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0 出版社:People 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st edition 作者:LUO MAN LUO LAN (Romain Rollan) 頁數(shù):296 譯者:張冠堯,艾珉
Tag標簽:無
前言
“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這是羅曼·羅蘭(1866—1944)在《名人傳》卷首語中開宗明義的一句話?;蛟S,這也是他為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詮釋。自十九世紀以降,英雄主題在法國文學中已日趨式微,至二十世紀則近乎絕跡了。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人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愈縮愈?。何乃噺团d時期是頂天立地的“巨人”;啟蒙時代是叱咤風云的大寫的“人”;十九世紀前期,在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筆下,大都是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出類拔萃的人;十九世紀中期的福樓拜則主要描寫平庸的人;十九世紀后期,從自然主義流派開始,更多的是描寫病態(tài)、丑惡甚至動物性的人。愈走向世紀末,文學上的頹靡之風愈盛,人的形象也愈來愈猥瑣、渺小……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于一九。三年面世時,真仿佛是奇峰突起,使人們的精神為之一振。羅曼·羅蘭的文學創(chuàng)作由戲?、侔l(fā)端,讀者觀眾反應平平,沒想到《貝多芬傳》這本三萬來字的小冊子突然為他贏得了文學聲譽。接著,他又陸續(xù)發(fā)表了《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和《甘地傳》(1924)。同樣的英雄旋律,在他以畢生心血澆鑄的兩部長河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1903—1912)和《母與子》(1922—1933)中得到了更豐滿、更深入的發(fā)揮,作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便是由這兩部長河小說奠定的。而他那部精美俏皮、文采出眾的中長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在成功刻畫法國高盧民族健全的理性和特殊精神氣質的同時,同樣給小說主人公注入了堅強且富有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靈魂。顯然,羅曼·羅蘭所說的英雄,并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杰,也不一定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甚至不一定是個勝利者,但他們肯定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強大生命力,使他們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棄奮斗;他們飽經(jīng)憂患,歷盡艱辛,卻始終牢牢把握著自己的命運,以頑強的意志去戰(zhàn)勝一切困難,竭盡努力使自己成為無愧于“人”的稱號的人。何謂英雄品格,怎樣才算無愧于“人”的稱號?按羅曼·羅蘭的觀念,首先就是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亦即他所說的大江大河般①奔騰不息的強大生命力②;二是永遠保持人格的尊嚴,恪守個性的獨立,既不屈從于強權,也不盲目地隨大流;三是具有關懷人、愛護人的博愛精神,甘心為人類的福祉奉獻自身。他為之立傳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是這樣的人,約翰·克利斯朵夫③和安乃德是這樣的人,甚至那位表面上嘻嘻哈哈、玩世不恭的高盧木匠哥拉·布勒尼翁,骨子里也潛藏著這種大災大難壓不垮的英雄素質。羅曼·羅蘭的英雄理想,究其實仍是文藝復興以來人本主義思想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④。五百年來的歐洲歷史表明,作為近代西方文化思想基礎的人本主義,對歐洲歷史的飛躍曾起過難以估量的作用。在停滯不前的中世紀,統(tǒng)治歐洲達千年之久的基督教文化,以“原罪”說⑤束縛人的靈魂,讓人們相信自己生來是為了“贖罪”,只有通過現(xiàn)世的懺悔、苦修和受難,求得上帝的寬恕,死后才能升入天堂,獲得永生的幸福?!吧瘛钡慕y(tǒng)治窒息了人的自我意識,把天地萬物中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生靈,變成消極無為,聽憑命運擺布的可憐蟲。直到十五、十六世紀,隨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被發(fā)掘,人文主義思想家在復興古代文化的口號下,提出了“人為萬物之本”的新觀念,才啟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些思想敏銳、才華出眾的知識巨人,以新興階級的青春銳氣,大膽地以“人本”觀念取代“神本”觀念,以“人”來對抗“神”;他們歌頌人的力量、尊嚴與價值,鼓吹獵取知識、發(fā)掘人的聰明才智,提倡進取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和開拓精神,以推動科學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如果說,文藝復興還只是“人”的意識的初步覺醒,矛頭僅僅指向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那么,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則是對封建時代整個上層建筑的全面宣戰(zhàn)。