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15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作者:張娟芬 頁數(shù):272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 1 曾經(jīng),我對死刑沒有定論。因為寫《無彩青春》,我認識了一些司改會的朋友,他們邀我去參加一個關於死刑的讀書會。我知道他們反對死刑,所以事先聲明:「我還沒決定喔?!顾麄冋f:「沒關係?!埂 ∧菚r候他們叫做「替代死刑推動聯(lián)盟」,簡稱「替死聯(lián)盟」;讀書會,順理成章的叫做「替死讀書會」?! ∮幸淮挝覀兛础惰F案疑雲(yún)》。那電影是說幾個反死刑的運動者,密謀策劃了一件假的謀殺。凱文史貝西假裝姦殺了他的女性朋友,他們把犯案過程錄下來,證據(jù)也都齊全,果然被判死刑。執(zhí)行了以後,錄影帶的另一部份才被寄到一位記者手上,原來那名女子是自殺的,凱文史貝西並不是兇手,但他已經(jīng)被當作兇手處決了。真相是:那位女子已經(jīng)癌癥末期,死期可待;而凱文史貝西因為被學生誣告而丟了教職、家庭破碎。這兩位反對死刑的戰(zhàn)友,各自有不想活的理由,遂把自己剩餘的生命捐出來,告訴大家「事情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而且等到你知道的時候,就已經(jīng)來不及了?! ⒓幼x書會的人未必彼此熟識,但顯然大家都過得不錯,看了《鐵案疑雲(yún)》,人人面面相覷,「反死刑要反到那樣啊……???」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都不願意「替死」,所以開玩笑扯來扯去,讀書會就改名叫做「怕死讀書會」了。 「怕死讀書會」教了我很多事。我對死刑有疑問,但我對於反對死刑也有疑問;而「怕死讀書會」最難得的,就是提供一個友善而開闊的思考空間。沒有人催促我趕快選邊站,也沒有人責怪我怎麼政治不正確;大家就真的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拋出來,互相聽一聽,自己想一想。在這樣的滋養(yǎng)與激盪中,我寫出這本文集裡的第一篇〈殺戮的艱難〉(2005年)?! ? 寫了〈殺戮的艱難〉以後,更進階的問題冒出來了:理念歸理念,那現(xiàn)實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案子在臺灣被判死刑?我訪問了一個死刑犯人,寫成了這本文集的第二篇〈繞著死刑走一圈〉(2006年)?! 槭颤N是鄧武功?我挑了他,只因為他不要協(xié)助,要死。我挑他也因為我不想刻意挑一個惡性特別重或特別輕的;就只是隨機地,挑一個。沒想到那訪談裡頭卻藏著某種很有力道的東西,我回來簡直下筆不能自休。我寫東西向來慢,通常要像擠牙膏一樣,而且還是那種根本已經(jīng)用完了的牙膏。跟鄧武功談過以後卻竟然不是,想法奔騰流瀉而出,成為一個少見而珍貴的寫作體驗?! ∥也徽J識他但是我卻很有感覺。大約是見證了一個人把他的人生弄壞了,如此真實。日後雖更深刻地感受到死刑議題的力道,但是這個力道的初體驗,是鄧武功?! ? 這個訪談經(jīng)驗,後來不時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呼應,例如《為愛朗讀》。那是一個法律學者麥克與納粹戰(zhàn)犯韓娜之間的故事。麥克年少時巧遇中年女子韓娜並發(fā)展戀情,多年以後在法庭上,他赫然發(fā)現(xiàn)她曾經(jīng)在納粹集中營裡擔任守衛(wèi)。年輕的法律學者迷惘了,過去的愛戀他還記得,可是她怎麼能夠做出這麼冷血的事情呢?他在小說裡喃喃地獨白,他想要譴責她,卻也想要理解她,但這兩件事情互相衝突?! ∵@樣的兩難,我了解。我清楚的記得,當我想到死囚處境的艱困與孤寂時,我感到同情;但這個同情隨後受到理性的控管,我覺得如果我對罪犯有過量的同情,就是對於受害者的不敬。與《為愛朗讀》裡的麥克一樣,我想要尋找一種符合正義觀的方式去理解罪犯。不是不帶價值判斷;他們犯了罪殺了人,我面對他們的時候,不願意有一時半刻假裝沒有這回事。我?guī)е欢ǔ潭鹊膬r值判斷,但亦留存一定的空間,想知道他怎麼了。理解不是為他脫罪,不是為他申辯;是看看能不能在訪談中稍微靠近他一點,把他心裡深一點的感受表達出來?! 〖{粹罪犯韓娜最後誠心悔過,選擇自殺,然而她的醒悟,來自獲得知識啟蒙之後的內心譴責,而不是外加的重刑。這個故事犀利地呈現(xiàn)出刑罰與審判的有限性。於是我寫了〈我只願意為妳朗讀〉(2009年)?! 〉谝徊糠值娜恼?,都寫在死刑爭議爆發(fā)之前,而其論述形式,或多或少都有著迴旋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我覺得這個議題就該這樣談——它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邊站的遊戲。