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馮傳啟 主編 頁數(shù):310
前言
無機化學是化學類各專業(yè)本科生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無機化學課程既有自身的豐富內容,又承擔著為后續(xù)課程做好鋪墊的任務,將引導大學新生的學習和思維方法從中學向大學過渡。一套有利于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的無機化學教材將為學生實現(xiàn)未來目標提供堅實的化學基礎。本書編者為湖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師范學院和咸寧學院的一線化學教師。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參考了國內外優(yōu)秀的無機化學教材,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基礎知識與現(xiàn)代化學進展的結合,對素材進行了加工處理和改造,力求編寫出一套深受學生歡迎的教材?! ”緯鶕?jù)無機化學教學大綱編寫,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吸取了國內外無機化學教材的優(yōu)點,并具有如下特色: (1)上冊講述無機化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計算,下冊講述元素化學及應用。注重與高中化學課程和大學后繼課程的銜接,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無機化學的橋梁作用,以利于他們更好地走進化學世界?! 。?)教材內容由淺人深、循序漸進,對難度較大的結構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既適合用作課堂教材,也適合學生自學。 ?。?)在元素化學教學中,注重規(guī)律的總結和歸納、性質與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質。介紹元素化學的科技動態(tài),使學生認識到: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中心學科,并對利用資源、改造自然和為人類造福起著重要作用?! 。?)重視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通過對化學史實和重要化學實驗的講述、對化學家的介紹,使學生自覺地培養(yǎng)化學工作者的素質——清醒的頭腦、靈巧的雙手、清潔的習慣?! 。?)根據(jù)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選擇了適量的習題,以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內容概要
全書共25章,分上、下兩冊。本書是上冊,主要講述化學基本原理。主要內容包括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基礎,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配位化合物結構,酸堿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還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等。本書注重對化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在保持與中學化學教材銜接的基礎上,由淺人深、循序漸進地講述了無機化學的內容,同時注意到本課程與四大化學中其他三門課程在知識層次上的銜接和側重點的教學?! ”緯勺鳛榫C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化學類各專業(yè)的無機化學教材,也??勺鳛槠渌叩仍盒;瘜W及相關專業(yè)(應用化學、生物工程、環(huán)境化學等)的無機化學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書籍目錄
前言第1章 緒論 1.1 化學是研究物質變化的科學 1.1.1 化學學科的輝煌前景 1.1.2 化學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2 無機化學的發(fā)展歷史 1.2.1 無機化學的萌芽階段 1.2.2 無機化學成為獨立的分支 1.2.3 無機化學的復興階段 1.3 我國無機化學發(fā)展概況 1.3.1 20世紀80年代前的狀況 1.3.2 20世紀80年代后的概況 1.4 21世紀無機化學學科的未來與展望 1.4.1 合成化學 1.4.2 固體無機化學 1.4.3 生物無機化學 1.4.4 綠色化學 1.5 無機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第2章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 2.1 氣體 2.1.1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 2.1.2 道爾頓分壓定律 2.2 溶液 2.2.1 溶液濃度表示法 2.2.2 稀溶液的依數(shù)性 2.3 固體 2.3.1 晶體與非晶體 2.3.2 晶體的類型 科技人物:范特霍夫 習題第3章 化學熱力學基礎 3.1 熱力學第一定律 3.1.1 基本概念與術語 3.1.2 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內容 3.2 熱化學 3.2.1 化學反應熱效應 3.2.2 赫斯定律 3.2.3 生成熱 3.2.4 燃燒熱 3.2.5 從鍵能估算反應熱 3.3 化學反應方向 3.3.1 反應方向的概念 3.3.2 反應焓變對反應方向的影響 3.3.3 熵 3.4 狀態(tài)函數(shù)吉布斯自由能 3.4.1 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 3.4.2 △G作為自發(fā)性的判據(jù) 3.4.3 標準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3.4.4 化學反應等溫式 3.5 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科技人物:吉布斯 習題第4章 化學反應速率 4.1 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及其表示方法 4.2 反應速率理論簡介 4.2.1 碰撞理論 4.2.2 過渡狀態(tài)理論 4.3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3.1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4.3.2 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4.3.3 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科技人物:阿倫尼烏斯 習題第5章 化學平衡 5.1 化學平衡狀態(tài) ……第6章 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第7章 化學鍵與分子結構第8章 酸堿平衡第9章 沉淀溶解平衡第10章 配位化合物第11章 氧化還原反應參考文獻附錄
章節(jié)摘錄
由于拉瓦錫的提倡,天平開始普遍應用于化合物組成和變化的研究。1799年,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Proust)歸納化合物組成測定的結果,提出定比定律,即每種化合物各組分元素的質量均有一定比例。結合質量守恒定律,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宣布一切元素都由不能再分割、不能毀滅的稱為原子的微粒組成。并從這個學說引申出倍比定律,即如果兩種元素化合成幾種不同的化合物,則在這些化合物中,與一定質量的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質量必互成簡單的整數(shù)比。這個推論得到定量實驗結果的充分印證。原子學說建立后,化學科學宣告成立。19世紀30年代,已知的元素已達60多種,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Mendeleev)研究了這些元素的性質,在1869年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這個定律揭示了化學元素的自然系統(tǒng)分類。元素周期表就是根據(jù)周期律將化學元素按周期和族類排列,周期律對于無機化學的研究、應用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109種,其中94種存在于自然界,15種是人造的。代表化學元素的符號大都是拉丁文名稱縮寫。中文名稱有些是中國自古以來就熟知的元素,如金、鋁、銅、鐵、錫、硫、砷、磷等;有些是由外文音譯的,如鈉、錳、鈾、氦等;也有按意新創(chuàng)的,如氫(輕的氣)、溴(臭的水)、鉑(白色的金,同時也是外文名字的譯音)等。周期律對化學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