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提出“天賦人權”的口號,將矛頭直指君主專制制度和貴族僧侶的特權,他們以“理性”為武器,批判一切宗教偏見和迷信,把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的權力歸還給“人”自身。應該承認,沒有“人”的思想解放,就沒有現(xiàn)代生產(chǎn)力的解放,沒有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就無法解釋近二三百年來歐洲歷史的飛躍發(fā)展。時至今日,個人的尊嚴感和價值理念,仍是西方社會促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一種活躍的精神因素。在他們的觀念中,工作上的責任心是自尊心的體現(xiàn),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是他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而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則有賴于每個人的潛能及價值的充分發(fā)揮。然而隨著資產(chǎn)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金錢取代“神權”和“君權”成為主宰一切的力量,在推翻封建制度的漫長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非常革命的觀念,與革命后建立的新制度形成了尖銳的對立。正當人們試圖向新制度索取“理性王國”曾允諾的一切權利時,卻發(fā)現(xiàn)無比高貴、尊嚴的“人”正在淪為“商品”;所謂“自由、平等、博愛”,在實踐中只能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角逐。幻想破滅了,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孤立無援地置身于一個以金錢為杠桿的動蕩不寧的社會。而且資本主義秩序愈是鞏固,人們感到距離“人”的理想愈遙遠,“人”愈來愈失去自己的本質,變成了物的奴隸。文學作品中“人”的貶值,恰是現(xiàn)實社會中這種異化感和屈辱感的反映,惟其向往崇高,才痛感其丑惡渺??;惟其企盼有所作為,才痛感自身的無能為力??墒窍麡O、頹廢畢竟不是出路,于是羅曼·羅蘭試圖以他的《名人傳》給人們傳遞英雄的氣息,鼓舞人們恢復對生活的信念和奮斗的勇氣。羅曼·羅蘭想要告訴人們,任何成就都伴隨著艱辛的拼搏和痛苦的考驗,他為之作傳的這些人,“他們的偉大固然來自堅強的毅力,同時也來自所經(jīng)歷的憂患”。他告誡人們:“不幸的人們啊,切勿過分怨天尤人!人類最優(yōu)秀的人物與你們同在。從他們的勇氣中汲取營養(yǎng)吧!”事實的確如此,古往今來許多大有作為的人,并不曾從社會或自然那里得到任何特殊的惠顧,從來不曾有一位好心的神明為他們安排通向勝利的坦途。相反,不公正的命運常常給他們設下種種意想不到的障礙。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的生活重擔,二十五歲時他剛剛在樂壇嶄露頭角,耳朵又開始失聰。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絕大部分竟是耳聾以后寫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貧窮和殘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滿了凄苦和遺憾……盡管他的天才征服了全世界,盡管維也納的精英人物將他視為國寶,盡管皇親國戚在他面前都會禮讓三分,他的生活境況卻沒有多大改善。他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的樂曲,常常拿不到分文報酬。全世界都在演奏他的作品,而他為出版這些作品反倒欠了出版商許多債。不錯,他的藝術是無價的,于是人們慷慨地用掌聲和歡呼酬謝他,卻沒想到他的鞋子破得上不了街……然而所有的磨難只是使他變得更加堅強:他痛苦,卻不肯屈服于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誠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歡樂,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奉獻給全世界。他終于戰(zhàn)勝了!戰(zhàn)勝了疾病,戰(zhàn)勝了痛苦,戰(zhàn)勝了聽眾的平庸,戰(zhàn)勝了所有的磨難和障礙,攀登上了生命的巔峰。第九交響樂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醉如癡,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出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身面向聽眾,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暴動。