死刑議題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正義觀、人性論,也牽動深刻的情緒。討論死刑,需要比其他議題更大的思考空間,以及更長的醞釀時間。誠懇而開放的討論態(tài)度,更不可少?! ? 2010年,對於廢死運動來說是天翻地覆的一年。第二部分的文章,就寫於這個巨變之中:在執(zhí)行壓力高張的時刻、在名嘴喊殺的時刻、在槍聲響起的時刻、在釋憲不受理的時刻。這一系列短文明顯有著介入社會對話、影響公共政策的企圖;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了,倒常見與時間賽跑的急切?! ≡?010之前,死刑始終是個冷門議題,廢死聯(lián)盟辦了兩屆「殺人影展」、出小冊子、在報紙上投書、做網(wǎng)站。這些與大眾對話的企圖,雖然一步一步地進行著,但還是淹沒在資訊的海洋裡。這種感覺,所有參與過社會運動的人應該都很熟悉:最草根的那些努力,是不會被看見的,因為媒體不會報導?! ?010年,死刑議題忽然像火山爆發(fā)一般炸開了。報紙頭版(甚至連續(xù)好幾個版)、電視新聞(每個小時,同一件事情說了又說)、談話性節(jié)目,都是死刑議題;大街小巷裡,隨便坐下來吃個飯,都會聽到隔桌在討論死刑?! ∵@個議題得到關注,我們求之不得;但是,關於死刑的討論空間,卻急速地壓縮。支持死刑的聲音是民意的主流,這並不意外,輿論偏向死刑也無可厚非;但是,臺灣現(xiàn)行的死刑制度還有很多缺失,媒體全不報導,社會大眾也不在意。令我擔憂的不只是媒體傳遞的片面訊息,更是臺灣社會全面保守化的趨向:一時之間,肅殺之氣已經(jīng)淹過了喉嚨,我們得踮起腳尖才能勉強讓頭高過水面,而嚴寒已經(jīng)使我們周身冰涼?! ≡?010年,「慈悲」是罵人的話,意思是你假慈悲;「清高」的意思是「沽名釣譽」,「有愛心」的意思是愛心用錯地方,「高尚」的意思是假道學;「寬容」引來詛咒,「理想」引來訕笑。所有以前被重視的美德,現(xiàn)在都伴隨著唇邊的一抹不屑;「庶民」對國家的信任,也臻於頂點?! ?010年,因此成為這本文集的分水嶺。第一部份在山那頭,我是一個思考者:我提出對死刑的質疑,期待這樣的擾動可以促成讀者的進一步思考。我並不急於抵達某個思考的終點,也不以為我已經(jīng)擁有終極的答案。第二部分在山這頭,我是一個行動者,我看到現(xiàn)行的死刑制度違背正義,但是執(zhí)行卻已經(jīng)箭在弦上;殺了一批以後,還打算殺下一批。作為一個民主政體裡的公民,我有無法迴避的道德義務,要大聲疾呼:慢點殺! 5 我還有第三個角色,就是記錄與見證?! ∷佬痰臓幾h,到了五月底大法官會議不受理廢死釋憲,差不多大勢底定。兵荒馬亂的忙了一場,我們有太多話來不及說,太多事情來不及解釋,日子就在搶救、搶救、搶救之中過去。我當初參與的「替死聯(lián)盟」,已經(jīng)改名為「廢死聯(lián)盟」;我也從一個游離分子,變得越來越涉入。在廢死聯(lián)盟最被妖魔化的時刻,除了並肩作戰(zhàn)以外,實沒有別的選擇。謾罵攻訐,我們可以靜待群眾冷靜下來;但更多更根本的誤解,例如把聲請釋憲當作是「傲慢」、「不尊重民意」,則是需要釐清的大是大非。因此我寫〈廢死釋憲的折返跑〉,回顧廢死聯(lián)盟如何透過釋憲,提出對臺灣死刑制度的總體檢。 媒體在這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我寫〈媒體的廢死觀點〉,用新聞學的「框架理論」來分析,這段時間媒體報導著重什麼、忽略什麼。這兩篇長文,寫於死刑風波稍歇之時,細細記錄廢死運動的足跡,以為歷史見證。這是文集的第三部分?! ⌒侣劦耍蔀闅v史。但是曾經(jīng)燃燒的生命,不會只留下灰燼。2010是轟轟烈烈的一年,或許您我都曾經(jīng)隨著媒體的激情報導,而情緒起伏。於年末出版這一冊小書,不只是要留住燃燒時發(fā)出的光與熱,更希望臺灣社會對死刑的思考不要停滯?! 兑粋€嚮往正義的人,死刑多少構成一種誘惑。如果您還沒決定要支持還是反對死刑,如果您心裡還是有七個支持與八個反對死刑的理由,老實說,我覺得很正常。但是下次輿論又喊殺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 ?/pre>內容概要
