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shí)間:2008-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漢] 司馬遷 撰 頁數(shù):全4冊 譯者:韓兆琦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是我國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xué)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為了使更廣大的讀者讀好、讀懂《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中華書局特約請當(dāng)代“《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大家”韓兆琦先生等做了《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全書的原文校證和白話翻譯工作。本書的翻譯水準(zhǔn)堪稱國內(nèi)一流,充分體現(xiàn)了當(dāng)代翻譯《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的最高水準(zhǔn)。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歷時(shí)久遠(yuǎn),原文中有一些錯(cuò)誤,很多《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點(diǎn)校本也未解決,韓兆琦先生多年研究《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糾正、??背鱿喈?dāng)數(shù)量的原文錯(cuò)誤。
本書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以對開的方式排版,為讀者提供了最為方便的讀本,相信廣大讀者在閱讀《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全4冊)》原典的同時(shí),也能感受到中華歷史的源遠(yuǎn)流長。
作者簡介
韓兆琦,著名《史記》研究大家。1959年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1962年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研究生畢業(yè),此后長期在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任教,為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1998年退休,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韓兆琦的主要著作有:《史記箋證》、評注本《史記》、《史記通論》(獲1992年北京市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jiǎng))、《漢代散文史》、《中國文學(xué)史》、《唐詩選注匯評》、《歷代詩英華》等二十幾種。在臺(tái)灣出版發(fā)行的著作有:《史記選注匯評》、《史記選注》、《史記博議》。
2007年,韓兆琦在北京電視臺(tái)“中華文明大講堂”開講“史記新讀”,深受觀眾好評。
書籍目錄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jì)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jì)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jì)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jì)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jì)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jì)第六
史記卷七 項(xiàng)羽本紀(jì)第七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jì)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后本紀(jì)第九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jì)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jì)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jì)第十二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歷書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zhǔn)書第八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衛(wèi)康叔世家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cuò)列傳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 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椭^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鼻匦胖?。發(fā)兵攻三晉。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fù)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zé)o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摻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xiàn)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xiàn),歸其君于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思狐。后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人于秦,周既不祀。 太史公曰:學(xué)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shí)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fù)都豐、鎬。至犬戎?jǐn)∮耐?,周乃東徙于洛邑。所謂“周公葬于畢”,畢在鎬東南杜中。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馀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號(hào)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五十八年,趙、魏、楚三國合縱抗秦。 東周君命令他的相國到泰國去,泰國慢待周相,因此相國決定返回東周。有說客對相國說:“秦國到底對您是輕慢還是重視,現(xiàn)在還不能斷定?,F(xiàn)在泰國首要的是想弄清楚、魏、趙三國的真正意圖。您不如緊急求見秦王,說‘請?jiān)试S我為大王探聽東方諸國的變化’,秦王必定看重您??粗啬?,就說明秦國重視周國,這樣周國就已經(jīng)維持了與泰國的友好關(guān)系;若有朝一日齊國占了泰國的上風(fēng),一旦需要向齊國討好時(shí)就讓周聚去辦與齊國的聯(lián)合:這樣周國就總有大國可以依靠?!鼻赝跸嘈胖苋?,發(fā)兵攻打楚、魏、趙三國。 五十九年,秦國攻取韓國的陽城、負(fù)黍。西周恐懼,背叛秦國,與東方諸國聯(lián)合抗秦,率領(lǐng)天下精銳部隊(duì)出伊闕去攻打泰國,使泰國不能通往陽城。秦昭王發(fā)怒,派將軍摻進(jìn)攻西周。西周君主動(dòng)到秦國投降,叩頭認(rèn)罪,獻(xiàn)出三十六邑土地與三萬人口。秦國接受西周的奉獻(xiàn),讓西周君仍回王城居住。 周王赧去世,西周百姓就東逃至成周,以歸附東周君。秦國奪取周國的九鼎寶器,將西周公遷徙到單狐。七年后,秦莊襄王滅亡東周。東西周都被并入秦國,周王朝的宗廟祭祀從此斷絕。 太史公說:學(xué)者都說周人討伐紂王以后居住在洛邑,我考察其實(shí)際情況,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的。武王營建洛邑,成王命令召公占卜洛邑是否適合居住,并將九鼎遷放在那里,成王以下的整個(gè)西周時(shí)代,仍是建都于豐、鎬二京。一直到犬戎打敗幽王,周室才東遷到洛邑。人們所說的“周公葬在畢”,畢就在鎬京東南的杜地之中。泰國滅周。漢朝興起九十多年,天子將在泰山頂上筑壇祭天,向東視察到河南,訪察周天子的后代。封給他的后代姬嘉三十里地,號(hào)稱“周子南君”,享受的待遇與列侯相同,以供奉周朝祖先的祭祀。
編輯推薦
《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套裝共4冊)》是是我國紀(jì)傳體通史的開山之作,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