米開朗琪羅看上去比貝多芬幸運,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于佛羅倫薩頗有聲望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精英階層的教育,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功底,然而他在精神上也許比貝多芬更受折磨: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入侵,人民受奴役,自己的作品毀于戰(zhàn)亂,共和主義的理想也化為泡影;他和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沒有妻兒,沒有愛情,他的家族不曾給他任何溫暖,只想從他身上榨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傾軋,在同行中很難遇上知音……更可悲的是,他的處境與奴隸相差無幾。貝多芬至少精神上是自由的,他不依附任何人,他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①不得不為教皇們的光榮勞碌終身。當然,教皇們并非一無是處,至少他們承認他的天才,且不止一次保護他的藝術免遭破壞,可是他們剝奪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般使喚,他一輩子都像拉磨的驢一樣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歲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他就不痛苦了,就會以受教皇賞識為榮了。然而他是沐浴著文藝復興的春風長大的,沒有人比他更深刻地領悟到這場思想運動的精髓,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于宗教藝術,更醉心于表現(xiàn)人的力量、尊嚴與意志。②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他的藝術理想也是巨人式的。他想要制造山一般的巨型作品,甚至想把一座山頭雕刻成俯瞰大海的人像。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xiàn)而痛苦。托爾斯泰的情況完全不同,他是名門貴族,地位優(yōu)越,衣食無憂,既不需依附任何人,也不必像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那樣終日勞碌;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他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幾乎沒有經(jīng)歷過艱難的習作階段就獲得了成功……總之,在一般人看來,他是個“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蔑視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文學聲譽,惟獨渴望擁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的真諦,于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去探尋。多少和他地位相當?shù)娜硕蓟畹弥镜靡鉂M,惟獨他苦惱不安。旁人眼里的幸福生活非但不能給他帶來幸福感,反而成為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他對城市貧民的凄慘處境感到震驚,為農(nóng)民的貧困和愚昧而痛苦,因自己不勞而獲的優(yōu)裕生活而愧疚,為難以擺脫家庭的羈絆而煩惱……他若像旁人一樣心安理得地享受命運的安排,也許就沒有煩惱了,然而托爾斯泰的偉大就在于不肯安享富貴,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通過造福于人類來實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于是煩惱接踵而至:他因批判教會的謬誤,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而不能見容于東正教教會,受到開除教籍的處分;他因執(zhí)著于自己的信念而受到來自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兩方面的壓力,甚至得不到親人的認同和理解……羅曼·羅蘭說得不錯:“生活是嚴酷的,對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說來,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裳缘?、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斗?!绷_曼·羅蘭還想告訴人們,英雄并非沒有弱點,也并非無往不勝,——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這無損于他們的偉大。米開朗琪羅有許多弱點:軟弱、多疑、優(yōu)柔寡斷,做事常常有始無終,不止一次屈服于強權……他不屬于貝多芬那種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羅曼·羅蘭認為他的悲劇是性格悲劇,其實不盡然,他的弱點有更深層的社會歷史原因。他身處兩種文化的交匯處,以他的聰慧和敏感,不可能意識不到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及其與政治斗爭的緊密聯(lián)系。