死刑是一種誘惑?! ∮姓x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jīng)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xiàn)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zhí)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 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臺,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於此書回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剖析臺灣司法制度在執(zhí)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家深思以暴制暴之下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臺,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緯譃槿糠?,開闢這個議題更寬廣的思考路徑: 第一部 思考 死刑議題不是非黑即白。它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深刻的情緒。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有著迴旋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從作者自己的對死刑議題的深刻思考,到與一位只想知道何謂愛的真諦的死刑犯,作者讓我們看到死刑議題最不為知的一面,讓死刑與廢死之間的思考空間舒展開來?! 〉诙?行動 2010年是關鍵的一年,法務部長因堅決不執(zhí)行死刑而下臺,國內死刑議題於是以前所未有的討論熱度浮上檯面:在這槍聲響起的時刻,作者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了,換上來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急切......作者在一整年中,緊緊跟隨著一連串發(fā)燒的新聞議題的脈動與發(fā)展,寫出了一篇篇發(fā)人省思的文章?! 〉谌?見證 死刑令在下達之前,經(jīng)過了哪些程序?是否每一個案子都真的被好好地對待?媒體是否有中立、如實地處理這些案件?司法制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制度的保障,一方面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在對死刑思考的同時,作者也提供她的細膩觀察,把法律與媒體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痉ㄖ贫扰c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制度的保障,一方面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影響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作者細說了目前司法制度在執(zhí)行死刑這件事上仍有的缺失,也透過豐富的資料蒐集,詳實剖析了媒體對死刑議題的觀點,讓社會大眾能看清媒體所建構出來的死刑輪廓,並對死刑的看法更加明確與清晰。作者簡介
張娟芬 丹麥阿胡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lián)合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因為蘇建和案的因緣,關注司法改革等人權議題?! ∽髌吩@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lián)合報年度選書、臺灣文學獎?,F(xiàn)專職寫作,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等書。書籍目錄
推薦序 〈不殺人難嗎?〉李念祖律師自序 第一部 理念殺戮的艱難繞著死刑走一圈我只願意為妳朗讀第二部 行動被害人保護與死刑爭議無罪推定原則不能讓步暫停死刑執(zhí)行才能避免錯殺檢察官與法官犯錯,全民埋單?莫忘林瓊嘉!從制度面支持被害者家屬馬政府的聖經(jīng)大法官的成長廢死聯(lián)盟致臺灣的公開信飄洋過海來看你從「受害者」到「反抗者」盧正你在嗎?湯英伸案的意義第三部 見證廢死釋憲的折返跑媒體的廢死觀點跋謝誌章節(jié)摘錄
