授、南京大學哲學系林德宏教授審閱了全部文稿,并根據(jù)他們提出的意見進行了修改?!懂嫀臁肪褪窃谠瓡宓幕A上進行畫面分解、邀請專業(yè)畫家繪制完成的。 《畫庫》中錢學森同志和王大珩同志所作的序,我們在《史話》中仍然沿用,因為最初他們二老就是看了這部書稿后同意寫序的。我們覺得將他們的序用在這里是十分合適的。 我們最初的設想就是出兩個版本:一本《畫庫》、一本《史話》。《畫庫》完成后,因工作繁忙、部分編寫人員工作崗位變動,《史話》的出版工作被擱置下來。 偶然翻出《史話》的原稿,厚厚三大冊,感慨良多。一篇篇讀來,一點沒有過時的感覺。于是決定出版《史話》。 由于書稿形成于10多年前,此次出版,我們只對文字作了個別調(diào)整,篇目未作增刪。近期的科技發(fā)展成就,比如航天技術、環(huán)境科學、11'科技等新發(fā)展沒有包括在其中。我們覺得,既然是舊稿新出,就保持它的原貌。特向讀者說明。 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古代部分,雷志強、祝瑞洪;近代部分,朱紀平、陳志耕;現(xiàn)代部分,丁偉民、殷國平。 2012年10月
內(nèi)容概要
《世界科技發(fā)展史話》以世界科技發(fā)展的時間順序為線索,分為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個部分。由于一些科技史實的時間跨度較大,年代歸類不明確,我們根據(jù)重點事件的發(fā)生時間進行了劃分。在《世界科技發(fā)展史話》篇目排序上,總的原則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但也有一些小的變化:古代部分,為突出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成就。將相關部分內(nèi)容集中排列;近代和現(xiàn)代部分,采用了按學科分類的排列順序。
書籍目錄
一、古代部分
概述
石頭的傳說
從牙牙學語到楔木為文
黎明升起的天狼星
金字塔之謎
撲朔迷離的瑪雅文明
平安蒞臨者
宇宙的中心
國王的獎賞
“O”的意義和印度數(shù)學家的貢獻
從丈量土地到歐幾里得幾何學
畢達哥拉斯
地球有多大
不朽的原子論
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
古希臘的百科全書——亞里士多德
王冠的秘密
血管里流動的是血
點石成金之夢
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qū)——羅吉爾培根
中世紀的農(nóng)藝和工藝
地球中心說
馳譽世界的中國金屬冶煉術
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萬里長城
指點迷津的指南針
令世界震驚的甲骨文
紙的誕生
神奇的針灸術
大禹的傳人
敲響現(xiàn)代科學晨鐘的奇妙八卦
從運籌到撥珠
中國古代獨特的數(shù)學方程術
勾2+股2=弦2
圓周率之父——袒沖之
“小孔成像”與對光的認識
慧眼觀星象巧手繪星圖
中國古代的一位全才——張衡
“醫(yī)圣”張仲景
中國瓷器傳遍全球
古代農(nóng)學巨著《齊民要術》
葛洪的煉丹術
煉丹煉出了火藥
中國絲綢“衣”被天下
不朽的趙州橋
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壯舉——京杭大運河
中國古代印刷術的巨大貢獻
夢溪園的主人——沈括
中國的“第谷”——郭守敬
從鄭和的輝煌說起
古代中藥學之集大成者——李時珍
學貫中西第一人——徐光啟
壯行萬里的徐霞客
專攻“雕蟲小技”的大師——宋應星
二、近代部分
概述
沖破中世紀的黑暗
不朽的天文學家——哥白尼
捍衛(wèi)真理的殉道者——布魯諾
天文學的“眼鏡”
為天體立法的人
了不起的星云假說
太陽系里的“流浪漢”——哈雷彗星
業(yè)余天文學家的大發(fā)現(xiàn)
兩位小人物與“海王星”
地球原來是圓的
南北極探險
地球的災變與漸變之爭
比薩斜塔與自由落體
近代科學巨匠——牛頓
揭開雷電之謎
卡文迪許實驗室
能量不滅學說的建立
電磁學的啟蒙
電氣化時代的起點