人文主義無疑符合他的天性,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仰,這從他的許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來(特別是他在教皇下達的任務之外制作的那些帶有異教色彩的作品);但他也沒能掙脫宗教思想的束縛,和其他許多人文主義者一樣,他對“神權”并非沒有忌憚心理,何況以五百多年前的科學水平,要擺脫對神的敬畏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處于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爭奪之中,終生為矛盾心理所糾纏,他的神經(jīng)質,他的遲疑、搖擺、迷信、恐懼不安……都和這一背景有關。①米開朗琪羅的本質性格其實是驕傲自信而且固執(zhí)的,他為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止一次與教皇發(fā)生正面沖突。他的軟弱并非缺乏主見或判斷力,而是不能超脫現(xiàn)實的利害關系。他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長子”的責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性命于不顧,這就決定了他在關鍵時刻必然會逃跑,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向權力屈服。他計劃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并不是他沒有足夠的耐心,而是他永遠受著在任教皇的轄制,上一屆教皇下達的任務還沒完成,這一屆教皇又十萬火急地要他接受別的任務。他一生都在超負荷地工作,還時時刻刻為他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遭受良心的譴責。所以,與其說他是性格悲劇,不如說是時代的悲劇。特定的時代條件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fā)揮。人是很難超越時代的,觀念的更新也不是一次思想運動的沖擊所能完成。盡管他到晚年已成為文藝復興碩果僅存的最后一位藝術大師,其權威無人能與之挑戰(zhàn),他在上帝面前卻總是惴惴不安。他越來越虔誠,他七十多歲接受圣彼得大教堂總建筑師的任命時,堅決拒絕一切薪酬,因為他認為這是為神服務,是一項神圣的使命。盡管米開朗琪羅有這樣那樣的弱點,盡管他沒能實現(xiàn)自己最宏偉的計劃,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藝術代表了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人文精神:他在《大衛(wèi)》身上,表現(xiàn)了人的理想(這尊氣概非凡的人像,無疑是人的力量、尊嚴與意志的化身),在《摩西》和《奴隸》身上,表現(xiàn)了人和命運的抗爭;他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創(chuàng)世記》中,被逐出樂園的亞當絲毫沒有對“原罪”的負罪感;他的《最后的審判》,以悲壯的場景刻畫了人類的痛苦和掙扎;他為洛倫佐·梅迪契和尤利烏斯二世制作雕像時根本不考慮是否像他們本人,而只是用來表現(xiàn)他所想要表現(xiàn)的東西——行動和思想;他的《晨》、《晝》、《暮》、《夜》無比精妙地表現(xiàn)了人的苦惱和感情……有了這些震撼人心的不朽豐碑,誰還會去計較他的軟弱和恐懼呢?應當承認,他在藝術追求上,還是勇敢而且頑強的,哪怕民眾往《大衛(wèi)》身上扔石頭,哪怕他的《最后的審判》被指控為“路德派的垃圾”,他都沒有作絲毫讓步。在這方面,他和貝多芬一樣從未放棄自己的信念。如果說他在藝術上常有舉棋不定的時刻,常常質疑和否定自己,那可不是因為在藝術上缺乏自信,而是由于他總是無止境地追求完美,由于總有新的創(chuàng)意在他的頭腦中產(chǎn)生。藝術是他的偶像,他愿意為之付出一切,他固然有驚人的天賦,但我們讀了這本小書后會明白,為了藝術他曾經(jīng)歷過多少磨難、多少挫折,作過何等艱苦的登攀!五六百年前藝術家的工作條件,今天的藝術家們是想象不出的:為了運送他精心挑選出的石料,米開朗琪羅不得不親自開山筑路;為了繪制壁畫,得首先摸索各種用料的配方;為了鑄造銅像,得從頭開始學習煉銅;為了掌握人體的結構,他用尸體來研究解剖學①,且為此累得大病一場……他也許有時軟弱、膽怯,而在藝術探索上,他是勇氣十足的,什么也沒能難倒他。米開朗琪羅不是完人,而作為藝術家,他是人類的驕傲。托爾斯泰人格的高尚是眾所周知的,他敢于挑戰(zhàn)一切權威,對沙皇也不曾筆下留情;他絕不盲從、迷信,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一切:他敢于堅持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哪怕為此受到孤立……但他也有弱點,他的知識和視野受到停滯落后的俄國鄉(xiāng)村生活的局限,自己卻渾然不覺,這就大大妨礙了他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他對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幾乎一無所知,卻輕率地把物種起源、光譜分析、鐳的本質、數(shù)的理論、動物化石等對人類社會有重大意義的研究,統(tǒng)統(tǒng)斥為“無聊”;他根本不理解文藝復興運動喚醒人們的“自我”意識,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多么重要,所以對米開朗琪羅的作品無動于衷,把莎士比亞貶得一文不值;他體會不到人類為了生存、發(fā)展,需要以怎樣的毅力去奮斗、去拼搏,以致貝多芬那種充滿戰(zhàn)斗激情、催人奮發(fā)向上的音樂讓他驚愕和反感,他不去批判靡靡之音,反倒把貝多芬當做洪水猛獸……總之,他意識不到自己知識結構的缺憾,往往武斷地否定自己所不了解的一切。這樣的固步自封使他無法通過學習把握較科學的歷史觀,無法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形成一個較客觀、較真實的概念。