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5-10 出版社:陳抱成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5-10出版) 作者:陳抱成 頁數(shù):247
Tag標簽:無
前言
戲劇,這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既古老而又永恒的藝術(shù)文化現(xiàn)象。在眾多的文藝部門中,戲劇的社會輻射面最為廣闊,影響最為深入。以獨特的民族形式自立于世界藝術(shù)之林的中國戲曲,其歷史之悠久,枝葉的繁茂,生命力的健旺,更足令人駭異l在各種戲曲勃興的宋、金、元、明、清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里,廣袤的中華大地,從通都大邑到窮鄉(xiāng)僻壤,幾乎凡有炊煙升起之處,都曾領(lǐng)略過戲劇活動的浸潤。城鎮(zhèn)的勾欄、瓦舍、戲棚、茶園、戲樓、劇場,祠廟、會館的“萬年臺”,以至鄉(xiāng)村集市臨時搭起的土臺、草臺等等,有如滿天星斗,自然形成大體可以惠及全民,疏而不漏的龐大的戲劇傳播格局。中國的戲班、劇目、戲曲藝人之多,更是一串永遠無法算清的驚人巨數(shù)。假如你要估計一下卷入戲劇活動的人,從傳播者到接受者,直接間接受其牽動、影響者,這工作說難難上天,說易也簡單,因為我們完全可以說,這項數(shù)字的匡算,大約便是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近似值。
內(nèi)容概要
戲劇,這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既古老而又永恒的藝術(shù)文化現(xiàn)象。在眾多的文藝部門中,戲劇的社會輻射面最為廣闊,影響最為深入。以獨特的民族形式自立于世界藝術(shù)之林的中國戲曲,其歷史之悠久,枝葉的繁茂,生命力的健旺,更足令人駭異。 在各種戲曲勃興的宋、金、元、明、清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里,廣袤的中華大地,從通都大邑到窮鄉(xiāng)僻壤,幾乎凡有炊煙升起之處,都曾領(lǐng)略過戲劇活動的浸潤。城鎮(zhèn)的勾欄、瓦舍、戲棚、茶園、戲樓、劇場,祠廟、會館的“萬年臺”,以至鄉(xiāng)村集市臨時搭起的土臺、草臺等等,有如滿天星斗,自然形成大體可以惠及全民,疏而不漏的龐大的戲劇傳播格局。中國的戲班、劇目、戲曲藝人之多,更是一串永遠無法算清的驚人巨數(shù)。
作者簡介
陳抱成,一九三七年生,四川省溫江縣人。一九五九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歷史學系,現(xiàn)任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撰有關(guān)于中國古典小說、戲曲以及明清詩文等方面的論著多種發(fā)表。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中國社會和中國的戲曲第一節(jié) 中國人的第一娛樂第二節(jié) 中國社會的大寫意第三節(jié) 中國戲曲的社會教育功能第四節(jié) 社會關(guān)系的媒介第五節(jié) 戲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第二章 中國戲曲里的中國社會第一節(jié) 歷史與傳統(tǒng)的大回顧第二節(jié) 崇祖觀念與尊史意識第三節(jié) 中國歷史故事劇的實與虛第三章 “禮樂”思想與中國戲曲第一節(jié) 中國的“樂教”傳統(tǒng)第二節(jié) 中國戲曲的“寓教于樂”第三節(jié) 戲曲與“中和”哲學第四節(jié) “禮樂”意識對戲曲影響的評價第四章 中國戲曲與政治第一節(jié) 中國的舞臺政治第二節(jié) 禁戲:只能是一種限制與威懾第三節(jié) 幾類戲案的剖析第四節(jié) 中國戲曲的三重保護層第五章 諸神的厚賜第一節(jié) 多神意識:中國戲曲的宗教環(huán)境第二節(jié) 宗教活動賜予的演劇機遇第三節(jié) 祀神賽會:古代中國的狂歡節(jié)、戲劇節(jié)第四節(jié) 中國宗教戲劇的現(xiàn)實性與娛樂性第五節(jié) 中國戲曲宗教意識的淺薄第六章 大眾的藝術(shù),淺近的美第一節(jié) 中國人的戲劇觀第二節(jié) “安于淺近”的中國戲曲第三節(jié) “大禮必易大樂必簡”與“程式”的形成第四節(jié) 中國戲曲的“俗”與“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中國社會和中國的戲曲第一節(jié) 中國人的第一娛樂中國戲劇是從原始歌舞、祭祀禮儀開始逐漸孕育、演化而來的。中國上古先民祭祀之時,常有“巫覡”作為“上帝”、“鬼神”和“人”之間交往的中介。為了傳達下民的虔誠、敬畏,反映他們亟望與超人的神秘力量交流情感的意向,“巫覡”們常以一種異乎尋常的、帶有某種夸飾性的聲調(diào)、動作、儀式,獻媚、討好于神祗。祭祀者真誠地以為,這樣一來,便可以將自己的祈求上達神祗,并在神祗受到娛樂、感格的心境下,得到賜予和福佑。神鬼是否樂了,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是否得力于神鬼的恩賜,可憐的先民們實在無從知曉。但聊可告慰的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人們從祭祀禮儀中一飽眼福,他們從“巫覡”和參與祀典的長者、親友的身上,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平素日常生活中罕見的奇形怪狀,感受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心情頓覺愉悅。這種異常的欣快,是先民們始料未及的。這是什么?這就是祈神、娛神活動所必然伴生的另一巨大功用,即無意中達到了娛樂自己的效果。
后記
我對戲劇藝術(shù),實在只是一個“檻外人”。雖說在大學里講授元明清文學,讀了不少曲學著作,但究竟昧于場上歌舞,那些激起理論家們、鑒賞家們以及戲迷們心醉神搖的美視美聽,我則常常苦于鈍根障礙,領(lǐng)悟艱難。然而,中國戲曲的存在形態(tài)及其深遠影響,卻又使我驚愕不已、思索不置。我的興趣在于將它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看待。也只有通過這個切入點,我才有可能說了上面那么些話,而且一些問題尚有意猶未盡之感。不過,到底是“檻外人”,即使述說的是戲曲的延展面,也難免有很多局限,好多地方大約也說不到點子上。但自我感覺也還有些慰藉之處。戲劇圈子外面的人說戲,往好處說,頭腦可能會冷靜一些,客觀一些,框框套套少一些,會冒冒失失地進出一些“棒槌”(戲曲行家調(diào)侃外行的幽默徽號)式的大實話。倘若讀者于此書也能作如是觀,作者也就幸甚幸甚了。能夠?qū)懗鲞@本書,還必須感謝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辦公室的支持與幫助。我的這項研究有幸被列入河南省“七五”社科規(guī)劃,從撰寫到出版,都得到了省里的資助。
編輯推薦
《中國的戲曲文化》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