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
光的波粒二象性
熱動說的勝利
歐洲幾何與東方代數(shù)的“聯(lián)姻”
以微積分為標志的數(shù)學大革命
不愿就任英皇家學會會長的化學家——波義耳
不是燃素是氧氣
為化學指明光明大道
“分子論”為“原子論”解圍
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的里程碑
化學紙牌
安全炸藥的發(fā)明人——諾貝爾
氟元素的征服者——莫瓦桑
哈維與血液循環(huán)理論
為生物界立典的人——林奈
細胞的發(fā)現(xiàn)
用進廢退
琴納征服了天花
物竟天擇,適者生存
細菌學之父——科赫
揭秘微生物世界
推動世界工業(yè)革命的“怪物”
蒸汽機后的又一次動力飛躍
輪船之父——富爾頓
明察秋毫的顯微鏡
發(fā)明電報機的畫家——莫爾斯
貝爾的“順風耳”
電波征服了地球
會講話的機器
開辟電照明時代
開辟火車時代的人
美妙的幻境
汽車之父——本茨
指地成鋼
玻璃的歷史
三、現(xiàn)代部分
概述
重新開放的“豌豆花”
果蠅的啟示
偏轉(zhuǎn)的星光
一個威力無窮的方程式
躍變的能量
神奇的“透視眼”
第一位被放射性物質(zhì)奪去生命的科學家
鐳的母親
轟擊原子的“第一炮手”
原子時代的出生證
能源寶庫
揭開血型的秘密
破譯大腦秘密的巨人——巴甫洛夫
發(fā)明神奇“藥彈”的人
腳氣病的克星
神秘的胰腺暗點
貯存生命密碼的DNA
取自野生番薯的藥物
揭開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神秘過程
百姓也染帝王紫
年代的鐵證
59秒與一個世紀
戈達德與第一枚現(xiàn)代火箭
直沖云霄的火箭
“哈勃”太空望遠鏡
地球的診斷書
試與天公比高低
好雨依時抵萬金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與宇宙的智慧生命相會在明天
穿越時空的電視技術
人類智力的延伸
一寸光陰一寸金
橡膠的歷史
由蜘蛛引發(fā)的合成纖維
向“宇稱守恒”挑戰(zhàn)的華裔科學家
丁肇中與J粒子
用激光攝影的人——李遠哲
地球的知音——李四光
中國氣象事業(yè)的泰斗——竺可楨
從店員到數(shù)學巨匠
“泰羅制”和現(xiàn)代管理學
20世紀新思想方式的先驅(qū)
奪目的“黑箱”理論
信息時代的腳步
從混沌到有序——普利高津的耗散結(jié)構(gòu)理論
從“模模糊糊”到“明明白白”
章節(jié)摘錄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歷史如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樂觀的估計也只有6000年。但是,大約在100萬年以前,人類就知道利用石頭來獵取食物。漫長的歲月只能靠石頭無聲地敘述。 當一只饑餓的梅花鹿在尋找食物的時候,正在狩獵的遠古人類拿起準備好的石頭向它準確地砸去。梅花鹿應聲倒地,獵人們就撲上去撕開它,分而食之。茹毛飲血的遠古人類還學會了用石頭敲開果殼取食果仁,挖出長在地下的塊莖充當食物。 大約四五十萬年以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北京人就學會了制造石器。他們用一塊石頭去敲擊另一塊石頭,碎石中那些有刃口的石料便成為制造石器的原料。北京人根據(jù)不同需要把這些石頭加工成砍砸和刮削器具。此外,他們還利用猛獸的角和骨頭作為武器和勞動工具。 動物都是要喝水的。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遠古人類一樣,北京人的居住地附近有豐富的水源,水中有水貍和各種魚類,經(jīng)常有劍齒虎、梅花鹿、野熊來水邊喝水。因此,河岸就是北京人狩獵的場所,而水里的魚和貍也是漁獵的對象。 生活里充滿了危機和災難,野獸是人類的獵物,人類也是野獸的獵物,所以,遠古人類以群居來增強力量。然而更大的危機來自大自然氣候的變化,冰期來了,一個冰期往往長達幾個世紀,冰雪覆蓋著大地,北京人躲進了澗穴。也許是這一段時間的某一天,人類在敲打燧石時爆出的火星點燃了枯柴干草。這樣的經(jīng)驗日積月累,終于,人類學會了用火。 