在托爾斯泰的思想體系中,評斷事物的惟一標準就是“道德”,即愛心、真誠和善良。只要符合他的道德準則,再平庸的作品或人都會受到他的贊揚;而對俄國歷史起過重大推動作用的彼得一世,在他眼里便只是一個品質惡劣的小人,至于其改革給俄國帶來的進步,他則根本不予承認。他曾兩度訪問歐洲,對歐洲的進步同樣不屑一顧,僅僅在巴黎觀看了一次死刑犯的處決,便宣布“對進步的迷信純屬虛妄”。不錯,托爾斯泰真誠地希望社會日益完善,對俄國民眾的悲慘處境由衷地感到憐憫和同情,但他既不滿現(xiàn)狀,又懼怕社會動蕩,他對經(jīng)濟的變革心存恐懼,對任何一種改革社會的主張或企圖都深惡痛絕。說到底,他是不愿意他所心愛的封閉式宗法制莊園經(jīng)濟受到觸動和破壞。因而他對社會的批判無論多么猛烈,都只停留在道德的層面,從未深入到社會的根部,他所開具的“濟世良方”當然也無助于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他那一廂情愿的善良,把一切都簡單化了:他相信完善社會的惟一途徑,是強化宗教意識,普及道德教育,只要每個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消除一切欲念,人人愛上帝、愛他人(包括愛自己的敵人),自然能達到全社會的和諧,實現(xiàn)人類的大同??梢娡袪査固╇m則很早就開始研究哲學,卻缺乏哲人的睿智。他沉溺于自己的宗教信念,甚至推演出許多偏激、荒謬的觀點,諸如婚姻是一種墮落,愛情、婚姻都有違基督教精神,妨礙了人類理想的實現(xiàn)等等……他的禁欲主義簡直比中世紀還有過而無不及,但卻沒有想到,一旦人類無欲無求,社會也就失去了活力。他似乎也不曾考慮過,像俄國那樣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和低下的生產(chǎn)水平,大多數(shù)人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怎能達到和諧與安定?愛心、真誠和善良固然是永遠值得提倡的美德,卻解決不了人類生存發(fā)展中的根本問題。他更沒有想到,社會的發(fā)展有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真正的仁人志士應當認識和順應客觀規(guī)律,積極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而不是幻想按自己的烏托邦來重新安排社會秩序,甚至牽制或阻撓社會的發(fā)展。托爾斯泰作為小說家的偉大成就是無可爭議的,他是世界文學中巍然聳立的高峰之一。他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俄羅斯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精彩地譜寫了俄羅斯民族之魂,他是歐洲文學中繼巴爾扎克之后最偉大的塑造形象的大師,創(chuàng)造了俄羅斯文學中最豐富、最壯觀的人物畫廊……然而他苦心孤詣創(chuàng)立的“愛”的宗教,境遇就不那么輝煌了。我們相信隨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往高級階段發(fā)展,普遍的博愛精神將逐步成為人類共同生活的準則。但在托爾斯泰生活的時代,這種主張的可行性比一百年后的今天更加微弱,因此他作為思想家聲名遠播,而追隨者寥寥。尤其他的“勿抗惡”主張,在實踐中處處碰壁。他屢戰(zhàn)屢敗,卻始終不肯放棄。在羅曼-羅蘭看來,這正是托爾斯泰值得敬佩的地方。作者寫他的失敗和孤立,恰恰是想闡明不應以成敗論英雄。英雄也是人,也有弱點和謬誤,他們并不總是勝利,者,但他們勇于承受挫折,承受失敗,絕不會因失敗而氣餒,這便是他們高于常人的地方。托爾斯泰雖然提倡無欲無求,平和寧靜,他本人卻是個精力旺盛、生命力極強的人,他永遠有所追求,而且孜孜不倦。他勇于挑戰(zhàn),勇于探索,也勇于實踐,為了他心中的真理,他單槍匹馬,孤軍奮戰(zhàn),不吝惜代價,也不考慮成敗,這,就是羅曼.羅蘭所說的英雄氣質。托爾斯泰的思想、主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自身生活環(huán)境和認識水平的局限,重要的不是他的主張是否正確,而是他那種不以坐享富貴為榮,堅持不懈為人類的未來上下求索的精神,那種愿為信念獻身的無所畏懼的精神。一切有志于開創(chuàng)未來的人們,難道不需要從這位可敬的老者身上汲取勇氣么!包括他的弱點和謬誤在內(nèi),不也能使我們從中獲得有益的教訓或啟迪么!年輕的朋友們!生活是廣闊的,但并非處處都開滿鮮花,更不能指望處處都有林蔭道,有的地方會是崎嶇陡峭的小路,有的地方甚至荊棘叢生。這里記述的三位偉人雖然出身經(jīng)歷不同,性格特點迥異。但為了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同樣都需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困難、障礙,承受這樣那樣的磨難、挫折或失敗的打擊,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就是奮斗,幸福就產(chǎn)生在奮斗的過程之中。不經(jīng)奮斗得來的享受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快樂,只有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后攀登上生命的巔峰,才能感受到靈魂升華的喜悅。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chuàng)造的,要想讓生命進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于神明??梢砸暈樯袷镜闹挥幸痪湓挘蔷褪秦惗喾宜f的:“人?。】磕阕约喊伞?
