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史前史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 編  頁數(shù):206  字數(shù):2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這部《文物中國史》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中國歷史與考古的專家、學者們合作撰寫的一部圖文并茂的著作。設定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正在學習中國歷史的年輕人或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各界人士。在讀者閱讀本書之前,我覺得有幾個問題需要先向讀者說明。一、顧名思義,所謂“文物中國史”,是以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當然與一般主要依據(jù)文獻史料講述歷史的著作不同。文物是歷史文化遺存,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歷史的實物見證.或稱物化的歷史。透過文物,我們可以更真實地感受歷史。

內容概要

這部《文物中國史》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中國歷史與考古的專家、學者們合作撰寫的一部圖文并茂的著作。設定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正在學習中國歷史的年輕人或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各界人士。    在本書編撰過程中,我們一直在研討如何處理下列問題:    首先,《文物中國史》也是一種中國通史類著作,歷史框架的完整性是必須的,例如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不應該疏漏和缺席。但是作為博物館編撰的中國史,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以歷史文物為切入點和鋪敘基礎。難點在于,即使是中國歷史文物藏品最豐富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即使本書還借用了許多全國范圍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的資料,但文物相對于歷史,  總是極為殘缺的、片段的。各位作者只能在書中粗略勾勒時代背景和演變線索,然后以物質文明史為主線,利用已有的文物,盡可能舉一反三,展開描述,  以求呈現(xiàn)遠為宏大和復雜的歷史場景。    其次,  學術界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各卷的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本書的學術基礎。正像我們在討論新版中國歷史陳列大綱時所表達的,要兼顧學術觀點的前沿性和穩(wěn)定性。對于尚在爭論的熱點問題,應該清晰地表述主要的不同論點和作者的態(tài)度,供讀者參考。但是本書的定位又使得上述表述局限于介紹性、結論性的文字,不過多進行考據(jù)和反映推理過程。相反,我們希望用生動活潑的、通俗易懂的筆調把學者思維所得向廣大非專業(yè)讀者娓娓道來。在學術與普及之間,這顯然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分寸。    第三個問題是全書八卷,涉及十多位作者,前后行文的貫氣與不同風格的個性如何協(xié)調。大家經(jīng)過多次討論,認為全書應該在體例和內容的基本要求方面保持整體性和一致性,而在敘事方式、語言組織等方面,針對不同時期歷史與文物的差異,鼓勵作者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尋找最貼切的格調,在渾然一體中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人類起源之謎     第一節(jié) 臘瑪古猿     第二節(jié)  南方古猿     第三節(jié)  能人     第四節(jié)  直立人     第五節(jié)  早期智人     第六節(jié)  晚期智人     第七節(jié) 人類起源與進化研究的一些新動態(tài)第二章  中國境內的直立人     第一節(jié)  最早的直立人     第二節(jié)  陳家窩與公王嶺     第三節(jié)  北京人     第四節(jié)  進步類型的直立人     第五節(jié)  鄖縣人     第六節(jié)  北京人的另一個支系     第七節(jié)  居住在東北的廟后山人      第八節(jié)  湯山人    第三章  北京人的生活 第一節(jié)  