1.湯英伸還是王文孝? 出了《無彩青春》以後,第一場演講就有人問我:「妳對死刑有什麼看法?」我心裡「唉呀」一聲,感覺好像作業(yè)還沒寫完,就被老師點到名了?! √釂柕拇_實是一位老師。那是一個為國中國小老師舉辦的人權營?! ∥抑婪磳λ佬滩攀钦握_的。先進國家都已經(jīng)不執(zhí)行或正式廢除了死刑,而且我認同的多數(shù)社運人士都這麼主張。理由之一是:許多死刑其實是誤判。理由之二是:生命無價,不能以任何理由剝奪。理由之三是:將人處死只是無意義的報復,使人悔悟豈不更好。理由之四是:犯罪有那麼多遠因、近因,為什麼罪責卻僅由罪犯承擔?理由之五是:死刑並未嚇阻犯罪,更沒有解決問題。理由之六是……?! ∫欢ㄟ€可以繼續(xù)列下去的,但是我想了想,抬起頭來對「老師」說:「我不知道。」 有一些時刻我是希望有死刑的。有一個朋友借我一本古怪的攝影集?;蛘哒f,是一本照片簿子。那是五○年代的一個美國警探,不知為什麼蒐集了好多死亡照片,做成一本剪貼簿,裡面全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死像。上吊的,開槍自殺的,生怪病死的。當然也有很多被謀殺的。 每一幀照片旁邊,怪警探會用老式打字機註記簡單的案情。有幾張照片看過就不會忘記。其一是一個女人被大卸八塊,手臂從關節(jié)處裁下來、胸腹中間整個剖開、陰部被割下、鼠蹊與膝關節(jié)處都切開了。兇手是個廚師,典型「傑克開膛手」那種恨女人、殺妓女的犯案手法。其二是一個亞裔女人的臉部特寫,右眼還睜著,左眼及以上的頭殼已經(jīng)被打爛了。兇手是她先生。其三是一個女人肚破腸流、面目全非。警探的註記說明,她先生因懷疑她不忠,當著她母親的面殺她,她尚未死絕,他便已動手分屍,並用絞肉機重擊她的臉?! ∥业煤芘Σ拍芴嵝炎约海耗甏眠h,當初的辦案技術想必粗糙,裡面應該有很多「兇手」其實也是被冤枉的。即使如此,看到那些嫌犯無罪開釋的案子,我還是感到餘怒未消。我從來沒有這麼期待死刑。 有一些時刻,我找不到理由說:「不要處死刑」。例如,就說王文孝吧??催^了吳銘漢夫婦命案的現(xiàn)場照片,也看過他們的頭顱骨,那刀痕,下手的力道,歷歷在目。我自問,假如王文孝還沒執(zhí)行死刑,那我會怎麼說?殺?不殺? 王文孝是個沒人疼愛的小孩,關於他的悲劇,想必在血案發(fā)生之前很久很久就已經(jīng)開始了。他被槍決以後,他的父親甚至拒絕收屍。我對於他的人生未必沒有同情,但是我也想到他最後所寫的那份覆判狀。先前他至少承認他是主謀、他提議去吳銘漢家偷東西;在覆判狀裡他忽然改口說蘇建和才是主謀,他只是「無意間」提供了作案地點。先前他至少承認他因為驚醒了吳銘漢,一時慌張便下手砍殺;現(xiàn)在他忽然改口說是吳銘漢先向他衝過來的,他只是為了自衛(wèi),所以希望改判「過失殺人」。 王文孝沒有悔過。他殺死了人,還誣賴說是死者先動手;他沒有誠懇的面對自己的錯,沒有負起責任,對那些被他傷害的人,也沒有感到歉意。這怎麼原諒? 得先有一句真誠的「對不起」,然後才可能有一聲寬容的「沒關係」。那叫做原諒。如果打人的人得意揚長而去,被打的人只敢對自己咕噥說:「就當作是被兒子打了」,那不叫原諒,那叫阿Q。當罪犯還在諉過卸責,我們要從何原諒起呢? 我也記得湯英伸的案子,雖然已經(jīng)快二十年了。原住民青年隻身到臺北找工作,職業(yè)介紹所讓他到洗衣店幫忙。他做了九天覺得太累,打算索回他的身份證與九天的工資,不幹了。結算工資時才發(fā)現(xiàn)薪水還不到職業(yè)介紹所承諾的一半,而且洗衣店老闆說,他可是付了仲介費給介紹所的,湯英伸才做九天,得賠償他的仲介費。算起來,湯英伸倒欠了一筆錢,所以老闆不肯還他身份證。兩人爭執(zhí)、扭打,湯英伸隨手拿拔釘器重擊老闆,以及聞聲前來的老闆娘與小女兒。三個人都死了?! ⑸焓莻€力爭上游的原住民青年,出身於部落裡受敬重的家族。他英俊,聰明,人緣好;會寫歌,彈吉他,撐竿跳。殺人是一時衝動的偶然,原漢的不義結構卻是存在已久的必然。這是一齣再典型的不過的悲劇,而湯英伸再貼切不過的詮釋了悲劇英雄的角色?! ∷慌兴佬?。許多社會人士高呼「槍下留人」,但救援失敗。他的痛悔,現(xiàn)在看來仍然那麼真切:「我不奢望會得到法律什麼寬容的制裁?甚至那極惡毒的制裁,我也應當接受?!埂敢磺嗅峄谝呀?jīng)太遲了,但我仍然希望,在雙親的心目中,我仍是一個純潔的孩子??v使這是全然不可能了?!埂 ⑸焓撬佬谭秆e的模範生。王文孝則是死刑犯裡的不肖子。反對湯英伸的死刑大概是比較沒問題的,至少我反對;但我們反對王文孝的死刑嗎?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們要讓殺人犯知道用殺來解決事情是錯的,但為什麼我們也用殺來解決他們?這本書值得你換另一個角度思考?!埂 々ぉ埫钊纾ㄗ骷遥?/pre>編輯推薦
張文貞(臺大法律系副教授) 張妙如(作家)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 錢建榮(桃園地院法官) 顏厥安(臺大法律系教授) 蘇友辰(「蘇建和案」義務辯護律師)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顧立雄(民間司改會董事長、律師) 聯(lián)合推薦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