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 作者:艾紹強 編 頁數(shù):28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近20多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飛速發(fā)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但是,我們居住的城市到底有哪些歷史故事和文化特征呢?本書講述的是:“尋訪北京原住民”,“由麻將進入成都”,“導(dǎo)演的雙城記”等,通過城市細節(jié)的描寫,挖掘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
書籍目錄
尋訪北京“原住民”
當戲樓已成往事
北京,流浪老的夢想
所謂海派
上海創(chuàng)造,蘇州河畔SOHO夢
廣州大排檔 自由精神的挽救
泡在中藥里的廣州人
市井成都
由麻將進入成都
在成都夢游
閑情蘇州
留住老蘇州的魂魄
神州三坊七巷的靈與肉
交通看武漢
鐵路馱起的二連浩特
物語長安
刺桐——泉州的前生
沈陽,除了工業(yè)還有什么?
三亞變形記
章節(jié)摘錄
很久以來,在我每天出門見到鄰居的時候,大家似乎都有著一種默契,彼此的眉眼中傳露出一種“自己人”的目光。與同住在一個小區(qū)里來自外地的租房者不同,因為我已經(jīng)被認同是北京人。我想似乎我也應(yīng)該責無旁貸,接受這一種地域觀念帶來的情感交互。但又想到,我比現(xiàn)在年輕20歲的時候,初入京城,在北京人的眼光中彷徨迷惑的時光,心里總是無法釋然。到底誰是真正的北京人?近年來傳媒中無處不見的“北京人”、“上海人”、“東北人”、“河南人”……之間的爭執(zhí)只讓我知道,一些人以自己是“北京原住民”為榮,而另一些人則對“北京土著”嗤之以鼻。但這給我們~個啟示,應(yīng)該去尋找更加本原的東西。歷史也許會告訴我們誰是北京的“原住民”。“一根筋”的北京人 在蒲黃榆的“老五爆肚”店,我遇見了三個老北京。我看他們是老北京完全出于尋常的判斷,用一口北京腔縱論天下。間或帶出一些犄角旮旯的只有北京人才知道的人和事兒,彼此兄弟相稱,悠閑而且客氣。滿腦子是“原住民”的我本能地瞄上了他們。幾句搭訕,排除了我要與他們談“投資”的可能性以后,陌生和戒心一起消解了。李子河看著和氣,李志強是一副什么都不吝的樣子,大胡子王鳳春看上去則很有幾分豪氣。 “要聊這個可就遠了去了。”李子河想想說:“我給你出一主意,上什剎海,就那些提籠架鳥的老爺子,跟他們聊。跟我們聊吧,也就說點兒皮毛。”三個人里,李子河的祖籍是山東招遠,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前來到北京;李志強祖籍是天津的,也是父輩才來北京,都是“舊社會學徒的,給人受苦受累”。李志強的見解是:“真正祖籍在北京的人還真不多,兩三輩兒是北京人就不錯了。要說老北京,還得是旗人。”王鳳春顯然也認為自己是當然的老北京,但說起家世,還是不免有點含糊:“在北京至少有五六輩兒了吧,老家在廣渠門那塊兒,祖籍在哪兒說不太清楚。” 雖然他們沒有給我更多有價值的訊息,但第二天,大胡子王鳳春就幫我約了一位正黃旗的后裔趙永泉。在北京公交駕校工作的老趙50多歲,身體壯實?! ?hellip;…
編輯推薦
《當戲樓已成往事》講的是關(guān)于城市的故事。近二十多年來的城市化飛速發(fā)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看起來好像丟失了不少,但城市畢竟是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所以《華夏地理》在尋訪老城市文化特征的同時,也描述了新城市的夢想與現(xiàn)實、創(chuàng)造與活力;在關(guān)注都市世俗生活的同時,也關(guān)注它的未來走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