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呂正惠 頁數(shù):419
Tag標簽:無
前言
兩年前,經(jīng)由賀照田等朋友的努力,三聯(lián)書店愿意為我出版一本臺灣文學的批評文集,我為此應該感到高興。但實際上我一直遲疑不決,提不起勁來編這樣一本書。我懷疑大陸讀者是否需要這一本書,懷疑大陸讀者是否能理解我所講的話。我覺得,如果一本書不是真的“必要”出版,還是不出較好。我不是懷疑大陸讀者的理解力,我是懷疑我的文章所具有的明顯的時間、空間因素(二十世紀最后二十年的臺灣)是否能引發(fā)大陸讀者的興趣。我在寫這些文章時,所預設的對象只限于當時的臺灣讀者,它在流通上的不利之處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在這篇序里,我想談一下本書的寫作背景與寫作動機,以便讓大陸讀者了解他面對的是怎樣一本書。我希望大陸讀者先讀這篇序,再決定要不要買(或看)這本書。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書呆子,是臺灣聯(lián)考制度下的“好學生”。我唯一的反叛姿態(tài)是,在考大學時選擇了文史,當時的好學生很少人這樣做(他們選擇理工或醫(yī)科)。我大學讀的是中文系,并立志要當一個古典學者。從大學到博士,我讀了十三年。我跟一般中文系訓練出來的人有一個差別,我還私下讀當代文學、西方文學和中國現(xiàn)代史等等雜書(臺灣一般中文系出身的人大半只讀古籍及相關著作)。我讀大學的時候,臺灣還處于國民黨體制下的戒嚴時期,像我這樣不問世事,只知道讀書的人都知道,不要談政治,因為你會不小心觸到禁區(qū),不小心被打報告(你不知同學之中的哪個人是這一個人),不小心被捕、送到綠島(政治犯關押地)。我大二時就聽說,我喜歡的一個小說家陳映真被捕了,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哪一年才能出來。
內(nèi)容概要
作者考察了戰(zhàn)后六十年來臺灣的各種文學思潮——現(xiàn)代主義、鄉(xiāng)土文學、“臺灣文學論”、后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社會與政治文化背景;以文學社會學的批評方法對陳映真、白先勇、李昂、朱天心等代表性作家及作品進行了細致而中肯的分析與解讀;更重要的,作者還與戰(zhàn)后臺灣的各種文學與社會思潮展開對話與論戰(zhàn),如國民黨的“現(xiàn)代中國史觀”、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無根性和對西方的依附,及臺獨派的文學論,從而以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論述了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聯(lián)及臺灣文學觀念自身的發(fā)展脈絡。
作者簡介
呂正惠,一九四八年生,臺灣嘉義人。先后任臺灣清華大學與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專治唐詩與臺灣現(xiàn)代文學。臺灣文學的論文選集《戰(zhàn)后臺灣文學經(jīng)驗》北京三聯(lián)書店即將出版。除了看雜書,主要的嗜好是聽西洋古典音樂。
書籍目錄
序輯一 現(xiàn)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 五十年代的現(xiàn)代詩運動 青春期的壓抑與“自我”的挫傷——六十年代臺灣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反思 七八十年代臺灣鄉(xiāng)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政治、社會及思想背景的探討 七八十年代臺灣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道路 八十年代臺灣小說的主流 鄉(xiāng)土文學中的“鄉(xiāng)土” 世紀末期臺灣后現(xiàn)代思潮種種面相 臺灣文學的語言問題——方言和普通話的辯證關系輯二 方思初探——其淵源及其詩中的“自我” 黃舂明的困境——鄉(xiāng)下人到城市以后怎么辦? 王文興的悲劇——生錯了地方,還是受錯了教育? 