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作者:李楊瑞 編 頁數(shù):602
內容概要
過去國內出版的甘蔗書籍均以水田蔗為主線,對現(xiàn)代以旱地為主的甘蔗生產參考價值有限?!冬F(xiàn)代甘蔗學》由我國甘蔗主產區(qū)廣西和云南的甘蔗科技工作者合作編著,系統(tǒng)總結了我國特別是廣西、云南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甘蔗科技成果,以旱地甘蔗為主線,對當前的甘蔗生產、科研和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作為農業(yè)院校的教學用書,也可供科研、生產單位科技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甘蔗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意義及其栽培簡史第二章 中國的宜蔗地區(qū)與優(yōu)勢產區(qū)第三章 甘蔗生物學基礎第四章 甘蔗生物固氮第五章 甘蔗種質資源及利用第六章 甘蔗選育種第七章 甘蔗良種繁殖與推廣第八章 甘蔗健康種苗生產第九章 甘蔗栽培土壤第十章 甘蔗整地與下種第十一章 甘蔗營養(yǎng)與施肥第十二章 甘蔗水分管理第十三章 甘蔗田間管理第十四章 甘蔗化學調控第十五章 甘蔗連輪間套種第十六章 宿根甘蔗栽培第十七章 甘蔗主要害蟲及其防治第十八章 甘蔗病害及其防治第十九章 甘蔗雜草及其防除第二十章 甘蔗自然災害與防控第二十一章 甘蔗生產機械化第二十二章 甘蔗收獲與原料蔗管理第二十三章 甘蔗綜合利用與糖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第二十四章 能源甘蔗第二十五章 飼料甘蔗第二十六章 果蔗栽培第二十七章 生物技術在甘蔗上的應用第二十八章 甘蔗及其制品檢測第二十九章 蔗糖產業(yè)經濟
章節(jié)摘錄
關于中國古代甘蔗栽培技術,漢代以后才開始有文獻記載,摘述如下?! 。?)魏晉南北朝(公元3~6世紀)曹丕(187-226)在《感物賦·序》中提到要趁“陽春……甘雨”掘圃栽種甘蔗。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約寫成于533-544年)引《家政法》說,“三月可種甘蔗”(古人均用農歷,下同);“土壤肥沃,偏宜甘蔗”。陶洪景《名醫(yī)別錄》提到“廣州一種數(shù)年生”是指廣州的甘蔗栽培可宿根數(shù)年?! 倪@些記載看,當時主要栽培春植蔗,并能因地制宜地選擇土壤進行甘蔗栽培以及利用甘蔗的宿根特性?! 。?)唐初至元末(公元7世紀前期至14世紀中期)宋代王灼《糖霜譜》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介紹甘蔗制糖方法的專著,其中對甘蔗栽培技術也有系統(tǒng)的闡述,“藏種法擇取短者(芽生節(jié)間,短則節(jié)密而多芽),掘坑深二尺,闊狹從便,斷去尾,倒立坑中,土蓋之(不倒則雨水入夾葉,久必壞)。幾蔗田十一月后深耕,杷摟燥土,縱橫摩勞令熟。如開渠,闊尺馀,深尺五雨(馀?),傍立土壟。上元后二月初區(qū)種,行布相儳,灰薄蓋之,又蓋土不過二寸。清明及端午前后兩次以豬牛糞細和灰薄蓋之,蓋土常使露芽。六月半再使溷糞,馀用前法。草不壓數(shù)耘,土不厭數(shù)添,但常使露芽。候高成叢.用大鋤翻壟,上土盡蓋。十月收刈。凢蔗最因地力,不可雜他種。而今年為蔗田者,明年改種五觳,以休地力。田有馀者,至為改種三年?!薄 ?3世紀前期(宋朝)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提到甘蔗要“畦而種之”。元代《農桑輯要》有關甘蔗栽培技術的描述更進一步,在深耕整地、蔗種處理與下種、施肥、灌溉排水、田間管理、收獲、蔗種貯藏、輪作等方面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如在耕作制度方面采用與谷類作物輪作為主的輪作制,有的地方種谷三年再回復種蔗,以恢復地力和抑制病蟲害;種蔗土地強調“深耕”、“多耕”;選種強調“取節(jié)密者”,以利多出芽;在灌溉方面也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如提到栽蔗后必須澆水;但應以濕潤根脈為度;不宜澆水過多,以免“濞沒栽封”,即要防止?jié)菜^多,破壞土壤結構。 ?。?)明朝至鴉片戰(zhàn)爭(公元14世紀前期至19世紀中期)到明代時,在浸種、除分蘗、追肥、剝葉除蟲、防風抗倒、間套種等甘蔗栽培技術上認識又更進一步。關于這個時期的蔗糖發(fā)展,周正慶(2006)作了較全面的總結。此時期標志性的成果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此書寫于崇禎七年(1634)至十一年(1638)間,對明代的生產和工藝,特別對甘蔗種植和制糖技術的理論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屈大均(1630-1696)晚年所寫的《廣東新語》,也對明末清初的甘蔗種植作了重要的介紹。此外明末清初的許多著作中,如成書于15世紀上半葉朱權的《臞仙神隱》,成書于17世紀上半葉的《群芳譜》等書,均對明末清初的甘蔗種植技術有所總結,明末清初的這些著作,基本對前代的甘蔗種植在理論上作了階段性的總結,清中期以至清末的著作,關于甘蔗種植的介紹均沒有超出這個時期總結的成果,也沒有太大的發(fā)展。通過明末清初甘蔗種植的理論著作,可以得知明末清初甘蔗的種植栽培技術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繼承與發(fā)展。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