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采集和狩獵     第三節(jié)  洞穴為家     第四節(jié)  用火和火種的保存 第五節(jié)  石器加工和使用     第六節(jié)  有關北京人的一些爭論第四章  不同風格的舊石器文化     第一節(jié)  舊石器的制作與功能     第二節(jié)  手斧     第三節(jié)  華北舊石器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序列     第四節(jié)  華南的舊石器工業(yè)制品     第五節(jié)  西南舊石器的特點    第五章  智人的分布     第一節(jié)  中國的早期智人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人的出現(xiàn)    第六章  原始技術與精神活動 第一節(jié)  細石器工藝     第二節(jié)  狩獵工具和方法     第三節(jié)  骨、角器的加工     第四節(jié)  意識、宗教和藝術的初現(xiàn)第七章  新石器時代之初     第一節(jié)  一萬年前的陶器     第二節(jié)  站在洞口望平原    第八章  新石器文化的發(fā)展過程     第一節(jié)  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第二節(jié)  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第三節(jié)  邊遠地區(qū)的文化   第九章  早期農業(yè)的兩大系統(tǒng)第十章 生產(chǎn)與生活第十一章 野性之美第十二章 天地人神的溝通第十三章 光明的曙光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人類究竟起源于何處?這是當前人類學的熱點問題,但迄今還沒有一致的意見。主要的兩種觀點為多地區(qū)進化假說和單一地理區(qū)起源假說。多地區(qū)進化假說認為,現(xiàn)代人的起源地包括了整個舊大陸,凡有直立人化石或遺跡出土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人類的起源地,例如非洲、亞洲和歐洲。尼安德特人曾被認為是三大洲范圍內進化的一個縮影,他們在解剖結構上是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間的人類,是今天生活在歐洲、中東和西亞的人群的直接祖先。但近年來,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似乎對這種多地區(qū)進化假說很不利,那就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以色列的一些洞穴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尼安德特人化石,在另外的一些洞里發(fā)現(xiàn)了晚期智人的化石。20世紀80年代后期,英國和法國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一些晚期智人化石的年代居然早于尼安德特人的年代。如果這種結果是正確的話,尼安德特人就不能作為現(xiàn)代人的祖先。由此進一步類推,在非洲發(fā)現(xiàn)的能人和在亞洲、歐洲發(fā)現(xiàn)的直立人,包括北京人都不是現(xiàn)代人的祖先,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絕滅的旁支。事實上,尼人在人類演化中的地位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化石特征顯示了其復雜的鑲嵌進化證據(jù),即直立人化石中包含著某些智人的特點,智人化石中則有著一些直立人的特點。典型尼人在西歐生存到很晚,有的可晚到3萬年前,而在南非有的洞穴中卻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晚期智人,其年代距今約10萬年。在中東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尼人和晚期智人共生的證據(jù)似可說明,在中東尼人和晚期智人有長達5萬年的共存期。但是對東亞地區(qū)的現(xiàn)代人起源研究表明,無論在化石記錄上還是文化特征上,地區(qū)連續(xù)演化似乎更有說服力。也就是說,在東亞包括中國,現(xiàn)代人是從本地的直立人經(jīng)早期智人進化到晚期智人的。中國有著豐富的古人類化石材料和相關遺物,表明中國是人類起源和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單一地理區(qū)起源假說,具體說來就是指人類起源于非洲,因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智人化石,另外在以色列發(fā)現(xiàn)的智人化石也接近10萬年前,所以現(xiàn)代人可能最先起源于北非或中東,然后遷徙到其他地方。