臺北人“傳奇” 從山村小鎮(zhèn)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 附陳映真與魯迅 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 自卑、自憐與自負——七等生“現(xiàn)象” 吳晟詩中的自我與鄉(xiāng)土 論四位外省籍小說家:白先勇、劉大任、張大春與朱天心輯三 五十年代的林海音 八十年代臺灣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 性與現(xiàn)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 誕迷園》的兩性關系與臺灣企業(yè)主的真貌 不由自主的小說家——評朱天心的兩本小說集 三毛之死——臺灣女性問題省思的一個起點輯四 國民黨與五四新文化傳統(tǒng) 中國新文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臺灣文學 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臺灣文學“主體性”平議 臺灣文學觀念的發(fā)展 戰(zhàn)后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附錄 我的“接近中國”之路——三十年后反思“鄉(xiāng)土文學”運動
章節(jié)摘錄
這種情形更容易引發(fā)青年男女對愛情產(chǎn)生種種幻想,除非他們已到了不得不接受“介紹”的年齡,他們通常熱切企盼著愛情的到來。高中、大學階段的年輕人還非常純真,他們不會了解到社會因素和自由戀愛多少還有一點矛盾。當他們進到大學里,日日地期盼愛情的來到,而愛情總還不來時,他們會日漸相信“緣分未到”?!熬壏帧笔撬麄兊慕舛緞彩撬麄兊南M?。在兩性之中,女孩子對“緣分”的依賴要比男孩子來得強烈,甚至可以說,“緣分”幾乎是女孩子的愛情哲學。一般而言,女孩子“受害”于自由戀愛的程度要比男孩子大得多。在傳統(tǒng)社會里,男女雖然不平等,但婚姻同是經(jīng)由父母指定,男女雙方自主的機會也就大致相等。但到了自由戀愛的階段就不一樣了。在現(xiàn)代社會里,不管表面上多么提倡男女平等,會主動去追男孩子的女孩子相信還是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女孩子幾乎只有被動拒絕的權利,而沒有主動選擇的機會?,F(xiàn)代的女孩子,既沒有父母保護、沒有父母代為擇婿,又必須暴露在自由戀愛的“市場”上,把自己大半的命運交給男孩子去掌握,除了認命地接受“緣分”哲學,又能給她們什么安慰呢?日積月累,多少“純情”的少女日夜盼望愛情的來到。對于這些人,社會既無法伸出援手,似乎只好以“純情”的小說來暫時緩和她們熱切的心。有一個夢,至少總比沒有夢好,這或許是現(xiàn)代閨秀文學所以值得存在的理由吧。以上是從愛情的“難得”來分析,當代閨秀文學所以成為愛情的“代替品”的原因。這是‘隋”的層次。其次還有“性”的層次。在這個層次上,閨秀文學以視而不見的方式把問題輕輕掃開。步入青春期的男女,對性的興趣決不下于對情的關懷。然而,在我們的社會里,性的禁忌還是非常的大,不但很少有人愿意正面去談,甚至很少有人愿意正面去想。還好,傳統(tǒng)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既簡單又有效。只要男子到了二十歲左右,女子到了十八歲左右,就讓他們結婚。問題逼到眼前,立刻去辦,這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這是古人的智慧。
媒體關注與評論
應該說,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臺灣知識分子完全置大陸于度外時,我花了近二十年時間完成了對自己的改造——我從“中華民國”的一個小知識分子轉換身份成為一個全中國的小知識分子。這一點我有點自豪,并為此感到幸福。 ——呂正惠,《我的“接近中國”之路》因為歷史的原因,當代大陸知識界(特別是文藝界)一直往文學(或?qū)W術)和政治脫鉤的方向前進,不少人甚至認為應該完全斬斷兩者的關系。大陸學者多半向往某種“主體性”和“獨立性”,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心情。但我覺得,讓文學或?qū)W術不要和某種政治趨向緊密結合,并不等于文學或?qū)W術可以不用“關心”現(xiàn)實,可以完全“純化”。這兩者之間應該有所區(qū)別。大陸研究臺灣文學的學者我大半認識,好幾位還有深交。但一般而言,我和他們的關懷點似乎總有一些距離。這并不妨礙我們的密切交流,但我總有一種淡淡的寂寞感。我熱愛大陸,交了許許多多的大陸朋友,可我還是有一種邊緣人的感覺,不是地域上的,而是見解上的不像在臺灣那么苦澀,但有時候還是覺得似乎我是站在近距離旁觀我的朋友們在談他們的看法?! 獏握?,本書序言
編輯推薦
《戰(zhàn)后臺灣文學經(jīng)驗》:現(xiàn)代主義在臺灣七八十年代臺灣鄉(xiāng)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世紀末臺灣后現(xiàn)代思潮種種面相臺北人“傳奇”荒謬的滑稽戲性與現(xiàn)代社會不由自主的小說家國民黨與五四新文化傳統(tǒng)戰(zhàn)后臺灣社會與臺灣文學我的“接近中國”之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