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技術及其應用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科學  作者:鄭新奇//付梅臣  頁數(shù):23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定量分析景觀格局及其變化對于監(jiān)測和評價城市化、國土資源變化、產業(yè)變化等的生態(tài)后果十分重要。《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技術及其應用》以景觀生態(tài)學為理論基礎,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FRAGSTATS軟件支持下,首先簡要介紹了景觀生態(tài)學的基本原理、景觀類型與結構的基本知識,其次闡述景觀格局分析的指標選擇技巧,第三比較詳細地介紹了FRAGSTSATS的使用以及ACRCVIEW結合的技巧與應用心得,最后通過對城市化、農村土地利用、林業(yè)、農業(yè)、流域等的景觀格局空間分析實例,深入探討了景觀格局空間分析的應用?!毒坝^格局空間分析技術及其應用》中很多內容是作者教學和研究中的總結,這些實踐經驗,對于該領域的研究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書籍目錄

前言第1章 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概述1.1 景觀生態(tài)學概述1.1.1 景觀和景觀生態(tài)學的定義1.1.2 景觀生態(tài)學發(fā)展簡史1.1.3 景觀生態(tài)學研究對象和內容1.2 景觀生態(tài)學基本原理1.2.1 景觀整體性與異質性原理1.2.2 景觀生態(tài)學研究的尺度性原理1.2.3 景觀生態(tài)流與空間再分配原理1.2.4 景觀結構鑲嵌性原理1.2.5 景觀的文化性原理1.2.6 景觀的人類主導性原理1.2.7 景觀多重價值原理1.2.8 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原理1.2.9 景觀格局與過程關系原理1.3 “3S”技術與景觀格局分析1.3.1 GIS在景觀格局分析中的應用1.3.2 RS在景觀格局分析中的應用1.3.3 GPS在景觀格局分析中的應用1.3.4 “3S”集成技術在景觀格局分析中的應用參考文獻第2章 景觀空間結構與變化2.1 景觀類型2.1.1 景觀系統(tǒng)分類依據(jù)2.1.2 景觀系統(tǒng)分類的原則2.1.3 景觀分類體系2.1.4 主要景觀類型及特征2.2 景觀結構2.2.1 斑塊2.2.2 廊道2.2.3 基質2.2.4 網絡2.2.5 生態(tài)交錯帶2.3 景觀變化2.3.1 類型水平的景觀指數(shù)2.3.2 景觀水平的景觀指數(shù)參考文獻第3章 景觀格局空間分析關鍵技術3.1 景觀單元選擇技術3.2 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數(shù)據(jù)獲取與處理3.7.3 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技術3.3.1 景觀多樣性分析3.3.2 景觀均勻性和優(yōu)勢度分析3.3.3 景觀破碎化分析3.3.4 景觀聚集度分析3.4 景觀指數(shù)選擇技術3.4.1 多樣性指數(shù)3.4.2 優(yōu)勢度指數(shù)和均勻度指數(shù)3.4.3 景觀斑塊數(shù)破碎化指數(shù)3.4.4 聚集度指數(shù)3.5 景觀指數(shù)應用技術參考文獻第4章 景觀生態(tài)格局分析常用軟件4.1 Spatial Scaling Programs4.1.1 1維空間分析程序4.1.2 2維空間分析程序4.2 APACK4.2.1 安裝和運行4.2.2 APACK支持的數(shù)據(jù)格式4.2.3 APACK命令概述4.2.4 APACK命令的操作4.3 SIMMAP2.04.3.1 修正隨機聚類方法4.3.2 模擬結果量化的景觀特征指數(shù)4.4 Patch Analyst4.4.1 程序的運行4.4.2 空間分析的步驟4.5 Fragstats參考文獻第5章 Fragstats的運行與操作5.1 Fragstats使用說明5.2 Fragstats數(shù)據(jù)格式5.3 Fragstats輸出文件5.4 背景值、邊界和邊界線5.5 Fragstats菜單項及其操作5.5.1 打開Fragstats的開始窗口5.5.2 設定運行參數(shù)5.5.3 選擇和限定斑塊、類和景觀指標5.5.4 批處理文件的運行5.5.5 編輯類屬性文件(可選)5.5.6 運行Fragstats5.5.7 瀏覽和保存結果參考文獻第6章 Frdgstats中的指標度量6.1 Fragstats指標概述6.1.1 指標簡介6.1 I2指標分類6.2 不同尺度水平的指標度量6.2.1 斑塊尺度水平的度量指標6.2.2 斑塊類型尺度水平的度量指標6.2.3 景觀尺度水平的度量指標6.3 分類型的指標度量6.3.1 面積/密度/邊緣指標度量6.3.2 形狀指標度量6.3.3 核心面積指標度量6.3.4 獨立/鄰近指標度量6.3.5 對比度指標度量6.3.6 蔓延度與離散度指標度量6.3.7 連通性指標度量6.3.8 多樣性指標度量參考文獻第7章 尺度(粒度)與景觀指數(shù)選取7.1 景觀時空尺度7.1.1 景觀時空尺度概述7.1.2 景觀變化的尺度依賴性7.1.3 粒度與景觀指數(shù)選取7.2 景觀指數(shù)間相關性及其選取7.2.1 景觀指數(shù)間關系的量化分析7.3 景觀分類對景觀指數(shù)影響的量化分析7.3.1 研究思路與方法7.3.2 景觀指數(shù)間的相關關系對景觀分類的敏感性7.3.3 景觀指數(shù)對分類數(shù)敏感性空間分異7.3.4 景觀指數(shù)的局限性參考文獻第8章 景觀指數(shù)閾值分析8.1 確定景觀指數(shù)閩值的必要性8.1.1 景觀指數(shù)閾值是景觀格局優(yōu)化的基本判據(jù)8.1.2 景觀指數(shù)閾值是判斷景觀格局優(yōu)化的前提8.1.3 景觀指數(shù)閾值是判斷景觀異質性的指示器8.2 景觀指數(shù)閾值確定的方法8.3 景觀指數(shù)參考閩值參考文獻第9章 城市景觀格局變化研究9.1 研究方法的選取9.2 數(shù)據(jù)的選取和處理9.2.1 數(shù)據(jù)的來源9.2.2 景觀參數(shù)選取與設置9.3 景觀格局變化結果分析9.3.1 景觀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9.3.2 3大圈層的景觀結構特征9.3.3 結論與建議參考文獻第10章 低山丘陵區(qū)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分析10.1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分析10.1.1 研究區(qū)域與方法的選取10.1.2 景觀格局分析結果10.2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空間演變10.2.1 研究區(qū)域與方法的選取10.2.2 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面積轉移變化分析10.2.3 景觀格局空間演變分析參考文獻第11章 農田景觀格局演變規(guī)律分析11.1 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演變11.1.1 建場前農田景觀格局11.1.2 1956年建場的農田景觀格局11.1.3 1985年包產到戶前的農田景觀格局11.1.4 2003年包產到戶后的農田景觀格局11.2 農田景觀格局量化指數(shù)11.3 中捷友誼農場典型區(qū)片農田景觀指數(shù)特征11.4 小結參考文獻第12章 鄭州市城區(qū)景觀格局分析12.1 數(shù)據(jù)來源與方法的選取12.2 城市景觀格局分析12.2.1 城市景觀格局的總體特征12.2.2 不同功能區(qū)景觀格局特征12.2.3 城市綠地覆蓋格局特征12.2.4 公共綠地可達性分析12.3 小結參考文獻彩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技術及其應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