美國生物化學家艾倫·威爾遜(A.wilson)根據(jù)人類線粒體DNA的證據(jù)認為,所有的現(xiàn)代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女性遠祖,大約生活在距今30萬年至15萬年間。如果分子生物學計算無誤的話,這位人類先祖母應生活在南非。她的后裔逐漸擴散,然后分布到全世界。這個假說被媒體稱為“夏娃假說”,流行一時。但他的計算并非完全可靠。一位日本研究人員采用相同的方法比較人類與黑猿的線粒體突變速率,結果卻計算出人與黑猿的分化應在80萬年前,如果他的計算是正確的話,就意味著黑猿的祖先是直立人。這是非??尚Φ氖虑?。也有一些體質人類學家應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分析,認為立足于線粒體DNA的人類進化理論是不準確的。所以這些新的方法并沒能解決現(xiàn)代人類起源的問題。但現(xiàn)在不少人類學家全面衡量各種依據(jù),仍傾向于認為現(xiàn)代人起源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總之,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常常隨著化石材料的新發(fā)現(xiàn)而有所修訂,對人類起源地的估計總是鎖定在舊大陸,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的范圍之內。那么中國作為人類起源和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早期人類是按照怎樣的模式發(fā)展的昵?從20世紀20年代起,北京人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人類,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比北京人早的藍田人和元謀人。1997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找尋200萬年前和更早人類的“攀登項目”。1998年和1999年,在安徽繁昌發(fā)現(xiàn)了一些更新世初期的石器和骨器,為中國有人類生存的最早時間有可能達到200萬年前提供了間接證據(jù)。中國已發(fā)現(xiàn)不少上新世和中新世的古猿。它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也適合于遠古的人類,因此完全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找到制造200萬年前的石器的那些人的遺骨。隨著豐富的直立人化石、智人化石不斷地在中國被發(fā)現(xiàn),人類學家通過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認為古人類在中國是連續(xù)進化的。近年來,中國學者通過對中國境內所有出土的古人類頭骨化石進行比較研究,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例如,藍田人頭骨的上頜骨顴突的形態(tài)與中國其他化石不同,但與歐洲早期頭骨十分相似,這種情況可能反映出它與歐洲早期頭骨有著共同的來源。又如,早期智人的大荔人頭骨上梨狀孔的外側處骨面隆起;馬壩人頭骨眼眶呈圓形,眼眶外下緣較銳,這些特點都與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其他同期的人類頭骨化石有所不同,卻與歐洲尼安德特人相同。因此人類學家吳新智認為,在中國古人類連續(xù)進化的主流過程中,還附帶著雜交的模式。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人類發(fā)展的進程中,特別是在后一階段中,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和人群的遷徙,人類的繁衍有一定的基因交流,除了中國境內南北問的基因交流外,還有東西方的基因交流。這一理論還可從一些文化現(xiàn)象中得到證實。舊石器考古學家張森水從石器工業(yè)的角度著手,對中國各個時期、各個地點出土的舊石器進行比較對比,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東西方石器工藝技術的交流是存在的(考古學術語稱這種石器加工的工藝技術為工業(yè))。內蒙古清水河工業(yè)類型廣泛分布于河套地區(qū),清水河工業(yè)類型的特點是具有相當成熟的細石器工業(yè)制品,故張森水推測:曾有一群擁有莫斯特和奧瑞納技術的人群在那里生活過。從上述所講到的人類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直立行走和制作工具在從猿向人的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直立行走使人騰出雙手,用雙手制作工具,促進了大腦和人體其他部位的進化,使人類真正成為地球上獨一無二的高級動物。