內(nèi)容概要
你了解羅曼·羅蘭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嗎?《名人傳》是法國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范之作。羅曼·羅蘭在作品中著力刻畫了三位藝術巨匠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盡苦難與顛躓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歷程,凸現(xiàn)了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為人們譜寫了一闋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響曲”?! ∽允攀兰o以降,英雄主題在法國文學中已日趨式微,至二十世紀則近乎絕跡了。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人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僡縮愈?。何乃噺团d時期是頂天立地的“巨人”;啟蒙時代是叱咤風云中的大寫的“人”;十九世紀前期,在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筆下,大都是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出類拔萃的人;十九世紀中期的福樓拜則主要描述平庸的人;十九世紀后期,從自然主義流派開始,更多的是描寫病態(tài)、丑惡甚至動物性的人?! ”緯欠▏艹龅默F(xiàn)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范之作。書中著力刻畫了三位藝術巨匠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盡苦難與顛躓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歷程,凸現(xiàn)了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為人們譜寫了一闋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響曲”。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1866——944),法國作家,代表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母與子》《哥拉·布勒里翁》及《名人傳》三篇。
《名人傳》是羅曼· 羅蘭為三位舉世聞名的文學藝術大師譜寫的英雄史詩第一化是身患殘疾,孤獨貧困,從未享受歡樂,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奉獻給全世界的作曲家貝多芬;第二位是生于憂患,受盡磨難,給人類留下不朽藝術品的雕塑繪畫大師米開朗琪羅;第三位是不肯安于富貴,愿為天下黎民獻身的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
較之常人,社會和自然并未給予偉人們更多惠顧,生活對他們而言往往是一場無休止的搏斗。憑著堅強的毅力,他們勇于承受磨難,勇于挑戰(zhàn)困難,終于攀登上生命的巔峰。作者試圖通過偉人們的故事,向讀者傳送英雄的氣息,鼓起人們對生活的信念和自強不息的勇氣,努力做一個無愧于“人”的稱號的人。
書籍目錄
卷首語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 引言 米開朗琪羅上篇 搏斗 一 力 二 力的崩潰 三 絕望下篇 放棄 一 愛 二 信念 三 孤獨尾聲 死這就是他神圣的痛苦生涯托爾斯泰傳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上篇 搏斗一力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他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zhèn)。崎嶇不平的土地,“空氣清純”,到處是巖石和山毛櫸,遠處聳立著亞平寧怪石嶙峋的山脊。離此不遠便是弗朗索瓦·達西斯看見基督在阿爾維尼亞山上顯圣的地方。他父親是卡普雷塞和丘烏西的最高行政官,是個性情暴躁、焦慮不安,“敬畏上帝”的人。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留下他們兄弟五人:利奧納多、米開朗琪羅、博納羅托、喬凡·西莫內(nèi)和吉斯蒙多。他幼時寄養(yǎng)在塞蒂雅諾一個石匠的妻子那里。后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shù)袼芗?。家人將他送進學校,但他在學校里一心一意畫畫。“為此,父親和叔伯們認為他沒出息,經(jīng)常狠狠地揍他,因為他們討厭藝術家這個行業(yè),覺得家里出了個藝術家是一種恥辱”。就這樣,他從小便備嘗人生的無情和精神的孤獨。他的執(zhí)著戰(zhàn)勝了父親的頑固。十三歲就進當時佛羅倫薩最大也最正規(guī)的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畫室學藝。他最早的習作便獲得極大成功。據(jù)說連他師傅也嫉妒他。一年之后,兩人便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厭倦繪畫,而心儀另一種更壯美的藝術。他轉學到洛倫佐·德·梅迪契在圣·馬可公園開辦的雕塑學校。這位王公賞識他,讓他住到王宮里,和自己的孩子們同席。就這樣,他一下子置身于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為古代的珍藏品所環(huán)繞,沐浴于偉大的柏拉圖派藝術家——如馬西利奧·菲奇諾、貝尼維耶尼、安琪·波利齊亞諾等——營造的博學多聞和詩情畫意的氛圍中。他醉心于他們的思想,呼吸著古代的氣息,懷古之情也油然而生,他成為一位崇尚希臘文明的雕塑家。在“非常疼愛他”的波利齊亞諾指引下,他雕了《馬人與拉庇泰人之戰(zhàn)》這組雕像。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本書是法國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范之作。書中著力刻畫了三位藝術巨匠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盡苦難與顛躓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歷程,凸現(xiàn)了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為人們譜寫了一闋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響曲”。
編輯推薦
《名人傳》作者羅曼·羅蘭,一百年多前,羅曼·羅蘭在英雄主義精神的激勵下,先后寫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三大巨人的傳記,貝多芬一生備受疾病、貧困和失戀的折磨,但他始終不懈地抗爭,并且一直保持著對音樂的激情;米開朗琪羅忍受了病弱以及所有的刁難和盤剝、兢兢業(yè)業(yè)、醉心于雕塑創(chuàng)作;托爾斯泰總在熱心實踐自己的理想,又總是懷疑和質問自己的理想,不斷的沖撞和求索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