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舞石頭記:

出版時間:20060123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丹尼爾?李伯斯金  譯者:吳家恆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我要我的建築優(yōu)雅而自然地老去。」 
也許,我們從沒想過建築可以是一個敘述體,一個療癒空間,重建歷史論述。
李伯斯金的建築作品,回歸地方、文化、族群、個人的歷史,聆聽石頭的聲音,講述流動的時間故事。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牆角、圓弧的屋頂、偎著罅隙透現(xiàn)的光、無盡反射折射的水晶體,沒有一個空間不讓人駐足反思──從刻滿世代傷痕與哀悼氣氛的猶太博物館,到垂垂老矣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旁的螺旋體,拆解衝突本質(zhì)的帝國戰(zhàn)爭博物館,重現(xiàn)畫家密閉幽室的努斯包姆美術(shù)館,乃至世貿(mào)重建案中呼應自由女神火炬的「自由塔」,將雙塔崩塌時刻凝結(jié)的「光之楔」。
本書除了闡述建築師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更穿插他對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對建築這個行業(yè)的省思。讀者被感性、詩意的文字綿密包裹之際,無意中或許會找到猶太博物館中那扇不存在的門。這不只是一本建築師的回憶錄。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猶太裔波蘭人,一九四六年生於波蘭中部的羅茲,父母是大屠殺的倖存者。一九五七年舉家遷往以色列,一九五九年定居紐約。從小音樂造詣頗高,善於演奏手風琴。後來立志成為建築師。建築作品遍佈世界各地,有柏林猶太博物館、歐斯納布呂克努斯包姆美術(shù)館、曼徹斯特帝國戰(zhàn)爭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博物館興建案有丹佛美術(shù)館、多倫多皇家博物館、舊金山猶太博物館;在瑞士、義大利、德國、英格蘭、愛爾蘭都有文化及商業(yè)合作案。一九九○年創(chuàng)立李伯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並擔任首席設(shè)計師。二○○三年二月獲選為紐約世貿(mào)中心重建案的總體規(guī)畫建築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光影交舞石頭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波蘭猶太人:丹尼爾·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
      柏林猶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 Berlin:Two Millennia of German Jewish History
      奧斯納布呂克的努斯鮑姆美術(shù)館
      曼徹斯特帝國戰(zhàn)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
      丹佛美術(shù)館Denver Art Museum
      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Royal Ontario Museum
      丹麥猶太博物館
      舊金山當代猶太博物館
      紐約世界貿(mào)易中心重建項目總體規(guī)劃建筑師
      
      
      德國:瓦爾特·諾貝爾(Walter Nobel)
      
      
      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 )
      柏林新國家美術(shù)館New National Gallery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總部AT&T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卡拉·斯威克拉斯(Garla Swickerath)
      
      
      赫伯特·馬斯卡姆(Herbert Muschamp)
      
      
      讓·努維爾(Jean Nouvel)
      巴黎塞納河邊阿拉伯文化中心Insritut du Monde Arabe
      
      
      女: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深圳證券交易所
      
      
      英國: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千禧橋Millenium Bridge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Tower
      
      
      戴維·蔡爾茲(David Childs)
      紐約建筑事務所SOM(Skidmore, Owings&Merrill)的合伙人和首席設(shè)計師
      
      
      弗雷德里克·施瓦茨(Frederic Schwarz)
      
      
      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
      成都來福士廣場,每周末都去,哈!
      深圳萬科中心
      
      
      羅杰·達菲(Roger Duffy)
      SOM的資深建筑師
      
      
      杰西·賴澤(Jesse Reiser)
      
      
      拉斐爾·維諾里(Rafael Vinoly)
      
      
      肯·史密斯(Ken Smith)
      
      
      戴維·羅克韋爾(David Rockwell)
      
      
      本·范貝克爾(Ben van Berkel)
      
      
      凱文·肯農(nóng)(Kevin Kennon)
      
      
      格雷格·林恩(Greg Lynn)
      
      
      理查德·邁耶
      紐約五人組成員之一,以新柯布西耶(neo-Corbusian)風格設(shè)計聞名
      洛杉磯格蒂美術(shù)館Getty Center
      深圳華僑城天麓海景別墅
      
      
      查爾斯·格瓦思米(Charles Gwathmey)
      紐約五人組成員之一
      
      
      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紐約五人組成員之一
      
      
      約翰·海杜克(John Hejduk)
      紐約五人組成員之一
      
      
      勒·柯布西耶
      
      
      埃里希·門德爾松(Erich Mendelsohn)
      
      
      約翰·索恩(John Soane)
      
