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趙賓福 頁數(shù):31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從單個遺址和墓地的分組,到多個遺址和墓地的分段,再到整個考古學文化的分期,最后到諸多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序列等幾個不同層面的研究入手,分別建立了東北嫩江流域、遼西山地、遼西平原、遼東南部、遼東北部、第二松花江流域、圖們江流域等7個自然地理區(qū)域內夏至戰(zhàn)國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坐標。經(jīng)過橫向對比和整合研究,劃分出了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4個大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以縱橫兩方面研究為基礎,構建了整個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體系;從文化,到文化系,再到文化區(qū),最后到文化帶等幾個不同層次的研究出發(fā),分別確立了雙砣子文化系、馬城子文化系、高臺山文化系、夏家店下層文化系、小拉哈文化系、興城文化系等6個文化系統(tǒng)。通過考察不同文化系統(tǒng)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演進趨勢與活動范圍的變化,發(fā)現(xiàn)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考古文化區(qū),即“系列考古文化區(qū)”和“序列考古文化區(qū)”。依據(jù)自然環(huán)境、文化特點、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將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東北劃分成了東西并列的兩個文化帶,即“大興安嶺—燕山文化帶”和“長白山—千山文化帶”。兩大“文化帶”和6個“文化系”的劃分,對于進一步揭示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考古學文化區(qū)系與后來形成并見于文獻記載的不同人群族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有益的啟示作用?! ”緯m合于從事先秦考古、先秦歷史、東北及東北亞考古與歷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及相關學科大中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趙賓福,男,漢族,1963年2月生,黑龍汀省賓縣人。1981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學習,先后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5年)、碩士學位(1988年)、博士學位(2005年)。自1988年留校后,歷任助教(1988年)、講師(1990年)、副教授(1994年)、教授(1998年)。曾任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副主任,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現(xiàn)為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系教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吉林大學邊疆號古研究中心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已出版學術專著4部,發(fā)表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100余篇。
書籍目錄
序引言第一章 嫩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 第一節(jié) 白金寶遺址四種不同考古學文化的區(qū)分 一、1974年第一次發(fā)掘材料的再認識 二、1979年復查材料的再認識 三、1986年第三次發(fā)掘材料的再認識 四、四種不同考古學文化的區(qū)分 第二節(jié) 小拉哈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材料確認 二、分期研究 三、年代判定 第三節(jié) “古城遺存”的辨識與年代 一、文化辨識 二、年代判定 第四節(jié) 白金寶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遺址材料分析 二、墓葬材料分析 三、文化分期與年代 第五節(jié) 漢書二期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遺址材料分析 二、墓葬材料分析 三、文化分期與年代 第六節(jié) 嫩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編年坐標的確立第二章 遼西山地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 第一節(jié) 地理范圍與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內涵、分期與年代 一、關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布和內涵問題 二、關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期與年代問題 第三節(jié) 魏營子文化的內涵與年代 第四節(jié)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文化分期 二、年代討論 第五節(jié)“凌河遺存”的內涵、分期與年代 一、關于文化內涵(材料)的兩點說明 二、關于分期和年代問題的再認識 第六節(jié) 夏家店上層文化之后至戰(zhàn)國燕文化之前的幾種文化遺存 一、“水泉遺存”的特征與年代 二、“井溝子遺存”(含“鐵匠溝遺存”)的特征與年代 三、“五道河子遺存”的特點與年代 第七節(jié) 戰(zhàn)國燕文化遺存 第八節(jié) 遼西山地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編年坐標的確立第三章 遼西平原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 第一節(jié) “平安堡二期遺存”的特征與年代 一、文化特征 二、年代判定 第二節(jié) 高臺山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遺址材料分析 二、墓葬材料分析 三、文化分期與年代 第三節(jié) 遼西平原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編年坐標的確立第四章 遼東南部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 第一節(jié) 關于雙砣子一、二期文化的幾個問題 一、老鐵山積石墓應該是雙砣子一期文化的墓葬 二、雙砣子一期文化應該是處于夏代初始階段的青銅文化 三、雙砣子二期文化是夏代早期至商代早期受過山東半島岳石文化強烈影響的一支地方性土著文化 第二節(jié) 雙砣子三期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遺址材料分析 二、墓葬材料分析 三、文化分期與年代 第三節(jié) 雙房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遺存確認與文化特征 二、材料特點與研究思路 三、陶器的類型學研究與分期 四、青銅器的類型學研究與斷代 第四節(jié) 遼東南部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編年坐標的確立第五章 遼東北部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第六章 第二松花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第七章 圖們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第八章 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第九章 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考古學文化的譜系關系第十章 結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嫩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編年嫩江屬黑龍江水系,發(fā)源于大、小興安嶺之間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北部源頭為南甕河,南流至三岔河附近注入松花江。全長1089公里,總流域面積為283000平方公里。右岸的7條支流均發(fā)源于大興安嶺東麓,由北向南依次為多布庫爾河、甘河、諾敏河、阿倫河、雅魯河、綽爾河和洮兒河。左岸的3條支流均發(fā)源于小興安嶺西麓,自北至南分別是門鹿河、科洛河和訥謨爾河。流經(jīng)的區(qū)域主要是現(xiàn)今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盟東部、興安盟東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南部、黑河市西部、綏化市南部、齊齊哈爾市、大慶市和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西北部(圖一,1)。 對嫩江流域夏至戰(zhàn)國時期古文化遺存的認識,當以20世紀60.年代初期張忠培先生對吉林白城地區(qū)進行的一次考古調查為最早。通過這次調查所識別出來的“東山頭遺存”和“長崗子遺存”,奠定了本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前期,黑龍江省考古工作者在肇源縣的白金寶遺址,首次發(fā)現(xiàn)了屬于“東山頭遺存”的原生堆積和獨立單位,并在發(fā)表材料時將這類遺存另稱為“白金寶文化”。與此同時,吉林省大安漢書遺址的發(fā)掘,不僅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東山頭遺存”和“長崗子遺存”共見于同一遺址韻現(xiàn)象,而且找到了前者早于后者的層位學證據(jù)。鑒于“東山頭遺存”和“長崗子遺存”的文化內涵和年代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因此漢書遺址的發(fā)掘者將它們重新定名為“漢書一期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