火光使黑暗的洞穴變得光明而溫暖,使北京人在寒冷的氣候中能夠生存和延續(xù)。他們把獵物放在火上燒烤。進食燒熟的食物使他們減少了疾病,增加了營養(yǎng),體質(zhì)得到增強、大腦不斷進化。 火的使用帶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人類第一次學會控制和利用自然力為自己服務,最終人類借助自然的力量同動物界分開。 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的智慧不斷提高,制作石器的技巧不斷提升,語言和繪畫能力也開始萌芽。大約一萬年以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是從遠古人類進化到新石器時代人類的代表。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勞動工具都比以往大有進步。他們制造出斧形石刀、雕刻器,甚至還制造出長82毫米、直徑3.3毫米、頂端有孔的骨針。他們用砍砸器狩獵,用刮削器制皮毛,再用骨針把皮毛縫制成皮毛衣服用來御寒和遮羞。 山頂洞人愛美,懂得裝飾自己。他們用黃、綠色礫石磨成卵圓形薄片,用白色的石頭磨成小石珠,鉆上孔佩掛在身上,或者用貝殼、青魚眼穿孔后當作裝飾品,有的還用赤鐵礦粉將其染成紅色。 山頂洞人居住在一個面積90多平方米的山洞里,過著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洞有兩室,上室是居住地,下室是墓地。墓地里埋葬著3個人,他們的尸骨上布有赤鐵礦粉,周圍擺著石制工具和各種裝飾物。據(jù)說,紅色的赤鐵礦粉象征生命和鮮血,可以使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慰。這可能是最原始的宗教。 與山頂洞人同時期,法國的克羅馬農(nóng)人的石器工具也達到新的水平。他們用獸骨制成標槍、錘子和鑿子,而且克羅馬農(nóng)人很可能已經(jīng)會制造弓和箭。他們還在象牙或鹿骨上雕刻獵獲的魚、鹿、馬的形象。 舊石器時代結(jié)束以后,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是從農(nóng)業(yè)文明開始的。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和中國,人們學會了耕種。他們偶然地發(fā)現(xiàn)種子落在土壤里會發(fā)芽生長,從而漸漸地學會了用石鋤、石耙、石犁和畜力栽種大麥、小麥、玉米、豌豆、大豆,還學會了馴養(yǎng)牛、羊、豬、狗等動物。為了貯藏曬干的糧食和種子,也為了把糧食煮熟了吃,人類學會了制陶。他們把泥土——通常是紅黏土加水攪拌——塑成陶罐的形狀,再放在火里焙燒成各種用途的陶器。人們還在陶器上畫上各種人物、船只、野獸、飛鳥、魚等形狀,甚至學習用石墨或其他顏料為圖畫上色,使燒出來的陶器更加漂亮。 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使織布成為可能。在西亞地區(qū)生長著一種開藍色小花的植物,它長長的莖稈周圍包著長成絲狀的纖維,在水里泡爛后可以分開洗干凈做繩子用,也可以紡成細線,這就是亞麻。最初紡線是很簡單的,是在纖維的一端系一個紡錘,自然下垂后轉(zhuǎn)動紡錘,纖線就捻成了一根線。紡機也很簡單,用兩根木棍固定在兩頭,并網(wǎng)住經(jīng)線,再把緯線一根一根間隔起來壓緊,就成了布。P4-5
編輯推薦
馮士超主編的《世界科技發(fā)展史話》書稿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已經(jīng)成為時代主旋律,全黨、全社會尊重科學、掌握運用科學技術、宣傳普及科普知識的大背景下誕生的,目的是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內(nèi)容和形式介紹世界科技發(fā)展的歷程,弘揚科學精神,鼓勵大家獻身崇高的科學事業(y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