      
      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
      舊金山現(xiàn)代美術(shù)館Museum of Moden Art
      
      
      路德維?!は栘惾↙udwig Hillberseimer)
      
      
      約瑟夫·克萊修斯(Josef Kleihues)
      
      
      馬蒂亞斯·雷澤(Matthias Reese)
      
      
      吉奧·龐蒂(Gio Ponti)
      
      
      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谷口吉生
      紐約現(xiàn)代美術(shù)館Museum of Modern Art
      
      
      路易斯·康(Louis Kahn)
      德州沃斯堡金貝爾美術(shù)館Kimbell Art Museum
      
      
      安藤忠雄
      現(xiàn)代美術(shù)館Moden Art Museum
      
      
      亨利·考伯(Henry Gobb)
      
      
      米蘭: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
      
      
      赫爾·施蒂曼(Herr Stimmann)
      
      
      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
      
      
      磯崎新
      深圳音樂廳、圖書館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拉斐爾·莫尼奧(Rafael Moneo)
      
      
      弗蘭克·蓋里
      
      
      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皮爾·保羅·馬喬拉(Pier Paolo Maggiora)
      
      
      
      
      
      
      
      
      倫敦
      約翰·索恩爵士美術(shù)館Sir John Soane‘s Museum
      
      
      
      
  •     1 藝術(shù)
      舞者威廉·弗賽思倒下,站起來,再倒下,再站起來,他就這么做了45分鐘,而每次倒下的方式都跟前一次完全不同。
      他說:“芭蕾就是這么回事。用各種工具違抗重力法則,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創(chuàng)造一方天地?!?br />   也許藝術(shù)也是這樣。從站立,到倒下,其間不同的姿勢軌跡,就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同樣的軌跡上,有無數(shù)種創(chuàng)作方式。同時創(chuàng)造也是一個重復的過程,所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創(chuàng)造一方天地”。最后,它又是一次對事物、對自我的重新認知。每一次的重復,都是在上一次的基礎(chǔ)上,對“倒下”這個動作的再詮釋。
      
      
      2 心血
      建筑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合作的真正意義在于傾聽別人,在別人身上學習,讓他們從你身上學習。沒有人能自己一個人興建一個大項目。
      建筑師要落成一座杰作,是曠日持久的事情。從方案的競賽,優(yōu)勝拿到項目,到規(guī)劃,協(xié)調(diào)各個部門,最后突破重重阻隔,頂著千萬計市民的目光聚焦的壓力,將方案真正落成。這其中要經(jīng)歷的,實在太多太多,建筑師需要背負的擔子,也太重太重了。
      不管建筑是不是娼妓,優(yōu)秀的建筑首先是心血。
      
      
      3 責任
      他說,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越是透明,最后出來的結(jié)果越有創(chuàng)意。麻煩在于合作過程中的相互掣肘。
      他說,一座博物館要真的在城市里落地生根,大眾的投入是必要的先決條件。他們都認為,建筑師應該站到公眾面前侃侃而談。大眾要參與決定。
      是的。你要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設(shè)計能給公眾帶來安慰。要學會合作,而又不能在權(quán)力斗爭的暗流中迷失自己。
      無論耗費多少時間與心血,無論有多少部門施壓,多少部門掣肘,他都堅定得幾乎倔強的堅持著自己的風格與本色——那是他心中的關(guān)于生活與建筑的冒險。因為看到猶太人抽搐的表情,看到罹難者哭紅的雙眼,他突然就明白了,自己到底該做些什么。
      
      
      4 如何造就偉大的建筑。
      他將雕塑與建筑類比,提出“只要存在,就有其意義”,然后拋出論點“有些東西應該留在黑暗中”。然后,又提出了一個“陌生感”的概念,即優(yōu)秀的建筑應該一如文學作品一樣無論被閱讀多少遍都保持一種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體現(xiàn)在建筑方面應該是尺度上的。同時,還體現(xiàn)在“光”上,因為光是神圣切不可預知的,這會在無形之中產(chǎn)生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與陌生感。
      在這里,“留在暗處”等價于“陌生感”。
      綜上,得出結(jié)論,建筑的尺度和光等元素,應是被留在人的感知范圍之外的,從而形成陌生感,從而產(chǎn)生偉大的建筑。
  •     每一個設(shè)想的落實都需要如此頑強不止的戰(zhàn)斗!看完這本書覺得那些建筑大師有那么多那么好那么給人們帶來震撼的作品都能落實完成,真的很不容易!每一次都是頑強的意志和耐心去戰(zhàn)斗!
      一本故事書,對于設(shè)計本身沒有什么探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