后記

1997年4月,我從國家文物局調動工作至中國歷史博物館,任陳列部主任。時值俞偉超館長主持的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部分)修改后重新布展。同年9月,歷時九年的中國通史陳列修改工作全部結束,以嶄新面貌接待觀眾。在修改中國通史陳列的研究探討過程中,俞偉超館長、杜耀西副館長等都有在理論研究和資料積累的基礎上編一套書的想法,并積極支持我和陳列部的業(yè)務人員著手去做。這個項目得到陳列部同仁的積極參與。從1997年下半年起開始啟動,研究總體體例、編撰細則以及確定每卷撰稿人,接著討論試寫的樣章、樣條和部分初稿。

媒體關注與評論

  《廣州日報》慧遠 2009年4月——《文物中國史》:活色生香看歷史  所謂“文物中國史”,即是以現(xiàn)存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既需要以大量文字勾畫出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同時也需要以豐富的文物圖片與之相互佐證。作為一套圖文相輔的中國通史著作,《文物中國史(全八卷)》最值得稱道之處首先即是它的權威性。這套書的圖片,以優(yōu)美、典型的文物圖像,最大可能地還原了久遠而復雜的歷史場景,讓讀者以一種更加感性的方式了解歷史、欣賞文物的同時,亦仿佛親身走進了一座琳瑯滿目的紙上博物館?! ”娝苤袊兄鴶?shù)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當悠久的歷史已然消隱在時光深處,也只有它們能夠打撈起即將被人遺忘的歷史碎片,讓消逝年代的生活細節(jié)重新進入后人的視野?!段奈镏袊罚ㄈ司恚芬晕奈飯D像為線索講述中國歷史,圖像與文字之間已并非附庸的關系,而是各具其獨特的價值——其中無論是支離破碎的陶片、風雨剝蝕的石碑,還是色彩斑斕的瓷器、晶瑩剔透的玉器,在這些精美圖片的映照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積,而變成了一種可觸可感、活色生香的現(xiàn)實。有人說“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我們從《文物中國史(全八卷)》的文字勾畫中所看到的,固然是從史前到明清、從政治經(jīng)濟到科技文化的中國歷史之全貌,而我們從《文物中國史(全八卷)》選取的兩千多幅精美的文物圖片中所飽覽的,又何嘗不是一幅無比直觀、無比鮮活的中國歷史之長卷呢?  我一向認為,面向普通讀者的歷史著作,好看、易于讀者接受就是硬道理。如果說《文物中國史(全八卷)》旨在“讓文物說話,讓歷史‘活’起來”已殊為不易,那么這套書的“以歷史為綱,讓文物‘動起來’”亦同樣難得——把文物置于歷史的坐標之上,使之從零散的個體變成流動的過程,讓更多的讀者以“看圖說話”的方式接受歷史、感受歷史,正是這套書最引人入勝的魅力所在。

編輯推薦

《文物史前史》雖不屬于學術專著,但是,從將文物、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結合,通過文物去研究、闡釋歷史方面看,文物史前史顯然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我認為,以文獻研究為主的歷史學只能稱為狹義的歷史學,如何將其更好地與考古學相結合,使二者真正成為歷史科學研究的雙翼,這個問題雖已開始受到歷史與考古學界的重視,兩種學科的交流、融合也不斷產(chǎn)生著新的成果;但是目前大學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似仍未能充分重視從文獻史學與考古學兩 個方面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從這個角度看,文物史前史對于促進歷史學科教學的發(fā)展,特別是進一步合理化、科學化是有裨益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物史前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可讀性很好。圖文并茂生動翔實。另一個角度解讀中國歷史。
  •   這套書不錯,只可惜隋唐史和明清史一直缺貨,學習中
  •   圖文并茂,很好,態(tài)度也很嚴肅,所以得過獎的
  •   中華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   書本好,包裝細心
  •   讀書的同時,兼有收藏的價值
  •   此套書堪為中華書局的一套經(jīng)典。
  •   讓人類的光芒再次重射!
  •   算得上是對館藏文物系列介紹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剛從國家博物館參觀出來,一直看上這套書,文字不算深,適合普通讀者。
  •   圖說歷史,在現(xiàn)在這個讀圖時代似乎成了一個時髦,很多出版社都出了不同的版本,由于有出版社情節(jié),也一直不出手。當看到這套由書局和國家博物館共同打造的圖說國史,就馬上出手了。無論是讀史還是收藏,強強聯(lián)手的結晶都是值得選購的。值得一提的是,全書盡管是套色印刷,里面的附圖都很清晰,并不是灰灰一片,贊一個。
  •   原來中國史前有這么多文物啊,以前就只知道什么山頂洞人、大汶口文化。
  •   圖書是通俗讀物,只是其中文物圖片很好!
  •   有底蘊,有意思,相互借鑒。
  •   內容有些枯燥,東西倒是不少.
  •   內容豐富新穎,高于入門級,很好
  •   這本書還可以,質量與內容均可
  •   此書很有學術價值,所以,我很喜歡。
  •   此書基本無用。收藏家馬未都先生,以“胡床”為例談李白《靜夜思》一詩,別開生面,具體器物的存在影響我們對歷史和詩歌的理解與解讀。于是有通過對留存文物的角度重新理解歷史。... 閱讀更多
  •   這本基本以文物來講述各個地域的史前史,內容來說符合書名。不過在書店翻閱過這個系列,也就前3本有以文物為線索,從《文物秦漢史》開始都是在敘述歷史和文物基本無關聯(lián),很懷疑這個系列是個湊數(shù)之物??春竺娴膸妆具€不如看原先中華書局出的正說系列或者北師大出的《中華藝術通史》系列。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