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袁昱明,施建華 著 頁數:309
內容概要
本書圍繞網絡教育資源平臺建設的課題,融合哲學認識論、信息科學、認知理論等,就教育平臺資源的整合、信息和知識組織結構構造和創(chuàng)新等方面構建了模型和技術框架,系統地提出了教育資源建設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方案,實施了資源平臺的建設工程。針對當前信息化校園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教育學、圖書情報學等專業(yè)師生、各級學校教師,以及各類學校教育技術中心、電教中心、圖書館和網絡資源聯合體的有關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袁昱明。研究員,浙江省現代遠程教育學會理事,浙江省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出版《遠程教育學》等著作2部。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浙江省重大科技項目和優(yōu)先主題一項。主持“都讀遠程”網絡教育資源平臺的研發(fā)和工程建設,設計建設方案(已完成三期)。主持西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國內外數字學習資源管理方式概述第二章 國外學習資源平臺概述——中外圖書館網絡教育功能述評第三章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和圖書館技術的融合點第四章 學習型數字圖書館:教育的新核心技術和新核心模塊第五章 數字圖書館的狹義教育功能:干預課程教學第六章 遠程教育資源平臺的實體模型——“都讀遠程”系統的普適性要素和結構第七章 教學主客體關系辨析第八章 閱讀的主體性、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第九章 技術創(chuàng)新、閱讀革命和讀者服務革新——傳統閱讀危機的就地解決與超越?第十章 創(chuàng)建遠程教育信息保障體系第十一章 網絡教育資源平臺創(chuàng)新的數字校園業(yè)務功能第十二章 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運行機制第十三章 數字校園中的資源館——部門、分工與合作第十四章 教育技術——資源配置與現代遠程教學模式的問題求解第十五章 知識組織——結構化學習資源環(huán)境與網絡教育的融合第十六章 元數據和標準化:認知內化的外部知識信息框架及其機制第十七章 數據庫、教學實用分類、元數據倉儲、頻道配置——網絡教育資源平臺的業(yè)務功能創(chuàng)新第十八章 教學——資源系統的業(yè)務流程重組——知識組織型信息化校園的建設第十九章 關鍵技術:分類法、信息知識管理方法的綜合第二十章 教學系統、教學資源管理系統資源組織功能的比較第二十一章 圖書館在教學資源組織管理中的作用和全新實踐——美高校資源建設新進展:教學參考資源與知識組合第二十二章 基于語義網、本體的課程領域知識和教育資源網站第二十三章 聯邦制中的統一與多樣:新型數字校園與各應用系統關系若干現實問題求解第二十四章 項目可行性研究第二十五章 “都讀遠程”平臺的一站式檢索技術第二十六章 遠程教育新平臺——知識組織、數字圖書館與遠程教育系統的融合第二十七章 數字文獻和教學參考資源平臺的學習者評價及其分析第二十八章 項目研究的課題傳承、路線圖及連鎖效應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國內外數字學習資源管理方式概述 第一節(jié) 教育資源的定義 學習資源有很多叫法,如“教學資源”(teaching resource)、美國ERIC教學資源庫的“education materials”、美國圖書館的“course reserve”等。教學資源或教育資源有時不分。因為教學屬于教育范疇,具體語境中的教育通常是指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是教學。如果存在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以外的教育活動,如突發(fā)性的課外教育(如小學的地震知識教育、大學生在入黨前接受的教育等)不使用課堂教學平臺,所動用的資源則不屬于本書論及的教學資源范疇,這時兩類資源還是有區(qū)別的。當然,一般不做這樣的區(qū)別。一、廣義、寬泛的定義 “教學資源是指用于教學的一切事物,小到我們生活周圍的螞蟻、大到天體都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來利用。二是應當處理好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的關系”。教學資源是指配套教學活動開展,保證教學順利進行所用到的相關資源2。這些定義囊括了所有可能遺漏的要素。 對教育資源給予形而上色彩的是烏美娜教授給出的定義:“所謂教學資源,是指各種各樣的媒體環(huán)境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條件的總和3?!薄 撜f,這個定義是同類定義中概括性較強,具有形而上和綜合性的定義,對于教育資源范疇內涵的限定,特別是作為廣義的定義,比較令人滿意。此類定義的優(yōu)點是“萬無一失”,沒有漏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眾所周知,定義的價值是給出該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種差”(具體性和獨特性)。因為形式邏輯格式是“被定義概念一屬(謂語的中心詞)+種差”(謂語的限定詞)4。有的廣義的定義缺乏種差。檢驗上述定義,除了限定詞(教育教學)以外,可以一字不差地把教育資源的定義移過來定義任何資源:醫(yī)療資源是“用于醫(yī)療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條件的總和”;文化產業(yè)資源是“用于文化產業(yè)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條件的總和”等?! ∫虼耍瑸榱朔奖銓嶋H應用中范疇邊界的界定,應當給出定義的種差. 檢驗定義的另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對定義加以邏輯發(fā)展,形成新定義后,在相應范圍繼承原定義,然后檢驗其邊界范圍的有效性。例如“教育教學資源”概念可以發(fā)展為“教育教學資源管理”,其定義也就成為“教育教學資源管理是對'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條件的綜合,的管理”?這樣是否太寬泛了呢?例如,對教育教學資源的社會條件的管理,實際上涉及的是教育教學資源相關的機構、社會化生產系統的協調、控制等?!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